唐吉诃德
【语文知识点】唐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及作者简介

【语文知识点】唐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及作者简介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
士小说。
接下来分享唐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及作者简介。
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
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
变化的时代。
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
堂吉
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
不退缩。
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唐吉诃德一方面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
另一方面赞扬了堂吉诃德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堂吉诃德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
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
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
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
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塞维德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
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吉诃德》:理想主义与荒诞的冒险

唐吉诃德:理想主义与荒诞的冒险简介《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于1605年和1615年之间分为两卷出版,被誉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书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突出自己价值观与现实相背离的主人公,奋斗过程中遭受一系列荒唐事件及挫折,在探索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关系上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主要情节1.登场人物简介:唐吉诃德是个乡村贵族,他痴迷于骑士道精神,并自封为骑士。
他带着他的仆人桑乔帕萨罗踏上了冒险之旅。
2.第一卷:唐吉诃德的冒险开始。
他误解到自己是一个英雄角色,不顾现实感到追求理想而展开种种冒险活动。
在这些冒险中,他错误地将风车认为是巨人、赶跑了几个骗子等。
3.第二卷:随着剧情的发展,唐吉诃德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荒唐行为,并且经历了种种不幸和困境。
他在一场虚幻的战斗中被击败后失去理智,在家乡度过非常悲伤的时期。
最后,他被好友桑乔帕萨罗带回家乡,并面对现实。
理想主义与荒诞《唐吉诃德》这部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理想主义与荒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重要观点:1.理想主义观点:唐吉诃德是一个信奉骑士道精神的理想主义者。
他相信人们应该追求高尚品质并保护弱者。
尽管这种信念崇高,但它导致了他与现实脱节、陷入幻觉。
2.荒诞观点:小说通过荒谬而滑稽的情节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批评。
作者运用夸张、离奇及颠倒常态等手法来揭示人类行为的荒诞和可笑之处。
3.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唐吉诃德的冒险是他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持续对抗的反映。
他不断在现实中受挫,但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理念,这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中难以调和的矛盾的思考。
影响及观点《唐吉诃德》是一部让人深思并引起争议的作品,它对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观点:1.反思理想主义:本书引发了对理想主义价值观及其革命性影响的讨论。
它暴露了个体如何追求自己信念时可能犯下错误,并提高了对目标与现实之间关系复杂性的认识。
唐吉诃德

公爵夫妻
西班牙王国的封建贵族代表。为富不仁,虚情假意,对 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百般捉弄,只为满足自己取乐的心理。 卡德尼奥 出身贵族,感情丰富,与同城人卢辛达从小青梅竹马, 感情笃厚。 卢辛达 美丽尊贵的姑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聪明伶俐,对待感情优柔寡断,差点 屈从于费尔南多的威逼利诱。不过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于 卡德尼奥走到了一起。 费尔南多 贵族,里卡多公爵的次子。雍容大度、风流倜傥。 巴西列奥 一位贫穷的小伙子,聪明专情,最终得到心爱的女人基 特里亚。
1922年,《魔侠传》(两卷本),林纾、陈家麟合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年,《唐·吉诃德》 温志达译, 启明书局 1939年,《吉诃德先生传》,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年,《吉诃德先生传》,伍实译,作家出版社 1956年,《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刘云译,中 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常枫译,香 港侨益书局 1959年-1962年,《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堂·吉诃德》(上下册),杨绛译,人民文学出 版社,首个从西班牙原文译出的版本 1981年,《唐·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唐·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 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唐·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萨克雷改写本), 陈伯吹译,上海少儿出版社
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
深受教益的宝库。” 拜伦:“《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 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 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海涅:“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 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雨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 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 至极„„”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 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 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唐·吉诃 德》。”
《唐·吉诃德》西班牙著名长篇小说故事

《唐·吉诃德》西班牙著名长篇小说故事《唐·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唐吉歌德-牧羊女的故事吧。
牧羊女马塞拉的故事结束及其他曙光刚刚从东方露头,五六个牧羊人便起了床。
他们又叫醒了唐吉诃德,问他是否准备去看克里索斯托莫的隆重葬礼,如果去,他们陪他一起去。
唐吉诃德也没有别的事,便起来叫桑乔马上套马备鞍。
桑乔麻利地备好马,大家一起上了路。
走了不远,穿过一条小路时,他们看到迎面来了六个牧羊人,都穿着黑皮袄,头上戴着用柏枝和苦夹竹桃枝扎成的冠,手里还拿着一根冬青木棍。
同他们一起还有两个骑马的英俊男子,行装齐备,旁边是三个徒步的仆人。
碰到一起时,大家都彬彬有礼地相互问候,一打听才知道都是去参加葬礼的。
于是大家一起赶路。
这时,一个骑马的人对他的伙伴说:“比瓦尔多大人,咱们宁可晚点走,也要去看看这场隆重的葬礼,我觉得这样做得很对。
按照这些牧人的讲法,无论那个死去的牧人还是那个害死人的牧羊姑娘,都是新鲜事。
这番葬礼一定很引人注目。
”“我也这样认为,”比瓦尔多说,“我觉得别说是晚走一天,就是晚走四天,也应该去看看。
”唐吉诃德问他们听说了什么有关马塞拉和克里索斯托莫的情况。
一个人说,那天早晨,他们遇到了这几个牧人,看到牧人们穿着丧服,就问其缘由。
有个牧人告诉他们,一个叫马塞拉的牧羊姑娘如何漂亮,很多人对她爱慕倾倒,还有克里索斯托莫之死,几个牧人就是去参加他的葬礼等等。
总之,把佩德罗对唐吉德讲的事情又叙述了一遍。
此事谈完又转了话题。
那个叫比瓦尔多的人问唐吉诃德,在这块如此和平的土地上行走为何这般装束。
唐吉诃德答道:“我从事的职业不允许我有其他装束。
安逸、享受和休养是为那些怯懦的朝臣们准备的,而辛劳、忧虑和武器则是为世界上那些被称为游侠骑士的人创造的。
16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16世纪西方文学作品《唐吉诃德》: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16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经典之作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其中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便是《唐吉诃德》。
这部小说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吉诃德》讲述了一个痴心妄想的骑士唐吉诃德的故事。
他被过多的骑士小说所迷恋,决定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并踏上了冒险之旅。
然而,唐吉诃德过于执着于虚构的骑士精神,无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他将一个普通的风车误认为巨人,将一个贫穷的农民误认为贵族,他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背离,导致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事件。
这部小说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中的荒谬和幻想。
唐吉诃德的痴迷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他对世界的扭曲解读则暴露了人们对现实的逃避。
塞万提斯通过唐吉诃德的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迷惑,使人们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唐吉诃德》不仅仅是一部幽默小说,它还融入了许多哲学和社会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多样化,他们代表了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形象,塞万提斯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虚伪,呼吁人们正视现实,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唐吉诃德》还反映了塞万提斯对骑士道精神和骑士小说的批判。
在16世纪,骑士小说盛行,但塞万提斯认为这些小说充斥着虚假的荣耀和浪漫的幻想。
他通过唐吉诃德这个角色,对骑士道进行了颠覆和嘲笑,揭示了其中的虚伪和荒谬。
在《唐吉诃德》中,塞万提斯还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将读者带入了唐吉诃德的世界,让人们对现实和幻想进行了深入思考。
《唐吉诃德》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富有启示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它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迷惑,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不公,呼吁人们正视现实,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部作品不仅在16世纪引起了轰动,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唐吉诃德名词解释

唐吉诃德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唐吉诃德吗?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啊!唐吉诃德,他就像是一个从疯狂幻想中走出来的骑士!比如说,他把风车当成巨人,这多荒唐啊!(这不就像你把天上飘着的云朵看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一样嘛。
)他呀,满脑子都是那些骑士小说里的情节和幻想。
他给自己弄了一套破破烂烂的盔甲,还骑上一匹瘦马,就这么踏上了所谓的冒险之旅。
他坚信自己能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这不是太可笑了嘛!(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能飞,然后拼命地挥舞着手臂想要飞起来一样。
)他一路上闹出了好多笑话呢!看到一群羊,他以为是敌军,就冲上去乱打一通。
他还把一个普通的农妇当成了他心目中的公主。
(这是不是和你有时候会把一个陌生人想象成你认识的人有点像呢?)他的仆人桑丘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唐吉诃德对他许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承诺,桑丘呢,虽然有时候也觉得他主人太疯狂了,但还是跟着他一起胡闹。
他们俩就像一对活宝,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笑料。
(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些傻事的时候一样,虽然傻,但很快乐呀!)唐吉诃德的行为虽然可笑,但其实也有让人敬佩的地方。
他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哪怕所有人都笑话他,他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这一点是不是也挺了不起的呢?(你想想,你有没有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过呢?)我觉得唐吉诃德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既疯狂又勇敢,既可笑又可敬。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幻想和现实的碰撞,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梦想。
他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啊,唐吉诃德可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他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传奇!。
《唐吉诃德》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对比

唐吉诃德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对比1. 简介《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唐吉诃德的冒险故事为主线,探讨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与碰撞。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角色来对比唐吉诃德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所带来的反思。
2. 唐吉诃德的理想主义2.1 角色特点•唐吉诃德是一个追求骑士精神、捍卫正义、推动美好幻象的梦想家。
•他相信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骑士,并执着于修复世界上其他人认为不完美或不公正之处。
2.2 行为表现•唐吉诃德执着地寻找冒险,并愿意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付出一切。
•他相信真爱可以超越一切物质利益,因此对待美好女性充满激情和礼貌。
3. 现实主义的描绘3.1 社会现实的对比•唐吉诃德追求理想主义的同时也遭遇了世界的冷漠与不理解。
•社会中的人们把他视为疯子,并嘲笑和误解他的行为。
3.2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唐吉诃德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和挫折,目睹了社会腐败和人性的丑陋面。
•这使他对自己理想主义信念的坚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4.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关系4.1 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点•尽管唐吉诃德一直追求理想主义,但“假如我停止这样做,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缺乏美好”,这句台词表达出他在困境中依然看到希望与美好。
4.2 对思考现实主义意义•唐吉诃德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终受伤并精神崩溃,从而引起对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考和反省。
•在小说结尾处,他放弃了理想主义,并通过拥抱现实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5. 总结《唐吉诃德》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通过描绘唐吉诃德的冒险故事来探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
唐吉诃德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着读者们去追求梦想,但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辩证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引发了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唐吉诃德——精选推荐

1、唐·吉诃德《唐·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写的是唐·吉诃德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诩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除强扶弱,维护正义。
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穷客店当成豪华的城堡,把理发时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做军队……他出于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最终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作者以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唐·吉诃德荒诞离奇的游侠行径,巧妙地把苦难中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史诗般的规模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广阔画面,有力地抨击了西班牙社会的黑暗。
可笑的疯子,可悲的英雄唐·吉诃德是个疯子,但是个高贵的疯子,他的悲剧正是所有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想要凭一己之力量去改造社会。
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只有一个决断——战斗。
他的憨直正像他那用来树立人间正义的长矛一样,无私无畏,人们笑他傻笑他痴,虽屡战屡败,却仍勇往直前。
当谈到骑士小说时,他的行为固然滑稽可笑,但只要不涉及骑士道,我们不得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正直勇敢,不得不钦佩他的学识,对他的所受挫折也不由得洒一掬同情之泪。
《唐·吉诃德》的创作过程及意义16、17世纪之交,西班牙骑士小说泛滥,它用虚构的情节、幻想的故事,招揽读者,毒害西班牙人民的精神。
塞万提斯就是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1602年他开始动笔创作《唐·吉诃德》,小说出版后风靡一时。
《唐·吉诃德》以史诗般的规模,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社会现实,揭露了正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种种矛盾。
但小说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性和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引起了保守分子的仇恨。
1614年有人化名阿隆索·费尔南德斯·阿维利亚纳达出版《唐·吉诃德续集》,对原作的主题和形象大加歪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0月9日-1616年4月22日)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10月9日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1616年4月22日在马德里逝。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堂吉柯德形象的典型意义1、堂吉柯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
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
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
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2、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行动的盲动性。
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3、堂吉柯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事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
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
4、总之、堂吉柯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复杂性。
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是一个喜剧型的人物。
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动机高尚而行动错误的悲剧型人物。
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的,可敬的。
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唐吉柯德》故事梗概和重要情节一位形状古怪、愁容满面的瘦高骑上,披挂着一副残缺不全的盔甲,骑着一匹瘦骨磷峋、无精打采的驽马;他的身旁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的矮胖侍从,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
这一高一矮、一瘦一胖的主仆二人仗义行侠,历经无数荒诞离奇之冒险。
这就是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中写的。
《唐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它以深刻鲜明的人民性、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多变的艺术手法开创了近代小说的新篇章。
16世纪,写作风格怪诞夸张的游侠小说在西班牙极为盛行。
一个名叫基罕诺的高贵的绅士住在阿拉贡和卡斯蒂尔的中间地带,他对那些荒谬无聊的书刊入了迷,为买书而挥霍尽了钱财。
他的脑子里塞满了妖术、吵闹、搏斗、挑战,伤害、迷药、怨言、爱慕。
懊恼、巨人、堡垒、被俘的姑娘、骁勇胆大的拯救和各式各样的豪侠壮举,在他看来,这都是确凿可靠的权威历史。
每个旅店老板都是大财主,每个骡夫皆是骑士。
他决定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全世界而效力,他必须成为游侠,周游环球,纠正谬误,解救被俘的公主,最后赢得特拉庇昌达的王位。
他把名字改为唐吉诃德,却被一个卑鄙无耻的客店老板授予骑士称号。
他把那家客店看作是一座城堡,它筑有四个角楼,还有银光闪闪的尖塔。
为了把他的钱包装得满满当当,他卖了一座宅子,又典当了另一座,并从一个朋友处借来大笔款子。
当他那位讲求实际的管家和他那位美丽的侄女、连同他的邻居、理发师和助理牧师一起认为必须用烧掉他的藏书的法子来整治他时,他这才被说服了,让一个巫师拿走了他的书,可这一来他比以前更疯狂了。
他擦洗了他的祖先的一顶破头盔,用一块纸板将帽舌加以修补后,再包上薄铁片。
就此穿戴好之后,他骑上他的驽马出发了。
那匹马的肋骨突出,好像一艘船的框架,后面跟随着一个叫作桑丘·潘沙的乡下佬,是讲好了让他充当这位骑上的侍从的。
他们雄赳赳地出发了。
这位个子高高、脸色枯槁、下巴突出的骑士,骑着一匹瘦骨磷峋的小马,挥着长矛,挎着长剑。
他的眼睛神采奕奕,并且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他把她叫作杜尔西内娅。
托勒索——那个又矮又胖、大腹便便、腰身长长的仆人,携带着帆布行囊和一个皮水壶,骑在一头小毛驴上。
在蒙铁尔郊原,屹立着许多大风车,唐吉诃德把它们视为凶暴的巨人,准备对它们发起战斗,尽管桑丘说风车偌大的翅膀只是轮叶,他还是用踢马齿狠踢着那匹驽马的瘦棱棱的肋腹,握着长矛,冲入了那场遭遇战。
风刮得很狂烈,骑士和马顿时被掀倒在地上,他(它)们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像死了一般。
他的长矛摔得支离破碎。
桑丘赶忙过去救援他的主人,却发现他已不能动弹。
不过他过了一会儿又准备再继续前进了。
他们接下来的冒险是看到两个骑着类似单峰骆驼一般高大的骡子的僧侣和一辆马车走在一起,车里面坐着一位女士,由几个骑马的人护送。
唐吉诃德想象的是这些冒险者俘虏了一位公主,随即用最傲慢的口气吩咐他们释放她。
然后不作进一步磋商,他就向那两个僧侣冲了上去,其中一个跑开了,另一个从骡子上摔了下来。
桑丘机灵地从驴子上溜下来,开始抢劫那个倒霉的人。
当他正公然掠夺这些战利品时,队伍里的两个赶驴人追赶上了他,一把一把地揪掉他的胡子,打伤了他,使他不省人事。
唐吉诃德跟女士的一个卫兵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搏斗,他给劈掉了半个头盔和一只耳朵。
这位骑士却毫不畏惧,步步紧逼,去夺取胜利。
但正当他将作最后一击时,那位受惊的女士恳求他住手。
他当即答应了,条件是败阵的敌人应该亲自到绝代佳人杜尔西内娅的面前来谢罪。
实际上,她并非别人,而是整个拉曼查地区的一个最丰满的女人,她以善于腌制猪肉而出名,而且对她这位热情的邻人从来就不屑瞧上一眼。
在这几次挨打受伤的不幸冒险后的一天,他们偶然碰见了一群羊,唐吉诃德以为那是一些国王率领的由许多国家组成的庞然大军。
他像雷电一般从一个山顶上直冲而下,喊着:“冲啊!杀啊厂搞得那些倒霉的羊群纷纷逃窜,一些活着的和已经死了的羊遭到一阵践踏。
他急忙去找敌方的指挥官,大声疾呼:“狂妄的大王,你是何许人?你在哪里?”那时,牧羊人为了保卫羊群,蜂拥而来,用石头、棍棒重创了这位不幸的骑士,打得他一败涂地,牙齿几乎全部被打掉或打松,肋骨一半给打断了。
这次冒险使他泄气了吗?一点没有。
这完全是一次行侠行动。
他和桑丘辛酸地交谈着,继续驱驰前进。
夜幕降临了,他们既没有吃的东西,也没有投宿的地方。
突然出现了一队身穿白袍的二十来个骑马的人,他们手里举着火把,后面跟着一辆披着黑罩的灵车。
这是塞哥维亚的一个绅士的葬礼队。
唐吉诃德认为这是某个被杀害或受重伤的骑士的一行人马,他相信,为一个战友的不幸而报仇是他义不容辞的事。
他随即拦阻那支送葬行列,要他们说明缘由。
几个牧师的答话都不能令他满意,他便怒气冲冲地向他们冲了上去。
那伙人因为受长袍的拖累,一下子就成为牺牲者,全都逃之夭夭了。
他们获得牧师们丢下的食品,但是可惜没有喝的饮料。
他们也不敢从森林里走出去,因为一辆风车正可怕地发着哗哗的响声,唐吉诃德以为那是在施妖术。
第二天早晨,他们遇见了一个骑毛驴的理发师,他头上顶着一只铜盆,用来防雨。
唐吉河德把它当作是曼希里诺的那个金盔,便向这个敌人疯狂扑上去,好像要让他粉身碎骨才罢休。
理发师逃跑了,丢下的头盔就由桑丘据为己有,尽管他似乎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盆而已。
他们来到另一个旅店。
夜里,唐吉诃德睡得很酣,做了个梦,梦见他参与了毕生中最著名的战役。
他身穿一件短衬衫,露着一双瘦长的、毛茸茸的小腿,戴着油腻的红睡帽。
他的左胳臂裹着一条毛毯当作盾牌,他一再把他的长剑捅进好几个巨人的胖身躯里。
他们的鲜血在地板上流成了宽阔的通红的河流。
且想想,那个令人尊敬的旅店老板发现他的这位声名赫赫的客人打破了他所有的酒囊——那些酒囊是羊皮做的,现在只剩下了酒囊的颈部,他该多么愤怒啊。
这以后,唐吉诃德由牧师和理发师带回了家里,但是他又放纵了。
他先是去拜访了杜尔西尼娅,但是离开后,他相信又有人施了妖术,她已经变成了一个脸盘鼓鼓、鼻梁塌塌的村妇,一双眼珠子变成了两颗桃核,金丝长发变成了母牛尾巴,她的宫殿则变成了茅草屋。
他还同巡回演员和狮子一起作了几次冒险。
他参加了卡麻丘的婚礼。
他勘探了蒙泰辛诺斯的深窟。
他骑着一张魔树皮去访问了无名气的公爵和公爵夫人,由于他们的殷勤好客,桑丘被允许野心勃勃地统治一个岛屿,并发扬了可与所罗门相媲美的才智。
随后又有好几次冒险。
但是最后唐吉诃德回到自己家里,在临死时恢复了理智,他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心灵高尚的绅士与世长辞了。
人物性格分析: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
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
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
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
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
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形象。
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
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
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
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
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
”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
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
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