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

合集下载

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发展历程之我见

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发展历程之我见

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发展历程之我见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发展历程之我见电影录音剪辑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广播文艺节目形式,国外没有,至少在 80年代末也没听说哪个国家借鉴了这种广播文艺形式.从它诞生以来,它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尽管不同的时期,喜欢的程度不同.其间也经历过起起伏伏,冷冷热热的不同阶段,但它就像朵朵夜兰花一样在静夜里静悄悄地散发着幽香,历久弥香.在经过近60年的风雨历练后.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和坚定的实践者.我作为它的一名忠实的拥趸和坚定的实践者,很想记录下与它同行的轨迹和其间的体会,并愿意继续实践,探索它未来的发展路向. 一,1950年电影录音剪辑诞生—— 1990年期间的发展概况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故事片《白衣战士》,从此,宣告电影录音剪辑这一节目形式的诞生. 几乎整个5O年代.这类节目的制作都是以描摹电影为己任,以"录音"为主, "剪辑"为辅.据北京电台的老前辈晓玲女士介绍,当年,她就是把一部9O分钟的电影,按照镜头画面的顺序,逐一加上解说,制作成100多分钟的节目,叫做"电影录音",她特别强调"不是剪辑";6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前辈熊永立先生提出了"电影录音剪辑应立足广播"这一基本观点,他认为: "录音剪辑的解说要发挥写入叙情的功能,努力寻取适于广播的表现形式,以摆脱仅止于提示说明的被动困境";6O 年代中后期,从简单的电影录音到名副其实的电影录音剪辑这一质的演变,正是从以他为核心代表的一批老前辈的 84《新闻世界>?亚非不懈努力探索开始的,他们自身创造意识的觉醒和对这一节目形式的独特认识的探索,为后来电影录音剪辑的发展找到了出路,并且为电影录影剪辑在一个新层次上的繁荣打下了基础;60年代中期,数百部电影录音剪辑的出现和流传.形成了电影录音剪辑的第一次发展高峰:10年动乱期间,整个文艺战线百花凋零,电影录音剪辑的命运可想而知了,但是,广播人探索的脚步并未终止; 7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电影录音剪辑也开始复苏.第二次繁荣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录音剪辑的总体节目水平要高于他们上一时期的.也就是这个时期,花季少年的我,开始对电影录音剪辑着了迷,成为它忠实的拥趸;进入80年代后,国家门户的进一步开放,国人的视野洞开国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也促使着电影录音剪辑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曰趋成熟,各种流派竞相登场,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主体意识派,剪辑技巧派,现代诗派,客观评介派等.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电影录音剪辑这一节目形式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它无论是在作品创作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二,90年代后的电影录音剪辑发展状况在电影录音剪辑发展的历程里.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它后 11年(1979年--1990年)的发展过程, 其他都是从间接经验中得来.从80年代末我进入电台工作后,就成为一名电影录音剪辑的实践者.时至今日,回望来路,我个人以为:80年代是电影录音剪辑发展的"黄金时代";90年代是它的 "冷藏时代";21世纪是它的"常态时代".每个时代的特征都和它当下的时代走向紧密相关.80年代,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格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在被禁锢了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反映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广播文艺节目形式里的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竞相登场,呈现一派缤纷繁荣的景象.8O年代的很多录音剪辑作品,今天听来,仍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且在历经时代的洗礼后愈显其经典的厚重和魅力.,中国的广播媒体发生了 9O年代后可喜变化,直播节目的诞生,改变了中国广播的历史格局,也进一步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事理念.从此,广播终于"下放"了自己"高贵"的姿态,由"我说你听"的唯一传播模式转型为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几乎是一夜之间,广播从冷清的低谷迈向了火爆的巅峰.热线点歌,互动游戏,谈话类直播节目蜂拥而起,热闹非凡.为广播的振兴和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全天的广播节目时段几乎全部由各种类型的直播节目占领,而以往的录播节目瞬间被"打入冷宫" ——"冷藏"在电台的资料库里无人问津,作为典型的录播节目代表的电影录音剪辑自然也免受不了"冷藏"的待遇. 那时候,有不少同行,甚至是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同行都以不屑的口气说:"现在谁还听电影录音剪辑啊?"仿佛倏忽间,电影录音剪辑就黯然失落了.大约到了9O年代中期,直播的"蜜月期"早已经过了,几年的"热闹""激情"过后,说的人现出疲态,"口水货"越来越多.听的人也有点儿累了,有点烦了,这个时候,终于又想起了那些库存了多年的,久违了的录制节目.经过不断的改版调整.不同时段都留出大段时间由录制好的文艺节目来填空.作为缓冲和调节.走过了这一程.作为一名有心的广播人不得不重新开始自问和思索:到底哪一种形式更适合新时期的广播媒体持续性的发展?我的答案是:直播录播相结合是一种较为完美的形式,如同四季更迭,昼夜轮回,风景各异,风光无限.度过了不算短的几年"高烧热"后, 我认为.广播人真的应该面对自身冷静的反省一些问题.90年代为中国广播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欣喜,狂热和激情,无论是对广播人还是听友而言, 它是一个情感尽情表达和宣泄,个性解放的年代.我现在经常在反思我们当时的一些选择:为什么直播节目的到来就一定要宣判电影录音剪辑的过时呢?我们当时做了科学的受众调查了吗,就轻易的下了这个结论?多少回,我分明听到听友问我,我还亲眼看到报纸上登出的读者呼吁:电影录音剪辑哪去了?广播剧哪去了?我们妄自剥夺了听友的收听选择权.然后再"嫁祸"于听友:是因为听众不喜欢呀,我们才撤了.我以为, 与广播前辈们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相比:走进90年代的我们.少了真诚,严谨的治学态度,多了虚骄,浮躁的功利心态.其实,只要我们给自己点耐心,留出点儿思考的空间,那么,就会减少"高烧热"的几率,减少走弯路的时间. 三,21世纪新时期的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的发展状况当电影录音剪辑在改革巨变中走过一段沉寂的岁月后,终于在新世纪的曙光中迎来了它又一次的转机,再一次踏上了实践和探索的通途.而这一次, 它彰显出的魅力和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它在完成其社会文化使命传递的同时,已经在不断地拓着它的市场价值空间,向着文化产业的方向努力寻找出一条可持续性地稳步健康地发展道路,步入了它的"常态时代".那么.新时期影视剧录音剪辑到底 "新"在哪些地方呢?(一)新在类型上:随着电视剧的兴起及其产业化发展的蓬勃兴盛.丰富的电视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的片源成了"录音剪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的资源基地, 所以,"录音剪辑"大家庭中除了原有的电影,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类型之外,又多了"电视剧录音剪辑"这一新类型.(二)新在名称上:从电影录音剪辑这一文艺节目形式诞生以来,最精准的定位词就是"录音剪辑".进入21世纪后,不知不觉中它已经被取代为"广播版".细斟酌,也很精准无误,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地播报为:"某某电影的广播版"或者是 "某某电视连续剧的广播版". (三)新在制作机制上:以往任何时期的电影录音剪辑的制作都是由广播电台的专业人员完成的,而现在,可以由文化公司的专业制作人员承担,也可以授权邀请外单位的专业制作人员承担.(四)新在传播机制和传播形式上:以往的电影录音剪辑无疑是由广播电台的专职人员制作后,通过电台传播出去,电台与电台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交换彼此的节目.以这种物物交换的形式达到不断的更新节目内容和积累节目资源的目的.现在不同了,由于文化体制的改革更新,随着文化公司的不断壮大和成熟,制,播分离的机制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加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方式.在目前的情况下,电台媒体购买众多影视剧的版权后再改变制作成录音剪辑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造价太高.那么,原则上依然以制作一些影视剧广播版,但仅限于宣传之用,绝不可以进入市场,实现商业行为,否则,要负"侵权"的法律责任.而文化公司的生存之本就是要首先得到作品版权的授权.然后再开发剧作,进入创作环节,成品后可由文化公司向全国电台媒体发行.该公司创作(或委托制作)的影视剧广播版的光碟大致有:免费赠送,广告贴片, 资金购买等三种形式.(五)新在观念上:观念的更新拓展了节目体裁和题材的选择空间,丰富了审美的视野.80 年代中后期——1990年期间.有几部根据港台影视剧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录音剪辑作品,比如:香港的《霹雳情》《法律情》《法外情》等,这些都是以"正剧" 为主的老影片,而我们对于"港台偶像剧"这个词几乎没有什么概念.90年代初以后,随着港台影视剧大批量的播放,"偶像明星热"终于掀起了一波波的高潮.不过.热闹归热闹,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时期播放的港台影,视剧被改编为录音剪辑的好像并没有几部. 2002年,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火爆全球华语市场,是"偶像剧"这一体裁在新时期里发展的显着标志.之后,文化发行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偶像剧" 的市场份额.展开了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攻势,推出了套播的方式,即:提前或者同步在电台播出偶像剧的广播版, 促使更多的受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更关注电视剧的播出.2005年以后.合肥电台亚非工作室就陆续引进了北京吉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港台影视剧广播版作品《战神绮萝心语》《再说一次我爱你》等.并且得到该公司的授权,负责制作了台湾偶像剧《爱情魔戒》和香港贺岁影片《购物狂》的广播版.至今我都深怀感激,这些难得的实践机会,丰富了我对"录音剪辑"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一 (作者单位:合肥人民广播电台) }?%蜉强毪稚tI秘.帮?.嚼鞭穗g冁l尊瑶静..%秘;|秣强臻.强诋甍85。

电影导演的声音观念与故事建构

电影导演的声音观念与故事建构

6HOT TOPIC 专题·电影声音研究电影声音容易被忽视。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好莱坞,这基本上是一种常态。

但电影声音并非一直被忽视,而是随着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在声音工作人员及所有电影创作者的“欢呼”中逐渐被忽视的。

有声电影刚诞生时,声音是电影的焦点。

但之后每一次电影声音技术的进步,总会让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声音工作者欢欣鼓舞,随后总会因为声音工作比之前更加便利而导致电影声音及电影声音工作者地位下降,最后演变为数字时代电影声音易被忽视、不够重视的现状。

一、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与声音意识的演变1927年《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该片采用蜡盘录音(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能还原约300~2000Hz之间的频率,大大低于20~20000Hz的可闻声频率范围,其音质、信噪比低于现在的电话声。

由于蜡盘录音的载体是蜡盘,无法进行剪辑及声画同步较为困难等缺陷,使得蜡盘录音很快就被光学录音所淘汰,因此不论中外采用蜡盘录音的有声电影都为数不多。

蜡盘录音时期电影声音属新事物,观众因为电影有了声音而进电影院观看,声音成为电影宣传的噱头。

为迎合观众的兴趣,短期内充斥着众多“百分百”对白片、歌舞片。

该时期电影声音的主要目的是把对白录得清晰,真正的电影声音意识还未形成,理论的探索还未开始。

光学录音(20世纪20年代末至五六十年代)紧接着也在有声电影初期得到应用。

光学录音采用昂贵的光学胶片进行录音,频响范围在70~8000Hz之间,人物语言声音已经能够较好地还原,信噪比为40dB 左右,比蜡盘录音有了明显的提升。

有声电影初期摄影机噪声偏大,所以拍摄中会把摄影机放到“摄影小屋”里隔绝摄影机马达的噪声,因此摄影机调度、运动镜头可以说被“牺牲”掉了,这是电影史上为保证声音质量牺牲画面的唯一阶段。

低噪声有声电影摄影机的发明使画面从声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据上海电影制片厂曾5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3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的电影录音师冯德耀介绍:“我50年进电影厂时,是编、导、演、摄、录、美,依次排列的。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发展史稿

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发展史稿

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发展史稿是一部全面记录上海电影录音技术从起步到发展的历史性著作。

以下是这部史稿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上海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录音技术的重要中心。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录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章: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起源(1900年代-1940年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在20世纪初,随着电影业的兴起,录音技术逐渐应用于电影制作中。

早期的录音技术包括使用唱片和磁带进行录制和放音。

这一时期,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开始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电影配乐和音效的录制。

第三章: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初步发展(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历程。

随着中国电影业的重新崛起,录音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开始使用专业的录音设备和技术进行电影录音。

同时,中国电影录音师也开始逐渐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录音风格和技术。

第四章: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蓬勃发展(1980年代-1990年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在蓬勃发展阶段的历程。

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录音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录音设备和技术进行电影录音,同时也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丰富自己的录音手段。

第五章: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现代化发展(2000年代至今)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在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录音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开始使用数字录音技术和音频工作站进行电影录音,同时也开始注重音频的处理和混音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结论这一章主要总结了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上海的电影录音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作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在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无声电影时代开始,电影音乐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大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探讨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的变化与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在20世纪初期,电影还没有声音,只有图像。

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效果,电影放映时常常伴随着现场的音乐演奏。

电影院常常邀请乐团或小型乐队现场表演配乐,以营造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这个时期的音乐演奏主要以钢琴为主,或者伴以其他乐器演奏,但演奏的曲目与电影内容并没有直接关联。

二、有声电影时代的音乐1927年,首部长片有声电影《爵士歌谣》问世,标志着电影音乐的重要转折点。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对话、音效和音乐可以统一呈现给观众,为电影增添了声音层面的表达。

有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开始逐渐与电影情节相结合,为电影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配乐的崛起与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配乐逐渐成为电影音乐的主要形式。

电影制作公司开始请专门的作曲家为电影创作原创配乐。

著名的电影配乐作曲家约翰·威廉斯、恩尼奥·莫里康内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成为电影音乐领域的经典之作。

配乐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情感和氛围,还成为了电影中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让观众记住并联想到电影作品。

四、流行音乐与电影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使用已有的流行音乐作为片中的配乐。

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多元化,也让电影与音乐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流行音乐的使用不仅让电影更具吸引力,还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为电影带来更大的票房收益。

五、音乐电影的繁荣音乐电影是指以音乐表演为核心内容的电影作品。

这种类型的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音乐与影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音乐电影的繁荣使得电影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音乐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录音简述

电影录音简述

4、相关知识
维他风有声电影系统 1977年《星球大战》
4、相关知识
同期录音的各种器材与超指向话筒
4、相关知识
同期录音的各种器材
4、相关知识
用于同期录音的数字硬盘录音机
4、相关知识
在外景地采录双声道和多声道立体声音响素材
4、相关知识
ADR录音棚及数字音频工作
4、相关知识
用于终混的大混录棚
2、发展历程
• 1997年初,杜比实验室正式将“杜比AC-3环绕声” 改为“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Surround Digital),我们常称为Dolby Digital。 • 1999年6月18日,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 的《幻影的威胁》开始世界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的首次商业放映。 • 2002年5月16日,《克隆人的进攻》(Star WarAttack of Clones)在全球上映,标志着真正意义 上的数字电影诞生,电影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3、现代电影录音
• wild track(自由声带)
wild track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需同步 的声音,比如画外音、旁白等。另一部分 是环境声(atmosphere)。
3、现代电影录音
• sync. track(同步声带) 一般是针对音乐歌舞片或故事片中的歌舞 场面而设计的环节,即在影片拍摄之前预 先录制有关场景或镜头的音乐段落,在拍 摄现场进行放声,再由演员与声音同步表 演并同步拍摄下来。这样的声带属于同步 声带(sync.track)。
2、发展历程
•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 1889年,爱迪生向美国专利局呈上一份预 先通知,里面叙述了一种“像留声机之于 耳朵一样,对眼睛发生作用的”机器,取 名为“活动电影放映机”。 • 1893年,爱迪生实验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 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电影声音录制的发展及原理

电影声音录制的发展及原理
CDS用于70mm和35mm发行拷贝实际是一样的。决定在70mm规格独立声道即可实现CDS方式发行。
最终,录音和混音技术会发展到能充分发挥CDS特点。更多的原始声音会被记录下来,且进行数位(码)化混合。现在已实现以数位(码)声规格发行影片了。磁性和光学声音
影片中声音可用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记录,用电磁的方式记录在胶片上的涂覆的金属氧化物声带上或采用通过光学的调节系统摄影方法。
当胶片移动时,声轨本身也在改变或调节从灯源中发出到光电池的光量。
光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池产生的电流与照到他上面的光强度成正比。
光电池由不同的光敏材料制得,每一种都有其不同的光谱敏感性,实际上所有16mm和35mm放映机用S-1或硅型光电池主要对红外光区敏感,因此,所有16mm和35mm声轨必须可以调节红外光波,银和较低程度的硫化银可以办到。由染料组成的声轨不能有效地调节红外辐射,会明显的降低噪讯比。
这些成本的压力使得工和师们集中注意力在光学声上。如果他们能提高光学声轨的频率响应和噪讯比,那么三条声轨就可以只占用一条声轨的空间。他们可以不用提高磁性声轨的洗印成本而产生立体声。
1965年中,Oregon的ReyDolby,后来居住和工作在英格兰,发明了一种用于磁轨录音的电磁衰减的降噪系统,这项发明被立即用于音乐行业。1972年,Dolby降噪被用于影片的录音,但只是单声道,而非立体声。
1960年代和1970年代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70mm6磁性声道和35mm宽银幕系统进展状况最好。然而,经济法则不适用于宽银幕系统,90%这类拷贝是无磁性声轨的,仅一个单声道光学声轨。在剩下的有用于立体声的磁性声道10%比例中,几乎都还有一个1/2宽度的光学声轨,加磁性声轨及在每个拷贝上记录四声道增加了50~75%的成本。同样,高级的磁性声音重现需要对扬声器仔细的和昂贵的维护。

电影声音技术的变革

电影声音技术的变革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c h a n g e s a r e r e c o g ni z e d t o be t h e g r e a t e s t o f f i l m h i s t o r y o f t he t w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 y . The de v e l o pme n t o f mo v i e
节目 制作 与亡 鲎
@ 翊 囿 。 讽 ⑥ 固 叻 @ 6 ⑥ 响囿 响 固@ @ 囿 固 @ 蓟 g /
嘲蔺 藏麟
u  ̄ i o 览 n g i n # e r i n g
电影 声音 技术 的变革
吴丽 颖 , 万平 英

综述 ・
( 北京联合大学 自动化学院 , 北京
l o o 1 0 1 )
【 摘
要】 自有声电影以来 , 电影声音 已经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 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 , 声音的记 录媒体 已从光学录音
到模 拟磁 性录音 , 又 到今天的数字化录音, 而且 , 声音的记录方式也 已从 单声道到 多声道 立体声。这些革命 性变化 被公认为是 2 0世纪 电影史上最伟 大的变革。在论述 电影声音的发展进程 中, 主要探讨 了数 字化 录音技 术的应用与
【 K e y w o r d s 】m o v i e s o u n d ; s t e r e o t e c h n o l o g y ; r e c o r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y; g d i g i t a l a u d i o t e c h n o l o y g
发 展 对 当代 电影 的影 响 , 以期 望 人们 特别 是 有 关 专 业 技 术人 员更 多地 关注 和 研 究数 字化 录 音 技 术 , 从 而创 作 出更 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开创了是电影的新纪元,然而你可知道,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

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到数字
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使用“维他风”Vitaphone唱片重放影片音乐。

1927年华纳推出《爵士歌王》,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白,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30年代起,磁性录音机和磁带技术逐步成熟。

开始在影片的拷贝上制作光学声带,以单拷贝方式发行电影。

这段历史延续了将近40年。

在这40年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制作,而电影声音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电影声音发展的一个较平稳的阶段。

1977年,两部采用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上映,标志着电影立体声时代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断箭》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和丰富的音响剪辑风格,标志着电影声音数字非线性剪辑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数字压缩音频技术的日益成熟,AC-3声学编码技术问世,把6个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记录在齿孔之间终于成为现实。

1991年2月,基于Dolby Digital (Dolby SR-D )技术的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影片《蝙蝠侠》上映。

1993年5月,采用DTS (Digital Theater System )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的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

1993年7月采用SDDS(Sony Digital Dynamics System )7.1声道(L、Lc、C、Rc、R、Sw、Ls、Rs )制式的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公映 .
1999年6月18日,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幻影的威胁》(Star War- The Phantom Menace)开始世界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的首次商业放映。

2002年5月16日,《克隆人的进攻》(Star War-Attack of Clones)在全球上映,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诞生,电影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电影录音是这样完成的
影片的生产是一个标准化过程,要按一个特定的工艺流程去制作,最后要完成一个标准化的物质产品。

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工业生产的过程,要由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保证它的运行。

在影片拍摄之初就要根据将来的放映条件分别按照单声道、模拟杜比立体声、数字立体声和特殊拷贝形式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

现在一部影片的声音制作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合作而不是一个人完成的。

电影录音的工序有明确的划分,即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录音阶段。

先期录音和同期录音只是不同方式的素材获取过程,后期制作则是任何一个影片都必经的一个工序,这三个阶段并不互相排斥,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好莱坞的影片声音制作体系中,无需讨论影片是同期录音还是后期录音的问题,而是关心声带的这段素材是什么样的声音,例如wild track(自由声带)、sync. track(同步声带)、mute track(静
音声带)、guide track(参考声带)、music track(音乐声带)等。

先期录音一般是针对音乐歌舞片或故事片中的歌舞场面而设计的环节,即在影片拍摄之前预先录制有关场景或镜头的音乐段落,在拍摄现场进行放声,再由演员与声音同步表演并同步拍摄下来。

这样的声带属于同步声带(sync.track)。

同期录音一般泛指影片拍摄阶段的录音工作即现场录音(Location Recording),在这个阶段既要完成影片拍摄时的对白录制,也要进行外景实地环境声音素材(atmosphere)的采集。

录制的同步声带既可能是同步声带(sync.track),即所谓的同期录音,也可能是参考声带(guide track)。

例如,大雨中的同步声带虽然无法用在完成的影片中,但可以近距离录取参考声,记下演员的情绪以及现场的气氛,包括其他的声音元素,在后期阶段重新配音时可以作为参考。

wild track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需同步的声音,比如画外音、旁白等。

另一部分是环境声(atmosphere)。

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首先要分别进行对白剪辑、效果剪辑和音乐剪辑。

对白剪辑主要完成同期录音声带中的对白部分的剪辑,如果对白质量不符合影片要求就需要用ADR(Automatic Dialog Replace)自动对白替换技术,做一个在影片中正式使用的声带。

这和一般的配音的过程有很大不同,配音是译制片的做法,没有原始的参考声,而对白替换要求替换后的对白完全忠实于原始素材,演员的语音、动作、情绪都要尽量模拟现场录音的参考声带。

效果剪辑利用同期录音声带中的动效部分和音响资料库中的效果素材进行影片效果的剪辑设计,如果遇到现有素材不敷需求的情况,需要专门采录或通过拟音(Foley)来补足。

音乐剪辑则是在音乐录音完成之后根据影片创作意图结合其它两部分声带进行剪辑。

当各部分声带剪辑完成之后要分别进行预混,根据立体声影片的声音空间设计进行初步的混录,分别形成多声道的对白预混声带、效果预混声带和音乐预混声带。

最后,在具有影院声学效果的混录棚里,分别将对白、动效和音乐同步起来进行最终的混录和立体声编码,成为完整的影片声轨。

知识角
好莱坞电影声音制作人员包括:音响总监或音响设计(Sound Supervisor/Designer)、同期录音师(Location Recorder)、话筒员(Boom man)、对白录音师(ADR)、拟音录音师(Foley)、音响剪辑师(Sound Editor)、混录师(Sound Mix Down)等。

在中国,这些工作往往是由一位录音师总体负责的。

维他风有声电影系统
1977年星球大战
同期录音的各种器材与超指向话筒同期录音器材
用于同期录音的数字硬盘录音机
在外景地采录双声道和多声道立体声音响素材ADR录音棚及数字音频工作站
用于终混的大混录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