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给药的研究进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刘秋英;房俊智;孙玉平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工业》
【年(卷),期】1997(16)2
【摘要】鼻腔给药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以往多用于治疗鼻炎等局部性疾患。
近年,随着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和对鼻腔吸收药物的深入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可达到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鼻腔给药系统的重视。
目前,经鼻腔途径给的药物已有心血管药物、抗生素、脑垂体激素、多肽类等。
鼻腔之所以成为引人瞩目的给药新途径,关键在于鼻腔的生理状态。
1.药物鼻腔吸收的特点鼻腔独特的药物吸收特点是由其粘膜的生理状况所决定的。
鼻腔粘膜表面积较大,
【总页数】2页(P43-43)
【作者】刘秋英;房俊智;孙玉平
【作者单位】莱州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2;R944.9
【相关文献】
1.鼻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杨林;贾梅;甄英丽
2.鼻腔给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J], 齐学洁;崔元璐;张艺;朱小宁
3.鼻腔给药新剂型及新型辅料的研究进展 [J], 刘静(综述);刘玲(审校)
4.鼻腔给药的中药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J], 金涛
5.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J], 万红;何中美;毛得宏;黄学宽;张锋;李玲珑;李全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腔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展望

.
独特的治疗优势, 笔者结合近年的文献研究, 从鼻腔黏膜的 生理特性 、 鼻腔给药呼吸的影 响因素等 方面总结鼻腔给药 系
统 ( D S 的研究近况 , N D) 现综述如下。
1 鼻腔黏膜的生理特性
鼻腔作为独特 的药物 吸收 途径是与 其生理结 构密切相
关的。人体鼻腔深约 1 1 m 中部鼻甲骨部膨大 , 2— 4a , 鼻腔壁
上有黏膜 , 鼻黏膜 中有丰富 在鼻中隔和甲 骨处分布最多 , 黏膜 的表 面积 很大 , 鼻腔 人体 鼻粘膜 面积约
关。通常 M < 00 r 1 的化合物鼻腔给药后 , 0 生物利用度较高 , 而 Mr 0 0的药物 , >10 吸收效果较差。当然 , 在吸收促进剂 的
环, 而不经过 门肝系统 , 避免 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 因而是药物 厚, 血管密集 , 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
2 ND D S吸收的影响因素
.
吸收机制相似 , 脂溶 性的药 物容 易被鼻 内吸收。实验证 明 , 吸收的有效部位之一…。鼻腔上部的黏膜 比各鼻窦内黏膜 亲油性的烯丙洛尔鼻腔给药后的吸收率较高 , 亲水 性的美 而
du s rg
[ 中图分类号 ] 2 6 1 [ R 7.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62— 5 X(0 7 1 0 9 0 17 9 1 20 )0— 0 4— 3 近年来 , 鼻腔给药在国内、 国外迅速开展 , 鼻腔给药有 具 2 1 1 化学形 态 药 物 的化 学形 态是 决定 吸收 的重要 因 .. 素, 如将药 物转变成盐或酯能改变 吸收 。 2 12 多态性 .. 药 物的多态性能影 响药物 的溶解度和溶出 率, 从而会影响其透过生物膜的吸收。 2 13 M 药物 M 的大小与其 鼻腔 内的吸收 程度呈负相 .. r r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课件

鼻腔给药的适用范围
局部治疗
鼻腔给药主要用于治疗鼻腔及上呼吸 道疾病,如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 炎等。
全身治疗
通过鼻腔给药,药物可被吸收进入血 液循环,从而用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 ,如偏头痛、糖尿病等。
鼻腔给药的优缺点
方便快捷
鼻腔给药操作简便,患者可自行使用。
无创
鼻腔给药无需注射或手术,减少患者痛苦。
02
鼻腔给药的机制与原理
鼻腔给药的吸收机制
吸收路径
药物通过鼻腔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也可以通过鼻粘 膜下的淋巴管吸收进入淋巴系统。
吸收速率
药物的吸收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性质、鼻粘膜的通 透性、药物的溶解度等。
吸收增强方法
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添加吸收促进剂等方法,可以增加药物的鼻 腔吸收。
鼻腔给药的优缺点
药物吸收迅速
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起效快。
避免首过效应
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代谢,提高生物利用度。
鼻腔给药的优缺点
药物剂量控制难度大
适用范围有限
鼻腔给药时药物剂量较难控制,易造 成剂量不准确。
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鼻腔给药,需根 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选择。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腔刺激、过敏等 不良反应。
04
鼻腔给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鼻腔给药的挑战
药物吸收不稳定
鼻腔黏膜的吸收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黏膜状态、药物性质等 ,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
药物分布不均
鼻腔结构复杂,药物在鼻腔内的分布可能不均匀,影响治疗效果 。
刺激性大
一些药物对鼻腔黏膜有较大的刺激性,可能导致不适感。
鼻腔给药的解决方案
01
优化药物剂型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鼻腔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一种新型给药方法。
因其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且无创、患者能实现自我给药、依从性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 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鼻为清窍,鼻与五脏六腑及经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鼻与心肺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难经》说“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
而李东垣认为:“心主五臭,舍于鼻。
”[1]。
《理瀹骈文》云:“纳鼻而传十二经,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运……鼻为任督会合处……脏腑气血的变化,均可反应于鼻。
”基于鼻与全身的密切联系,药物可经鼻到达十二经脉,经五官九窍吸收后能够作用于经络血脉、五脏六腑。
中医古籍中关于鼻腔给药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记载颇多,常见的是急症的治疗。
《五十二病方》就有用鲜产鱼和盐等外敷治疗螟病鼻断的记载,《内经》记载了取嚏缓解呃逆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都有鼻腔给药治疗卒死的记载,唐宋时期的鼻腔给药治疗范围则更加广泛,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尸厥、惊风等。
在我国民族医药中鼻腔给药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千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百万拳》等有鼻泻疗法相关记载[2]。
回族医药古籍《回回药方》有治疗中风病的滴鼻方[3]。
瑶医用鼻腔给药治疗疟疾、牙关紧闭、鼻疔、鼻出血等[4]。
2 现代研究鼻腔给药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
鼻腔给药有以下几种途径进入机体:通过嗅黏膜上皮进入大脑;沿神经元轴突运输进入嗅球;直接从鼻黏膜进入体循环及淋巴系统;经三叉神经直接进入大脑[5-6]。
鼻腔的生理特性。
一般成年人鼻腔总的黏膜表面积约为150~160cm2[7-8]。
其中呼吸区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含微绒毛的假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而且上皮下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药物从鼻腔毛细血管迅速进入体循环,跳过首过效应,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9-11]。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课件

2 鼻腔给药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
总结鼻腔给药的优点,如方便性和快速吸
方向
收,以及景,
所有类型药物。
并探讨鼻腔给药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相关鼻腔给药领域的文献引用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PPT课件
欢迎阅读《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鼻腔给药的概念、 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介绍鼻腔给药的概念和作用
鼻腔给药是什么?
了解鼻腔给药是一种通过鼻腔将药物输送到 人体内部的方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鼻腔给药的作用
探索鼻腔给药的多功能性,包括快速吸收、 避免胃肠道代谢和致力于治疗局部病变。
鼻腔给药的技术手段
介绍鼻腔给药的现有技术手段,如喷雾器和滴液 器。
鼻腔给药的药物制剂
探究鼻腔给药所使用的药物制剂,如药水、粉末 和凝胶。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1
研究进展
深入探讨当前鼻腔给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2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鼻腔给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新型药物制剂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结论
1 鼻腔给药的优势和局限性
鼻腔给药的分类
鼻腔喷雾
介绍鼻腔喷雾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和优点。
鼻腔滴液
探究鼻腔滴液对于治疗鼻腔问题的疗效和使用要 点。
鼻腔给药的应用领域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鼻腔给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有效性和 优势。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探索鼻腔给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力和现 有研究成果。
鼻腔给药的技术手段和药物制剂
我国鼻用制剂研究应用现状

2. 鼻用 制剂 用于 全身 治疗为 人们 所关 不 吸 收 , 目前 只 有注 射 剂供 应 的药 物 ,如 注 ,发 展 很 迅速 。鼻腔 给药 对 许 多分 子 量 黄体酮 、胰 岛素、 多肽蛋 白质类 药物 【 4 。 1 】
2. 3鼻腔 粘膜 用于 治疗疾 病其 好处 显
1. 鼻用 制剂 用于局 部治 疗 的研究不 断 小于 1 0 0的药 物吸收迅 速有效 ,对于一些 0 在 鼻 用 制 剂 中的 广 泛 应 用 。
鼻用 制 剂 ,多供 局部 消 毒 、收 缩 血 管 、麻 发 挥 全 身性 治疗 作 用 的 基 础 。
体石 蜡 、植物 油 )等 作 为 分散 媒 ,制成 溶 增 加 药物 吸 收 的有 效 表 面 积 。鼻 上 皮 细胞 这 曾引起广泛 关注 ,但是继而发 现 PRU 有 液型 、混 悬 型 、乳浊 型 专供 滴 人 鼻腔 的 液 存 在大 而 多 的毛 细 血 管 ,能 使体 液 迅速 通 严 重 的鼻 纤 毛 毒性 ,又 使 此方 面 研 究陷 入
由此 可 见 ,对 鼻粘 膜 吸收 的研 究 主要
物 利 用 度 高 级 作 用 迅 速 , 使 用 方 便 等 优 等 许 多疗 效 较 好的 制 剂 ,但 由于 中药 复方 集 中在 两 类 药 物 ,一 类 是 虽 有 口服 剂 型 , 点 ,所 以 其研 究 越 来越 受 到广 泛 重视 。近 制 剂 有效 成 分 定性 定量 工 作 滞后 ,使 得这 但 其 个 体 差 异 大 而 生 物 利 用 度 低 的 药 物 , 年来 ,我 国在 这 方面 的 研究 取 得 了相 当 的 些 制 剂 还 仅 限 于 医院 制剂 。 进展 ,下 面主 要 从局 部 治疗 作 用 和 全身 治 疗 作用 两 方 面 进 行 阐 述 。 如 普 萘洛 尔 等 ;另一 类是 口服 会被 破 坏或
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吴红兵,胡凯莉,蒋新国*摘要:目的阐述药物经鼻入脑吸收特点、经鼻入脑转运通路,以及增加直接入脑转运的方法。
方法依据近些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药物经鼻直接向脑部递送的方法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选择性增加药物或制剂在鼻腔(嗅)黏膜上的分布或滞留时间是提高药物直接入脑量的前提,提高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有:制成前体药物,处方中加入吸收促进剂,改变剂型,凝集素介导转运以及由噬菌体展示技术选得的鼻腔入脑(特异)肽介导转运;还包括离子透入法、超声透入疗法、电转运和特殊给药装置,来增加药物在嗅黏膜的沉积和入脑转运。
新型鼻腔递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将为脑部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广阔前景。
关键词:鼻腔,直接入脑转运,嗅黏膜,脑部疾病中图分类号:R94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鼻腔不仅可向脑内转运金属离子[1-3]、病毒[4,5],而且能够递送小分子药物[6-8]、蛋白多肽药物[9]以及转染基因[10, 11]。
通常,药物或外源性物质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速度和程度,除了与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入脑部位由微血管或脉络丛构成的特有解剖学屏障,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FB)和鼻-脑屏障(Nose-brain barrier, NBB)等的限制。
血-脑屏障阻碍了绝大部分药物的入脑转运,而经鼻给药可能较口服等给药途径的吸收和起效更迅速,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或常规给药途径下脑内浓度极低药物的疗效发挥提供了基金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07CB935800)作者简介:吴红兵,男,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蒋新国,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el/Fax: (021) 54237381 E-mail:****************.cn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微粒给药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包裹在微粒中,并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部位或系统的药物控释系统。
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一、口服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来说,尤其具有便利性和良好的患者依从性。
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存在药物稳定性差、肝脏首过效应和口服吸收不可控等问题。
而采用微粒给药系统可以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包裹药物在微粒中,以膜控释或内聚控释的形式缓慢释放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减少肝脏首过效应。
二、皮肤贴膜给药途径皮肤贴膜给药是一种通过贴膜将药物逐渐释放到皮肤表面,通过皮肤吸收的给药方式。
然而,传统的皮肤贴膜给药存在粘附性不佳、药物释放不均匀等问题。
微粒给药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粒中,并将其加入到贴膜中,可以大大提高贴膜的粘附性和药物释放的均匀性,增强其吸收效果。
三、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肌肉注射给药是通过注射器将药物注射到肌肉层进行吸收和传递的给药方式。
然而,传统的肌肉注射给药方式存在注射不便、注射位置不准确等问题。
微粒给药系统可以通过将药物微粒化并与载体结合,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定向输送,从而提高药效并减少剂量。
四、鼻腔给药途径鼻腔给药是通过鼻腔黏膜吸收药物的一种给药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给药途径,鼻腔给药具有吸收迅速、绕过肝脏首过效应、便利性良好等优点。
而采用微粒给药系统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在鼻腔内的停留时间,并将药物通过微粒的方式定向输送到特定部位,提高药物吸收效果。
总结起来,微粒给药系统在不同的给药途径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通过微粒化并将药物包裹在微粒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药物传递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有望推动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