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粘膜给药制剂
腔道及黏膜给药制剂的合理使用

模块十一常见剂型的合理使用项目三腔道及黏膜给药制剂的合理使用黏膜给药制剂➢口含片是指于含在荚膜内缓慢溶解,而发挥治疗作用的片剂。
➢主要用于治疗口腔和咽喉疾患,可在局部产生比较持续的消炎、消毒等作用。
➢舌下片是指置于舌下或者颊腔内使用的片剂➢在唾液的作用下慢慢溶解,药物可通过黏膜快速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可以防止消化液pH 值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①含服时药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每隔1~2h一次,或一次1片,一日含4~6次。
➢②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应将含片夹在舌底、龈颊沟或近患处,待其自然溶化分解。
➢③含完药片后30分钟内不要吃东西和饮水。
➢④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过敏、皮疹、瘙痒等应及时停药。
➢⑤用含片要注意安全。
为防止发生咽喉异物梗阻,5岁以下幼儿服用含片时,最好选用圈式中空的含片。
➢紧闭嘴巴;➢尽可能在舌下长时间保留一些唾液;➢紧急时可以嚼碎;➢不要随唾液咽下,更不可整片吞下。
(二)直肠给药用栓剂➢栓剂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
➢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直肠用、阴道用、尿道用栓剂等。
直肠给药用栓剂的合理使用➢患者取左侧卧位,深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松驰;➢操作者戴上手套,将栓剂轻轻推入括约肌肉,距肛门2cm 处;➢患者保持左侧卧位约20 分钟,以防药栓被压出;➢用药后1至2小时不解大便。
➢必要时将栓剂置入冰水或冰箱中10至20分钟,恢复硬度后使用。
(三)眼用凝胶➢局部药物浓度高;➢滞留时间长;➢缓释作用。
使用方法:扒开下眼皮,把凝胶挤到下眼皮内,瓶口不要碰到眼睛,然后闭上眼睛五分钟左右。
滴眼前先洗净双手,使用时勿将瓶口接触患处,以免污染药品。
使用后将瓶盖拧紧,以免污染瓶口。
(四)口腔贴片➢口腔贴片是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鼻腔给药制剂_脂质体的研究概述

6. 作为靶向性制剂 进入体内后,脂质体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RES) 摄取,是治疗 RES 疾病理想的药物载体。但普通脂质 体仍然存在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对 此,近年来医药工作者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的靶向脂质 体,如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特异性修饰,使其能够靶 向到特异性组织;或是通过改变脂质双层的磷脂组成, 使脂质体在特定的靶器官释放药物。Tenu 等[13]应用 pH 敏感脂质体作为干扰素的载体可以激发巨噬细胞的宿 主防卫反应,而非 pH 敏感脂质体却无此作用。Babin- cova 等[14]将 Fe3O4 拼入到磷脂双层中,在外加磁场条件 下,磁性脂质体靶向到特定组织中,以微波辐射 15min 后,所包封的药物 6-羧基-荧光素完全释放。Yanagie 等[15]将抗癌胚抗原(CEA)单抗制备成免疫脂质体,可 与细胞表面带有 CEA 的人胰腺癌细胞选择性结合,应 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携带药物向瘤内注射,其抑瘤效果 较普通脂质体明显增强,且能破坏正常组织与癌组织 交界处的恶性细胞。
鼻子药水的原理

鼻子药水的原理鼻子药水,也称为鼻腔喷雾剂,是一种通过鼻腔喷洒给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的药物剂型。
它是一种常见且方便的给药途径,可用于治疗鼻腔炎症、过敏性鼻炎、鼻塞等症状。
鼻子药水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1. 鼻腔吸收机制:人体鼻腔壁内有大量的蜂窝状血管网络,这些血管主要分布在鼻黏膜上皮层下的真皮层和网状层中。
药物通过喷洒在鼻腔,与鼻黏膜表面接触后,可以通过扩散、渗透、直接吸收等机制被吸收到鼻黏膜下的血管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2. 血流动力学:鼻子药水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到鼻腔血液循环的影响。
鼻腔血流循环非常丰富,在喷雾后,药物被吸收到鼻黏膜下组织后,很快进入鼻腔的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全身性的药物效果。
3. 液体喷洒原理:鼻子药水通过喷雾剂器喷洒在鼻腔中,喷洒器会生成细小的喷雾颗粒,这些颗粒散布在鼻腔中,与鼻腔内的黏膜充分接触。
这样的喷洒方式将药物分散在较大的表面积上,提高了药物与鼻腔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鼻黏膜对药物的吸收。
4. 药物特性:鼻子药水一般选择具有较好水溶性,分子量适中,较低的脂溶性的药物进行制剂,例如抗感染药物、抗组胺药物等。
较好的水溶性可以使药物在鼻腔中更好地溶解,并快速吸收到鼻黏膜下血管。
另外,一些药物还会通过鼻腔的纤毛运动、鼻腔壁的细胞吞噬作用等机制排出体外。
5. 效果与副作用:鼻子药水的作用相对局部,能够直接起到减轻鼻腔炎症、红肿、瘙痒等症状的效果。
喷洒剂选择适当的剂量,能够提供较高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药物在鼻子药水中可能含有一定的辅料,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局部刺激反应,例如刺激感、烧灼感、鼻腔干燥等。
总之,鼻子药水通过喷洒在鼻腔中,使药物直接接触鼻黏膜,通过鼻腔血液循环被迅速吸收到全身循环中,起到治疗鼻腔炎症、鼻塞等症状的效果。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鼻腔吸收机制、血流动力学、液体喷洒原理、药物特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然而,应注意到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吸收速度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可能有所差异,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
15第十五章 其它黏膜给药制剂

八、栓剂的质量评价
外观光滑、无裂缝、不起霜或变色,纵切 面观察应混合均匀。栓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每个应符合标示量。 《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了触变时限和重 量差异检查。
九、制法与举例 1.甘油栓(局部作用的栓剂) 2.吲哚美辛栓(全身作用的栓剂) 3.磺胺嘧啶锌灌肠液
五、鼻腔给药新剂型
(一)滴鼻剂 (二)鼻用喷雾剂 (三)鼻用凝胶剂 (四)鼻用微球剂
第三节 栓剂及其他直肠黏膜给药制剂
一、栓剂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Suppository 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 制剂。 使用腔道不同可分为肛门栓、阴道栓、尿道 栓、鼻用栓、耳用栓等
二、直肠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六、栓剂的置换价 药物在栓剂基质中占有一定的体积,药物 的重量与该体积栓剂基质的重量之比称为 置换价。 不同的栓剂处方,用同一模型所制得栓剂 体积是相同的,但其重量则随基质与药物 的密度不同而有区别。 根据置换价可以对药物置换基质的重量进 行计算。
七、栓剂的制备 一般有两种,即冷压法与热熔法; 可按基质的不同和制备的数量选择制法。用 油脂性基质制栓可采用任何一种方法,但水 溶性基质多采用热熔法。
八、肛门栓与灌肠剂 (一)肛门栓 Anus suppositories 1.普通栓剂 2.中空栓 3.双层栓剂
(二)灌肠剂与微型灌肠剂 1.灌肠剂 enemas 系指经肛门灌入直肠使用的液体制剂 ①泻下灌肠剂 ②含药灌肠剂 ③营养灌肠剂
2.微型灌肠剂 Microenemas 系指每次用量小于5ml,起全身或局部治疗 作用的小剂量液态灌肠用制剂
(三)基质与附加剂对药物在直肠内吸收的影 响 1.基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吸收促进剂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1概述
第一节:概述
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
中国古代西藏就有把檀香木和芦荟提取物吸入鼻腔止吐的记载
北美印第安人通过鼻腔吸食一种树叶的粉末来治疗头痛
在印度医学系统中鼻腔治疗也是早已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治疗途径,而且鼻烟作为提神剂、鼻腔吸食可卡因和多种致幻剂早已为人们熟知.
01
降低粘膜层粘度,提高粘膜的通透性
02
抑制药物作用部位的蛋白酶水解的作用
03
与鼻粘膜的相结合,改变粘膜的结构
04
改变鼻粘膜的电位和阻抗,增加细胞间的通透性
05
加速鼻粘膜处血流速度,提高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
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螯合细胞间隙中的Ca2+,产生细胞间隙通道;
在鼻粘膜的上皮细胞中形成暂时性的亲水性的跨细胞膜通道;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呼吸道给药
BRAND PLANING
风
主要内容
CONTENTS
01
概述
03
肺部给药
02
鼻黏膜给药
04
小结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直肠黏膜、阴道黏膜及眼黏膜等,其中鼻腔黏膜给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新版了专题讨论会资料,证明鼻腔给药系统在临床治疗上和药动学上具有明显的优点,是行之有效,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二甲基-β-CYD对纤毛运动频率的影响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3.壳聚糖
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结构中的氨基可以与细胞膜中的阴离子成分结合,形成一条细胞旁路通道。
鼻用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鼻用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鼻用药物逐渐成为治疗鼻部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鼻用药物制剂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还能增加患者便捷使用的便利性。
因此,鼻用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药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鼻用药物制剂的分类鼻用药物制剂根据给药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喷雾剂、滴剂、凝胶剂、泡沫剂等。
喷雾剂是鼻用药物制剂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其通过雾化作用将药物细小颗粒嵌入患者的鼻腔,得到高效吸收。
滴剂则是将药物以液滴的形式直接滴入鼻腔,适用于一些药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凝胶剂和泡沫剂则在鼻腔内形成一种半固体的药物制剂,可以使药物停留更长时间在鼻腔内,增加药物的吸收效果。
二、鼻用药物制剂的研发技术1. 鼻腔解剖和药物传递途径的研究了解鼻腔的解剖结构以及药物在鼻腔内的传递途径对于鼻用药物制剂的研发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对人体鼻腔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确定适合药物吸收的最佳区域,并进一步探索药物在鼻腔内的渗透、转运和吸收机制。
2. 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研究在鼻用药物制剂的研发过程中,药物的稳定性常常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和添加剂,提高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并且在制剂中添加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等,以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3. 提高鼻用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提高鼻用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药物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调整制剂的pH值和渗透增强剂的浓度,以及利用纳米技术等手段,提高药物在鼻腔中的吸收效果,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鼻用药物制剂的应用领域1. 鼻炎的治疗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鼻用药物制剂通过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能够有效缓解鼻炎症状,减轻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不适感。
2. 鼻部肿瘤的治疗鼻部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鼻用药物制剂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通过减小肿瘤的体积,抑制肿瘤的生长,达到治疗的效果。
鼻黏膜给药的研究进展

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健康指导
孙琦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方法在老年痴呆症(AD)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 随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聪智方121服并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临 床总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能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后的HDS、ADL、FAQ的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拟聪智方加针刺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防治AD开拓新的思路。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聪智方121服,2次/d,50 ml/次。 能活动调查表(FAQ)积分变化情况。
表1临床近期总体疗效比较(n=34)
组别 治疗组 型壁塑
临床控制Leabharlann 3(8.82%)Q
:
显效 13(38.24%) !l兰Q:i!丝2
有效 14(41.18%) 1ili!:!!丝2
无效
总有效率
4(11.76%)88.24%’
起用患儿喜欢的玩具哄逗,帮助其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此 外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家长的过于紧张、焦 虑,对患儿的过分照看,在患儿面前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要 求过高或加以指责等心态会加重患儿的反抗心理¨j。
3一.婴儿对于疼痛除了表现为哭闹外,对于疼痛处的刺激 物会试着不停的摆脱。因此拔针后患儿会不停的推开按压 的棉球,使得按压位置的移动以及按压时间的不到位,最终 导致穿刺点出血及皮下淤血,如果此时强行按压不仅达不到 按压效果还会加重患儿的心理反应,也会导致患儿家长的不 满,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婴 幼儿注意力易转移这个特点,用患儿感兴趣的东西转移其注 意力会达到不错的效果。正如表2所示:干预组患儿皮下淤 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3.3在门诊静脉输液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只注重静脉穿刺 的成功率,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患儿家长对输液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穿刺时的“一针见血”,也要求拔针后患儿 少哭闹,无出血、淤血的发生,因此也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地提 高工作质量。个别护理人员总认为患儿年龄小不懂什么,从 而忽略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其实患儿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 人以及疼痛等刺激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了解患儿独特的心 理特征对提高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药物制剂中的鼻腔给药制剂黏附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鼻腔给药制剂黏附性研究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采用非经口途径进行给药,其中鼻腔给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鼻腔给药的优势在于药物可以迅速通过鼻腔黏膜被吸收,直达血液循环系统,避免了肠道吸收的不可预测性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然而,药物在鼻腔给药过程中的黏附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一、鼻腔黏膜的结构和特性鼻腔黏膜是一层覆盖在鼻腔内表面的黏液层。
黏膜由多层细胞构成,其中上皮细胞是主要的黏膜屏障。
鼻腔黏膜的表面具有微细的绒毛状结构,这些绒毛可以通过跳动的方式将黏液层和其中悬浮的微粒排出体外,起到清除作用。
此外,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还有大量的纤毛和黏液腺,为鼻腔提供保护性的屏障功能。
二、药物在鼻腔给药中的黏附性鼻腔给药中药物的黏附性对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药物的黏附性取决于黏膜表面的性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黏膜表面的性质主要包括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和表面粗糙度等。
正常情况下,鼻腔黏膜表面带有负电荷,这一特性使得阳离子药物更容易与其黏附;而阴离子药物则会因为电荷不同难以黏附在鼻腔黏膜上。
此外,鼻腔黏膜的表面疏水性会影响药物的渗透和黏附。
表面粗糙度是指黏膜表面的不平整程度,表面越光滑,药物与黏膜的接触面积越小,黏附性越弱。
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对于鼻腔给药的黏附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药物的分子量、溶解度、极性等性质会影响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吸附和渗透。
三、影响鼻腔给药黏附性的因素除了药物本身的性质和黏膜的性质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鼻腔给药的黏附性。
1. 药物浓度:一般来说,药物浓度越高,黏附性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药物可以增加与黏膜的接触面积,形成更强的黏附力。
2. 黏附剂:在制备药物给药制剂时,添加适量的黏附剂可以增加药物与黏膜的黏附性。
常见的黏附剂包括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等。
3. pH值:药物的pH值也会影响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黏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迅速吸; 3. 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
难于吸收的药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 4. 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白类药物,也能在吸
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 5. 用药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便于自己用药。
鼻粘膜给药药物类型
4. 1978年,Hirai等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胰岛素 制剂经狗鼻腔给药,使胰岛素的吸收显著增 加。
鼻腔给药发展概况
1. 1979年,Hussain报道了普蒂洛尔经鼠口服、静脉 注射和鼻粘膜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口 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最低,而鼻粘膜给药和静脉注 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相近。
2. 1980年,Hussain等又比较了不同剂型的普萘洛尔 经不同途径给药时大鼠及狗的吸收情况,结果鼻粘 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而口服小于20%。
1.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如小分子黄体生成素释放激 素(LHRH)、胰岛素等;
2. 通常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如庆大霉素、磺苄西林、 头孢唑啉和头抱乙腈等抗生素;
3. 在胃肠道中很不稳定以及明显受胃肠道粘膜和肝脏 首过效应影响的药物:如纳洛酮、毒扁豆碱和槟榔 碱、普萘洛尔等。
4. 麻醉用药:如布妥啡诺、脑啡肽 5. 心脑血管药、止咳平喘药、激素类药、改善微循环
药、解热镇痛药等。
鼻腔给药国内外情况
目前,已有十几种鼻腔给药制剂上市和应用于 临床。国外已上市的品种有赖氨酸加压素鼻 腔喷雾剂(主要用于防治、控制尿频、尿失 禁及夜间遗尿症等),催产素鼻腔喷雾剂 (用作子宫收缩剂),还有蛙降钙素鼻喷雾 剂,高浓度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胰岛素 鼻用制剂。另外,有许多品种处于研制及临 床阶段。
鼻腔的生理
1. 鼻腔:长度约12-15cm,容积约15mL 2. 鼻粘膜:鼻粘膜的总表面积约为150cm2,有众多纤毛,
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3. 鼻黏液:鼻腔的腺体具有浆液和黏液分泌细胞,分泌的 浆液和黏液覆盖在鼻黏膜上,鼻黏液含95%-97%的水, 2%-3%的蛋白质,蛋白质包括糖蛋白、蛋白水解酶、分 泌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血浆蛋白,pH5.5-6.5
鼻腔给药国内外情况
鼻粘膜给药制剂除溶液剂和气雾剂较为常用外, 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的还有粉末制剂、凝胶 制剂、微球制剂、脂质体等,它们可不同程 度地延长药物在鼻粘膜的停留时间,从而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
鼻腔给药国内外情况
众所周知,一些肽类和蛋白类药物由于分子量大, 在胃肠道酶及环境pH作用下会发生降解,半衰期很 短,口服给药很难吸收,通常需注射给药。对于这 些药物而言,经鼻粘膜给药发挥全身作用的研究有 极其重要的价值。胰岛素就是其中之一。胰岛素为 亲水性生物大分子药物,分子量为5200,由51个氨 基酸组成,通常注射给药,使用极为不便。寻找非 注射途径的给药方法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着眼点。 对于肽类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粘膜给药有可能成 为替代注射给药的给药途径。
国内外市场情况
与其它常用剂型如片剂、针剂相比,虽然经鼻 腔给药的剂型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但在过去的 几年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4~1999 年,卫生部批准的进口药品中经鼻腔给药的剂 型就有10种之多,其中包括降钙素(商品名: 密钙息 50 IU/dose与100 IU/dose)、康鼻 素、二丙酸倍氯米松(安得新)、醋酸去氨加 压素(弥凝)、鲑降钙素(密盖息550 IU/ml 与1100IU/ml),赖安加压素,催产素。与进 口的国外产品相比,国产鼻腔用制剂在品种数 量上则显得不足,到目前仅有实乃近滴鼻剂一 个品种上市。
鼻腔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朱照静博士 重庆医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鼻腔给药发展概况
1. 近年来,在药物制剂领域内,人们致力于通 过鼻粘膜给药而使药物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2.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似乎鼻腔给为 全身治疗的给药途径,在祖国医学中已具有 悠久历史。
3. 汉代《伤寒杂病论》即开鼻药治疗急症之先 河,其治"卒死"系以"韭捣汁,灌鼻中",开窍 回苏,《本草纲目》中用巴豆油纸拈,燃烟 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病症。
鼻腔给药发展概况
1. 现代医学研究鼻粘膜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仅 只有几十年历史。
2. 1976年,Dyke等报导了10%盐酸可卡因溶 液经鼻腔粘膜给药后,药物吸收迅速,15- 60mins血浆药物峰浓度即可达到 120~470ng/ml。
3. 1977年,Kigg等将微粉化的17β一雌二醇经 鼻腔给药,使血药浓度有明显提高。
国内外品种概况
1. 美国FDA在1995年批准的鼻腔给药剂型就有4 个品种,占当年批准新药总数的1/20 (4/79),
2. 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生产鼻腔给药剂型的公 司Nastech Pharmaceutical,该公司与瑞士 山道士制药公司密切合作。
3. 1999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中西药 鼻腔给药剂型有10多个,如醋酸曲实奈德鼻 喷剂、富马酸酮替芬鼻用喷雾剂、氢溴酸右 美沙芬滴鼻剂、缩宫素鼻喷雾剂、缩宫素鼻 用溶液、盐酸西替利嗪滴鼻剂、胰岛素喷鼻 剂;中药鼻腔给药制剂有辛桂滴鼻剂、羚羊 角滴鼻剂。
3. 其后鼻粘膜给药的研究领域非常活跃,有关的文献 报道不断增多。
鼻腔给药发展概况
1. 1984年6月,在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召 开了“全身性用药的鼻粘膜给药制剂”的专 题研讨会。一些药物的鼻腔给药系统在美国、 日本、法国、中国等国家已获得专利。
2. 1991年在巴黎召开了鼻腔给药学术会议。
鼻粘膜给药的优点
4. 鼻纤毛:每个细胞上有300个纤毛,以1000次·min-1左右 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除速率为325mm·min-1 ,平均为6mm·min-1,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 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 在鼻腔内的保留有很大影响。
鼻腔的生理
1. 鼻腔是一个复杂的器官,药物沉积、药 物清除及药物吸收均在鼻腔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