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合集下载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工作细则修订版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工作细则修订版

广东省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实施细则(修订版)广东省地质灾难防治协会二〇一六年五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基础要求和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基础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评定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范围和等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评定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评定等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通常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摘要:近些年城镇建设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

想要减少或避免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就必须在施工之前,了解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通过分析潜在的地质风险,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综合治理来降低灾难发生的风险以及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对大坦沙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常见地质灾害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介绍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治理的措施,为今后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地质灾害;岩溶。

大坦沙岛片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北部,东边为罗冲围,西侧为金沙洲,四面临江,为珠江中的江心岛,属冲积平原地貌,全岛总面积约3.55 km2。

历史上发生多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一、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岛区属冲积平原地貌。

(2)地层及工程地质:地层有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和第四系(Q)。

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下部常与白云质灰岩互层,上部常夹砂岩、页岩。

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层走向北东10°左右,受断裂及褶皱构造影响,总体倾向东南或北西,倾角5~30°不等。

该层岩溶很发育。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与下伏的石磴子组(C1S)呈不整合接触。

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以砾岩、砂砾岩、灰质砾岩为主,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岩为次,岩溶非常发育。

隐伏于本区的东北-东南部,西部零星有出露。

中段: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深灰色泥灰岩夹泥岩,含石膏团块,岩溶较发育。

上段:暗紫红色含钙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钙质泥岩,含石膏,岩溶零星发育。

第四系为灯笼沙组(Q43mc),该组地层在本区平原区广泛分布,为一套海冲积相沉积层。

岩性由灰黑色淤泥、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及中粗砂组成。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1.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 规划期和范围
1.4.1 《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2.1.6 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 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目录总则 (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工作进展 (1)(一)地质灾害现状 (1)(二)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效 (2)(三)存在主要问题 (4)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6)(一)指导思想 (6)(二)规划原则 (6)(三)目标任务 (7)三、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划分 (8)(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8)(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0)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15)(一)总体部署 (15)(二)防治分区工作部署 (16)五、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程 (17)(一)基础调查工程 (17)(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示范工程 (18)(三)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工程 (19)(四)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工程 (19)(五)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20)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与效益分析 (22)(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22)(二)效益分析 (22)七、保障措施 (23)附表:1.广东省2010年底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表表2.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单位汇总表3.广东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汇总表4.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已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统计表5.广东省“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成果统计表6.广东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表7.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附图:1.广东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2.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3.广东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工作布局图总则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保障,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广东省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加快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对象是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02•【字号】穗府办[2008]1号•【施行日期】2008.0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穗府办[2008]1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和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一月二日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目录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二)编制依据(三)险情和灾情分级(四)适用范围(五)工作原则(六)防治区划分二、组织体系及职责(一)组织体系(二)应急指挥机构职责(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四)地方应急指挥机构(五)应急联动机制三、预测和预警(一)预防预报预警信息(二)预防预警行动(三)执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四、应急响应(一)应急响应机制(二)分级响应(三)新闻报道(四)应急响应结束五、后期处置六、保障措施(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二)通信与信息传递(三)应急技术保障(四)监督检查(五)宣传教育七、预案管理与更新(一)预案管理(二)预案更新(三)预案的解释权八、责任与奖惩(一)奖励(二)责任追究九、附则(一)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二)预案的实施附件:1.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体系示意图2.突发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3.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一、总则(一)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简本)、《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省水利厅关于防治我省山洪灾害的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03]76号)、《转发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139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188号)以及《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制定本预案。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公布日期】2022.06.01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6.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
正文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
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6月1日。

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

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
坡脚下的26户村民,约135人。
监测、治理
2
黄茅村允塘社民房后侧斜坡
X:113°20′46″
Y:23°34′31″
3
黄茅村水尾社(东、西)民房后侧斜坡
X:113°20′00″
Y:23°34′31″
4
黄茅村新田社民房后侧斜坡
X:113°21′57″
Y:23°34′53″
5
中塘村
X:113°25′57″
过往车辆及行人。
监测、治理
40
县道X292线高滩段
X:113°47′11″
Y:23°30′32″
41
丽山温泉度假村
X:113°46′55″
Y:23°34′03″
滑坡
该处为一老滑坡,滑坡体长约550m,最大宽约400m,厚约20m,总体积440万m3。滑坡体地貌上呈倾向160°的斜坡,坡度25°,后缘有一坡高约60m的陡坡。在度假村建设期,滑坡体前缘产生多处滑移变形体(滑坡体复活),变形体体积5000~35000m3。
序号
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
灾害类型
灾害点(段)特征、规模
威胁对象
防治对策
区(市)
镇(街)
村(地点)
中心坐标
21
从化市
良口镇
良口-东明公路文竹村北西侧斜坡
X:113°44′34″
Y:23°45′30″
崩塌
坡脚与楼距仅1~2.5m,05年6月,边坡再次局部发生崩塌,塌方量约70m3。
斜坡下8户村民,约40人。
镇(街)
村(地点)
中心坐标
34
增城市
派潭镇
省道S355线K25+350m
X:113°50′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增城市隐伏岩溶区及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地面塌陷56处,塌陷坑1000多个,塌陷影响围20平方公里,导致528间房屋开裂,60间房屋全毁,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市区过于集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场地,沉降围小,仅造成局部房屋开裂、倾斜、地面出现裂缝等。已发地面沉降13处,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2.2.1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
2.2.2区(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
2.2.3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
2.2.4初步建立区(市)、镇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项,已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个区(市)(花都区、从化市),开展重质灾害勘察与治理2处(国道105良口段沿线滑坡工程治理、从化良口湖光山庄工程勘察),实施搬迁工程1处(从化市鳌头镇月光埔中堂村)。
市作为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1.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2.3 存在问题
2.3.1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
2.3.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3.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
2.3.4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2.3.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
2.3.6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 规划指导思想
6、市人民政府《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 规划期和围
1.4.1《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2.1.6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4年6月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106人死亡,失踪10人,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8亿多元。市有4个区(市)12个镇47个村(段)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潜在隐患,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附表1)。
2.1.2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花都区、从化市及增城市的中低山丘陵区,共有110处,均为小型崩塌、滑坡,人为诱发占74.5%,自然因素诱发占25.5%,因崩塌、滑坡造成28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3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一带丘陵地貌区,共有7处,虽然数量不多,但突发性强,波及围广,危害性极大,仅1995年以来,因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失踪10人,4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 前 言
1.1 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 编制目的
市简称穗,是省省会,现辖十区二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2004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37.67万人。
1.4.2《规划》围为市辖行政区围,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
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2.1 地质灾害现状
2.1.1市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局部断裂构造较发育,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市已发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软土地基沉降及水土流失。
2.2.6 2003年底已关闭采石场1103个,复绿面积共500.7万平方米(2005年底实际复绿面积1768.8万平方米)。
2.2.7 2004年12月,市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列入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项目周期三年,自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总经费预算3204万元。该项目将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地质方法、技术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情况,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综合地质数据管理服务糸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统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项目中设置了“市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研究”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