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鲧禹治水
1滚禹治水

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
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小结
3、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4、教师描述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复习旧课,导入学文,兼顾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理清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并为讲述故事作好铺垫。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
望或请求。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
五、课堂小结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
板书设计
1 鲧禹治水
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 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 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教学设计蓝本
1.《鲧禹治水》

治水后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 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 道,治服了洪水。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
治理洪水的决心。
•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
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全文总结
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 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 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 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禹治理洪水过程 治洪前 治洪开始 治洪过程 治洪后
治洪前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 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 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治水开始 大禹亲 自拿着镐头, 率领成千上 万的人挖渠 开山,疏通 河道。
治水过程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 难?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 己的感受。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 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 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 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 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 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 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 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 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 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读一读
一片汪洋 毫不理会 山南海北 四处横溢 汗流浃背 欢呼雀跃
苦苦哀求 悲惨遭遇 成千上万 泛滥成灾 毫不在乎 兴奋不已
斥逐洪水 大发雷霆 挖渠开山 不畏艰险 冬去春来 天寒地冻
1.《鲧禹治水》

知识背景
本文所讲述的鲧禹治水、造福于民的 故事主要是取材于先秦古籍《山海经》。 对于《山海经》,你了解多少呢?
知识背景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 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 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正是因为《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 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所以长期被认为 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 经》不单是神话故事集,而且是远古地理志。
第二部分
亲自:
走遍: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
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夏天:烈日当空,大禹汗流浃背。
晚上:对付毒虫猛兽。
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三过家门而不入。 手磨出了血泡。
奉献精神,他不畏困难,不畏 困难。 感受环境的艰辛。
细读感悟
禹治理洪水的过程: 治洪前 治洪开始 治洪过程 治洪后
2、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 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 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精 读 领 悟 治水原因:
第一部分
大地汪洋,庄稼、房屋被淹没。
细读感悟
鲧治水助人的原因: (1)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 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 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 多。 (2)人们苦苦哀求天地,祈求他斥逐 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天帝
人们 毫不理会 无情
苦苦哀求, 令人同情
细读感悟
阅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2、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3、你怎么评价鲧?
鲧同情人们,帮助人们治水。
鲧的慈爱之心。
细读感悟
鲧治水的方法: (1)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2)请神鸟带路、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3)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 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
1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教学资料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出处《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卷十八。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著,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1、鲧禹治水(生字词课件)

5、多音字
xiě(流血) lǜ(效率 )
①血
xuè(鲜血)
②率
shuài(率领)
lù(露水)
③露 ④磨
mó(折磨) mò(石磨)
lòu(露马脚)
拼 音
词 语
形近字
yǔ
禹
属(属于)
大禹
拼 音
词 语
形近字
wāng
汪
汪洋 水汪汪
旺(旺盛)枉(冤枉) 狂(疯狂)
拼 音
词 语
形近字
rǎng
壤
息壤 土壤
嚷(叫嚷)镶(镶牙)
拼 音
词 语
形近字
tàng
烫
滚烫
汤(鸡汤)荡(游荡)
拼 流浃背
峡(峡谷)狭(狭小) 侠(大侠)挟(要挟) 陕(陕西)
拼 音
词 语
形近字
tíng
大发雷霆
霆
庭(家庭)
4、读读写写。
一片汪洋 息壤 滚烫 汗流浃背 大禹 大发雷霆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天寒地冻 缺吃少穿 苦苦哀求 毫不理会 治理洪水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开凿龙门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毒虫猛兽 北风呼啸 天寒地冻 齐心协力 冬去春来 兴奋不已 欢呼雀跃
鲧禹治水古文

鲧禹治水古文
鲧①禹治水
洪水滔天。
鲧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
鲧复⑦生禹。
帝乃命禹卒⑧布土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注释
①鲧:人名,传说是禹的父亲。
②帝:指天帝。
③息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够不断自我生长的土壤。
④堙:堵塞。
⑤祝融:火神的名字。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
⑦复:通“腹”,肚子。
⑧卒:最后,终于。
参考译文
到处都是漫天大水。
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就擅自偷盗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
天帝命令祝融把鲧处死在羽山郊外。
禹是从鲧遗体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天帝后来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文后小练习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水/滔天
B.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C.不/待帝命
D.鲧复/生禹
2.鲧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鲧复生禹”用大胆的想象呈现了鲧__的精神。
参考答案
1.C
2.因为鲧急于治理洪水,还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就盗取天帝的息壤去治水。
3.百折不挠。
1、鲧禹治水

)的土地,
手都磨出了( ),可他(
),稍稍休
息一下,又干了起来。
4、就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 )到( ), 由( )到( ),经过( )年的苦战,( ) 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1、本文是按 事情发展 的顺序写的。
2、鲧禹治水的原因是:鲧禹同情身陷洪灾的人
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 活。
四、词语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治理—— 管理 拯救—— 挽救
率领—— 带领 理会—— 理睬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大发雷霆 )
(2)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泛滥成灾)
(3)形容高兴得像雀鸟一样跳跃。(欢呼雀跃)
(4)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出汗很多。
(
二、选词填空。
请求 哀求 要求 祈求 1.人们( 祈求)上苍,能制止住这年年泛
滥的洪水。 2.我( 请求)妈妈答应我写完作业去滑旱
冰。 3.老师( 要求)我们自习课上一定要保持
安静。 4.老太太低着头,嘴里不住地( 哀求)路
人给她几个钱。
二、选词填空。
陆续 延续 连续 继续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 陆续)走进教
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句子三: 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
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 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 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冻硬得的坚 土硬地的,土手地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 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
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以形容因公忘私。
)汗流浃背
近义词: 淹没——吞没 悲惨——凄惨 推举——推选
哀求——乞求 遗志——遗愿 汗流浃背——挥汗如雨
《1、鲧禹治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 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 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 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 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 的代价;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 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 方法治服了洪水。
学完课文,你想对鲧禹 父子说点什么?
课后多看看一些神话故事吧!
盘 古 开 天 辟 地 夸 父 逐 日
刑 天 舞 干 戚
精 卫 填 海
女 娲 补 天
•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
治理洪水的决心。
•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
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全文总结
这个神话故事让我们体会到鲧禹父子改造自 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 到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 ①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 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禹治理洪水过程 治洪前 治洪开始 治洪过程 治洪后
治洪前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 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 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阅读质疑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 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 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 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 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鲧禹父子非常同 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
2 、朗读
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 :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 :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 :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 :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
(1 ----- 4 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
(5---- 自然段)
10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 :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 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 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
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 --------- 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 --------- 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 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 ---------- 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
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 大禹。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
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 --- 鲧天帝 -- 大禹鲧--- 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五: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反思:课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外治水10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