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著名战役
楚汉之争

6
楚汉之争慨况
彭城之战后,楚汉双方便进入了长达2年零4个月的相持阶段。相持阶段一 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 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 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公元 前205年)八月至次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 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而项羽却始终不能摆脱两线作战, 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 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军 在成皋大破楚军,韩信也尽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 战略包围之中。
5
楚汉之争慨况
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归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齐、赵和彭 越起兵反楚,对西楚构成直接威胁。项羽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 当时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于八月出故道,迅速还定三秦, 继续东进,使项羽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楚军主力困于齐地, 无法脱身。刘邦乘隙进驻洛阳,同时,以项羽放杀义帝为由,率诸侯联军共 56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亲自率精兵3万人回师彭 城。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56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 围。
8
巨鹿之战
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 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役之一。项羽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20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 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 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9
鸿门宴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芈心的人作了楚王,刘 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 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 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 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 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 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 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 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 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 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 只得应约前往。 9
楚汉之争的故事概括

楚汉之争的故事概括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战争史诗,发生在秦朝灭亡后的楚汉相争时期。
这段历史故事充满了激烈的战争、政治斗争和智谋较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楚汉之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后,楚国和汉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势力。
楚国由项羽领导,汉国由刘邦领导。
两人都是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将领,因此楚汉之争成为了一场充满智谋和勇气的较量。
楚汉之争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战役莫过于巨鹿之战、垓下之战和巨鹿之战。
这三场战役,无一不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战役。
其中,巨鹿之战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第一次决战,双方兵分两路,最终刘邦以少胜多,击败了楚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垓下之战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刘邦在此战中趁项羽大意,成功斩杀了项羽,最终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
除了战争,楚汉之争中的政治斗争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邦和项羽在政治上的较量,不仅体现了两人的智慧和胆识,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开创了汉代的
繁荣,而项羽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他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总的来说,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故事,它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这段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楚汉之争的故事,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项羽刘邦的战役和著名成语

项羽刘邦的战役和著名成语项羽刘邦的战役和著名成语一、背景介绍项羽、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军事家,他们在秦末汉初的时期,饱尝战争的辛酸与胜利,最终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率军击败项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战役过程1.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和刘邦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在战役中,项羽和刘邦的军队都有所损失,但最终双方都未能占据优势地位。
其中,“围魏救赵”这一著名成语就是由巨鹿之战中的一幕而来,形容的是救援盟友时采取的包围敌军的策略。
2.七擒七纵“七擒七纵”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著名战役之一,它让项羽这个千古名将名声大噪。
在七擒七纵的战斗中,项羽纵容七次被俘的敌人,最终再次抓住刘邦的机会,全歼刘邦军队。
敌刘又被放走,依然不知悔改,最终导致了武关之战的失败。
3.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项羽与刘邦之间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在战役中,项羽率领的楚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由于指挥不力和兵力分散,最终被刘邦的部队包抄击溃,项羽最终因内心挣扎而自刎。
这场战役的著名成语是“破釜沉舟”,旨在表达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毫不退缩的战斗状态。
三、结局经过长达几年的战争,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并将汉朝建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王朝。
项羽虽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却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得楚汉两军真正的实力差距得以显现出来。
四、总结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斗,展现了一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战斗观念。
巨鹿之战中的“围魏救赵”、七擒七纵的战斗过程,以及垓下之战的“破釜沉舟”,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广泛流传至今。
这些成语除了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外,还代表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不退缩的战斗精神和共同的文化传统。
楚汉之争简介

楚汉之争简介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最终以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分析中文名称:楚汉之争参战部队:楚、汉、九江、雍、塞、翟、韩、魏、代、赵、齐、衡山等战争结果:汉王刘邦胜利,建立汉朝时间: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地点:今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人物:项羽范增刘邦韩信陈馀楚汉之争详情京索之战,汉军击败楚军,项羽退回荥阳以东,而汉军亦不能过荥而往东。
楚汉相持于荥阳。
刘邦派郦食其劝说魏王魏豺重新归汉,遭到魏豹的拒绝,汉二年八月,刘邦派曹参、韩信兵分两路攻打魏国,即月攻破安邑,曹参俘虏了魏豹,将魏豹带至荥阳。
汉二年九月,刘邦派陈豨、韩信、曹参攻打代国,后九月,平定代国,斩杀代相国夏说。
汉三年十月,刘邦派原常山王张耳收复赵国故地,韩信与张耳一同前往,陈兵井陉,赵王因代地已失,又闻汉军攻打井陉关,集结赵军主力至赵国北部抵挡汉军的进攻,此时刘邦趁赵国南部空虚,离开荥阳,北渡黄河,攻克河内,从南面进攻赵国,接着攻克了朝歌(今淇县)、安阳(今安阳南)、邯郸(今属河北),当邯郸失陷,在井陉与汉军对峙的赵军主力进退两难,张耳与韩信在井陉大败赵军,赵将戚逃跑至邬县(今山西省介休县),被曹参斩杀。
赵王歇逃到襄国,张耳与韩信追击,刘邦亦从邯郸北上攻打襄国,汉军南北夹击,攻破襄国,杀掉了赵王歇。
项羽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被汉军击退。
燕王臧荼降汉。
荥阳成皋战线汉三年十二月,韩信与张耳留下在赵国继续作战,刘邦返回荥阳。
此前英布被随何策反,项羽派龙且攻打英布,英布战败,与随何回到了荥阳。
刘邦召见英布,派英布重返九江,收聚数千人归汉,刘邦也离开荥阳,从成皋南下,到宛县(今河南南阳)、叶县一带迎接英布,给英布增兵,一起回到成皋。
刘邦据守荥阳,开始修筑甬道,由敖仓运输粮食来荥阳。
巨鹿之战的故事

巨鹿之战的故事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楚汉相争的关键一战。
当时,刘邦率领的汉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在巨鹿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楚汉战争的激烈对抗。
刘邦和项羽都是战国时期的豪强,他们在推翻秦朝后,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斗争。
巨鹿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
巨鹿之战的起因是刘邦和项羽在解决对韩王信的争夺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刘邦派遣韩信率军攻打楚军,而项羽则亲自率军前来增援。
双方在巨鹿一带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巨鹿之战中,双方兵临城下,你来我往,你争我夺,战况异常激烈。
刘邦的将领周勃和灌婴等人表现英勇,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而楚军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频频反击,使得汉军节节败退。
在战斗的最激烈时刻,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冲锋,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楚军在巨鹿之战中惨败,项羽被迫撤退,刘邦则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和势力范围。
巨鹿之战的胜利,对于刘邦最终取得天下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占据了上风,最终在定陶之战中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的统一局面。
巨鹿之战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而又壮烈的篇章。
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巨鹿之战的胜利,为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局面。
巨鹿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展现了人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这段历史,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追求和平与发展。
看楚汉相争,以少胜多战役典例

看楚汉相争,以少胜多战役典例先秦时期:『牧野之战』→周武王、姜尚[兵约10万]VS商纣王[士兵约17万,一说70万];结果:商军大败,士卒倒戈,纣王自焚。
『柏举之战』→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兵3万]VS楚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兵20万];结果:楚军土崩瓦解,囊瓦弃军逃往郑国,沈尹戍自杀,吴军攻入楚都郢,楚昭王西逃,楚国重创。
『阴晋之战』→魏吴起[兵5万]VS秦[兵50万];结果:秦军大败,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
『伊阙之战』→秦白起[兵12万]VS魏、韩公孙熹[兵24万];结果:全歼魏、韩联军,韩主将公孙熹被俘,攻占伊阙等5城,魏、韩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
『即墨之战』→齐田单[兵不详]VS燕乐毅、骑劫[兵不详,大于齐];结果:乐毅因反间计投奔赵国,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骑劫被杀,将燕军逐出齐境,收复被燕军占领的70余城。
『鄗代之战』→赵廉颇、乐乘[兵13万]VS燕栗腹、庆秦[兵60万];结果: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进围燕国都城蓟,燕国被迫,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
秦汉时期:『巨鹿之战』→楚项羽[兵2万]VS秦章邯、王离[兵30万];结果:楚军以一当十,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彭城之战』→楚项羽[兵3万]VS汉刘邦[兵56万];结果:大败汉军,死伤10余万,楚军逐汉军至睢水,淹死不计其数,河水一时都被堵塞,刘邦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被俘人质。
『井陉之战』→汉韩信[兵1万余]VS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兵20万];结果:赵军大败,斩杀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赵国灭。
『潍水之战』→汉韩信[兵约数万]VS楚将军龙且、齐王田广[兵20余万];结果:杀龙且,俘田广,平定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统治中心,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昆阳之战』→汉刘秀[兵不足2万]VS“新莽”政权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兵40余万];结果:莽军死伤惨重,又遇雷雨,淹死万余人,大破王莽军主力,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为汉军进军洛阳、长安,推翻新莽政权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垓下之战是汉⾼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的⼀场战略决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霸王⾃刎留悲叹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戏剧中,项⽻是第⼀号悲剧⼈物,韩信称得上第⼆号。
但是,在项⽻演完⾃⼰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
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分薄弱,经不起连番攻击,楚军将⼠都认为刘邦的⽓数尽了。
项⽻整天策骑奔驰于阵头各地,他怒声呵斥⼠卒,命令他们加紧攻城。
由于楚军粮草有限,项⽻限期⼀两天攻下固陵城,活捉刘邦,千⼑万剐。
但⼀次次的限期过去了,固陵仍未攻下,饥饿使得楚军的疲困⽇益加深,楚军的⼠⽓⽇益下降。
项王原是楚军⼠兵的⿎舞者和激励者,可现在项⽻再吆喝,也⽆法振奋起他们。
他们只是在强打精神,勉强作战,早已失去了胜利的信⼼。
当饥肠辘辘的楚军⼠卒们从⼴武⼭上撤下来的时候,项⽻允诺他们说:“⼤家再忍耐⼀段短短时⽇,只要回到彭城,就能够得到饱餐。
”当时他们惟⼀的希望,就是赶快回到彭城,休养、饱⾷。
想不到如今⼜与汉军纠缠在这个荒凉凄清的固陵荒野。
美丽富饶的彭城啊,竟然如此遥远! 不少楚军官兵趁机逃亡,不再回归⾃⼰的营地。
⼀天早上,项⽻在固陵城外的⼤帐中,突然接到⼀个令⼈惊骇的急报:镇守楚军后⽅的将军周殷,中了敌⼈的离间计,举兵弃楚投汉了。
这⼀回,项⽻的表现,⼤异平常。
他因为太过疲累,已经没有⼤发雷霆的⼒⽓,只是在嘴⾥咕哝着:“周殷⼀直对我忠⼼耿耿,因此我才命他率部坚守巢湖沿岸的要地舒城,他怎么可能……” 舒城的地位、形势,最为险要。
只要能控制舒城,就可以囊括湖周平畴所⽣产的⼤量⾕物。
因此,舒城是楚军军粮补给的重要枢钮站。
⼀旦失去舒城,南⽅对楚军的军粮补给,就断绝了。
楚汉争霸的故事

楚汉争霸的故事楚汉争霸,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激烈的战争时期。
这段历史发生在战国时代末期,楚国和汉国两大势力之间的争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激动人心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悲壮的历史。
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百家争鸣,兵戈不休。
而楚国和汉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两大势力,势力范围相互交错,一直都在争夺中。
楚国地处江南,人杰地灵,拥有着雄厚的实力和文化底蕴;而汉国位于黄河流域,地势险要,兵力强大。
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激烈的楚汉争霸。
楚汉争霸的故事,以项羽和刘邦两位传奇人物为代表,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项羽作为楚国的霸主,英勇善战,率领楚军屡战屡胜,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威望的将领;而刘邦作为汉国的领袖,机智过人,善于用兵,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军事天赋,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楚汉争霸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巨鹿之战、垓下之战和巨鹿之战。
这三场战役,分别发生在楚汉争霸的不同阶段,对于两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大败刘邦,一举攻破了垓下,刘邦处境岌岌可危;而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趁着楚军疲惫之际,成功斩杀了项羽,最终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
楚汉争霸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战争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在这场争霸中,项羽和刘邦展现出了不同的领袖风范,一个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一个是智慧过人的谋士。
两位领袖的较量,使得楚汉争霸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战。
楚汉争霸的故事,最终以刘邦建立汉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大地。
这段历史,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也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也是我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课外知识积累
——楚汉争霸五大经典战役
一、巨鹿之战:
公元前208年10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
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
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上岸后(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帐篷锅灶,只带三日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巨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
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
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
这样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
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
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大英雄,大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
项羽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为了防止叛乱,二十万降军全部被坑杀。
经此一战,秦军溃不成军,秦朝名存实亡。
诞生三个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5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对各路诸侯大加分封。
其中把最偏远崎岖的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强压不悦,率部南下。
刘邦在去封地途中,下令部队烧毁了栈道,断了东去的唯一通道。
他这是为了打消项羽的猜忌和警惕,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同年八月,大将军韩信为刘邦秘密策划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计谋。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
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大张旗鼓去抢修被烧毁的五百里栈道,并下令限一月内修好。
表示等待出征。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崎岖陡峭的小道,翻山越岭突如其来偷袭了陈仓,且大获全胜。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雄伟的关中要地,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诞生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三、彭城之战、荥阳之战:
彭城之战在(公元前205年)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项羽以三万精兵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击溃(刘邦)汉军六十万人,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汉王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逃至下邑(今安徽砀山),收集散兵,于同年五月,驻军荥阳(今河南荥阳)。
萧何又发动关中群众前往增援,汉军重振。
刘邦日夜修筑通道,以取敖仓之粮(在成皋,为秦所建之粮仓)。
这样,楚汉双方在此对峙了一年多。
为了断汉军粮食,项羽屡次侵夺甬道。
汉军形势岌岌可危!为此,刘邦向项羽求和,请割荥阳以西为汉地,双方就此停战,项羽坚决不同意。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攻荥阳刘邦,汉军绝食,危在旦夕。
陈平先令城内二千余女子穿上军装,在晚上冲出东门,楚军以为是汉军,四面合击;同时,英雄将军纪信装扮成刘邦模样,乘坐汉王车驾,奔向楚营,一路高喊:“食尽,汉王投降。
”楚军信以为真,奔到城东围观。
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逃遁。
纪信被俘后,昂首挺胸,视死如归。
为项羽烧死。
英雄壮哉!
四、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统帅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
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
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反观韩信,麾下只有数万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却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李左车,很有战略头脑。
他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向陈余建议:由李左车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帅赵军主力深沟高筑,坚壁不战,与韩信军持久周旋。
不出10日,韩信必被拖垮,不战自溃。
然而,刚愎自用、急于求成又轻敌的陈余,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
韩信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
他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韩信又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亮,韩信打起大将军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继续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意图活捉韩信。
韩信率领全军勇士,背水一战,殊死奋战。
此时,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时,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伤亡很重,想要退回营垒,突然看见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
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占领了阵地。
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韩信见到李左车,像对待老师那样尊重他。
这就是:背水一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
诞生两个成语典故:背水一战、改旗易帜
五、垓下之战:
前203年八月,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河南荥阳东北)的项羽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王刘邦,以东为西楚霸王项羽。
九月,项羽率十万楚军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发动偷袭。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张良出谋划策,请刘邦为韩信、彭越封疆封王。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英布自淮地率军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著名的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五路联军会合后,汉军兵力已超过60万人,(前202年初,)在垓下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短兵相接,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僵持中,楚军缺食少药,逃兵不断。
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
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家乡亲人。
在四面楚歌声中,楚军以为汉已尽占楚地,乃全军士气崩溃。
楚霸王的爱姬拔剑自刎,香消玉殒。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放走战马与渡船,持短兵
器与汉兵决一死战。
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身负多处刀伤,此时,看到汉军中自己的小同乡:嘱咐他:携自己的头颅,找刘邦领赏封官加爵。
最后挥刀自刎而死。
年31岁。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大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诞生三个成语典故、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