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合集下载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十个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1.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造句:他这次真是破釜沉舟了,决定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2.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造句:瞧他现在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被四面楚歌包围了一样,难道真没招了?3.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造句:咱们也来个约法三章,这样以后做事就都有个准则了,不好吗?4. 背水一战: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造句: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真替他们捏把汗呀!5.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造句:他这招暗度陈仓可真够绝的,谁能想到呢!6. 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造句:他们个个英勇无比,简直是以一当十啊,太厉害了!7.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造句:他那一番话,听起来怎么感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8. 十面埋伏: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敌人这次可是布下了十面埋伏,我们得小心应对啊!9.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造句:他那无奈的样子,真有点像霸王别姬时的项羽,让人叹息啊!10.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造句:要是能再多些帮手就好了,这不是多多益善嘛!楚汉之争真的是充满了各种精彩的故事和策略啊!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嘿,大家好!今天咱来说说楚汉之争里的那些成语典故。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玩桌游,玩的就是那种模拟战争的游戏。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楚汉之争。

咱先说“破釜沉舟”吧。

当年项羽带兵去攻打秦军,为了鼓舞士气,他把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让士兵们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时候也得孤注一掷,下定决心去拼一把。

还有“四面楚歌”。

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让人在周围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项羽的士兵们听了,都以为家乡被占领了,军心大乱。

这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被对手包围了,心里那个慌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很有名。

在鸿门宴上,项庄假装舞剑,其实是想趁机杀了刘邦。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些人表面上在做一件事,其实暗地里有别的目的。

楚汉之争里的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在生活中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就像玩游戏,有时候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时候得小心别人的“项庄舞剑”。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以后听到这些成语典故,就能想起楚汉之争的精彩故事。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楚汉成语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楚汉成语典故1[1]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徒:人(含贬义)。

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3]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胯下: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4]破釜沉舟(pó fǔ chén zhōu):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作壁上观(zuó bì shàng guān):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

观:旁观。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涌现了许多成语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1."楚河汉界":成语"楚河汉界"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和汉国的地理
位置,形容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面。

这也反映了楚汉之间长期的斗争和对立。

2."大权在握":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掌握大权,成为
朝中的实际统治者。

董卓专横跋扈,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大权在握"成为人们对他专横独断权力的描述。

3.《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
之战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传奇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和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前两天又翻出史记看了看楚汉之争,发现里边的成语典故不是一般的多啊。

网上也有人整理过,我本来想再加点故事背景,按时间线捋捋就好……然后发现工程量还挺大。

从项羽本纪开始,成语和典故就有二十个左右。

取而代之、拔山扛鼎、先发制人、作壁上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锦衣夜行、沐猴而冠、一决雌雄、楚河汉界、养虎为患、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些成语和典故里面,能看到西楚霸王的生平。

其中有个细节很有趣,表格里放不下,在正文里说说吧。

那是有关于 “一决雌雄” 这个成语的故事。

那会儿已经是楚汉对峙的光景了,项羽遥望刘邦,许多年的岁月从他们的目光中浩荡流逝,他这才发现,对面那个曾经与他结拜的大哥,是他一生的敌人。

项羽说,天下狼烟不止,都是因为你我二人为敌,不如决一生死,莫让天下人受苦。

刘邦:???刘邦:当我白痴啊,我打得过你吗!然后刘邦就开始派人,派战将与项羽的战将单挑。

只是刘邦这厮比较无赖,还埋伏了神箭手放在城头,冷不丁就射死对面的高手。

项羽:???项羽恼了,好不容易把刘邦当对手,这厮一点贵族气质都没有。

项羽不顾手下人的阻拦,亲自下场了。

这或许正是刘邦所期待的,倘若能一箭射死项羽,那该有多好啊。

当时神箭手还不知道对面的来将是谁,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张弓搭箭,瞄得贼准。

战场上卷起黄沙,项羽似有所觉,猛地抬头一瞪,目光里仿佛射出电光,笔直刺向神箭手。

神箭手当场吓尿。

溜了溜了溜了,不敢射不敢射。

汉军得知这个消息,刘邦一拍城头:必项羽也!然后刘邦屁颠屁颠跑去确认,然后刘邦被项羽埋伏的射手一箭射伤。

刘邦:???刘邦:卧槽!你丫学坏了!倘若不知道历史的结局,或许我们每次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我们会想,这可是项羽啊,拔山扛鼎,单杀近百人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三万打了五十六万,又有什么能打败他呢?可惜我们知道那个结局。

我们知道避开项羽之后,那个名叫韩信的执戟郎在后方战场上所向无敌,最后带着诸侯联军,十面埋伏缺粮的西楚霸王。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内战,其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1、“楚河汉界”:楚河和汉界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界限,后来用来比喻两个阵营之间的界限。

2、“楚囚汉赦”:楚囚汉赦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和解,重新建立友谊。

3、“楚汉争鼎”:楚汉争鼎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争夺鼎的一次战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争夺某种财富或权力。

4、“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激烈的争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激烈竞争。

5、“楚汉之好”:楚汉之好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友谊。

楚汉之争出现的成语

楚汉之争出现的成语

破釜沉舟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宴刘邦于鸿门。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汉语文字】约法三章【词语解释】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鸿门宴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0、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11、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

’信入,即被诛。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后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13、胯下之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后比喻极大的侮辱。

14、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意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5、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

”后以此比喻越多越好。

16、羞与哙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

后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下面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表演。

掌声有请!(学生表演陈胜吴广起义)(通过表演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点拨:刚才同学表演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

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析):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

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

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推翻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推翻秦的统治。

三、秦亡汉兴(板书)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1 、巨鹿之战(板书)(显示:巨鹿之战图片)(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

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

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

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 15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

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学生辩论)生 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 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 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 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

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 、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说得很对。

师:(展示《鸿门宴》图片)战争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

图中说的是哪个故事?生:鸿门宴师:这里有个成语叫什么?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教学课件PPT 电影片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电影《大风起兮楚汉相争》片头,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二、初读歌诀,识记字词1、出示歌诀(课件)楚汉相争刘邦赢霸王别姬谈伶仃2、借助拼音,自读歌诀3、同桌检查,订正字音4、多种方法,熟读歌诀(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5、指名朗读,师生评读6、自学交流,巧记汉字7、学习词组,强化识字楚国汉朝相互争夺刘邦赢取霸王告别虞姬感叹伶俐(1)自由读词(2)说出不明白的词,师生交流(3)点读(25)霸王别姬(课件)(谈谈读后感受)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1、背诵歌诀2、用自己喜欢的生字宝宝组词、练习说话四、拓展延伸,升华提高观看电影《大风起兮楚汉相争》电影片段,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如讲古文《鸿门宴》时,可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只声势浩荡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

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

当时,项羽兵四万,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

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

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鸿门宴》教案上传: 赖华健更新时间:2012-5-17 16:14:36《鸿门宴》(语文版高一必修)第一课时课型——自主研讨课(一)问题导入猜一历史事件(多媒体展示提示语:项庄舞剑沛公)学生根据阅读积累猜出“鸿门宴”(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 板书课题:鸿门宴(二)学生展示①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