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及《乌托邦》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乌托邦一词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中,在这部作品中,莫尔使用乌托邦这个名词来描述一种完美的社会状态。
在乌托邦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都是完美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他们拥有自由、平等和幸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首先,莫尔认为幸福不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还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仅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比如,他在书中写道:“在乌托邦中,人们不用担心粮食和住所的问题,所以他们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享受文化活动。
”其次,莫尔认为幸福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在乌托邦中,人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和行动。
这种自由让人们更加快乐和幸福。
此外,在乌托邦中,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无需担心恶意竞争带来的烦恼。
他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能够获得幸福和满足。
最后,莫尔认为幸福与平等是相辅相成的。
在乌托邦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种平等让人们感到公正和舒适,从而获得幸福和满足。
换句话说,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地位而不择手段,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之,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认为幸福是一种综合的概念,涵盖了物质、精神、自由、平等等多个方面。
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幸福,从而创造出一个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实现的完美社会。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不断探索如何使自己更快乐和幸福。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ppt课件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感谢 聆听!
被误解的《乌托邦》
《乌托邦》的名字十分响亮,问世后,很多人用它来代 表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或“理想国”。后来,马克思推崇 莫尔,称莫尔是社会主义英雄,并借用《乌托邦》来当 作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国。但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一种误 解。 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 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宁可 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轻易使用自己的公民; 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女性也可以做全职人员; 公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人参加劳动。然而,《乌托 邦》的理想国本身就是饱受批评的。莫尔在书中一方面 倡导人人平等自由,另一方面,却同时讲述了理想国中 奴隶的存在,十分矛盾。因此,大多数学者会批判式的 评析并质疑《乌托邦》中理想国的可行性。 后来的马克思,一方面称赞莫尔的乌托邦,一方面,提 出暴力等许多与其相违背的观点,因此乌托邦是否真的 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说的理想国,是有待思考的。
胞这个理由出发,帮助其他所有的人也
达到上面的目标……我们照顾到别人的
康乐幸福,才是值得赞扬的。”(《乌
托邦》,第73-74页)
➢ “我们的全部行为,包括甚至道德行为,
最后都是把快乐当作目标和幸福的。”
(《乌托邦》,第75页)
《乌托邦》的缺陷
莫尔在《乌托邦》中阐发的伦理思想也有许多缺陷, 比如他将快乐当作道德的核心概念,这本身就是理论不成 熟的表现。在他的描写中还有许多颂扬宗教禁欲主义之处, 这虽然与莫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有关,但与该书提倡的 快乐主义伦理观明显矛盾。莫尔对公有制度的描写也有很 大的片面性,他所主张的平均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十分低 下的手工劳动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 是,莫尔没能指出实现道德理想的现实道路,这是由他所 处的历史时代的限制造成的。因此,虽然莫尔描述了一幅 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但它仍然只掉这个文本框哦)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乌托邦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一部著名作品,该小说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思考,探讨了人类幸福的可能性。
在乌托邦中,莫尔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的幸福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要点:莫尔认为幸福来自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乌托邦社会中,一切都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个人的利益被置于社会整体之上。
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是公平分配的,不会出现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的巨大差距。
这样的社会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莫尔认为幸福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乌托邦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靠,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
人们不会独自追逐个人利益,而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中没有私人财产和个人欲望的纷争,人们的关系是平等和友善的。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予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为人们带来了幸福感。
其三,莫尔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人的自由。
乌托邦社会中,人们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个人的发展和实现被社会鼓励和尊重,没有任何形式的压制和束缚。
这种个人的自由使人们能够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幸福感。
莫尔认为幸福来自于理性和知识的普及。
乌托邦社会中,人们重视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人们接受全面的教育,追求知识和智慧。
乌托邦人民关注科学、文化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重视理性和知识的观念使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乌托邦中的幸福观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的自由和自主以及理性和知识的普及。
这种幸福观体现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想,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思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于幸福的思考和追求的指导。
虽然乌托邦只是一个理想的设想,但其幸福观对于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托马斯·莫尔是16世纪英国的一位人文主义者和政治家,他着有《乌托邦》一书,描述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和谐、平等、幸福的环境中。
以下是对莫尔在书中描绘的幸福观的一些概括。
在乌托邦中,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的幸福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唯一追求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和谐为目标。
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密不可分,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共享社会的福利时,才真正实现了幸福。
乌托邦的幸福观注重精神上的愉悦。
人们不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和功名利禄,而是注重自我修养、思想和灵魂上的提高。
乌托邦中的人们注重文化艺术的追求,尊重知识和智慧,并推崇美德和道德行为。
通过追求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上获取了幸福感。
乌托邦的幸福观强调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在乌托邦社会中,财富和资源得到公平分配,没有阶级和贫富悬殊。
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福利和权利,而不受身份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这种平等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感和自尊心,从而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乌托邦的幸福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视为平等且重要的一员,彼此之间建立了互信和互助的关系。
人们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分享,乐于共同努力为社会的长远利益付出。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带来了幸福感和归属感,不再有孤独和冷漠。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幸福社会。
这个社会注重整体利益,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强调平等和公正,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幸福的乌托邦社会。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乌托邦一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围绕着人类的本性和社会制度来展开。
他认为
人性本善,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会导致人们的痛苦和不幸。
因此,他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
社会制度,以实现人们的幸福。
首先,莫尔认为人类天生就喜欢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社会制度应该为人们的自由和平等提供保障。
在乌托邦社会中,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权
利和机会,没有任何人会因为出身或财富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其次,莫尔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尊严。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实现个
人和社会的幸福的必要条件。
在乌托邦社会中,所有人都必须从事一定的劳动,以确保社
会的运转和繁荣。
但是,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价值,以
及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莫尔关注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他认为财富和权力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社会的
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和制度来保障公正和平等。
在乌托邦社会中,财富和
权力都是公平分配的,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财富或权力而变得特殊。
最后,莫尔的幸福观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和平静。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平静是个人和社
会幸福的保障。
在乌托邦社会中,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和睦的,社会
是平静的。
总的来说,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公正、和谐和劳动的尊严。
他试图通过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来实现这些要求,以使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过上更加幸福和
富足的生活。
《乌托邦》读后感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渔业学院2014813030程大川乌托邦是一个空想共产主义社会,它是远在四百多年前,由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想象出来理想社会并撰写成为《乌托邦》。
“乌托邦”是希腊字的音译,意为不存在的地方或者虚构的国家。
在莫尔生存的时代,(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在萌芽状态中。
这个制度的剥削本质才刚刚暴露,可是莫尔能够敏锐的察觉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祸害并大胆的提出了美好的共产主义幻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故有人认为他是西欧空想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通过了解莫尔的生平,我们了解到莫尔是个人文主义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亨利八世的重臣,最后成了天主教的殉道者。
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吧。
一、消灭私有制文章开头叙述了莫尔在出使弗朗德勒(现在分属比利时、法国和荷兰)期间,曾去拜访安特卫普城(现属比利时)。
在这里,莫尔认识了一位葡萄牙的水手及旅行家希斯拉德。
这个人谈起了他在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的所见所闻,引起了莫尔极大的兴趣。
莫尔便邀请他做客家中彻夜详谈。
这个开头,只是莫尔在文字上的巧妙运用。
他写作《乌托邦》一书,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时期(十五到十六世纪)。
当时,对于欧洲人来说,每一个新发现,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且也都有人信以为真。
因此,莫尔就采取了那种叙述的方式,并且增强真实感。
希斯拉德和乌托邦一样,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那时候,在欧洲的一些港口,许多远航归来的水手经常谈论到过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这倒是事实。
他们到过的地方,有美洲、亚洲(印度和中国等)以及非洲。
在水手们有声有色的叙述中,他们谈到一些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居民情况,那里的人们还不知道“你”和“我”之间的区别,他们共同使用土地,他们鄙视黄金和珠宝等。
所有这一切都推动莫尔去思考。
他联系了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社会现实,于是就想像出了理想社会的情景。
他利用人们对外邦异国的普遍兴趣,便把幻想的社会安置在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上。
书中也写到一些真实的人,如莫尔小时候伺候过的莫登,他的朋友查尔斯等。
莫尔的《乌托邦》

莫尔的《乌托邦》英国著名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了一本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全书》,该书简称为《乌托邦》,而“乌托邦”则是作者在书中虚构的一个社会组织的名称。
托马斯?莫尔1477年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法官。
莫尔幼年就在伦敦圣安东尼学校学习拉丁文,1492年进牛津大学攻读拉丁文和形式逻辑,后改学法律,1501年成为正式律师。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莫尔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曾任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顾问官、财政副大臣,并获爵士称号;1523年当选为下议院议长,1525年受命为兰开斯特公国首相,1529年任内阁大臣,由于对国王的离婚案持异议并拒绝宣誓承认国王为英国教领袖而被捕入狱,1535年被处死,头被悬挂伦敦塔上示众。
莫尔正处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新航线、新大陆、新人种的发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思想解放。
莫尔本人对人文主义的研究和他在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亨利八世时期担任的政治要职以及他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使他经历丰富,见闻广博。
莫尔善于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弊端。
他看到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王室巧取豪夺,草菅人命,对外尚武好战,不讲信誉,妄图称霸于一时。
国王的一些宠臣不但不为百姓说话,而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在都铎王朝卵翼下的英国贵族、大商人,为了自己发财致富,残酷剥削劳动群众,与政府狼狈为奸。
百姓动辄得咎,性命不保。
当时莫尔最关心的问题是贵族富豪的圈地运动。
他们把成千上万的农民强行赶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把农民的土地改为牧场养羊。
被赶出的农民流离失所,被迫到处流浪,或饿死于沟壑,或沦为盗匪,出现了“羊吃人”的悲惨状况。
亨利八世是个非常残忍的暴君,如果公开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或控诉,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莫尔于是用隐蔽假托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采用游记体裁记述和一个航海家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他的理想之国——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其父约翰.莫尔曾任英国皇家高等刑事法庭法官,深受英王爱德华四世器重,获得贵族爵位。
莫尔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4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
形式逻辑。
大学时代对希腊拉丁古典文学研究造诣颇深,受到前辈学者的器重。
曾担任过律师、政府官员、下院议员、下院议长、大法官,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因不满英王朝对中下层人们
群众的残酷统治,写成了《乌托邦》,英文名为Utopia,其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该书的出版和流行,在当时英国的学术界甚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强大的学术反响。
作为大法官,
据说曾因宗教问题反抗英王亨利八世、并对国王离婚案提出异议,后被迫辞去大法官职位,1535年被诬陷以“叛国罪”处以死刑,走上断头台。
莫尔之死也成了英国历史上评价英王亨利八世心胸偏狭的代名词。
至今,英国人们仍
以多种形式在纪念他,称他为英国历史上的伟人,在英国许多地方都建有莫尔的纪念碑。
《乌托邦》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乌托邦》写成于1516年,时值英国“圈地运动”倍受欧洲诟病和新航路
开辟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
莫尔以与一位航海家对话的形式表述了他的政治主张。
Utopia,系莫尔根据六个拉丁语字母虚造而成,在书中指的是航海家所发现的大西洋上的某个海岛,后被理解为“无何有之乡”的意思。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其中地名、人名皆用拉丁文虚造。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政治黑暗的批判,是对英国社会现实的影射。
第二部分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包括城
市、官员、职业、社交与生活、奴隶、战争、宗教等7个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A、实行财产公有、议事民主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以家庭为单位的平等生产劳
动,经济发展中以务农为本。
劳动时间为每天6小时。
奴隶和仆人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C、取消商品货币,主张按需消费,反对浪费。
以高尚的娱乐、正义为主要幸福追求
D、反对战争。
E、重视卫生健康工作。
F、发展教育与学术研究事业等。
《乌托邦》与《理想国》的比较。
《乌托邦》的成书显然是受《理想国》的影响。
但其学术贡献也是突出的,这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A、对待家庭问题的认识。
B、对待贫富问题的认识。
C、关于社会成员中的等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