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课文分段

临死前的严监生①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②。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③弄药。
到中秋已后④,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⑤,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①监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②再不回头:(病情)再不见轻③郎中:(方言)中医医生④已后:以后,已,通“以”。
本文中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编者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⑤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三赵氏慌忙揩(kāi)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作者:高祥虎黄书治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6期《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它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
有的己为尘迹,有的还能在当今生活中找到影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文章虽短,但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言简义丰的可读性而走进教材,成为阅读对话可以借鉴的经典文本。
严监生这指头“伸”得惊世骇俗。
从文学形象典型化原则的角度来看,正是严监生这临死前的一“伸”,成就了他作为另类典型人物的最精彩最本色的演出,堪为吝啬鬼之传神写照,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从本组教材的编者意图来看,“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是本专题的读写目标。
从“描写人物一组”的三篇选文来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在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具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在人物语言描写上极为传神;《临死前的严监生》用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可谓入木三分。
所有的动作、神态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那值得品味的心理。
《临死前的严监生》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人物众生相,既有极具讽刺意味的严监生,也有对当时现实人物的真实反映。
如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以及严监生的反应就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以严监生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死亡时的内心变化和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过着普通的生活。
然而,当他被告知自己患有绝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时,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不再沉迷于工作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严监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他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他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与朋友的交往更加真诚。
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是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严监生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不断问自己,自己是否有遗憾,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事情。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留下多少财富和名声,而在于对他人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的终结,而这个终结并不可预知。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不应该被功利和物质的追求所迷惑,而是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同时,这本小说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
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痛苦,帮助他人的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严监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利和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教会我们珍惜每一天,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小说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严监
生的故事,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严监生面临着绝症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
的追求,而是选择用余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在临死之前,完成
了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以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每
一天。
通过严监生的故事,我也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能够选择在
有限的时间里做些什么,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严监生在
临死之前做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这让我深受启发。
同时,小说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严监生原
本是一个健康的人,但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让我明
白到,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如此脆弱,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更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也意识到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郑州港区:李晋霞【内容分析】《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一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
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加上这篇课文的趣味性也能激起他学习的兴趣。
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
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但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动作,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
【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的第4条和第7条分别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之22.临死前的严监生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之22.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我国讽刺小说的丰碑——《儒林外史》,基本上与原文无异,写得十分精彩,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较之巴扎克的欧妮·葛兰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节选只有一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自此……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写严监生的病情之重。
第二部分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忙走去挑掉一茎。
”写严监生的临终挂牵。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写严监生终可瞑目(安心死去)。
文章属半文半白,除了文章注解中提到的词外,还有比如“莫不是,恐费了油,登时”还要提醒生理解。
文章把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离尽至。
作者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写出病之重,先是“一日重似一日,再也不回头”再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什么是诸亲六眷,也就是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该来的都来了,证明这病也差不多了;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可见郎中自己已无法弄那么多药,忙不过来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叫了上来,也就是说病得连家庭产业也都暂时放一下了,就是等死了!接着文章,紧紧抓住了严监生的一个动作——伸出两个指头,配上“摇头”的动作,来表现严监生临死前因牵挂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死去的守财奴形象,要解读好这二个动作,必须联系当时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动作与当时情况连起来想,是很有意思的。
1、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这句话前有一个“还”字,这个“还”表现了什么?也就是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十分困难,文中写到“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这个“还”字可见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必定十分重要吩咐,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至少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在什么情况下呢?大侄子问:“莫不是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这时的严监生还不是很着急。
但显然对亲人是否已见对于严监生不是很重要。
3、当二侄子说:莫不是有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严监生的表现就有意思了,“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严监
生的故事,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他面对死亡的临近,却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地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希望
和力量。
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面对死亡,我们往往会感到恐
惧和绝望,但严监生却告诉我们,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点点时间,也要珍惜和享受每一刻。
通过严监生的故事,我也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
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对生活保持感恩的心态,不要因为一
时的困难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给
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因为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永远不知道
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
会了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相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
会学会像严监生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定地向前迈进。
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让我们珍惜并感恩,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解读

是节约还是吝啬——《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解读严监生是个吝啬鬼。
这个从《儒林外史》中走出来的人物,千百年来被人笑话了无数回,他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也早已成为天下人人皆知的笑柄。
的确,人们可以列举出不少证据,这些都足以把他定位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
一般情况下,提到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和三次摇头。
那临死前令他念念不忘、不肯咽气的两茎灯草,那由于众亲友皆不能准确揣度他的真实想法而引发的三次摇头,成为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读者脑海中最经典的画面,也成为严监生作为“吝啬鬼”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那么,这个经典的画面,这个经典的人物,其成为“经典”的元素究竟蕴藏在哪里呢?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片段,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个画面和人物,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现其成为“经典”的实质究竟何在呢?我们先从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般做法谈起。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大致说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等方面来展开。
对于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来说,自然可以首先考虑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但严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他是个临死的人了,已经奄奄一息,自然不能像常人那样说话,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肢体动作,因此读者只能通过他临死前的表情、神态,以及那些小小的动作来揣度他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么,我们就来从这几个方面看这个人物形象。
首先,先看“两个手指头”。
一般说来,人临死之前,所最后惦念的一定是自己心中最看重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财产,比如其他自己无法放下的东西。
总之,这个人生最后时刻所惦念的一定是极其重要的、非常珍贵的东西或人物。
暂时抛开严监生这个人物,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个人临死前会惦念什么?假若一个人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又意味着什么?读者可以做出各种猜测,比如两个至爱的亲人,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两个未完成的心愿,两件未完成的大事,两笔没交代清楚的金钱或债务,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选自我国讽刺小说的丰碑——《儒林外史》,基本上与原文无异,写得十分精彩,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较之巴扎克的欧妮·葛兰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节选只有一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自此……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写严监生的病情之重。
第二部分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忙走去挑掉一茎。
”写严监生的临终挂牵。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写严监生终可瞑目(安心死去)。
文章属半文半白,除了文章注解中提到的词外,还有比如“莫不是,恐费了油,登时”还要提醒生理解。
文章把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离尽至。
作者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写出病之重,先是“一日重似一日,再也不回头”再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什么是诸亲六眷,也就是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该来的都来了,证明这病也差不多了;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可见郎中自己已无法弄那么多药,忙不过来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叫了上来,也就是说病得连家庭产业也都暂时放一下了,就是等死了!接着文章,紧紧抓住了严监生的一个动作——伸出两个指头,配上“摇头”的动作,来表现严监生临死前因牵挂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死去的守财奴形象,要解读好这二个动作,必须联系当时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动作与当时情况连起来想,是很有意思的。
1、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这句话前有一个“还”字,这个“还”表现了什么?也就是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十分困难,文中写到“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这个“还”字可见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必定十分重要吩咐,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至少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在什么情况下呢?大侄子问:“莫不是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这时的严监生还不是很着急。
但显然对亲人是否已见对于严监生不是很重要。
3、当二侄子说:莫不是有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严监生的表现就有意思了,“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
严监生急了,而且看出严监生对二侄子的话持极为干脆的否定态度,对于严监生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
4、当奶妈说话后,严监生是“把眼闭着摇头”,可见严监生现在几乎是绝望了,但他还不甘心,“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里还要说明
的是:奶妈用得不是问句,而是肯定句,可见真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但严监生对这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在乎只是灯里的那根灯芯! 5、最了解严监生的还是他老婆,终于知道了老爷的心思,挑去了一根灯芯。
严监生这一生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点点头,把手垂下”,然后就死了。
此时的严监生是多么满意,多么安心。
这使文章的悬念在最后时刻解开,让人回味无穷。
学这样的文章,当然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学生不悟,教师就要讲给学生听!所以教师自己必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