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田毅鹏著6近代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重点简答:1、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思想,社会教化思想。

2、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①、中国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②、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③、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性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④、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①、春秋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魏晋南北朝时期④、隋唐宋元时期⑤、明清时期⑥、近代时期4、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济众助人②、均无贫③、薄赋敛,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

5、孟子“制民恒产”论的内容:①、恒,常也。

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②、“制”,在这里有规定或制定之意。

③、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6、孟子在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①、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认为鳏、寡、孤、独、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

②、孟子继承了孔子“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

③、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7、《周礼》中的社会福利思想:①、学术背景②、备荒赈济思想:灾前备荒,灾后救济③、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

8、《管子》论的贫富思想:①、《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民智不齐也是重要原因②、贫富应有度,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试图发挥封建政权来调节贫富,夺富予贫)。

③、《管子》作者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提出“贫穷线”问题。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教学提纲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教学提纲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大同”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3)“大同”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学术思想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第三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学术思想

研究概述
三、研究特点 1,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 急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将西方社会保障经验作为研究的重点。 但是,这必然削弱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2,城镇社会保障为重点 实践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间极不平衡。在研究领域,以城镇社保为研究 对象的成果远多于农村社保为对象的成果。 新农合、农村低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施行和试点使得农村研究 变热。 3,自主性和本土性增强 从研究立场看,大致经历了“引进”到“本土构建”的历程。“从他性走向 自性”(景天魁,2008)是其重要特征。 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不断形成和完善。
四、模式选择 底线公平: • 以底线公平为理念,保障基本需求 • 分层体系的制度,包括基础性福利制度和非基础性福利制度 • “刚柔并济”,强调政府的不可推卸责任和其他福利责任主体的参与 • 水平适中,非福利最小化,亦非福利最大化 • “雪中送炭”,强调弱者优先和底线福利优先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结合”,是由中国首创的 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包括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统 在中国社会福利发展 筹账户基金来源于用人单 实践中,有的观点已 城乡社保体制多元化, 位,个人账户基金来源于 被采纳转化为政策, 农村以家庭和社区为 个人缴纳,分别核算,互 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接 主,城市以社会保险 不挤占,集中了完全积累 受实践的检验,但都 制度为主;参与主体 制和现收现付制的长处, 丰富了当代中国的社 多元化,鼓励地方、 被政府采纳和实践:1997 会福利思想 企业、个人兴办社会 多元协调 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 保障事业;筹资多元 险制度和1998年的城镇职 化,国家协调现收现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家庭保障为基础;社 付、半积累制和积累 美日等国的社会保障 会保险为重点;地区、 制等不同模式 模式,覆盖全体劳动 行业、企业相互补充; 者;一体化制度;多 兼顾地区差别;社会 混合型 制度实施现 层次保障;国家、集 现实-理性 化和社区化并重;官 保险型 实性和价值 体、个人三方筹资; 模式 方和民营结合;追求 合理性 统一管理,管理和经 公平;尊重国情;混 办分离 合筹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男女平均分配土地,自愿婚姻 (1)“理想天国”的原则是“四有二无” (2)一切土地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 农民耕种 (3)取消对产品的私有,平均分配
第三节 洪仁玕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洪仁玕简介及学术背景
洪仁玕(1822年-1864年),广东花 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曾在 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 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 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 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 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 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二、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1)移民垦荒
1 .恤穷论
(扶贫济弱 以固结民心) (2)劝工警惰 (3)恤鳏寡孤独 (1)从“仁道论”到“批判论” (2)抨击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
康 福有 利为 思的 想社 会
2 .“大同之 世”的福 利观
狭隘性(国人重宗族轻国家;狭隘性)
(3)“大同世界”的社会福利构想:只 有去国(种、家、产)以个人作为社会单
1 .论西洋 慈善事业
郑 福观 利应 思的 想社 会
2 .赈荒救 灾论
(2)要求查赈官员严格自律、收恤灾区 妇女
第五节 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康有为简介及学术背景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 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 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 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 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 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 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 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 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 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 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 考》。
二、洪仁玕的社会福利思想
(1)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举办工商业 的同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2)不是靠国库抚恤,而靠私人捐献施舍
洪 福仁 利玕 思的 想社 会
来兴办医院、鳏寡孤独院等福利事业
近代社会 福利观 (《资政 新篇》)
(3)设立象西方的福利执行监督机构—— 士民公会 (4)强调社会教化在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作 用(统治者起表率作用、百姓捐资修建福利
(1)为了解决饥寒冻馁的流民生计问题 (2)从宗法家族关系角度入手构想的 “宗族社会保障”典型模式
第二节 洪秀全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洪秀全简介及学术背景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 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 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 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 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 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 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 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 “天下为公”盛世。
位才能达“大同世界”;大同世界福利事
业公共机构有三:公养、公教、公恤。
第六节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孙中山简介及学术背景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 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 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 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 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 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 山中山陵。
二、龚自珍的社会福利思想
(1)揭露社会贫富不均是社会大动荡 前的主要征兆
1 .贫富论
(2)贫富不齐的程度是决定历代王朝
存亡兴废的普遍规律 (3)夏商周三代财富分配平均的故事来 影射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 (4)贫富不齐的原因是官吏的贪污中饱 和商人的兼并
龚 福自 利珍 思的 想社 会
2 .农宗论 (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 案:大、 小、群、 闲宗)
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1)民生就是人民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1 .民生论
(2)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均平 思想、欧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孙 福中 利山 思的 想社 会
2 .社会福 利论
(3)民生思想演化轨迹:国计民生—— 核定天下地价,现价归原主——民生主义 (1)救济工农;(2)安老怀少 (1)单税社会主义 (2)平均地权是途径 (3)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二、洪秀全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
1 .“普天之 下皆兄弟” 的平等论
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
是平等的
(2)上帝主宰下的人际关系是兄弟姐 妹关系,不该彼此残杀而应相亲相爱 (1)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洪 福秀 利全 思的 想社 会
(来自基督教 教义)
2 .妇女福利 思想 3 . 理想社 会的福利 观
近 代 时 期 思 的 想 社 会 福 利
一、龚自珍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洪秀全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洪仁玕的社会福利思想
四、郑观应的社会福利思想
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六、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龚自珍简介及学术背景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 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 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 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 “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 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 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 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 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二、郑观应的社会福利思想
(1)西洋慈善机构的建立(西方民众 信奉基督教主张“兼爱”,;西方社会 素有慈善捐赠的社会风气 (2)西方慈善机构的分类:养病院、育 婴堂、养老院、绣花会、童艺院、 (3)对慈善事业的评价:西方慈善事业 使社会乞丐和盗贼减少,使贫苦着体验 到温暖。 (1)注重救荒宣传:近代传媒传递灾情
(2)理想的 社会福利保 障模式
设施,统治者应褒奖善举以助良好风气形成
第四节 郑观应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郑观应简介及学术背景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 翔,号陶斋。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 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 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 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一部体现他成 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终于杀青。 其著述《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 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 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 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 拯危于安的良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