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集合5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集合5篇《最终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精致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培育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教学设计:一、导入可能许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终的常春藤叶》二、赏析文章精致的构思(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根据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挚友苏艾悉心照料她。
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无望。
苏艾很焦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挚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
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状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
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明确:应当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终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好像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子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终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子公的仰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当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3、师:你觉得小说支配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支配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3)提高自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命、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说封面和作者简介。
(2)简介小说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小说的内涵和外延。
5. 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给出指导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2. 请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2)领悟小说所传达的乐观、互助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2. 小说主题思想的阐述和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文本内容;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3.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揭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4. 情感教育法:以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小说中的具体情节,揭示象征意义;5. 情感体验: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6. 主题阐述: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传达的乐观、互助的人生态度;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回顾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3. 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如乐观、互助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步骤1. 回顾情节:让学生简要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巩固记忆;2. 分析象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意义;3. 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阐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八、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 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 回答环节: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他的师傅骗了他。
后来,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然后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
命若琴弦,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概括故事情节,落实小说三要素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表达中要提及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1、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吗?(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2)她自己觉得呢?(自己快要死了)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①“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了。
”②“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探讨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关注他人的生命体验;(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2)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作品的了解和阅读体会。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鉴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学生分享对小说优美语句的感悟和欣赏;(3)教师点评,总结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一课《麦琪的礼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等,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
一、导入
带领学生欣赏《爱的奉献》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锡镴(xī là)蹑(ni?)手蹑脚昵(nì)称气喘吁(xū)吁一筹(chóu)莫展殡(bìn)仪馆砖砌(qì)咆哮(páo xiào)
三、补充: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在1918年设立“欧·亨利纪念奖”。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四、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小说情节。
(补充说明小说文体及小说构成三要素明确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文中三要素的安排一人物有苏艾、琼珊、贝尔曼、医生等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环境方面“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在情节方面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五、文本研读
1.看看藤叶的外形像一个什么字呢?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形状像“人”引出文中人物苏艾、琼珊、贝尔曼
2.谁才是本文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3.分析贝尔曼的形象,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讨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手法:欲扬先抑
4.探讨二: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5.探讨三:为什么说最后的藤叶是老贝尔曼的杰作?
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讲,确是画得好,能以假乱真。
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生命救了琼珊,揭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最本质的东西: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6.探讨四: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是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
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探讨五: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2)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
(3)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4)叶子是假的,前文有伏笔么?
明确: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
置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
例如:第5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
这样的伏笔在文中还有。
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主要还是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
(小说结局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
作了伏笔:第一处是第44节“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一一对应的铺垫:
常春藤依附着砖墙而上,为贝作画提供了可能;
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的以假乱真提供了可能;
贝尔曼对女孩的一心爱护,为他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贝尔曼迅速患上肺炎去世,更是这个结局直接造成的。
8.探讨艺术特色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六、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再次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七、布置作业:课下拓展《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品读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