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梳理
2023年高中生物必修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性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所有个体”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期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线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性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性。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性:数量特性、空间特性、遗传特性种群的数量特性:(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性):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达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期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拟定(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在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在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在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同一种类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在遗传上互相关联,并且能够相互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种群是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
2. 特点:种群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遗传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遗传关联,它们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
(2)繁殖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交配和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3)空间关联: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地区内,占据特定的生境。
(4)种群大小:种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特点: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相互依赖: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联系。
(3)稳定性:群落通常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同时也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种群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种群对群落的影响种群对群落有以下影响(1)形成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种群组成,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供给能量:种群通过生物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向周围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成为群落能量的来源。
(3)形成食物链:种群间的掠食和食物链关系,形成了群落食物链的基础,维持了群落的生态平衡。
3. 群落对种群的影响群落对种群有以下影响(1)生境条件: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包括食物、栖息地、水源等。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中不同的层次和组织形式。
种群是一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集合,它们占据了同一生境并且能够进行繁殖。
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它们共同占据着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网络。
本文将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一、种群1.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物学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和。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保持着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种群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群集,它们通常占据着相同的生境,并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数量和持续存在。
1.2 种群数量和密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数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系统内的某一时刻内种群的总数,它可以通过样地调查、标记再捕捉法等方法来进行估算。
而种群密度则是指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和生态资料。
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分布。
1.3 种群结构与变动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种群结构是影响种群稳定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种群的变动则是指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受到环境因素、繁殖率、捕食种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变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4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生态因素,以及它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和响应机制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捕捉标记法、种群动态模型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过程。
二、群落2.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各种生物体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共存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完整版)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 死亡率→不变年龄组成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 年8 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注意事项调查程序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对象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1)统计图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2)类型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2)曲线图和柱形图{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S”型曲线“J ”型曲线项目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 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 针对标志重捕法N 初捕数 × N 再捕数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 N 再捕中标记数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植物分层:阳光。 空间和食物条件。
②动物分层:栖息
③影响水平结构因素: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 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注意:垂直结构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内部无垂直结构,如一片玉米地中植株高矮不齐,不能称之为 垂直结构。
四、群落形成一定结构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
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二、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 (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 (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 (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 ♀≈♂→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 ♀<♂→增长慢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3.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右图所示曲线。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 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等, 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分、温度、pH 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捕食与种内斗争要区分开
大鲈鱼吃小鲈鱼,这属于种内斗争。捕食属于种间关系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
关系名称 互利共生
数量坐标图
概念
特点
举例
两种生物共同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上两 地衣,大豆与
活在一起,相互 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 根瘤菌
依存,彼此有利。 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 者)寄居于另一 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 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 定性越来越高
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小的土壤小动物
种群内个体总数= 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 计 数 室 体 积 为 0.1mm3 ①记名计算法
计 标记总数*重捕标 为 n1,n2,n3,nm, 则种群 (10-4ml),1ml 样液中个体数 记数/重捕总数 密度= (n1+n2+n3+…+nm)/m =每小格中个体数×10-4×稀 ②目测估计法
牛与羊,农作 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作为食 物。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 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狼与兔,青蛙 化。AB 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 与昆虫 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 不同的营养级
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四、存活曲线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0λt (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 时种群密度增大;λ=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
种群特征知识点微型网络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 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物种组成(1)群源自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1)样方法:见表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 的部分。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探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 型曲线。 2.实验流程 (1) 酵母菌培养 类型、条件: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 振荡培养基 目的: 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 观察并计数 ―→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 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 重复(2)、(3)步骤 ―→ 连续观察 7 天,统计数目 绘图分析 ―→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算
释倍数
① 调 查 期 间 没 有 ①随机取样;
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要
大量迁入和迁出、 ②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 对照(自身对照);②浓度过
注 出 生 和 死 亡 的 现 100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 大需做稀释处理;③吸取前需
象;②标志物不能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 意 醒目;③不能影响 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 盖盖玻片→吸培养液→ 滴盖
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计算 1 mL 菌液的数量。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内容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 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3)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方向 能量 结构 稳定性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噬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菌体与被侵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染的细菌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 生物相互争夺资 源和空间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 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 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同, 则如图 b。A、B 起点相同,为同 一营养级
被 标 志 对 象 的 正 植物
玻片边缘→ 自行渗入→ 吸
常生理活动;④标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 去多余培养液→ 片刻后待沉
志物不易脱落,能 取样法
降到室的底部→ 观察计数 ;
维持一定时间
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
线及夹角处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注意: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 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 a 为被捕食者,b 为捕食者。
②计算公式:N=nM/m (N 为种群数量,M 为第一次捕捉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数量为 n,第二次捕捉 中被标记个体数为 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数法
取样器取样法
对 活 动 范 围 大 的 动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或血细 活动能力强身体微
象物
(如蚜虫、跳蝻和虫卵) 胞)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类型 A B C
各年龄分布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增大 基本不变 减小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例如:若某城市 2012 年出生 10 人,死亡 2 人,迁入 20 人,迁出 13 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 1 000 人。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2)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 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 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