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11 岳麓版必修1

最后总结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 2、五代十国 教师引导: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收精兵 削实权:集中行政权。
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制钱谷: 思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特点 从掌握兵权入手、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课堂设问】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①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②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④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加重了人民负担。
(四)元朝行省制:行省制作用:1、是中国省制得开端。
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口诀记忆措施】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
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任知州,财赋运京师。
【思维延伸】学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 ,能给你什么启示吗?1、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自主性。
2、改革要不断创新、改革要精兵简政【合作探究】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本课的重难点要求:(5分钟)1、组长组织成员有序地、有重点地讨论。
最新岳麓版必修1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最新岳麓版必修1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皇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七国之乱”爆发的必然性;“安史之乱”的影响;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君权不断强化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看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明了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导入新课: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
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火连天,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又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局面?中央政府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地方分权并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如何看待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问题,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讲授新课:秦朝被农民起义的暴风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刘氏王朝能时代延续,在推行郡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因此,汉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设计: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无答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背景:西汉汉景帝措施:①汉武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②背景:兵北宋措施权钱影响:专制集权的 1、秦元废丞相不断加强 2 明:设内阁皇权与相权:背景3、清:目的特点作用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回顾】1、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2、三省六部制的职责,特点,作用?【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西汉的中央集权:目的:(1)背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郡国并行制影响: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a颁布,解决王国问题b实行2、北宋的中央集权:(1)背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措施:①收精兵:组建禁军,由三衙统领,但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削实权: b、州郡长官之下,监察地方;c、废除,派文臣任知州;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3)影响:①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的分裂局面②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后患(三冗两积)二、皇权与相权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见上节)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吸取元朝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 1380年,下令裁撤废除③意义:废除了自秦建立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2)设内阁:①背景:丞相制被废除以后,由皇帝亲自处理重要政务,事务繁多。
②设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c.发展:票拟和批红3、清代:设立军机处①背景:清朝初年,承袭明朝内阁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 (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了解明朝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了解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割据的原因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掌握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和清朝军机处的职责和影响,4、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后皇权的发展,由此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而揭示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汉武帝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局面来之不易,明确当今世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的民族大义。
2、通过对“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学习,认识任何事物(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一定的矛盾和曲折,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认识世界和人生。
3、通过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是皇帝们加强皇权的措施,使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采取的措施为什么能加强皇权就是本质。
【教学重点】1、汉武帝、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教学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姑且不论,这句话的有无道理,请大家先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和分裂交错的情形呢?学习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就知道了。
2017-2018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代(1)背景:七国之乱。
①历史原因: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宋代(1)背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2)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
(3)概况:①进步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1)废除丞相:①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①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②设立:明太祖时期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获得“票拟”权。
2.清朝设立军机处(1)原因:①主要原因: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直接原因: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
(3)评价: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名师点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出现过地方与中央的几次比较大的权力较量,如“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等,但总体上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绝对受控于中央;而皇权虽然在个别时期受到过威胁,但其总体上是不断强化,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岳麓版必修1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藩__镇__割__据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_冗__官___”、“__冗__兵__”、“_冗__费___”的国家政治和 财政危机。 思考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提 示 : (1) 核 心 : 集 军 权 、 行 政 权 、 财 权 、 司 法 权 于 中 央 。 (2)“ 分 化 事 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措施。 2.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3.内阁是何时设立的?其职权是怎样演变的? 4.指出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演变、影响。 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背 景 : _刘__邦___ 建 立 汉 朝 后 , 分 封 同 姓 诸 侯 王 引 发 了 王 国 问 题 。 公 元 前 154年汉,景__帝______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_国__之__乱_____”,三个月后平 定叛乱。 (2)措施:实行“_推__恩__令___”,强干弱枝,__监__察__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请思考: (1)据材料一,为“矫秦之枉”,西汉初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 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 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1)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 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 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4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岳麓版必修1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中央集权制度。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对一些朝代有一定的了解。但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认识专制集权制度加强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案: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4.例题四:
题目: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案: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唐朝相比,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科举制度。
5.例题五:
题目:明朝废丞相和设立内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明朝废丞相和设立内阁的原因是皇帝希望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加强自己的权力,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1.例题一:
题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制度的设立,以及推行郡县制。
2.例题二:
题目:汉朝内外朝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汉朝内外朝制度的作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使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政务。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走进多彩课堂】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向。
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名师细说教材】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
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要点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
2.形成雏形: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问题探究“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要点提示: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大政局动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帝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的风气。而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所以这种皇帝崇拜使人们缺乏民主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
讲授新课:
秦朝被农民起义的暴风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刘氏王朝能时代延续,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因此,汉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那么,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后,其统治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学生答)诸侯国逐渐不服从中央,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
1.明朝
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⑵明成祖设立内阁
2.清朝
⑴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⑵雍正设立军机处
课后小结:
概括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条主要线索: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关于第一条线索,同学们应认识到:自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到宋朝时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而且从中国古代历史看,中央集权强盛时期往往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古代中央集权往往和皇权专制制度紧密结合,因此中央集权制度也会因皇权的专制带来一些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随着皇权专制的加强越来越严重。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王朝的分权集权
⑴汉高祖巩固政权;⑵汉景帝平息叛乱;⑶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⑴ “安史之乱”⑵藩镇割据;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⑵改革权、钱、兵;⑶“三冗”积重难返
二、军权不断加强
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等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皇帝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过渡: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群日益加强。到了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后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做法吗?
(学生答)晁错等人主张削减封国实力,,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
面对地方叛乱的威胁,惊恐万状的汉景帝怎样收拾残局呢?
(学生答)诛杀晁错,命周亚夫、窦婴等平定叛乱。
平定叛乱之后,汉景帝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到汉武帝时,中央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到汉武帝时,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呢?
(学生答)实行“推恩令”。
过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成功,应该得益于汉景帝“削藩”和自身的雄韬伟略。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服从,也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有力统治之上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当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对地方统治疏于监管和监管无效的时候,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和冲击又一次卷土重来,出现了安史之乱。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任由奸相当权。另外还应该有很多原因,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或者说他疏于对地方的监督,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地方威胁中央所致。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过渡: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8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可以通过以下知识结构图示来加深理解: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学生答)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
在中央,设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相牵制;行政权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转运地方财赋。宋代初期中央政府本着“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方针,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分散军权、分化事权、割弱地方,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宋朝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也存在着弊端,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形成“冗官”;军队制度混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北宋中叶的积贫积弱的现象。
过渡:乱世中崛起,剧乱中窃权的赵匡胤,深知武将专权和腐败政治的危害,因此他黄袍加身后,采取了严格而特别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削夺地方实力,以强化中央集权。
夺权后的赵匡胤是彻夜难眠啊!他整日担心别人也效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做法。因此,他千方百计地筹划稳固政权的办法,那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作为王侯来拱卫中央,所以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一爆发,秦王朝就覆灭了。所以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结果在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的隐患,西汉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关于第二条线索,同学们应认识到,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到明朝被废除;皇帝的权力不断扩大,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达到高峰。相权逐渐被削弱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本质是维护统治。
那么,军机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答)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傣禄。其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无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时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教案
课题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七国之乱”爆发的必然性;“安史之乱”的影响;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君权不断强化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明了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那些严重的影响?(根据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进行分析)
(学生答)造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 河北三镇的57各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遭到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学重点
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具、资料
多媒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火连天,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又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局面?中央政府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地方分权并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问题,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