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起源与演化
原型研究法

原型研究法一、原型方法的缘起与发展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未知的世界存在很多疑惑,当人们再也无法用现实物质世界的事物对这些疑惑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时候,他们只能求助于虚幻的精神世界、求助于神。
因此,这种精神世界就成为物质世界的影子,精神世界也会不自然地成为物质世界的本源、原型或理念。
最开始,“原型”一直在哲学、神学和宗教中被使用,它真正被科学地讨论和运用始于人类学的领域,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以及他的人类学、原型奠基之作——《金枝——巫术与宗教起源》。
但是这些研究不仅为原型的出现提供了原因,即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原始思维模式,也为后来人们拥有的相似行为和思维模式寻找到了原型点——神话、原始宗教。
这些研究为其后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的原型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原型理论研究推向热潮的当属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和心理精神分析师荣格,他的心理学研究从人的精神层面出发,为原型找到了心理原因所在——集体无意识,同时总结出了人的行为和精神中富含的主要原型类型。
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开创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先河。
《批评的剖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原型批评理论,同时这本书也被喻为原型批评的圣经。
在弗莱的原型文学批判中,原型被理解为“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向”以及“稳定的结构单位”:一方面,原型具有内隐的属性,它需要通过意象、人物、象征、细节描写、情节主题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形式被定义为原型意象;另一方面,每一个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结构,正是这些原型模式使整个文学发展史成为了一个整体。
对于前者,弗莱总结了五种意象原型——启示的意象、魔幻的意象天真类比的意象自然和理性类比的意象以及经验类比的意象;而对于后者,弗莱总结了三种叙事结构原型模式——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以及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
围绕着这些原型意象和结构原型,弗莱将整个文学整合在了一起,其目的在于为整个文学设定一个或几个固定值,以此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有针性的分析,从而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刘阳洋(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弗雷泽是通过考察原始祭祀仪式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却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现存宗教的许多仪式其实只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做了衍生和发展,可见二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均表现出文化的不同发展趋势虽然会使文化存在差异和不断更新,但思维的深层结构都是共通的,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观之荣格,他热衷于宗教和神话,因此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超验主义和神秘色彩,其“集体无意识”学说就是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很多学者不断质疑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但不能否认它确实为很多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比如能为文学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批评本文拟从三个部分对荣格原型理论的思想核心要旨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荣格原型理论中最易混淆和误解的理论,例如,不能把“原型”仅仅看作是单一的几个模式,它也不是最终的结论模版,它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中介塑造空间,在不断吸引相同经验的事物形成新“原型”,因此它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除此之外,“集体无意识”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没有生机的东西,难以被唤醒的古老意识,实则“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意识是共生关系,二者相互吸收养分,彼此交融,我们所说的灵机一动,难道真的就是神赋灵感或者天赋?荣格认为这其实都与“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相互激活机制有关。
最后,三者的关系表现出“集体无意识”最终被激活的路径,这种有迹可循为荣格的原型理论增添了科学依据和可信度。
荣格原型理论最为核心的还是他对于美的认识,因为他对于美的认识表现出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终极理解,也对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作用。
比如,美到底是个人的、隐秘的,不应为所有人理解的,还是应该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才称之为美。
12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

应用品牌12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关于“原型”理论的源起、含义和力量“原型”理论的鼻祖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1875 1961)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人的精神世界、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居于人格结构中的表层,“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从无意识系统中呈现出来的,人类“天性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无意识,而意识不过是它的产物”。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情结是意识无法控制的心理内涵”,“那都是一些我们不愿记起、更不愿被他人提起的,可是却常很不受欢迎地来临的东西”。
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一种从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小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的回声”,也就是通过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保留在人类精神中的“种族记忆”或“原始意象”。
文化人类学家劳泰尔·拉派尔(ClotaireRapaille)著有《文化密码》一书,其中就应用文化密码的方法来进行市场调研,例如关于克莱斯勒吉普车,他通过问被调查者关于吉普车的最早记忆,那些人提供了几百个关于吉普车的故事,从消费者关于吉普车的原始记忆,拉派尔将吉普车的文化密码提炼为“马”,马象征着力量与自由。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荣格的原型概念是指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共享的意识结构,其中包括了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中的基本图像、符号和情感。
原型概念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在经验和行为中所运用的心理模式和基本结构。
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普遍的神话、符号和图像,是人类心智的基础构成元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原型是人类内在的心灵蓝图,是自大约4万年前以来祖先们的遗产。
这些原型概念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形成了人类一致的心理结构。
荣格将原型概念分为人类原型和文化原型两个层面。
人类原型是指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享的心理结构,是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基本图像和符号。
例如,母爱、父爱、神性、英雄、恶魔等等,都是人类原型的具体表现。
文化原型则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共享的心理结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原型概念是一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现。
荣格认为,原型概念存在于个人的潜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整个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中。
个体通过原型概念来理解世界、解读经验、塑造个人行为和个体心理发展。
集体意识中的原型概念则是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共同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原型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人类共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现象的起源。
在社会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承、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的形成。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理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情感。
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研究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本质和神秘经验等。
总之,荣格的原型概念提出了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共享的心理结构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原型概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个体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的原型概念为人类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2014-09-09 20:15:10)荣格,是⼼理学史上⼀个⾮常有个⼈特⾊的⼼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投向⼀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领域,他对于亚洲、⾮洲、欧洲、美洲的宗教、哲学、神话学、⽂学艺术、考古学、⼈类学等领域进⾏了⼴泛的探讨和研究,从中他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
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集体⽆意识的内容,在空间上它超越个体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在时间上它经历了⼈类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遗传代代相传,它是先民不断重复的⽣活经验的遗存。
⼀、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荣格在对其⼤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抽象出了⼤量的原型,如出⽣原型、再⽣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童原型、树林原型、太阳原型、⽉亮原型、圆圈原型、武器原型、骗⼦原型、上帝原型、魔⿁原型、智叟原型、⼤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认为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存在,所以说,原型覆盖了我们⽣活的各个⽅⾯,荣格的后半⽣也⼀直在发现、证明众多原型的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与我们每个⼈的⽣活最为紧密联系的有四个:1、⼈格⾯具(persona)⼈并⾮独⾃存在于世界之中,⽣活中的⼀切都需要与其他个体建⽴联系,在交往中学会投合他⼈期望可以使得交互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容易地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
这就是⼈格⾯具,“⼀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利益⽽存在的功能性情结。
”[1]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些⼈在社交场合往往容易表现得拘束、焦虑等,那是因为他们的⼈格⾯具并没有获得很好地释放与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交似乎成了⼀件必须的事,⼈们也热衷于如何发展⾃⼰的⼈格⾯具,不过,荣格曾批判过当时欧洲社会⼈们“⼈格⾯具的膨胀”的问题,他指出,⼈格⾯具只是“虚假个性,⼒图使得他⼈与⾃⼰相信⾃⼰是有个性的,⽽事实上正相反,他仅仅是在扮演着⼀个通过他⼤众⼼理得以发⾔的⾓⾊。
”[2]⼈格⾯具并⾮真正的⾃我,如果⼀个⼈过分地沉浸于⾃⼰所扮演的⾓⾊,⾃我认同于⼈格⾯具⽽以⼈格⾯具⾃居,那么⼈格中的其他⽅⾯就会受到压制,从⽽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昨天网易云音乐的荣格性格测试刷屏了,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分享这个题目:荣格的12个人格原型原型(Archetype)一词起源自古希腊语。
一个词根(Archein)的意思是“起源的或者古老的”,另一个词根(Typos)则指“式样,模型或者类型”。
组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式样”,可以是针对人、物或某个概念,其他与之相似的都是从它衍生、复制、仿造、模仿出来的。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经在他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中用到过“原型”的概念。
他相信,“原型”以神话角色的形式,在全世界的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着。
原型体现了我们进化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人类形象,很自然地,这些原型能够唤起人类深层次的感情。
尽管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但荣格定义了能够代表人类基础欲望的12个主要的类型。
每种类型都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尊”,“灵性”和“自我”。
一个大类中的每个人格类型都拥有共同的驱动力,例如“自尊”里的每一个类型都被驱使去做那些被定义为体现自尊的事情。
如果不是所有人,起码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个性构造中都包括多种原型,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一个原型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有哪些原型存在于你自己或其他人,特别是爱人,朋友和同事,能够很好地帮助你理解其各自的行为和动机。
了解我们的人格原型,将会十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下面我们就将对这十二种原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快来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你是哪一种/哪几种呢?一、天真者座右铭:自由自在,不分彼此心愿:抵达天堂目标:开开心心惧怕:因为做了坏事或错事而被惩罚处事方针:去做正确的事弱点:因为单纯的天真无邪而感到无聊天赋:坚定、乐观天真者也被人认为是,乌托邦的,传统主义者,天真的,神秘的,圣人的,浪漫的,喜欢做梦的。
二、孤儿座右铭:众生平等心愿:与他人紧密相连目标:被拥有惧怕:被遗弃或是太突出处事方针:拥有平凡而坚定的美德,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弱点:为了融入团队或为了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而迷失了自我天赋:务实的,有同理心,丢弃伪装常人也被称为,好孩子,普通人,邻家小伙/姑娘,现实主义者,勤劳的人,可靠的公民,好邻居,沉默的大多数。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
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
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
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
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
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1)荣格曾师从弗洛伊德,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由于他比较热衷于宗J和神话,他的理论在许多基本观念和观点上具有较强的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有较大的修正和发展,比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和自我等概念都做了重新阐释,他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经成为一般的常识。
(2)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一是集体无意识理论。
①理论缘起: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他不同意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
在广泛阅读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荣格从神话及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都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非个人的经验,因此他认为所有人不仅都有个人无意识,而且都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②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既不产生于个人经验也非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是保存于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3)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二是原型理论。
①原型:a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型”。
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存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b原型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多病例和巧合,还可以解释弗雷泽发现的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因为神话是从原型这种普遍模式中产生的。
②原型批评:a荣格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b他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并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但它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并在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之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原型理论的起源与演化【摘要】20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史上,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原型理论出现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原型理论的兴趣,原型理论也逐渐从心理学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当中。
要利用原型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原型理论有清晰的认识。
本文回顾原型理论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原型理论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荣格;原型理论;起源与演化引言荣格及其理论自面世以来,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领域而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发生了持久而又广泛的影响,国际上对荣格及其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一直兴盛不衰。
而原型理论则贯穿了荣格一生的思想历程。
随着荣格的时间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原型理论的内容不断的丰富。
本文旨在理清荣格理论的出现发展以及与原型理论的演化,使读者能够对原型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 原型理论的起源英语“archetype”即“原型”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他的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典型”。
汉语日常用语中的“原型”,更多是指事物真实的“样本”,而本文所指的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是一个涉及哲学、神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并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
“原型”概念的出现及其演变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运用“原型”概念,到20世纪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建立将其重新激活,“原型”的实际内涵不断变化,关于原型的古老性质,荣格是这样说的:“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
它也曾在伊里奈乌的著作中出现,如:‘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自身来直接造物,而是按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
’在《炼金术》大全中把上帝称为原型之光,这个词多次在狄奥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现。
……原型一词未见于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但文中有此含义的。
例如他在《杂说》第八十三条中写道:‘主要观点虽未形成……但确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
’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
”荣格所提及的这些人对于原型术语的运用和对它的理解,表明原型一词在早期是与宗教神学有关系的,其基本意思可以理解为,人的原型是“上帝形象”,或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在早期哲学领域,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
比如,荣格在阐释“原型”概念的时候,曾经引用柏拉图的“理念说”作为阐释原型来源的一项依据。
“在柏拉图那里,原型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它被视为形而上的理念,视为理式和范型,而真实的东西却被认为仅仅是这些理式的摹本。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世界中只有“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荣格在概括原型的含义时吸收了柏拉图的形而上观点,赋予原型以形式上的意义。
由此,荣格将“原型”覆盖上了形而上的色彩,认为原型是先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生就存在人的观念里的一种形式。
另外,柏拉图认为“理念”具有普遍性、是永恒不变的,也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普遍存在的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柏拉图的“灵感说”也被荣格巧妙的移植到他的原型本体论中。
柏拉图在阐释世人与艺术家创作经验的问题时,认为世人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的原因是由于神灵附体,使世人处于一种迷狂状态,操作世人去写作。
而荣格认为原型产生于艺术家的原始幻觉中,一旦原型的情境合理产生,就不是艺术家个人在写作,而是原型带领艺术家返归远古时代,运用人类的原始经验,使作品带有神话的色彩。
可见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本体意义上影响了荣格原型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将原型理论放在整个人类精神发展史来看,柏拉图和荣格分别代表了原型概念的两种解释思路,即理性的与感性的、哲学的理智的与宗教的神秘的不同路径。
荣格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推论事物的原型,而是从感性方面,从人的非理性的表现中“观察”人由“行为”体现出的心灵原型,因而它的原型与本能接近,无法脱离神秘色彩;柏拉图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假设事物背后都有其最初的原型,事物都有反映其本真的原因,因此柏拉图的原型就是“理念”。
柏拉图对原型的推论是对事物本原模式的一种假定;而荣格所关注的是心理原型及其显现,荣格的理论沿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了关于原型的解释方向,将原型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范畴,用它来解释人类心灵世界的复杂结构,同时通过原始意象的在现等假设,试图为原型的感性方面和人的非理性找到位置,最终构建起一种建立在自主精神原则上的心理学。
2 现代原型理论的形成现代原型概念的真正提出和现代原型理论的形成,与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发现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意识的理论提出和阐述,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再到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认定为“原型”,并引进“原始意象”的概念,这便是原型理论的大概轨迹。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是他理论的核心部分。
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灵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是个人的,是“个人无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可以感知的,无意识是我们不为把握和看到的,是人本能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即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在弗洛伊德后期理论中他又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属于“无意识”领域,其中活动着各种原始本能和欲望,最主要的就是“里比多”。
自我是受显性伦理原则压抑而伪装的本能,它代表理性的判断,协助“本我”与显示的冲突,属于“潜意识”领域,看守“无意识”的大门。
超我是完全道德化的自我,施与本我对立的道德良心,属于“意识”领域。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深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系统理论影响。
可以说,荣格承袭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划分,并在意识、个人无意识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人格结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荣格所说的意识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大致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荣格赋予了意识感觉、思维、情感、直觉的功能。
但荣格通过对于精神病人,而后通过梦境、神秘象征等现象发现,人的无意识领域并不是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最深层,在它之下还有更重要的、更巨大的集体无意识。
与个人情结相比,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的特征是:第一,“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第二,集体无意识的来源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
“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
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
”荣格认为无意识本质上是智慧最深之本源,而意识则是人的理智部分。
荣格不仅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而且,他试图给集体无意识赋予具体“可视”的、可以分析的内涵和形态;尽管他的解释在某些方面还带有神秘色彩,但在总体上他是为了打破神秘,使原型——集体无意识成为解释人的精神现象的理论。
正是处于这种需求,荣格在对集体无意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时,借用了一个古老的概念“原型”,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从“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再到“原型”概念的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具有了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的理论结构。
然而,荣格这种关于原型的理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色彩:它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但又是个人所难以察觉的;它是远古的族类的精神遗存,但又可以与现实的人的心灵相通;它是先天就存在的,但又无法描述和触摸的。
凡此种种,给原型理论蒙上一层迷雾。
为了克服这种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神秘性,把它变为一种常人较能理解的东西,荣格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此他提出了“原始意象”这一概念。
荣格解释说:“原始意象是一种记忆的沉淀,一种铭刻,它由无数类似的过程凝聚而成。
它主要是一种凝结或沉淀,因而是某种不断发生的心理经验的典型的基本形式。
这样的原始意象是一种决定于解剖学和心理学的沉淀的心里表达。
”“原始意象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概括的表现。
它给予感官知觉与内在的精神知觉以同等的含义,它开始的出现既无规则又无联系。
由此,它从纯粹未被醒悟的知觉的束缚中释放出心理能量。
但是,它也联系着能量,经由刺激的感受表现为某种确切的含义,沿着与这一含义相适应的路线导向某种行动。
因为它总是把精神的归属与自然,把纯粹的自然本能转变为心理形式,所以它就释放了难以利用的被抑制的能量。
原始意象是理念的初级阶段,是它的母性的土壤。
”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形成的角度来看,原始意象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个人情绪与个体无意识的中介,又在一定意义上是原型本身。
因此原始意象是原型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处于原型内部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
无意识的探讨,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到原型的命名,原始意象的引入,这便是荣格原型概念形成与原型理论产生的大致轨迹。
3 小结荣格在柏拉图的居间者理式和康德对人类心理的先验构想的基础上,全面又深刻地在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推测出原型的存在。
他的原型同样具有“居间者”的特色,既有结构意味又有生出形象的可能。
原型潜隐在人类心灵深处,深藏不露,却无处不在,亘古永恒。
原型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先有对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再有对其特征抽象概括并命名的过程,又是一个以演绎与归纳、推理与假设互为因果的过程。
其间独到的发现与大胆的推测、具体的事例与模糊的概念相互并存,解开迷雾的努力与新的难题的困惑相伴始终。
荣格对原型的探讨和论述古朴神秘却又深邃悠远,吸引了一批批研究者和追随者。
荣格的原型理论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完善后,一定能够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并随着荣格原型理论逐渐应用的其他领域当中,我们将会发现更多崭新的视觉和新颖的结论。
参考文献:[1]张芳杰.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2]荣格,冯川译.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 改革出版社,1997.[3]荣格,川冯,克苏,等. 荣格文集[m]. 改革出版社,1997.[4]刘洋. 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2009.[5]程金城. 原型批评与重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6]荣格.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三联书店,1991.[7]荣格,冯川,苏克译. 心理学与文学[m]. 三联书店,1987.[8]荣格,吴康,丁传林,等. 心理类型学[m].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9]夏秀. 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 山东师范大学,2000.作者简介:龚俊威(1987—),男,海南昌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零售管理及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