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瞿露露摘 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在人的心灵分析基础上,对西方心理学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的原型理论直指人类心灵深处,用原型来阐释人类文化,在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原型、集体无意识对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内容出发,首先概述原型、音乐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间联系;其次,阐释音乐创作到音乐作品再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原型的作用和体现,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揭示音乐中的原型的作用,如:引发情绪共情、促进心灵疗愈、凝聚民族精神等;最后,谈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希冀用音乐疗愈现代人的心灵,激发集体无意识下的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原型;集体无意识;音乐原型;荣格心理学;音乐疗愈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瞿露露(1998-),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KT1293)。
一、原型及相关概念间联系荣格心理学内容丰富,除原型理论以外,荣格心理学还包括: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他的原型理论在西方心理学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了解荣格心理学中的内容还需要从相关概念入手,理解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把握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以及音乐中的原型的意义。
(一)原型及其溯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对其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溯源。
原型最早是指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后来柏拉图从哲学视角将其解释为一种普遍的理念,荣格又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事物的“原始形态”或已存在的“普世形象”,弗莱则是进一步完善原型概念的阐释。
究竟什么是原型?从普遍意义上看,“原”是指“原来”,“型”是指“模型”,“原型”是指事物的原始来源和内在的或背后的模型,是一切事物的原始模型,即思维或行动方式。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原始经验 的集结 , 其本身是无意识 的, 我们 的意识无从认识
它,但是可 以通过原型意象 ,来理解原型 的存在及其意义。
收稿 日期 :2 1 -0 — 1 00 5 8
力士或运动员 的形象 ; 然后会 出现计划与行动 , 以及独立 自
李宇春和温柔妩媚的李玉 刚受到众多歌迷的追捧 , 到韩 国人
如果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心灵 中内在的部分 , 那么
人格面具实 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我们所表演给别 我”
人看到 的我们 自己。但是人格 面具只是我们所扮演 的角色 , 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的 自己。荣格认为 ,“ 人格面具是指
人 的期望行 事……。人格 面具协调 了人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
决定一个人 以什么形式在社会上露面。 6 ”l 】 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 我们 内心深处隐藏 的或无 意识的 心理层面, 是人 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 的
中性 化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 , 并不是空穴来风 , 究其原 因, 主要受 以下几个 因素影响 :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 象征着女人内
二
荣 格原 型理论 对 双性 化人 格 的阐释
原型理论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是 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的有力武器 。原型 (rhtp )是人类 ace e y
在的男性成分 。同阿尼玛一样 ,阿尼姆斯既是原 型的意象 , 也是女人的情结。同样 , 荣格也描述 了女人 内在的阿尼姆斯 的发展阶段 :赫尔克里斯一亚历 山大一 阿波罗一 赫尔 墨斯 。
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意象 , 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 情结 。“ 男人 的潜意识中 ,通过遗传方式 留存了一个集体 在 形象 ,借助于 此 ,他得 以体会到女性 的本质”口。男人总是 . 】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荣格的原型概念是指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共享的意识结构,其中包括了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中的基本图像、符号和情感。
原型概念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在经验和行为中所运用的心理模式和基本结构。
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普遍的神话、符号和图像,是人类心智的基础构成元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原型是人类内在的心灵蓝图,是自大约4万年前以来祖先们的遗产。
这些原型概念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形成了人类一致的心理结构。
荣格将原型概念分为人类原型和文化原型两个层面。
人类原型是指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享的心理结构,是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基本图像和符号。
例如,母爱、父爱、神性、英雄、恶魔等等,都是人类原型的具体表现。
文化原型则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共享的心理结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原型概念是一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现。
荣格认为,原型概念存在于个人的潜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整个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中。
个体通过原型概念来理解世界、解读经验、塑造个人行为和个体心理发展。
集体意识中的原型概念则是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共同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原型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人类共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现象的起源。
在社会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承、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的形成。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理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情感。
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研究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本质和神秘经验等。
总之,荣格的原型概念提出了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共享的心理结构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原型概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个体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的原型概念为人类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1)荣格曾师从弗洛伊德,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由于他比较热衷于宗J和神话,他的理论在许多基本观念和观点上具有较强的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有较大的修正和发展,比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和自我等概念都做了重新阐释,他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经成为一般的常识。
(2)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一是集体无意识理论。
①理论缘起: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他不同意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
在广泛阅读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荣格从神话及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都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非个人的经验,因此他认为所有人不仅都有个人无意识,而且都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②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既不产生于个人经验也非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是保存于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3)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二是原型理论。
①原型:a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型”。
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存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b原型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多病例和巧合,还可以解释弗雷泽发现的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因为神话是从原型这种普遍模式中产生的。
②原型批评:a荣格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b他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并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但它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并在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之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699ac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c.png)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原型”。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在个人意识之深层,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则通过原型(原始意象)。
于是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而被赋予新含义。
集体无意识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对原型的论证,首先要对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属于“个人无意识”,而在个人无意识的背后,还存在这一个更深的领域――“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体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所有一切并非由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由遗传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技能”。
为了使集体无意识更形象地表达与呈现,荣格提出了“原型”,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实质。
就如我们许多人都很害怕蛇、害怕黑的地方,但这种害怕并不需要通过人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当然亲身经历会更加加深这种恐惧感,但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人们对蛇、黑暗的这种恐惧大多都是来自“先天的倾向”,即“原始的潜在意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恐惧有着千百万年的经验,于是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脑之中并被遗传下来,因此我们会出现这种无意识的恐惧。
荣格的原型本身只是一种天赋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内容,是一种心理模式,它不是一个个的具体的“行为图式”,而是一种纯粹的领悟“形式”,是先在的能影响后天行为的一种精神模式,一种对行为起某种引导、规范的心理图式。
原型的结构分析1.原型是类似于本能的原始模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本能”。
他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也就是“本能行为的模式”。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这是他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荣格曾经对于本能(生理本能)和原型(心理原型)有过区分,但他认为本能和原型在形态上有相似性,本能形成了与原型极其相似的形态,相似得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神话的隐喻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 作品以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为背景,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 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 在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之前,首先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创造了一群各具特色的儿童角色。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 天真无邪,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特殊性,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中 的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成为了这个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猪崽子”,他原本是一个肥胖、胆小的孩子,但是在荒 岛上的生活中,他逐渐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懂得如何在岛上找到食物和 水源,并且发现了岛上的秘密。他的成长和变化成为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象 征,代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性。
而在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人物是“野人”。他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孩 子,但是在荒岛上的生活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他的行为让人们思考人性的 本质是什么,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恶会如何被激发出来。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 领导能力的孩子,被其他孩子视为领袖。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拉尔夫的领 导能力逐渐受到挑战。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定,开始失去自信,甚至开始怀疑 自己的信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拉尔夫的成长过程,也象征着人类在面对挑 战时的无助和困境。
最后,戈尔丁在小说中还通过场景、故事、意象等象征性的描写来深化主题。 荒岛上的热带雨林、海滩、洞穴等场景都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荒岛 上的热带雨林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而海滩则代表着死亡和绝望。这些场 景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色不少,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戈尔丁对人性的 独特见解。
荣格“原型论”简评

荣格“原型论”简评卡尔·古式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瑞士人。
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荣格的形象已随着西方当代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
他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
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
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
”【一】荣格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
弗洛伊德对他赏识倍至,称之为自己最长的继子和事业的接班人。
后来,终因学术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失和,于1911年分道扬镳。
其主要分歧表现如下:1、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
虽然有人用“泛性论”这个界说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所有学说是以偏概全,但是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
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格森的活力”。
〔1〕它的行迹是多方面的。
在儿童时期,它通过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成长使效能得以发挥,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营养与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只有到了青年期的发育到性成熟的阶段,力比多才通过异性之爱发泄出来。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而不仅仅在性欲方面。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理论,将人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
由于力比多的趋向不同,人对环境反应也就不同。
外向型的人喜欢运动、谈话、金钱,感到身外之物的价值。
他们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神经过敏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分别从以下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两个方面探讨原型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一、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反思现代文化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全球化问题所带来的从美学到文学艺术一系列的变化。
全球化的过程中亚非国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理论用来丰富本土文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文化趋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挑战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文艺界出现了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激烈争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
在如此严峻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时,往往夸大了中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现象之间的不同。
但现实情况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资讯系统的发达和便利,中西文化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而且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趋同性”。
二十世纪传统文化的断裂,全球化使中西文明互相影响交融。
集体无意识原型为我们寻求文化的共通性,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纵观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我们都可以在其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发现相同以及类似的原型,如智叟的原型,在世界各国的童话作品里我们都会发现相应的智叟原型,具体表现为神奇的智慧老人形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学现象呢,我们可以深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去寻找答案,荣格认为原型具有普遍性、集体性,是从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普遍意象,是人人都共同拥有的普遍的精神结构,也就是说,原型先天的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会有相同的文艺原型,会产生相似的文学模式。
与此同时,也恰恰是这些自古以来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共同的原型屏除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东方与西方、不同的种族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在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中获得深深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取得一种对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多地寻求民族的共同性,减少仇恨与差异。
增进理解与合作。
可见,原型的文化同一性促进了当代不同地域文学艺术之间的交流。
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在他所处的时代也一直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荣格将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宗理念、中国的藏传佛教、以及道家文化融入到他的分析心理学领域。
他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完善了其心理学理论体系,丰富了原型理论的内涵。
从跨文化的角度赋予了原型理论现代意义表征。
原型表现出来的现代文化特征也丰富了西方二十世纪的审美文化。
二、原型的审丑与怀旧审丑是二十世纪文化转型期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也是艺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
二战的爆发,社会的巨变,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了转变,如影相随的漂泊感、焦虑感,对自身身份的无法认同感冲击着人类的传统思想观念,也激发了西方哲学观的转变。
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思潮冲击着传统的哲学观。
于是有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略特的《荒原》、蒙克的《呐喊》。
文艺作品更加关注人性深处善恶的挣扎,揭露工业社会带来的喧嚣、混乱。
上帝死了,人们不再对基督教顶礼膜拜。
科技的发达伴随着信仰的缺失,人们处于社会变革期的焦虑之中。
荣格身处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此有着深深的担忧。
这些都表现在他的原型美学理论中,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这一原型,阴影表现了主体人内心丑恶的一面,是最贴近动物性的一面,是万恶之源。
是人格中最卑劣的部分。
文学作品《化身博士》反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人格的分裂。
吉基尔博士关注人性的善与恶并以身试法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
关于他人性善恶的两面,作品分别刻画了博士的两种形象,一种是白天受人尊敬与爱戴,仪表堂堂的吉基尔博士,另一种是夜晚面容丑陋、心理扭曲、萎缩不堪行走于城市中黑暗巷道中的海德先生。
作品对他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摹,深刻表现了人自身的局限性。
博士最后控制不住人性中恶的诱惑,做尽了坏事。
最后以一死获得解脱。
阴影的消极作用不但会引发个人内心的扭曲,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阴影在社会的压抑下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再没有一种宗教像基督一样用无辜者的飞溅的鲜血来亵渎宗教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世人从未目睹过比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的原因。
”荣格敏锐的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灵危机问题,对人性中丑的一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
那么怎么解决阴影引发的现代心理危机呢?荣格原型的另一现代特征即其“怀旧”的特性为我们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提供了途径。
何为“怀旧”?周宪在他的《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一书中赋予了“怀旧”这一概念以现代美学意义,他认为“怀旧就是现代人思乡恋旧的情感表征,它以现实不满为直接驱动,以寻求自我的统一连续为矢的,它正是现代人为弥补生活的不连续性而自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怀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表征,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的情绪贯穿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史,通过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活动得到了张扬:从浪漫主义运动提倡‘回归自然’开始,到‘颓废派’和象征主义试图脱离现代社会,通过抨击现代社会或与现代社会保持距离来寻找另一个‘诗的世界’,……再到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在自然和生命的原始热情中寻找创作灵感,最后在超现实主义的返古暗流那里达到高潮”。
在这里“怀旧”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精神的普遍性表现在二十世纪上下的艺术与文化领域内。
荣格生活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社会时期,原型理论的内涵也相应地被打上了时代风气的烙印。
荣格认为,原型是远古时期就存在的一种原始意象,“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词既适宜又有益,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自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
”原型是从古老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当现代人遭遇内心的贫瘠,原型就会带领我们返求于古代,“去寻找原来那种充满生机和野性的对人类群体的‘神秘参与”荣格试图通过原型的怀旧的特性来寻找到人类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寻找到人内心能够诗意栖居的地方。
原型的这种原始怀旧的特性不失为一种应对现代人精神荒芜的一种对策,虽然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望人类古老文化的源头。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打通桥梁。
让我们的知识历久弥新。
原型的存在超越了民族与时代。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各个民族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原型模式。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精神本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生命力不仅蕴含在古老的原始神话中,在当今时代,依然能够显现其勃勃生机。
原型理论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在这些艺术领域中原型理论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荣格的原型内涵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着丰富的现代美学意义与价值,原型理论文化同一性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间和谐互通的新关系。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面对新的大众文化思潮的崛起,原型理论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在现代依然活跃在不同的文化领域。
本文对原型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阐释,力求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原型理论现代价值与发展走向。
原型作为人精神本体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只要人类不丧失真善美的情感,原型就会在我们需要的情境中出现,并进一步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和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撑,原型理论对现实的观照在现代社会定会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放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