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型领导研究探析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引言谦卑型领导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导风格,在组织管理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发人员作为组织中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创造力水平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谦卑型领导的特点谦卑型领导是以谦虚、包容、关心员工为核心特点的一种领导风格。
与传统的强势型领导相比,谦卑型领导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倾听和信任,能够与员工建立积极的工作关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1. 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谦卑型领导通过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提高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
这种积极的工作关系能够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力,使其更有动力投入到创新工作中。
2. 促进员工的知识分享和协作谦卑型领导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员工之间的协作与学习。
研发人员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更容易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碰撞和启发,从而增强创造力。
3. 增强员工的创新动机谦卑型领导通过关心和支持员工的工作和个人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
谦卑型领导重视员工的工作意义,能够提供清晰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机会,从而让研发人员更加有动力去追求创新。
4. 减少组织政治和心理安全感谦卑型领导强调与员工的信任关系,减少了组织政治行为的发生。
研发人员在这种信任的氛围下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减少创造力的抑制。
同时,谦卑型领导还能够提供员工良好的心理安全感,使研发人员更加勇于尝试和创新。
结论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可以从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知识分享和协作、创新动机以及组织政治和心理安全感等方面进行解释。
研发团队在谦卑型领导的影响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为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1.吴丹, 金琳, 王琦. 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17(08):11-28.2.黄小娟, 范健, 韩梅. 谦卑型领导的负向影响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18(01):96-106.3.杜亚娜, 魏建辉. 从谦卑型领导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心理安全感和知觉支持的视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74-84.。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研发人员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领导的风格对研
发人员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
创造力的影响机理。
首先,谦卑型领导能够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谦卑型领导不会强加自
己的意志,而是尊重下属的意见和想法。
这种领导风格能够让研发人
员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同时,谦卑型领导也能够创造一个开放的工作环境,让研发人员敢于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新点子,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其次,谦卑型领导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谦卑型领导不会把自
己看作是研发人员的上级,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团队中的一员。
这种领
导风格能够让研发人员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
加有信心和动力去创造。
同时,谦卑型领导也能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
支持,让研发人员更加专注于创新和研发工作。
最后,谦卑型领导能够激发研发人员的自我激励。
谦卑型领导不会过
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而是注重激发下属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能够让研发人员更加自主地思考和创新,从而更加有创造力。
同时,谦卑型领导也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鼓励,让研发人员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创造。
综上所述,谦卑型领导对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激发研发人员的自我激励等方面。
企业应该注重培养谦卑型领导,从而更好地促进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发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谦卑型领导及“自下而上”领导方式比较分析

谦卑型领导及“自下而上”领导方式比较分析摘要:谦卑型领导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广受管理学界关注的领导主题,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下而上”领导方式,与其他领导方式的关系目前尚不明晰。
本文旨在探讨谦卑型领导与其他“自下而上”领导类型的区别及联系,以期丰富和拓展“自下而上”领导行为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谦卑型领导;“自下而上”领导方式;比较分析 1.谦卑型领导的内涵谦卑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谦”在我们传统典籍里,一般被释义为“柔”、“下”、“敬”、“恭”、“让”、“逊”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谦卑”意为“谦虚、不自满、不自高自大、肯接受意见、批评” 。
在西方,谦卑对应的英语单词是“humility”,来源于拉丁文humus和humi,意味着以一种接地的、基础的观点来审视他人和自我。
可见,谦卑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均含“谦下”或“低处”之意,因此,谦卑型领导本质上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领导方式。
有研究者发现,“自下而上”的领导方式诸如公仆型领导、发展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分享型领导、伦理性领导及道德型领导等都强调谦卑,并将谦卑作为其特质之一,学者Collins(2001)更是强调指出,谦卑是“自下而上”领导方式的核心。
鉴于此,本文将对谦卑型领导与“自下而上”领导方式进行异同点对比,进一步丰富和拓宽“自下而上”领导行为的研究范畴。
2.谦卑型领导与“自下而上”领导的比较 2.1 发展型领导和公仆型领导发展型领导善于细心观察并记录下属的成长,帮助下属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下属参加技能培训,注重拓展下属知识层面和技能水平,他们重点关注的是下属的职业发展,而非心理或思想方面的成长。
与此不同的是,谦卑领导则更强调下属心理层面的发展,并会主动地为下属的成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认可和欣赏下属的优点和贡献,以及与下属之间双向平等沟通来影响下属的心理感知,从而推动员工个人的发展。
公仆型领导并非首先将自己视为领导者,而是视为仆人。
谦卑型领导视角下“90后”员工忠诚度研究

谦卑型领导视角下“90后”员工忠诚度研究“90后”是目前企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动力群体,也是未来主导企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90后”员工的忠诚度常常受到质疑,标签化的刻板印象使得他们在职场中被认为是不稳定、不成熟且难以管理的员工。
如何提升“90后”员工的忠诚度,成为企业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建立互信关系互信关系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的关系,也是塑造忠诚度的必要条件。
谦卑的领导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个体需求和情感关怀。
与员工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可以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与尊重,增强员工归属感,从而提升忠诚度。
二、注重发展与成长“90后”员工渴望成长与发展,这是全球通用的共性。
因此,谦卑的领导应该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渠道,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三、鼓励员工表达意见“90后”是一个喜欢自我表达的时代,他们愿意与领导保持沟通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鼓励员工表达意见,可以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也可以帮助领导及时了解员工意见和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氛围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心态和情绪。
谦卑的领导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同事之间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进而提升忠诚度。
总之,谦卑型领导视角下,可以通过建立互信关系、注重员工发展和成长、鼓励员工表达意见,以及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等方式提升“90后”员工的忠诚度。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需求和情感关怀,才能让“90后”员工真正成为企业中的中坚力量。
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

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领导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风格对员工的表现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众多领导风格中,谦卑型领导因其独特的特点备受关注。
谦卑型领导以谦虚、包容、关心员工为特征,而员工的助人行为在组织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
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1.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承诺:谦卑型领导注重与员工的关系,以平等和互助为原则。
他们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问题,并尊重员工的贡献。
这种关怀和支持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和认可,进而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更有动力去帮助他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助人行为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
2. 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谦卑型领导注重团队的整体发展和成长。
他们鼓励员工之间相互支持和合作,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这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助人意愿,使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3. 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谦卑型领导通过以身作则来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他们以谦虚和包容为导向,鼓励员工相互尊重和理解。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更容易产生助人行为,因为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于互相帮助的价值观和信念。
4. 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谦卑型领导鼓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相信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这种信任和支持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帮助他人。
同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助人行为。
结论: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承诺、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以及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谦卑型领导能够激励员工更多地投入到助人行为中。
因此,组织应该重视谦卑型领导的培养和发展,以期促进员工的助人行为,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谦卑型领导视角下“90后”员工忠诚度研究

谦卑型领导视角下“90后”员工忠诚度研究近年来,“90后”员工逐渐成为组织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忠诚度也成为领导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谦卑型领导视角下,研究“90后”员工忠诚度,可以为组织提供更好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谦卑型领导是一种注重员工参与、沟通和支持的领导方式。
与传统的权威型领导相比,谦卑型领导更关注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员工的个性和意见。
在谦卑型领导下,员工更容易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谦卑型领导可以增强“90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谦卑型领导注重沟通和倾听,能够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与此他们也更愿意与员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员工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互动和支持能够帮助“90后”员工建立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忠诚度。
谦卑型领导能够激发“90后”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意识。
谦卑型领导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种自主性和参与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贡献度。
谦卑型领导也能够给予员工更多的支持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
这种互动和支持能够增强“90后”员工的工作动力,使他们更加愿意为组织付出,提高他们的忠诚度。
在谦卑型领导视角下,研究“90后”员工忠诚度可以为组织提供更好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谦卑型领导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发展,能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合作关系。
这些因素都能够提高“90后”员工的忠诚度,使他们更加愿意为组织付出和奉献。
组织应重视和培养谦卑型领导,创造一个有利于“90后”员工发展和成长的工作环境。
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

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国内外领导理论研究日渐丰富,如变革型领导、家长型领导、真诚型领导等领导行为不断涌现。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领导思想下,服务型领导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下,组织所处环境动荡、瞬息万变,由于领导者的骄傲自大所做出的错误决策导致组织丑闻频发,谦卑品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谦卑型领导应运而生。
在现有的众多领导理论中,谦卑型领导作为新兴的领导行为理论,与研究相对成熟的服务型领导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但何种理论才能更有效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组织的长远利益产生积极影响还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
以往有学者分析不同类型的领导理论之间的异同,但仅从理论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未深入进行实证分析。
鉴于此,本文选取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这两种领导理论进行实证对比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子研究。
一是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正向和负向行为的影响比较研究。
本研究选取员工角色内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作为后果变量,通过优势分析法来比较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其直接影响的异同。
二是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正向和负向行为的不同内部作用机制研究。
本研究引入组织自尊和组织认同变量构建跨层次中介模型,探索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绩效(正向行为)及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负向行为)的不同作用机制。
基于52个团队156组员工数据在Mplus7.0中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谦卑型领导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角色内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提高员工的角色内绩效、促进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方面,谦卑型领导的贡献略大于服务型领导;在减少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方面,谦卑型领导的贡献则远大于服务型领导。
二是组织自尊在谦卑型领导与员工的角色内绩效以及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组织认同在服务型领导与员工角色内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以及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0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9-09-23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与铜陵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组织公平的中介作用”(2018tlxylhy10)作者简介:吴薇(199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吴杨(1963-),男,安徽巢湖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统计分析。
一、引言幸福感起源于古希腊先哲们对幸福的探究,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后来发展到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1]。
工作幸福感是指员工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积极情绪,是员工心理健康的指标[2]。
纵观以往文献对工作幸福感的研究,例如,刘(LIU )等从社会认知理论角度,探讨变革型领导如何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作幸福感[3];唐春勇(2018)等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出发,以目标接受作为中介,研究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1]。
谦卑型领导是一种新式的、开放的、支持型的“自下而上”的领导方式,它不仅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能够坦诚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对新事物始终抱有积极开放的心态[4],这些特质能够促使员工更加努力的付出工作职责,实现并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有利于与公司树立共同的工作愿景。
本研究试图探讨谦卑型领导与员工工作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员工工作幸福感巴克(Bakker )等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定义为“员工在工作场所中体会到的积极情绪较多而消极情绪较少,并且满意他们自己的工作”[5]。
邹琼等(2015)认为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即“个体实现工作目标和充分实现潜能的心理感受和快乐体验”[6]。
唐春勇等(2018)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界定为“员工在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积极情绪,这反映了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谦卑型领导研究探析2014年07月15日15:14 来源:《外国经济与管理》(沪)2014年3期作者:冯镜铭/刘善仕/吴坤津/王红椿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冯镜铭,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善仕,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吴坤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红椿,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一、引言由于组织环境变得越来越动态化、不确定和不可预测,领导者“在组织顶层运筹帷幄”(Senge,1990)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领导方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有研究者呼吁,领导者应该摒弃英雄神话或“伟人”领导观念(Murrell,1997),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自身的局限性(包括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Weick,2001)。
此外,领导者还应该更加关注下属对领导过程的影响(Uhl-Bien,2006)。
因此,当今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应该转移到领导者如何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领导员工上来(Kerfoot,1998;Weick,2001;Vera和Rodriguez-Lopez,2004;Morris等,2005),即领导者不再把自己当成金字塔的最高点,而是扎根于基层,关注员工发展。
近几年,许多研究者指出谦卑是很多“自下而上领导”(bottom-up leadership)(例如公仆型领导、分享型领导和参与型领导)的核心(Collins,2001;Weick,2001;Matteson和Irving,2006),于是他们呼吁,领导者需要拥有更高水平的谦卑(Kerfoot,1998;Vera和Rodriguez-Lopez,2004;Morris等,2005)。
谦卑意味着对知识的承认与欣赏以及超越自我的指引,是全世界各大宗教(包括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基本道德标准(Owens和Hekman,2012)。
哲学家也把谦卑视为一种“元品德”(meta-virtue),认为它是其他如宽恕、勇气、智慧和同情等品德的基础(Grenberg,2005),也是一种预防其他品德走向极端的“调和品德”(Park和Peterson,2003),能够调和其他品德以达到儒家的“中庸之道”、佛教的“持中之道”(Marinoff,2007)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Conger,200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恋”(narcissism),它会引发一种从好大喜功到自卑的不稳定波动(Rhodewalt和Morf,1998;Rosenthal和Pittinsky,2006),而谦卑却能稳定地影响自我感知(Park和Peterson,2003),达到调和的效果。
虽然很多“自下而上领导”理论都特别强调谦卑对领导有效性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在这些领导理论中,谦卑只被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几年,有研究者开始把领导者的谦卑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领导风格——谦卑型领导(Owens和Hekman,2012)。
由于谦卑型领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的学术研究仍相对匮乏。
鉴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谦卑型领导的研究源起与概念内涵,进而阐述了谦卑型领导的结构维度,然后将谦卑型领导理论与其他四种相近的“自下而上领导”理论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分析了谦卑型领导的影响效应,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国内研究者对谦卑型领导的关注,并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谦卑型领导的研究源起与内涵谦卑是谦卑型领导的核心概念,要准确把握谦卑型领导概念,必须先理解谦卑。
目前,对谦卑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历史观点、一神论观点和现代观点(Morris等,2005)。
历史观点认为,最早的关于谦卑的研究来源于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以及佛教与道教的教义(Peterson和Seligman,2004)。
虽然各派都一致认为谦卑是一种美德,但古希腊哲学家对其关注得并不多(Sandage和Wiess,2001),而东方佛教和道教则对谦卑推崇备至,认为谦卑有助于人们追求卓越。
例如,佛教认为人类产生欲望的原因是误解或忽视自己(Mishra,2004),道教更是相信领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如何“放手”来达到与“道”和谐的境界。
来自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一神论观点认为,谦卑意味着在神面前谦恭(Murray,2001)。
例如,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谦卑是通往荣耀的途径(Spiegel,2003),谦卑和荣耀这一对表面上互相矛盾的组合,却被基督教徒认为具有顺理成章的因果关系。
再如,“穆斯林”(Muslim)一词意为“向信仰顺从的人”(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13),这表明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向神或者信仰谦卑。
这些都直接导致早期的谦卑型领导概念充满了宗教色彩(Standish,2007)。
如今,根据现代观点,谦卑比人们平常所想的要复杂(Morris 等,2005),研究者抛开了“对神谦恭”的一元论解释,把研究重心转向关注谦卑者自身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特征方面。
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把谦卑理解成对自身能力和成就的正确评价,且这种评价能够长期保持(Richards,1992)。
Comte-Sponville(2001)呼吁把谦卑看作“自我研究”,因为谦卑源于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正确理解。
此外,很多研究者从积极心理学特别是人格心理学和特质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谦卑,他们认为谦卑是一种既稳定又持续的积极人格特质(Tangney,2000和2002;Peterson和Seligman,2004)。
本文正是基于现代观点来理解谦卑。
Morris等(2005)提出了谦卑的三维度结构,认为其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认识、开放性和超越。
在此基础上,Owens(2009)把谦卑定义为一种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与四个因素相联系,即正确看待自己的意愿、对他人优点与贡献的欣赏、可教性以及低调。
为了更好地理解谦卑,需要对谦卑(humility)和谦虚(modesty)加以区分。
谦虚指“对自身优点或成就的适度估量”(Peterson和Seligman,2004)。
根据Morris等(2005)以及Peterson和Seligman(2004)的观点,谦卑特指个体的内在品质,而谦虚更多的是个体的外在表现。
因此,一个外在言行谦虚的人,并不一定真正谦卑。
但这并不意味着谦卑和谦虚完全不相关,事实上谦卑会自然而然地带来谦虚的表现(Nielsen、Marrone和Slay,2010)。
简而言之,谦卑的人会表现得谦虚,但表现得谦虚的人不一定内心谦卑。
目前,很多领域都呼吁人们把更多的谦卑融入工作。
例如在医学界,能力和谦卑被认为是该领域专业精神的两个必要维度(Gaughan,2001;Lauer,2002;Butler等,2011)。
在法律界,谦卑对于律师和法官对法律的有效解释以及对公正与怜悯的权衡把握有重要影响(McConnell,1996;Scharffs,1998;Nava,2010)。
而对于领导者,无论在什么行业,谦卑自古以来都为人们所强调,例如政治领袖和军队领袖(Meyer,1997;Obama,2008;Hughes,2010)。
美国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Tim Cook就是以他长期以来的低调与谦虚,被誉为“苹果最谦卑的仆人”(Gatehouse,2011)。
这些拥有高水平谦卑品质的领导者就是谦卑型领导,他们并不罕见,而且有着鲜明的特点,只不过低调的作风常让人难以发现其踪迹。
Vera和Rodriguez-Lopez(2004)在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名高管进行访谈后,归纳出谦卑型领导的13个特点:(1)对新思想持开放的心态;(2)渴望向他人学习;(3)承认自己的局限和过错,并尝试去改正;(4)求实地接受失败;(5)寻求建议;(6)发展他人;(7)带着一种真正的渴望去服务;(8)尊重他人;(9)与合作伙伴分享荣誉与称赞;(10)低调地接受成功;(11)毫不自恋,厌恶奉承;(12)避免自满;(13)节俭。
随着低调、谦卑的领导者逐渐被人们所挖掘(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Tim Cook),他们的领导风格——谦卑型领导(humble leadership)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且相关研究也表明,谦卑品质确实与领导力正相关(Exline和Geyer,2004)。
谦卑型领导研究主要有两派观点,即消极观和积极观。
即使是现在,持消极观的研究者和领导者仍有不少,他们仅仅把谦卑看作自尊心不足或自卑感,一些哲学家甚至质疑谦卑是否具有作为一种品德的资格(Hume,1994)。
而持积极观者认为上述观点误解了谦卑型领导(Nielsen、Marrone和Slay,2010),无法把握谦卑的真正内涵,即一种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观(Exline和Geyer,2004;Grenberg,2005;Owens、Rowatt和Wilkins,2011)。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以积极观来重新看待领导者的谦卑。
本文将基于积极观来对谦卑型领导进行探讨。
通过文献回顾,本文把现有的积极观归纳为三种视角,即宗教视角、特质视角以及行为视角。
1.谦卑型领导的宗教视角。
由于谦卑一词来源于宗教教义,很自然地,早期的谦卑型领导概念就是从宗教视角提出的,其含义充满了宗教色彩,即“谦卑型领导的本质是对神的彻底开放——我们实施的领导来自于信仰而不是恐惧,来自于让神的意志贯彻到底而不是坚持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自于期望而不是冷嘲热讽,来自于爱而不是自私,来自于神的力量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Standish,2007)。
然而,这一谦卑型领导概念宗教色彩过于浓厚,不适合在全球的组织管理实践中推广。
2.谦卑型领导的特质视角。
如今,主流观点强调谦卑的积极作用,研究者一般将谦卑视为某些领导者与生俱来的品德或稳定的个性特征。
例如,Morris等(2005)认为领导者的谦卑包括自我认识、对新思想的开放性以及自我超越。
也有研究者认为谦卑是一种可取的个人品质,它反映了了解自己(个性、优势和劣势)的意愿,以及关于人际关系的人生观(即个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Nielsen、Marrone和Slay,2010)。
从公仆型领导的角度看,领导者的谦卑包括“向下级学习并感激地接受他们的馈赠的能力”(Greenleaf和Spears,2002);从第五级领导的角度看,领导者的谦卑包括感召力的缺失、冷静和安静(Collins,2001)。
基于个人特质视角,谦卑型领导是某些领导者天生的领导风格,并没有可供模仿的一系列行为。
3.谦卑型领导的行为视角。
2012年,Owens和Hekman提出了基于行为视角的谦卑型领导概念和相应的领导行为,并把谦卑型领导归入“自下而上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