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简介
诸子简介

• 第五节《荀子》
• 一、生平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 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 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 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 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 乃善用兵者也”《荀子· 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 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 (二)庄子寓言的特殊性: • 1、与孟子、墨子等诸子寓言区别。 • 庄子寓言的相对独立性,寄托思想。 • 2、日常生活、历史传说;神话传 说,想象奇异,艺术形象怪奇,神 鬼寓言、动物寓言。
• 五、散文风格特征 • (一)瑰奇怪诞的构思: • 1、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 2、感悟独特,对立世俗。 • (二)雄奇开阔的意境 • (三)变幻神奇的笔法: • 1、叙事、议论及层次变化。 • 2、字法、句法的灵活。
• 墨子强调“三表”论证方法,故其 文章内容充实,说理透彻,理论联 系实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前 代未有,同代罕见,是历史和现实 经验总结,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 发展,很有历史意义。
• 第二节《论语》 • 一、 孔子简介 • 二、《论语》作者、成书年代 • 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 • 春秋末战国初成书。 •略
• 2、“有教无类”,教育要向群众 开放;重视教学实践。 • 3、美善统一,善放首位的美学思 想。 • 4、文艺思想: • (1)充分肯定诗歌社会作用: • 兴、观、群、怨。
• (2)提倡诗教,文艺联系政治道 德。 • (3)要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诗 歌。 • (4)重古非今的文艺倾向。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
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
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
(100字左右)2.鼎湖中学802班的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
请你读完信后给张欣怡写一封信,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
论证合理。
(不超过150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综合题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分享令自己震撼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某同学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稿。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志容易奋斗难,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困境中得到突围;只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得以实现。
自强是苏轼在贬谪处境时的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魂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是在杜甫攀登高峰时的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坚定步伐。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
A不管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都要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
《诗经》中诸子简介

《诗经》中诸子简介
《诗经》主要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而先秦至汉初的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诸子”活跃在春秋以后《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这些因素对诸子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窥见那一时期社会风貌的一些侧面,从而间接地了解诸子学派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同时,诸子学派的出现也是那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变化的产物。
诸子学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致力于解决那一时期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政治体制的变革、道德伦理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因此,了解那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有助于理解诸子学派的思想和主张。
总之,《诗经》虽然并没有专门介绍诸子的篇章,但是通过其中的诗歌和那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可以间接地了解诸子学派的背景、思想来源和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课件 (27张PPT)

讲解:
1、你知道“诸子百家”的含义吗?
“诸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 物;“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 称。
“诸子百家”的出现背景:
1、政治: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各诸 侯国争霸。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文化: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 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4、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 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 则留,不用我则去”。
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 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 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 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家(Mohism):
墨子(Mozi),名翟,(前 468-376年),鲁国人,出身平 民,做过木匠,据说师从孔子, 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曾前往 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 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
墨子名言:兼相爱,交相利。 Love each other and benefit each other.
主要思想:
“道” (1)思想观:思想核心是
诸子百家之名家简介

诸子百家之名家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诸子百家之名家简介诸子百家之名家名家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核心的一个著名学派。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简介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十、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最终整理版

为人君者若不行仁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荀 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 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 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 存在《荀子》中。
• 齐湣王: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 • 秦,赵,楚春申兰陵令 • 儒法: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唯物主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前372年-前289年 前369年-前286年 前313年-前238年
孟子 庄子 荀子
尔斯说:公元前600-公 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 时代。
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嬴政
前281?-前233年
韩非
战国(前475-前221)
前6年/4年-约29年/30年 耶稣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Page 11
教育
Page 12
仁,基本涵义有二: 1.“克己复礼曰仁” 2.“仁者爱人”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 定 。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 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 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 朝廷的祭祀、出征;日常的婚丧喜 庆,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 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 “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 子同时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Page 20
老子的重要思想:“无
为”
“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 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 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 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 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 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与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一次暴发期,影响较大的有20多家学说,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刘歆《七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班固《汉书.艺文志》。
后世就把"小说家"去掉,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九种学术流派。
现在所常说的“九流”多数意思是按照职业身份尊卑来排的说法"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主要思想:三纲五常修齐治平推己及人家国一体天人相应,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代表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主要思想:"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小国寡民返朴归真无为而无不为脱胎于原始社会,向往原始共产主义,适合生产力低下时使用,一般在王朝百废待举时期采用。
比如西汉,样本小的时候不用细致管理,放水养鱼,有些类似现在东北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孙子兵法》
概要:《孙子兵法》兵家典籍,共13篇,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内容: 战争、军队基本问题的论述,战略、策略、 作战原则、方法等。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 条件,提出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 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八 《公孙龙子》
概要: 《公孙龙子》战国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 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公孙龙子》 14篇,现存6篇
内容:主要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 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特点是夸大这种 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 结论
作者:基本为公孙龙子
《白马论第二》
九 《荀子》
概要: 《荀子》儒家典籍,战国末荀况及其弟子 所著。西汉刘向定为32篇,大致为三类,一是 荀子所著22篇,一是荀子弟子所记荀子言行, 共5篇,一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材料,共5篇。 前两类是《荀子》主体
内容:荀子主张人性恶,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 荀子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评判
作者:吕不韦及其门客
《孟春纪第一》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
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 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 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 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 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 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 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 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 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 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
经:《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
《五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仪礼(礼记) 春秋 乐经 《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史:《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高度 深度 系统 全面 可信度:个人著述 野史 正史 教科书 子:道德经 荀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诸子集成》 集:《绍明文选》 个人著述
作者:韩非子
《扬权第八》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 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 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 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 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左右既立, 开门而当。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是 谓履理也。
三《晏子春秋》
概要:《晏子春秋》,非儒非道,中国最 古老的个人故事集,约成书于战国末期, 经刘向整理,共有内、外8篇,215章
内容:详细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 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传 闻、趣闻
作者:后人假托晏婴名义所作
景公登牛山 悲去国而死 晏子谏 第十七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 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 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 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 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 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 将常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 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 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 笑也。
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
《所染》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 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 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 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 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 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 者。
《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苫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记载:孔子入周向老子请教礼,关令尹 喜拦下老子,让老子为他著书
司马迁个人观点
书中提到老子为关令尹喜所著的“书”分上下两 篇,五千言,但没有提到这“书”名是什么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 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 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 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五 《墨子》
概要:《墨子》墨家思想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
内容:《墨子》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 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 的奠基作。 《墨子鲁问》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兼爱为核 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重点的一套科学理论
国学
国学:国学定义有争议,但均包括典籍文本
典籍 艺术 宗教 迷信(不包括) 自然科学 应用技术 古物 诗歌 戏曲
原则: 客观性,国学的价值有历史为证 全面性,国学内容包括社会各主要方面 系统性,国学有内在外在的联系和统一性 理论性,国学有深刻的理论学说
主次:核心儒家,次之法家,道家。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次之佛教,次之诸子。
十一《韩非子》
概要: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的著作,又名《韩子》。西汉刘向加入他人作品, 定为55篇
内容:总结前期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 合的法治理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 臣下的权谋之术,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 固君主的集权地位。继承其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 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
十《吕氏春秋》
概要: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 织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 分为12纪、8览、6论,26卷,160篇,20余万字
内容: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 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 兵各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 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内容:主要记载了商鞅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内容庞杂,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诸多 重大问题
作者:大致战国末年商鞅学派后人编定
《说民第五》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 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 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 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 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 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 兴至王。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合而复者,善也;别而规者,奸也。章善,则过 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 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故曰: 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 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 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六 《商君书》
概要:《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一派 著作的汇编,又名《商子》,《汉书艺文志》著 录《商君书》29篇,现存24篇
七 《庄子》
概要:《庄子》道家学派重要典籍,庄子及其后 学的著述总集,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 外篇、杂篇
内容:道家提倡法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 相处。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作者: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 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 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 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以去六月息者 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 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 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 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 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作者: 荀况及其弟子
《君子》
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 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 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 分然各以其诚通。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 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传曰: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乱世则不然:刑 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 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 罪也。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 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 无乱,得乎哉!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 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此之谓也。
内容: “道”,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作者的宇
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 “德” 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 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书中“道”与“德”的描述,立体面地多层次 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在 实质
作者:据传为老子,但史料中未有确切记载
二 《管子》
概要: 《管子》原86篇,现存76篇﹐分为 8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
内容: 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 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 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作者:管仲及管仲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