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规范”储层孔、渗分类表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原油物性分类简表碎屑岩储层分类表(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 0217-2005 )f1.石油(1)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一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15 >5-15 1-5 <1(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300 >100-300 50-100 <50(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石油地质储量(1x108t)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10 >1-10 0.1-1 <0.1(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油气藏埋藏深度(m)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 • 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 40E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
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 • d)] 高产中产低产>10 3-10 <3(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10 2-10 <2(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300 50-300 <50(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天然气藏埋深(m)1500-32003200-4000 >4000此外,还有特殊天然气储量,例如:非烃类天然气储量:二氧化碳、硫化氢及氦气。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注:来源于《天然气储量规范》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注:来源于加拿大学者G.J狄索尔斯(Desorcy)归纳的世界不同类型气藏的采收率1. 石油(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15 >5-15 1-5 <1(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300 >100-300 50-100 <50(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石油地质储量(1x108t)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10 >1-10 0.1-1 <0.1(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油气藏埋藏深度(m)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
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d)]高产中产低产>10 3-10 <3(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10 2-10 <2(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300 50-300 <50(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天然气藏埋深(m)浅层气藏(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1500 1500-3200 3200-4000 >4000此外,还有特殊天然气储量,例如:非烃类天然气储量:二氧化碳、硫化氢及氦气。
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以下简称资源/储量)的分类和定义。
1.2 本标准适用于资源/储量计算、评审和统计,也适用于国内采矿权和开发方案的审批、矿业权转让和油气勘探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的储量中介评估。
2 基本术语本标准在分类定义中采用下列基本术语,这些基本术语均为泛指的名词:2.1 原地量: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即在原始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层中储藏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伴生有用物质,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20℃,0.101MPa)下的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储量,特称地质储量。
2.2 可采量:是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2.3 资源量:是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统称。
2.4 储量:是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
可采储量又是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统称。
2.5 技术可采储量: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2.6 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当前已实施的或肯定要实施的技术条件下,按当前的经济条件(如价格、成本等)估算的、可经济开采的油气数量。
2.7 不可采量:是原地量与可采量的差值。
3 勘探开发阶段划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完整的勘探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区域普查阶段、圈闭预探阶段、油气藏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油气生产阶段。
3.1 区域普查阶段:对盆地、坳陷、凹陷及周缘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选择性地进行非地震物化探和地震概查、普查,以及进行区域探井钻探,了解烃源岩和储、盖层组合等基本石油地质情况,圈定有利含油气区带。
13.2 圈闭预探阶段:对有利含油气区带,进行地震普查、详查及其它必要的物化探,查明圈闭及其分布,优选有利含油气的圈闭,进行预探井钻探,基本查明构造、储层、盖层等情况,发现油气藏(田)并初步了解油气藏(田)特征。
储层分类标准之欧阳学创编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渗透率10-3um2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0.2-1.5
37-49
>49
表3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标准
储层物性分类
孔隙度α
渗透率k(10-3um2)
特高孔高渗
α≥30
k≥2000
高孔高渗
25≤α≤30
500≤k<2000
中孔中渗
15≤α<25
50≤k<500
低孔低渗
10≤α<15
5≤k<50
特低孔低渗
α<10
K<5
类别
亚类
空隙类型
粒度范围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um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矿物解理缝
中、细、极细
20-30
100-300
0.02-0.1
1.5-3
<30
7.5-37.5
好
Ⅱ
a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10-100
0.1-0.3
0.5-1.5
储层分类标准之欧阳与创编

细,极细
13-20
5-50
0.3-0.5
1.5-3
20-35
1.5-2.5
中等
c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溶孔
细,粉
12-18
1-20
0.5-0.7
1.5-3
25-35
1.07-1.5
中下等
Ⅲ
a
微孔或晶间孔,溶孔
层间缝,构造缝
细,极细
9-12
0.2-1
0.7-0.9
3-6
25-45
37-49
>49
表3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标准
储层物性分类
孔隙度α
渗透率k(10-3um2)
特高孔高渗
α≥30
k≥2000
高孔高渗
25≤α≤30
500≤k<2000
中孔中渗
15≤α<25
50≤k<500
低孔低渗
10≤α<15
5≤k<50
特低孔低渗
α<10
K<5
类别
亚类
空隙类型
粒度范围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um
评价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储层分类标准

0.2~1.5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矿物解理缝
中、细、极细
20~30
100~300
0.02~0.1
1.5~3
<30
7.5~37.5
好
Ⅱ
a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10~100
0.1~0.3
0.5~1.5
20~35
2.5~7.5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μm
评价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渗透率10-3μm2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层间缝,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储层分类评价
储层分类标准(表1)和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表2,3)
表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分类
部门
储层
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分类
部门
储层
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评价
原石
油天
然气
总公司
Ⅰ
>30
>2000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分类表
13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4
7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8
地层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 集。这里地层圈闭的概念是狭义的,地层圈 闭是指因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 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
9
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储集层的岩性或 物性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由于沉积条 件的变化或成岩作用,使储集层在纵横向 上渐变成不渗透性岩层。
(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以 И.О.БРОД为代表,将油气藏分为层 状、块状、不规则状等类型。
2
根据油气藏形态分: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4
根据是否为构造成因分: 构造圈闭:构造成因; 非构造圈闭:非构造成因; 隐蔽圈闭:常规勘探技术难以发现 的各类圈闭,主体是岩性油气藏。
5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据孙志道简化,1996)
0.76~0.83 0.83~0.87
>0.87
粘度(mPa.s) 无油 <1.0 <1.0 1.0~2.0 1.0~4.0
1.0~1.0
5~10 10~30 30~100
典型的烃组成 (mol,%)
C1
C5
96
0.0
91.6
0.94
87
4.6
70.4115源自.714.56419.7
35
38.3
49
10
水动力圈闭的形成条件与构造、地层、 岩性圈闭不同,是靠水动力封闭而成。 是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岩层联合封闭, 使通常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油气聚集的 地方形成油气藏。
11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 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 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在 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中国油气储层图集

中国油气储层图集一含油气储层砂体1河流相河道亚相现代河流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沉积--- 泥砾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泥细粒岩屑石砂岩,长石颗粒边缘多被溶蚀形成溶扩粒间孔。
细粒长石砂岩,原生孔隙发育,碎屑颗粒以点接触为主中粒长石砂岩细粒砂岩,粒间孔和泥质溶蚀残留溶孔。
2边滩亚相现代边滩(点坝)沉积串沟切开边滩(点坝)成“假心滩”边滩砂:平行层理,交错层理3河漫滩亚相滑动变形构造平行层理、斜层理。
4天然堤亚相天然堤:细粒砂岩(含油)爬升层理。
天然堤:细粒砂岩,爬升层理、平行层理5三角洲相现代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含泥砾正递变砂砾岩和细粒长石砂岩。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细粒砂岩(含油),其含斑结构,大孔粗喉。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油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粉一细粒含生屑长石砂石)(油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细粒长石砂岩(油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含泥细粒屑长石砂岩(油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细粒长石砂岩,粒间溶孔发育,空隙分布均匀,粒间孔中见含铁白云石残晶。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细粒屑长石砂岩(油砂),空隙分布不均。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细粒岩屑长石砂石(含油),分选好,大孔粗喉,几乎无填充物。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岩心)6前三角洲亚相(岩心)泥岩与石膏薄互层,水平层理。
油页岩纹层泥质粉砂岩、虫孔。
7冲积扇相砂、砾岩杂乱排列扇根部位砾石呈扁平状排列和冲积扇与湖相泥交接。
混杂砾岩(泥、砂、砾石)砾质砾岩砾岩8近岸水下扇相砾岩斜层理,交错层理。
颗粒溶蚀孔,红色铸体长石颗粒溶蚀孔岩石分选较差,影响岩石物性,颗粒被溶后的次生空隙发育。
9扇三角洲相黑灰色中砂岩夹灰色泥质砂岩条纹、略显交错层理,有变形现象。
不等粒岩屑砂岩,孔隙发育,但不均匀。
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发育,红色铸体,单偏光。
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岩心),正递变砂,砾岩(水道底部)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岩心),块状含砾粗砂岩。
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岩心),细砂岩,平行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