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合集下载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芤(k①)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

中医学脉象之一。

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

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

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单脉】《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中医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结脉之单脉的介绍《脉诀》:“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

”《三因方》:“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诊家枢要》:“结阴脉也,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积聚、为七情所部,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于其间,则因之而为结。

”《外科精义》:“阴盛则结。

”《濒湖脉学》:“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诊家正眼》:“结属胡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蹙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医学入门》:“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徽则微,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累累与阳违,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古今医统》:“结为胡盛阳亢所附。

”《景岳垒书》:“结者为寒、为阴极,结脉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断,所以断而复续结而复断。

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至于留滞部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此多因郁滞者也,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残,首尾不继之候。

”《脉确》:“缓时止,谓之结,阴盛阳衰凝气血。

”《医宗金鉴》:“结则阴凝。

”《脉诀汇辨》:“结属阴寒,亦由凝积。

左寸结者,心寒疼痛。

结在左关,疝瘕必现。

左尺得结,痿蹙之疴。

右寸结者,脾虚气寒。

结在右关,痰滞食停。

右尺得结,阴寒为楚。

”《脉诀刊误集解》:“结者阴也。

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积气生于脾旁,大脑疼痛卒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诀启悟注释》:“结属阴寒,亦因凝积。

右寸脉结,肺虚寒凝。

左寸脉结,心寒疼甚。

左关脉结,痰瘕凝结,右关脉结,痰积食停。

左尺脉结,痿蹙之疴。

右尺脉结r阴寒为甚。

”《三指禅》:“结脉迟中止,阳徽一片寒。

诸般积症,温补或平安。

”《脉如》:“结为阴郁固结之象,凡寒饮死血、吐利、瘕瘕、瘕痰、蛊积等气部不调之病,多有结脉。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脉象种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脉象的种类特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优于,按之不足。

见于表证,虚阳外越证,瘦人,秋季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亦见于肥胖者,六阴脉,冬季脉。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特指阳明腑实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主要指心气血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湿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和实热,青壮年人及妇人妊娠。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老年人、春季脉。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李时珍濒湖脉学-芤、弦、革、牢

李时珍濒湖脉学-芤、弦、革、牢

【濒湖脉学·芤】芤阳中阴芤脉:浮大而耎。

按之中央空。

两边实《脉经》。

中空外实。

状如慈葱。

芤,慈葱也。

《素问》无芤名。

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

指下成窟。

有边无中。

戴同父云:营行脉中。

脉以血为形。

芤脉中空。

脱血之象也。

《脉经》云:三部脉芤。

长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

《脉诀》言:两头有。

中间无。

是脉断截矣。

又言:主淋湿。

气入小肠。

与失血之侯相反。

误世不小!【体状诗】芤形浮大耎如葱,边实需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濒湖脉学·弦】弦阳中阴弦脉:端直以长。

《素问》。

如张弓弦。

《脉经》。

按之不移。

绰绰如按琴瑟弦。

巢氏。

状若筝弦。

《脉诀》。

从中直过。

挺然指下。

刊误。

弦脉在卦为震。

在时为春,在人为肝。

轻虚以滑者平。

实滑如徇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

池氏曰:弦紧而数劲太过。

弦紧而细为不及。

戴同父曰:弦而耎。

其病轻。

弦而硬。

其病重。

《脉诀》言:时时带数。

又言:脉紧状绳牵。

皆非弦象。

今削之。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王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又见长脉【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虐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

浮弦支饮外溢。

沉弦悬饮内痛。

虐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弦大主虚。

弦细拘急。

阳弦头痛。

阴弦腹痛。

单弦饮癖。

双弦寒痼。

若不食者木来克土。

必难治。

【濒湖脉学·革】革阴革脉:弦而芤。

仲景。

如按鼓皮。

丹溪。

仲景曰:弦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博。

此名曰革。

男子亡血失精。

妇人半产漏下。

《脉经》曰:三部脉革。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

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

代脉之单脉介绍

代脉之单脉介绍

代脉之单脉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代脉之单脉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脉经》:“热病七八月,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于黑者死。

病疮,寒热,瘛瘲,其脉代绝者死。

老人脉,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

”《脉诀》:“代者阴也,主形容赢瘦,口不能言。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拘。

”《三因方》:“一脏绝,他脏代至。

”《诊家抠要》:“代,更代也。

主形容赢瘦,口不能言。

若不因病而人赢瘦,其脉代止,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真危亡之兆也。

若病而气血骤损,以至元气不续,或风家、痛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赢心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勿以为凶,盖九痛之脉不可准也。

”《外科精义》:“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

”《濒湖脉学》:“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官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收。

”《医学入门》:“代脉必死脏气绝,本人见此大不祥,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古今医统》:“代为气衰,其死可卜,宜于风家、痛极、妊妇。

”《脉确》:“代脉不是伤寒心悸多,即有腹疼泄痢害,久病固为凶;平人亦脏数,女胎三月余,见之不为碍。

”《医宗金鉴》:“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

尺脉缓,脚弱下舯,小便难,有余沥。

”,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诀》:“缓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瘴结冷,夜间常梦鬼随人。

”《括人书》洼:“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脎缓者为伤风。

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三园方》:“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痛、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诊家枢要》:“缓以气血向衰,故脉体为徐缓尔。

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痛,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口左寸缓,心气不足,怔仲多忘,亦主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结,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寸缓,肺气浮,言语气短;关缓,胃弱气虚;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

”《濒湖脉学》:“缓脉荣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瘘痹,分别浮抗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诊家正眼》:“缓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医学入门》:“缓为正缓脉之本,非时得之气血虚,在上项强下脚弱,右尺单见命将殂。

”《古今医统》:“缓为风热肤顽瘘痹,小儿风热,缓生急死。

”《脉确》:“肌肉不仁缓在寸,关知脾胃食难磨,尺为脚弱下身肿,小便难而余沥多。

”《医宗金鉴》:“缓湿脾胃。

”《脉诀刊误集解》:“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则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症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脉诀启悟注释》:“缓为胃气,亦主湿邪,胃气非病,湿以证验。

”《脉学阐微》:“疮疡及疟疾之后,余热未清,其证多烦热口臭腹满者,多缓脉。

若病后外邪肃清。

而气血疲惫,亦可见缓脉。

左寸,心虚怔忡、健忘胸满、气短、左关,风虚眩晕、左胁胀闷不适,左尺,腰痛足瘘,小便数、遗精;右寸,肺虚、咳逆、气短;右关脾虚脘满,取胀、食少;右尺,腹冷泄泻,少腹冷痛。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摶,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5条从病因上讲,汗出太过则阳绝,本条从脉上讲,脉浮而芤则阳绝。

“脉浮而芤”,脉浮,吴谦曰:“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

沈明宗曰:“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

浮为邪气强,芤为阴血虚”,注家基本上都把脉浮当做实证来解读,或认为正气盛,或认为邪气盛,我认为值得商榷。

“脉浮而芤”,伤寒论中“而”字代表强调,浮而芤就是芤更严重。

浮是不是正气盛或或邪气盛,关键在芤上。

芤脉,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体状诗中写到:“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芤形浮大软如葱”,芤脉本身就是浮的,李时珍把脉管比作笔挺的葱管,好像挺有形,但禁不住三指的按压,手指按下去以后,感觉指下空洞无力,浮而无力为芤。

“按之旁有中央空”,因为里面没有血液的支撑,所以芤脉不只是津液亏虚,也代表阳气不足,不能充实脉管,所以脉管中央空虚。

“浮为阳,芤为阴”,浮代表阳气不假,但“按之旁有中央空”恰恰说明阳气不足,浮而无力为阳虚。

芤代表阴血不足,津液亏虚,没有争议。

所以“浮而芤”不是阳盛,而是阳虚,阳气外浮,阴不能摄阳,阳气外越。

“浮芤相摶,胃气生热,其阳则绝”,“摶”音tuan,把东西团弄成球状的意思,外越的阳气与亏虚的阴血勾结在一起,阳不化阴,不能气化为汗,则阴血益亏,不能摄阳,阳气外越,不能化阴,胃中津液不足,则胃中阳气化火,所生之热为虚热,虚热又会伤阴血,虚阳孤绝,不能化阴,津液不能濡润大肠则肠燥,大便硬。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摶,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课前思考:成无己说脾约是“胃强脾弱”,那脾约证是不是脾虚?脾约是实证还是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脉诀刊误集解》:“芤主失血,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逢沥血凝浓。


《脉诀启悟注释》:“芤脉中空,主失血证。

右寸脉芤,相傅阴亡;左寸脉芤,心主丧血;左关脉芤,肝血不藏;右关脉芤,脾血不摄;左尺脉芤,精漏亡阴;右尺脉芤,便红为咎。


《三指禅》:“芤字训慈慈,中央总是空,医家持拟脉,血脱满江红。


《脉如》:“芤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气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急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
属大虚之候。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见芤,便红之咎,右尺若芤,火炎精喽。


《脉简朴义》:“凡失精亡血脉必芤。


《脉理求真》:“芤为血虚不能濡气,其症必见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


《脉学阐微》:“芤脉多为失血亡阴,阴气损伤,阳气浮散之象。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衄;左关芤,胁间血气痛、肝不藏血、为吐血目暗;左尺芤,小便下血,痔瘘出血、女子崩漏。

右寸芤,咳嗽吐血、为衄为呕血;右关芤,肠痈下血、及呕血不食。

右尺芤,大便下血、尿血、女子经病。


博粹堂中医分析芤脉主失血亡阴之候,脉以阴血为形,阴亏血脱则经脉空虚,阴血不能涵养阳气,则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浮越,脉显浮大中空之象、其病,轻者阴虚发热、头晕目眩,表乏无力。

重者根据其显现之部位而定:左寸芤,心血丧,吐、衄怔忡;右寸芤,肺阴亡,喘嗽咯血、衄血;左关芤,肝血不藏,胁间血瘀气痛;右关芤,脾不抵血,便血,呕血;左尺芤,肾虚尿血,崩漏;右尺芤,精亏火临证验之,大出血之当时,脉并非必觅芤,出血后数小时,或一二日,脉方见芤。

是肝藏血,本能调节血量,而当出血过多,调节失权时,则觅芤脉。

又诸多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久病阴血耗竭,脉反见芤象,正是孤阳脱阴之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