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科举文化述略

合集下载

宁波慈城古镇旅游景点

宁波慈城古镇旅游景点

宁波慈城古镇旅游景点出宁波市区,沿西北角的江北大道行10余公里,穿越七里桂花长廊,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在花径深处赫然出现。

这里,便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慈城保留着中国传统县城的完整形态,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少见,与江南六大古镇相比,慈城显得寂寂无闻。

但是,若论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慈城可能更胜一筹。

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以一直追溯到河姆渡文化。

1987年,慈城出土一双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木拖鞋。

这双木屐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鞋类实物。

这一消息令不少日本人震惊,一批又一批地漂洋过海来到慈城,怀着一种朝圣寻根的心情,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千年木屐,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文化的认同。

据目前的发现,最早穿上木屐的人应该就是慈城人。

正如李白所吟,“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至1954年的1200多年间,慈城一直是慈溪县治。

据说,唐代的慈溪县城,“城周五百六十丈”,城内采用都城长安的井字形棋盘格局,“旧日中街七丈宽,两廊都是碧栏杆。

柳边迟日三春暖,槐下熏风五月寒”。

直到如今,穿越慈城镇内的三直七横33条弄,仍找不出一条弯曲歪斜的街巷。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慈城作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仍保留着“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完整形态,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少见,其历史文化保存数量和其本身遗存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很高价值。

1954年,宁波重新调整区划后,慈溪县城迁往浒山镇,慈城划给宁波市江北区管辖。

1992年,慈城跻身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之列。

小小古镇,列入文保单位的古迹多达33处。

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延续千余年的历史文脉触目皆是,列入文保单位的古迹多达33处,有旧时县城特有的县衙、考棚(考秀才的考场),有仿制山东曲阜的孔庙,似乎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古镇跳动千年的脉搏。

这些历史遗存、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及至整个城镇布局,无一不在诠释慈城的发展轨迹和成长历程。

慈城古镇的历史

慈城古镇的历史

一座小城,一座江南小城,宛如一位睿智老者,捻须傲立上千年,俯瞰东海潮起潮落,阅尽人间繁华沧桑,虽然寂寞半世纪,却也荣辱不惊。

忽然有一日,他的后人惊鸿一瞥,发现了他的无价之处。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就这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千年古城慈城,处处弥漫着古朴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宁波市唯一的省级古建筑群保护区,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镇。

慈城是一座古城。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治。

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

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到河姆渡文化。

1987年这里出土的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

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

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

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慈城是一座新城。

进入新世纪,慈城双喜临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为位居南岸连接线的它带来良机,届时从慈城到上海仅一个半小时车程;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到5年时间,挖掘慈城千年文化底蕴,打造江南第一古县城。

勤劳智慧的慈城人以杭州湾大桥建设为契机,以古县城保护和开发为平台,精心描绘一幅璀璨的蓝图,激活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唤醒沉睡多年的儒魂商魄,向世人展示千古之城的独特魅力。

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悠久的人文历史,而且表现在钟灵毓秀的独特风貌。

全城山水相映成趣,其中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脉丘陵构成“九龙戏珠、四灵围合”的朴素形态,姚江、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归堂”的水系格局,城区穹隆起顶,街衢坤龟成形,生态环境秀丽清幽,凝聚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杰地灵”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见证千年历史沧桑,感受久远浓厚的儒风雅俗,水乡情韵,千年慈城——“江南第一古县城”!孔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

精致古镇 千年古县城——慈城

精致古镇 千年古县城——慈城

精致古镇千年古县城——慈城慈城(宁波旅游景点),是江南保留最好的千年古县城,不仅有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等古建筑群,而且历史上还出了519名进士,包括5名状元、1名榜眼和3名探花,有“天下第一进士城”的美誉。

台湾文化人黄永松在慈城推出了女红、中国结、刺绣、剪纸、泥人、瓷器、紫砂壶等工艺大师的精心之作,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接。

走进慈城,犹如时空穿越,进入了一个3D版的《天工开物》。

应该说,现在的慈城只是浙江宁波江北区的一个镇,面积约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街巷纵横,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虽然岁月茫茫,处处已显出苍老,但风骨犹在,没有太多的破败感和潦倒感,像藏身于避风港,躲过了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惊涛骇浪,看上去都好像旧了似的,却露出了真,与高楼林立,热闹繁华的宁波相比,恍若隔了一个世界。

古城徜徉,温故知新,让人按捺不住地兴奋。

忽然手机响了,是黄永松打来的,问我到了慈城没有?我说:到了到了。

他说:“好,我在走马楼饭庄等你。

”黄永松是我敬重的前辈,下午他从台北飞往宁波,约好慈城会面,没想到他比我从杭州出发还早到。

七十年代初黄永松在台湾创办《汉声》杂志,一直以民间姿态采取田野调查的手法,图文并重记录了中国丰富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搭建起一个“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恰如现代版的《天工开物》,200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最佳行家出版物”。

黄永松说:“我和这座古城的缘分,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的皈依;慈城修旧如故,绵泽后世,这就是最好的坚持,最好的传承;我们相聚在此,透过母亲的艺术,用期待的砖,砌信仰的墙,一起为她许诺一个未来。

”黄永松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我倾身靠近问,当初怎么会选择慈城?他说,“最初是经营‘老外婆’针线的忻苹,看到我出的《女红》书来找我。

当时我连宁波在哪里都不知道,尽管我很早来大陆,但大多在偏远地区跑。

后来忻苹特意来北京邀请,我动心了。

我们谈到传统文化与制造业的衔接,而工艺是最直接对口的。

宁波慈城古镇导游词(2篇)

宁波慈城古镇导游词(2篇)

宁波慈城古镇导游词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

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

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

其镇域面积____平方公里,下辖____个行政村,____个社区,____个居委会,人口____万,是宁波市____个中心城镇之一。

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海拔____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

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孔庙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____号,基地____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

慈城学宫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县令初建于县治西40步(据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庙地基,先师殿即大成殿居其中;庆历八年迁至县志东南一里,适居城之中部,历代累有兴毁,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修复较易。

在宋建炎四年毁于金寇南侵。

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仪门,并辟地建通道至学前埠头。

明洪武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历洪熙至嘉靖____年毁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梯云亭等斋戾,宇祠廨字,清朝数经重修,获御书“万世师表”,御制“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置碑和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额,诸多建置。

慈城游记作文600字初三

慈城游记作文600字初三

慈城游记作文600字初三慈城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鼓楼。

与新建筑相比,它们很旧,但充满魅力。

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整理的《慈城游记》一篇600字的作文。

欢送大家参考。

慈城游记作文600字初三篇1今天是元旦的第三天。

风大无云。

这一天,姑姑、姐姐和姑父去慈城玩。

从宁波开车到慈城大概一个小时。

阿姨告诉我们慈城是个古城,以前是慈溪的县城,后来慈溪搬走了,这是江北区的区政府。

我们首先到达县政府办公室。

县衙是古代政府办公判案的地方。

慈城县政府大楼始建于唐代。

在县政府办公室,看到好多刑具,一个大鼓,就问嫂子。

我嫂子跟我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投诉,你就去县政府打鼓,然后去法院,然后判案。

判案后,找出罪魁祸首。

但是古代判案是没有证据的,有钱就可以进来投诉。

如果被告不认罪,他将受到惩罚。

被告害怕受到惩罚,无论你是被错判还是应该被指控,都要被迫认罪。

所以这个处分是不公平的。

我心想:“哎,还是现代的好。

现代的判断是关于证据的。

〞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武器和卫兵的制服。

有很多种武器,包括大炮、刀和枪、步枪……我把它们举了起来,但它们相当重。

我想:我把它抬起来有点困难。

看来那些守卫应该都是魁梧强壮的!然后我们去了年糕馆。

到了那里,我们先买了一个蛋糕做的饺子,看着做蛋糕的过程:做蛋糕,我们先蒸米饭,然后把蒸好的米饭放进一个大水箱里,用杵把米饭打碎,把米饭打碎成一坨,然后用机器把那坨年糕拉成碎片。

中午,我们还在那里吃了一个年糕。

这是手工做的年糕,当然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

一下子吃了一大碗,真好吃!下午我们也去了清道观。

清道观有很多佛,包括玉帝、太后、观音菩萨、弥勒等等。

我们一路崇拜他们。

我希望我们能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接下来,我们又逛了逛慈城,然后回了宁波。

这次访问让我了解了慈溪这个古城的一些历史知识。

让我感受一下名人的习俗。

我想这些知识在新学期一定会对我有所帮助。

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被我们创造得更好。

慈城游记作文600字初三篇2感慨长城故宫,赞美上海北京,但我们不妨用美好的文字来赞美这个——慈城的无名小城。

慈城校士馆 (4)

慈城校士馆 (4)

清道光十五年(1835)。

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组成。

从布局设计看,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比较典型的清代三进两院建筑。

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前有一照壁、东西两辕门;大门右侧建小屋四间,左侧建有土地祠,是供奉土地公的地方。

仪门右侧建有门房六间。

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为“龙门”。

考屋的门和窗结构都一模一样,共有六十九间,每三间筑地墙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

每间考屋都有考桌四张,凳子四条。

考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要被分成四格,每格坐一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称号舍。

可以想象当年莘莘学子云集于此,在这一间间狭小的考棚里伏案提笔、展卷应试以求功名的盛况。

正厅为大堂五间,左右各有偏房四间,三进有一个天井和正房五间,还建有朝南五间为挑试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

西建韩(愈)昌黎祠三间,东建黄(震)文洁祠三间。

东北隅建有五间厨房。

建筑工程历时一年后竣工使用。

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试案、屏几等)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

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慈城县志上校士馆图样重建的。

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工艺的明清建筑风格。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

同治二年(1863)县人桂馥、凌庆弘、冯可镛等乡贤筹款重建。

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慈城考棚因此而闲置,民国十五年(1926)作为普迪二校,之后又被挪作他用。

校士馆曾经是古慈溪县的骄傲,它是古县学的考棚,也是慈城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生发之地。

5个状元、3个驸马、519名进士、1000多名举人等,士学名人正是从这里开始,仕途的前程也正是从这里考进第一步。

慈城状元述略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慈城状元述略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载, 姚沫夺魁前, 慈城东门 外的夹田 桥忽涨一洲, 如圆 镜一样中间隆起。 向录听到消息后说“ 沙洲涨夹田, 慈 溪出状元” 。第二年姚沫果然以 状元及第。宿儒袁景
问何以预知, 向录拿出《 安吉志》 说, 凡洲起为魁元之
j 匕 。
姚沫才识过人, 但仕途却不顺达。 中状元后第二 年, 嘉靖帝要封生父为帝, 大议遂起, 血气方刚的姚沫 与杨慎、 舒芬等人据理力争, 触犯皇威, 结果受廷杖, 又被削职。 过后才被复职。嘉靖九年( 1 5 3 0 ) , 任经筵 讲官, 进对得体, 为嘉靖帝称赞, 但他对礼制的进谏却
学生杨维杰论他的诗文成就时说: “ 漱文艺之芳润, 猎
百代之英华, 发而为文, 夸目 惬心。峻如乔岳, 浩如长
江, 融如 春阳, 烈如秋 霜, 明 兴作 者, 如公 几 人? ”
杨守勤 ( 1 5 7 0 - 1 6 3 0 ) , 字克之, 号昆 阜, 家居慈城

方山京于1 2 6 6 年再起被用, 被任命为吉安州通判, 主 管建昌军仙教观。后升秘书省正字兼靖惠王府教授,
再升校书郎兼庄文府教授。不久病卒, 时年 5 0 岁。
号明山, 姚沫字维东, 是传说最多的状元。明正 统年间, 兵部尚书姚摸以清廉名世, 《 明史》 称他“ 时天 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 梁材与姚摸也” 。 姚摸即是
察院 巷。 ②
杨守勤的父亲杨世思是饮誉乡里的清贫教师, 他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取名为守勤。杨守勤 不负父望, 勤奋求学, 并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 “ 宁淡 斋” , 以表明自己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的志向。 万历癸卯 ( 1 6 0 3 ) 年的冬天, 杨守勤赴京城参加 第二年甲辰科的会试, 来到江苏扬州, 旅费告罄。 困顿 之际,杨守勤想到扬州下属的一个县令恰是他的同 窗, 于是来到县衙前求见。 岂知这位县令, 不但拒绝相 见, 还在杨守勤送上的名刺 ( 如同今日名片) 上批了 “ 查名” 两字退回。 第二年春天, 会试中考了第一, 在廷试中又夺第

慈城古镇的民俗文化作文

慈城古镇的民俗文化作文

慈城古镇的民俗文化作文
《漫步慈城古镇,感受民俗文化》
嘿呀,大家可知道慈城古镇不?那可是个充满民俗文化魅力的好地方呀!
记得那次我去慈城古镇,刚一走进那古老的街道,就感觉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那青石板路哟,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走在上面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个屁股蹲儿。

街道两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的,有的还挂着红红的灯笼。

我逛着逛着,就瞧见一家人门口摆着个小摊儿,卖的是各种手工小玩意儿。

我走过去,眼睛一下子就被一个小泥人儿给吸引住了。

那小泥人儿做得可太逼真了,胖乎乎的小脸,咧嘴笑着,可爱极了。

老板是个慈眉善目的大叔,他热情地给我介绍着这些小玩意儿,还说这都是他自己手工做的。

我一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立马掏钱买了下来。

再往前走,有一家小吃店,那香味儿直往我鼻子里钻。

我忍不住进去点了一份当地的特色小吃,哎呀,那味道,真的是绝了!一边吃着美食,一边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们,感觉生活真是美好呀。

在古镇里,还能看到一些传统的表演呢。

有耍杂技的,有唱戏曲的,那热闹劲儿,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我还看到一群小孩子在那儿玩着古老的游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看得我都想加入他们一起玩儿了。

等逛得差不多了,我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看着眼前这充满民俗文化的古镇,心里想着,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得好好传承下去呢。

以后呀,我可得经常来这儿逛逛,感受感受这独特的魅力。

这就是我在慈城古镇的经历,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快来慈城古镇体验体验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城科举文化述略沈毅(宁波市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31)摘要:慈城科举文化源于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慈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兴盛,并成为连接古代慈孝文化和近代儒魂商魄的桥梁。

因此,对慈城科举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慈城;科举;教育;兴盛中图分类号:G527.5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08)06-0073-04浙江宁波慈城的历史可以概括为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2200年的建县史,1200年的县城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慈城就有先民活动,是江南文明的摇篮———河姆渡文化区的中心。

2004年分别发现的田螺山遗址和傅家山遗址与河姆渡文化一脉相承,把河姆渡文化推向更深的层次。

2005年11月12日,慈城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千百年来,慈城文运昌盛、科举繁荣、举人众多、秀才盈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漫步慈城,著名的孔庙、考棚和县衙似乎诉说着人生读书、考试、做官的三部曲。

慈城的历史遗迹、进士名人、慈孝文化、儒魂商魄,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特色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昭示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一、慈城科举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历经1300年的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民俗、民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科举为载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科举文化。

慈城作为中国科举文化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尤为醒目。

尽管慈城只有一万多人口,但在民众安居乐业的同时,江南才子志存高远,知书达理,勤奋好学,卧薪尝胆,诞生了5位状元和513位进士。

科举文化与古代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正宗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思想层面上,儒家理论的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在制度层面上,儒家理论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确保了正统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在教育层面上,科举考试在隋唐至晚清的中国社会中具有政治选官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和职能,儒家的经典也变成了历代学校教育的内容。

封建国家通过科举制度将选官用人与个人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影响“一竿子插到底”,使文人“一条道跑到黑”。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塑造和选拔人才的作用。

科举通过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促进了官民的上下流动,增强了古代社会的活力。

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政治人文化,文化政治化,把中国古代政教一体的重要特征发展到了极致。

千年古镇慈城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如同世外桃源,既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也是莘莘学子的读书胜地。

宋朝有“四明学派”和“慈湖书院”创始人杨简;明朝有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近代以来,留存史册的名人更多,梅调鼎、钱罕、秦润卿、周信芳、陈布雷、谈家桢、应昌期、冯骥才……。

整齐的街道建筑,幽静的居住环境,便利的内外交通,优越的经济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充裕的学习时间,浓厚的读书氛围使这里书香门第众多,官宦人家云集,在宁静平和中显示出高雅和神奇,成为孕育慈城科举文化的肥沃土壤。

收稿日期:2008-10-23作者简介:沈毅(1955-),男,山东泰安人,宁波市慈湖中学高级教师。

第11卷第1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Vol.11No.12009年2月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09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历代的选士和科举,虽在形式上或重经义,或重诗赋,或用八股取士等有所不同,存在着文化精华和封建糟粕,但在内容上大都限定以儒家经书为标准。

虽然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取功名,但在潜心苦读的同时,人们也受到“三纲五常”封建思想的影响和伦理道德的熏陶。

古代教育和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对人的教化,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

“忠”倡导忠君与忠诚;“孝”要求人们在顺从父母意志的同时尽心奉养父母;“仁”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人文情怀,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义”成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它倡导了舍生取义的人间正义;“礼”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有利于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智”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了起来;“信”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并通过教育和科举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实现了科举、教育、文化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慈城科举的长盛不衰既来源于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对提高慈城文人和民众的道德素养、思想境界、文化层次和生活品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慈城科举文化随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兴盛慈城地处富饶的江南宁绍平原,山青水秀,交通便利,钟灵毓秀,文运祥瑞,人民辛勤耕耘,百姓安居乐业享,有“千年第一古镇”的美誉。

早在三国时期,慈城就被确立为吴越的政治中心,良好的区域优势,为科举文化在慈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更为慈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比重上升,慈城发展成为浙东的商业重镇。

而经济的繁荣更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千年科举也步入了全盛时期。

明清之际,慈城共出了330位进士和20位武进士;1049位举人和69位武举人。

著名的人物有姚涞、杨守勤、刘安、刘世龙、陈敬宗、赵文华、袁枚、姜宸英等,其中有13人被载入《明史》。

众多学识高、影响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为慈城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特殊领域,对当时政治和文化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在优秀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名门望族,成为慈城科举文化兴盛的有力支撑。

据统计,在慈城从唐初至清末的500多位进士中,占30人以上的大姓有:冯姓56人,王姓36人,张姓33人。

在慈城历代状元中,北宋的兄弟状元有冯泾和冯滋;冯履道和冯基。

明代的有冯元颺和冯元飂。

祖孙状元有北宋的王发、王庭秀、王璧。

父子状元有北宋的王休和王良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慈城有“冯半城”之说,冯氏作为慈城千年望族,世代注重读书,一门就出了56位进士,而且亦儒亦商,人财两旺,冯泽夫作为晚清上海钱业界领袖,地位显赫。

慈城的兴盛还受益于人才的流动。

众多人才智慧和才华的发挥,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县志的不完全统计,走进慈城的外地人才有100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有董仲舒的六世孙、祖籍河北广川的董黯;创建慈溪县城、与祖父房玄龄,父亲房融三代为相的河南缑氏人房琯等。

同时,通过科举走出慈城步入官场的有200多人,其中御史37人,副使30人,布政13人,参政13人,知府44人,知县41人,主事26人,郎中9人,判官1人,推官6人,员外3人,县丞2人,参议11人,廉使5人,副将3人,编修5人,备道1人,知州1人,学正2人……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宋时期科举中心的南移,为慈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明清时期更是人才济济,步入仕途者明显增多。

耸立街头的进士和孝贞牌坊成为引导人们为之奋斗和弘扬美德的路标;保存完好的府第豪门、深宅大院成为科举繁荣和美梦成真的见证。

科举文化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涵盖了人才标准、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术语、社会风气、建筑风格、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

科举文化的演变轨迹,描绘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构脉络和发展走向。

慈城的科举文物不仅成为科举文化的物化表现,而且通过保存的大量文物,如登科录、乡试录、匾额、碑刻等和留下的相关建筑,如孔庙、学宫、考棚、书院、状元第、进士坊、藏书楼等,显示出科举文化的系统性和广博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做官”、“金榜题名”和“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在文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慈城文人也不例外。

虽数世白身,但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读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百姓。

他们把科举当作飞黄腾达的真谛和光宗耀祖的指南。

家庭的“望子成龙”、社会的“惟才是举”也引导着人们刻苦读书,求取功名。

由于科举考试将教育与仕途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慈城教育资源丰富,读书条件优越,文化基础良好,读书学习蔚然成风,这些都对慈城科举文化兴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唐以来,这里人才辈出,群英荟萃。

现根据《慈溪县志》统计整理如下表:朝代进士举人贡生辟荐任子仕籍小计文武文武唐朝200000002北宋23000000023南宋1320070000139元朝600000006明朝237859902691042201239清朝9312450693241053931356合计49320104976593114273932765沈毅:慈城科举文化述略三、慈城科举文化是连接古代慈孝文化和近代儒魂商魄的桥梁在历史长河中,慈城的科举文化在传统美德和慈孝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尽管科举中试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不排除腐败现象,但就制度本身和实际录取而言,即使到了清末,其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是主流。

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虽然科举考试科目单一,内容狭窄,学不足以致用,特别是与近代科学的发展相背离,但进士中的绝大多数并非“不学无术”、“平庸低能”之辈。

可以断言,没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是难以金榜题名的。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官用人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人才的方法。

2008年1月,慈城所在的宁波江北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称号。

慈城、慈江、慈湖等以慈而得名,因慈而扬名。

特别是慈城,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传说开始,慈城的山山水水就与“慈”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慈城的历史上还出了不少孝子,据史料记载,慈城自设县以来,受到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人。

其中,董黯、唐朝孙之翰、张无择最为出名。

在民国时期,慈城镇更被称为孝中镇。

他们的孝行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社会伦理的模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孝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