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的种子。

-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例如,菜豆种子的子叶比较肥厚,储存着大量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子叶比较小,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里。

-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植物根的生长。

-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

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

- 根的作用:一是固定植物,二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植物的根总是向地生长,而且生长速度较快。

3. 植物茎的生长。

- 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能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叶、花和果实;将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根等器官。

- 植物的茎根据质地可以分为木质茎(如杨树、柳树)和草质茎(如狗尾草、三叶草);根据生长方向可以分为直立茎(如向日葵)、缠绕茎(如牵牛花)、攀缘茎(如葡萄)和匍匐茎(如草莓)。

4. 植物的开花结果。

- 花的结构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部分。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 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例如,一个桃子就是一个果实,桃核里面的桃仁就是种子。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的生命周期。

-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 蚕卵呈扁圆形,紫黑色,像小米粒大小。

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身体黑色,像蚂蚁。

- 蚕幼虫期要经历四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长大一些。

蚕在吐丝前会停止进食,身体变得发黄发亮。

- 蚕蛹呈纺锤形,体表有硬壳,颜色为深褐色。

蛹不吃不动,但内部在发生变化。

- 蚕蛾是蚕的成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

蚕蛾交尾后会产卵,然后死亡。

2.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像鸡、鸭、鹅等动物,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不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它们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卵、雏鸟(幼体)、成鸟三个阶段。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4.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5.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答:(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7.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人、自己做实验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第二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2.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4.树干、树枝都是茎。

5.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6.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7.如果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还能活成吗?答: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叶子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研究茎的作用:(1)茎和叶的变化是: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状态1. 定义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特性- 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

- 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

- 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很大。

3. 转换- 固态→ 液态:熔化- 液态→ 固态:凝固- 液态→ 气态:蒸发- 气态→ 液态:凝结- 固态→ 气态:升华- 气态→ 固态:凝华二、力的作用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力的类型-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浮力: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三、物体运动1.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物体的运动。

2. 运动类型-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运动- 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运动3. 运动规律-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四、生物的特征1. 定义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2. 生物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生长和繁殖-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由细胞构成五、植物的生长1. 定义植物的生长是指植物体在体积、重量、长度等方面的增加。

2. 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生长- 幼苗生长:幼苗逐渐长大,形成成熟的植物- 植物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开花- 结果:植物开花后形成果实3. 影响生长的因素- 阳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水分: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 温度:影响植物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空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 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六、动物的特征1. 定义动物是指具有动物特征的生物。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一、自然界的循环1. 水循环- 蒸发:水如何从地表变成水蒸气- 凝结:水蒸气如何变成云- 降水:雨、雪的形成过程-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2. 物质循环- 描述物质如何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转换-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循环,如洗涤剂的使用和废水处理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 植物的器官- 根、茎、叶的形态和功能- 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发育过程2.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植物如何利用光能、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3. 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的过程- 无性繁殖的例子(如分株、扦插)三、动物的分类和习性1. 动物分类基础- 根据形态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2. 动物的生活环境- 描述不同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方式- 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通过保护色、伪装等适应环境3. 动物的行为- 描述动物的觅食、繁殖、迁徙等行为- 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特殊行为,如蜜蜂的舞蹈四、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2. 太阳系-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知识-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3. 天文现象- 月相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的解释五、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重量、体积2. 能量的形式- 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能量转换的例子(如风车、水坝)3. 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斜面的基本原理- 简单机械如何帮助我们省力六、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和实验- 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的初步概念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如何收集、记录和整理数据- 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基本方法3. 结论和反思- 基于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的反思和调整以上是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一个概览。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点也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变化与恒常- 什么是物体的属性?- 物体的哪些属性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什么是物体的状态?- 物体的状态可以如何改变?第二章力及其作用- 什么是力?- 力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感受力的作用?- 怎样运用力?第三章磁力- 什么是磁性?- 什么是磁铁?- 磁铁有哪些性质?- 磁铁的使用有哪些规律?第四章光的传播- 光是什么?- 光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怎样利用阳光观察物体?- 怎样利用光源做实验?第五章神奇的电- 什么是电?-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什么是电流?- 应该注意哪些电的安全问题?第六章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植物的哪些部位可以进行观察?- 植物的哪些要素对生长影响较大?- 如何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第七章动物的生长- 动物有哪些生长特点?- 哪些动物有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动物的哪些器官是重要的?第八章季节和天气- 我们有几季?- 不同季节有哪些不同的天气?- 如何观测天气?- 如何保护环境?第九章化学小实验- 实验室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常见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如何制作实验?第十章身边的机械- 什么是机械?- 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如何制作简单机械?- 如何维护机械?总结本册科学书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课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化与恒常、力及其作用、磁力、光的传播、神奇的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气、化学小实验和身边的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7、物品按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答:金属制品:铝钥匙、弹簧、暖气片、铁锅、小刀;木制品:木凳、桌子;纸制品:课本、报纸;棉制品:棉衬衣、棉被、棉袜;橡胶制品:自行车内胎、橡皮筋、橡皮。

第二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

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镜6、什么是白色污染?答: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弃的废旧塑料包装制品,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的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环境现象,成为“白色污染。

”7、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答: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回收塑料物品;制作塑料制品时添加一些添加剂,使其容易分解;用菜篮子代替塑料袋。

第三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另一类是(人造材料)2.有些材料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如:木头,棉,麻,丝,纱,土等,它们被称为(天然材料)3.有些材料不是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而是由人们用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经过加工或合成得到的,如玻璃等,它们统称为(人造材料)4.我们看的书是由(纸)做成的。

5.玻璃,金属,尼龙都是(人造)材料6.塑料独特的优点是(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7.用塑料做成皮球时应用了塑料具有(耐磨)的特性。

8.家用电器的外壳好多都是用( 塑料)制成的,这是因为塑料有( 不导电)的特性。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3.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塑料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不如棉布。

4.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颗粒微小)、(强度却很高)的纳米材料。

5.用塑料代替木头的优点是(不生锈,不易变形,节约木料,减少森林破坏),不足之处在于(不易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

6.提出一些关于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3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也停止,说明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用手拨动钢尺时,听到声音,并发现钢尺在(振动)。

5.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6.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第4课物体传声1.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只能依靠(无线电)来传递消息。

4.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到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来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比赛,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的物体是滑动,有的物体是滚动。

改变斜面一端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

13.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14.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如金属、木材、纸、塑料、玻璃等都是材料。

2.按材料给物品分类为:金属、塑料、纸、木材、布(纤维)。

3.生活中常见的镜子、灯泡、酒瓶一般是用玻璃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是用沙子和其他一些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

三角板、圆珠笔杆、电脑外壳等一般是用塑料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是用石油等原料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的。

4.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叫天然材料,如石油、木头、棉花、沙土、矿石、麻、丝、煤等都是天然材料。

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如玻璃、金属、塑料、尼龙、水泥、纸、陶瓷等都是人造材料。

2.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有的塑料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2. 塑料的特点是轻便、透明、防水、耐磨、不易生锈。

用塑料代替木头的优点是易加工、防水、耐磨、不易变形,不生锈,还可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缺点是:丢弃后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3.矿泉水瓶灌入开水会变软,再灌入凉水它会变硬。

4.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在阳光下晒一会,发现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塑料手套有汗,棉布手套没汗,因为塑料手套比棉布手套透气性、透水性都差(或塑料手套没有透气性和透水性)。

5.人们制造出许多人造材料。

如铝合金、钛合金等应用于日常生活及航天领域。

一种复合玻璃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一种合成纤维用来制作特殊用途的服装。

用纳米材料(1米=10亿纳米)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6.新材料有:防弹衣、防弹玻璃柜、变色眼镜、变色勺、记忆眼镜架、人造钻石等。

7.白色污染是指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包装制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1)分类回收塑料,以便再加工利用。

(2)减少或不用一次性塑料。

(3)开发新型的可降解塑料(4)积极宣传做保护环境小卫士。

3.倾听声音1.声音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并不陌生,人类可以靠它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2.用鼓槌敲鼓发出声音时,鼓皮在振动;拨动钢尺发出声音时,钢尺在振动;拨动琴弦发出声音时,琴弦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3.让发声的锣停止发声,演奏者可以停止敲打并用手按住锣面。

4、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停止,再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发声使物体振动,如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敲鼓发声时,发现鼓面上的豆粒在振动,说明鼓皮在振动。

4.物体传声1. 将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伙伴敲击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或木头、桌子)能传声。

2. 拿一根长塑料管(胶皮管或竹筒也可以)到河边,把管子的一端投入水中,另一端挨近你的耳朵,会听到水生动物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

3. 水中的鱼能能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4.敲击铜铃,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能传声。

5.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6.把正在振动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里,抽出里面的空气,会发现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钟罩里没有空气,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7.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依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信息,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的缘故。

5.自制小乐器1. 乐器是人们利用声学原理制成的,它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除了鼓,我还认识了钢琴、小号、二胡、古筝、小提琴(或其他)等乐器。

2. 鼓的形状大小各异,它们都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

3. 在做小鼓时,我们可选圆口形的容器做鼓身,可选择牛皮纸等材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小鼓就做成了,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同,发现牛皮纸最适合做鼓面。

4.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6.声音与生活1.声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它能给我们传递许多生活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2.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叫乐音,如:琴声、歌声等;有些声音令我们烦燥叫噪声,如:机器声、鞭炮声等。

3.道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40%。

4.耳机里厚厚的垫子可以吸收声音,戴着舒适,减少声音对耳朵的伤害,还能防止外界干扰。

5.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公害。

人们在减弱噪声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如:树立禁止噪声的标志牌、耳机里装上厚厚的垫子、机器上加装消音器、公路两旁植树等。

6.噪声使人烦躁不安。

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极力思考。

如果一个人每天承受110分贝(dB)的噪声15分钟,那么,在短短的几年内,他的听觉就会衰退。

实验发现,噪声超过60分贝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7.质地柔软,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皱褶的材料(如地毯、海绵、棉布等)容易吸收声音;质地较硬,表面光滑的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容易反射声音。

7.光的传播1.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灯光、萤火虫等。

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

2.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天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4.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材料:三个大小一样的硬纸板打好孔、手电筒等方法:先将三块大小一样的硬纸板放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小孔;再将三块硬纸板错开摆放,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

现象:当三块纸板上的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穿过孔而照射在墙上。

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5. 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材料:吸管、蜡烛、火柴等方法:先用直吸管看烛光,再用弯折的吸管看烛光。

现象:直吸管能看到烛光,弯吸管看不到烛光。

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6.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阳光穿过树林、灯塔上的光、放映机投在屏幕上的光、手电筒发出的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8.透明与不透明1. 根据物体透光的多少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透明的物体,只能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2.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光在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形成影子。

3.光源前后移动时引起影子大小变化,上下移动时引起影子长短变化。

9.镜子1.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了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

2. 镜子是反射能力很强的物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用两块平面镜,可以制作一架潜望镜。

3. 额镜、潜望镜利用了镜子反射光的性质。

4.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观察高处的物体,也可以从水中观察水面的情况。

年美国宇航员利用镜子测出了地月距离是384403千米。

10.七色光1.彩虹告诉我们: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靓、紫七色光。

3.如果把红光、绿光、蓝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

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蓝光与绿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4.激光不是一种天然光源,而是由激光器产生的。

它颜色单一、方向性好、亮度很高。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今天激光技术已在电信通讯、视听设备、距离测量、排版印刷以及军事、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6.在强光下工作、学习容易视觉疲劳,容易近视。

我们要尽可能不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或者戴上变色眼镜保护眼睛。

7.在观测光是如何传播的实验中,应该注意,我们的眼睛不能直接对准很亮的光源。

11.电在我家中1. 电脑、电视、冰箱这些家用电器都需要电才能工作。

2.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后,才送到我们家中的。

3.希腊科学家泰利斯在两千年前就观察发现琥经摩擦有吸引草屑等轻小物体的功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静电。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放风筝实验,科学家才初步认识了电。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才对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19世纪后期电器才广泛使用。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1)随手关灯。

(2)开空调时要关紧门窗。

(3)不要总开冰箱门。

(4)不看电视时,要关闭电源,不能处于待机状态。

5.在生活中,手机到传递信息,冰箱起制冷的作用,手电照明的作用,按摩器起到健身的作用,电暖气起到取暖的作用。

12.让灯亮起来1.把一根导线、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2.开关可以用来接通或断开电流,控制电路中小灯泡的亮灭。

3.小灯座的螺口可安装小灯泡,旁边有两个接线头,用来连接导线。

与小灯泡的螺纹、底部的金属点,两两分别相接,灯泡才会发光。

4. 干电池有两个极,上端的“铜帽”是正极,用“+”表示;下端的锌皮处是负极,用“-”表示。

5.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

6.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7.当电池的两端用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现象,发生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电池很快会损坏。

8.电池电源提供电,开关接通或断开电流,导线输送电流。

9.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

10.电路有串联和并联,家庭电路一般用并联,彩灯用串联。

11.电池分蓄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太阳能电池、干电池。

12.开关有墙壁开关、琴键开关、拉线开关、声控开关、闸刀开关。

13.导体和绝缘体1. 像铝片、曲别针那样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气球、塑料、橡皮那样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可以转化,如干毛巾、木头是绝缘体,当干毛巾、木头受潮含有水分时就会变成导体。

2.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可以导电的。

3. 当有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发生触电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安全用电。

4. 安全用电要注意:(1)不要用物体去捅插座。

(2)不爬电线杆,不用力拉电线,防止线断,漏电。

(3)不用湿布擦正在工作的电器。

(4)检查电路时要切断电源。

5.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6.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伏,手电筒用的电是从干电池来的。

14.磁铁的力量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磁铁的有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柱形磁铁等。

2. 我们在做的“磁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实验”时,当磁铁与铁钉1厘米、2厘米、3厘米时,发现磁铁与铁钉距离越近,吸得铁钉越多。

说明磁铁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磁力越大(强),反之则越小(弱)。

3.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

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N极,指南的磁极叫S极。

磁铁断开后每个小块仍有两个磁极。

4.将一个条形磁铁悬挂起来,等它静止后,我们会发现磁铁的一端指南,指南的一端叫S极另一端指北,叫N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