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临床医学生理第四章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2.全心舒张期;3.等容舒张期;4.等容收缩期;5.每搏输出量;6.心输出量;7.心指数;8.射血分数;9.每搏功;10.心力贮备;11.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12.异长自身调节;13.等长自身调节;14.心室功能曲线;15.心肌收缩能力;16.最大舒张期电位;17.有效不应期;18.绝对不应期;19.期前收缩;20.代偿间歇;21.自动节律性;22.窦性节律;23.正常起搏点;24.潜在起搏点;25.异位节律;26.超速驱动抑制;27.房室延搁;28.心电图;29.血流量;30.血流阻力;31.血压;32.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33.外周阻力;34.收缩压;35.舒张压;36.平均动脉压;37.动脉脉搏;38.中心静脉压;39.肌肉泵;40.微循环;41.迂回通路;42.有效滤过压;43.心血管中枢;44.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45.心肺感受器;46.下丘脑“防御反应区”;47.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48.内皮素;49.心房钠尿肽;50.血压调节的肾-体液控制机制;51.血-脑屏障;52.脑缺血反应二、填空题1.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
2.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其中更为显著。
3.心室收缩与射血包括,和三个时期。
4.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半月瓣处于_____状态。
5.等容舒张期时,半月瓣____,房室瓣处于状态。
6.快速和减慢射血期,房室瓣,半月瓣处于状态。
7.快速和减慢充盈期,房室瓣,半月瓣处于状态。
8.心室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9.心室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10.心输出量等于与的乘积。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
11.在体内,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后负荷是。
12.当心率超过180次/分,心室充盈时间将明显,每搏输出量。
13.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射血期。
14.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减少,通过使其恢复原有水平。
15.第一心音发生在,音调,持续时间。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 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 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01
02
If的离子电导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
90mV
3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
IK的离子电导 If递增 IK递减
①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
PART ONE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
(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
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动周期与⼼率 1.概念:⼼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
由于⼼室在⼼脏泵⾎活动中起主要作⽤,所以⼼动周期通常是指⼼室活动周期。
2.⼼率与⼼动周期的关系: ⼼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率有关,⼼率增⼤,⼼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例较⼤,⼼肌⼯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率过快将影响⼼脏泵⾎功能。
3.⼼脏泵⾎ (1)射⾎与充盈⾎过程(以⼼室为例): ①⼼房收缩期:在⼼室舒张末期,⼼房收缩,⼼房内压升⾼,进⼀步将⾎液挤⼊⼼室。
随后⼼室开始收缩,进⼊下⼀个⼼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射⾎期。
③快速射⾎期和减慢射⾎期:在射⾎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室压⼒上升很快,射出的⾎量很⼤,称为快速射⾎期;随后,⼼室压⼒开始下降,射⾎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期。
④等容舒张期:⼼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室与⼼房压⼒差较⼤,⾎液快速充盈⼼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室与⼼房压⼒差减⼩,⾎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是压⼒梯度,⼼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压⼒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的变化起重要作⽤。
③⼀个⼼动周期中,右⼼室内压变化的幅度⽐左⼼室的⼩得多,因为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室的搏出⾎量相等。
⑤⼼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内压是快速射⾎期。
因为主动脉压⾼于左⼼房内压,所以⼼室从⾎液充盈到射⾎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室从充盈到射⾎这段时间内压⼒是不断升⾼的。
第四章 血液循环(答案)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2.心率3.心动周期4.心输出量5.血压6.收缩压7.舒张压8.脉压9.微循环10.中心静脉压二、填空题1.成人正常心率为 60 ~100 次/分。
2.心动周期与心率呈反比,当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
3.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最高是在快速射血期(心室收缩期)期,最低是在快速充盈期(心室舒张期)期。
4.第一心音的产生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产生标志着心室舒张开始。
5.心室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
6.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最慢的是房室交界区。
7.心室肌动作电位的2期平台是由同时存在的Ca2+内向离子流和 K+的外向离子流处于的结果。
8.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因为自律性最高。
9.我国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脉压为30-40mmHg。
10.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表示,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
11.心电图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R间期代表窦房结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12.对于动脉血压,收缩压的变化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舒张压的变化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3.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速、变力(心脏活动加强)效应。
14.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 受体,产生负性变时、变速、变力(心脏活动减弱)效应。
15.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变化。
16.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使心脏活动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收缩。
17.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作用有收缩血管和促进醛固酮分泌。
18.在皮肤、黏膜和内脏的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在骨骼肌和肝的血管上,Β2受体占优势。
第四章 循环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三)传导性 概念: 心肌细胞具有
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 导性。 1.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 和特点:
(1)途径: 闰盘:由于心肌细胞间相接触的闰盘部分存在着 电阻较小的缝隙连接,很有利于细胞间的兴奋传 播,故心肌细胞在功能上如同一个细胞,即心肌 是功能合胞体。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的兴奋 ↓ 心房肌优势传 导通路 ↓ 房室交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功能和电生理特
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 1.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
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功能: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组成:窦房结、房室交界(包括房结区、结区、 结希区)、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其中结区既无 自律性,也无收缩性,只保留了较低的兴奋性 和传导性。 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功能:产生和传导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
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 左右束支 (2m/s) ↓ 心室肌 (1m/s) ↓ 心房肌 (0.4m/s) ↓ 结区 (0.02m/s)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细胞的直径(结构因素):与神经纤维一样,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肌动作电位示意图
㈠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⑴去极化过程(0期) 膜电位由-90→+30mv;机制: 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 。
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0mv ;机制: Na+内流停止,一过性K+外流。
⑶2期(平台期)复极化过程缓慢,基本停滞在0mv 左右;Ca+缓慢内流和K+外流。
2. 形成机制 0期:Ca2+缓慢
内流;3期:K+外流;4期:
K+外流呈递减性,Na+和 Ca2+内流呈递增性。
图4-8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流示意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律性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 性
电生理特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机械特性 收缩性
1. 心脏起搏点 心肌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 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特殊传 导系统各部位自律性高低不等,窦房结的自 律性最高(约100/min)。
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K+ 顺浓度差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 心室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相比,主要特点是:心室肌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 极化过程分为五个时期,特别是复极化过程历时 较长,具有平台期(2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持 续时间较长,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主要原因。
表4-1 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等变化
1. 心脏的输出量 ⑴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①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
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 量。正常成人安静时搏出量为 60~80ml。
②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
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
1. 心脏的输出量 ⑵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①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 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 血液循环。心脏是推动血液 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输 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也是血 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的场所,并具有分配血液和 调节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㈠ 心动周期与心率
动脉血压 (心肌后负荷)↑
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心室射血速度减慢
搏出量↓
链接临床:若动脉血压长期持 续升高,将会出现心室肌肥厚 等病理性变化,可导致心功能 不全。
主动脉压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3. 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 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速度和 强度)的内在特性。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 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小。
正常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的窦房结所 控制,因而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搏节律,称窦性心律。
几个概念: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 节律。
2.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⑴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自动去极化 速度加快,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 时间将减少,单位时间内发生自动 兴奋的次数就增多,自律性增高; 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⑷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电位由0→-90mv;Ca+内 流停止,K+迅速外流。
⑸4期(静息期)膜电位稳定在-90mv;离子泵活动, 泵出Na+和Ca2+,摄回K+。
表4-5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动作电位分期:分为0、3、 4三个期,没有明显的复 极1期和2期。
心动周期过程中心肌收缩,瓣膜关闭,血流撞击 心室壁和瓣膜以及大动脉壁所引起的机械振动所 产生的声音。通过心脏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 听诊器在胸壁上可以听到,称为心音 。
表4-2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比较
心肌细胞分为两大类(表4-3)
表4-4 心肌细胞分类及其特性
㈠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产生
1. 心率及其生理差异 每分钟心 跳的次数,称为心率。正常成 人安静时心率每分钟60~100次; 平均约75次。心率因年龄、性 别、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出现差 异。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㈠ 心动周期与心率 2. 心动周期 有以下特点: ①收缩期<舒张期 ②房室活动不同步 ③有全心舒张期 ④持续时间与心率呈反比
心肌初长度↑ 搏出量↑
心肌收缩力↑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 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 长自身调节。
最适宜的心肌前负荷可使心肌
的收缩力及其搏出量达到最大,
反之,则相反。
左心室功能曲线
2. 后负荷(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心肌收缩时所遇到的 阻力,称为后负荷。在前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不变的条 件下:
交感神经兴奋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心肌收缩能力 -
迷走神经兴奋 乙酰胆碱
4. 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若心率过快或过慢均会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过快(>180/min)→心舒期缩短→心室充盈量↓→ 搏出量↓→心输出量↓
心率过慢(<40/min) →射血次数过少→心输出量↓
(五)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 为心力储备。心力储备主要来自心率变化和搏出 量变化两方面。健康成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心 率加快,心率可达180~200次/分,搏出量增多, 搏出量可达150ml,最大心输出量可达25~30L, 即心力贮备可达25~30L/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 力储备。
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为心输 出量。
②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
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
凡能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
量。
静脉回心血量
心肌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上次射血后
搏出量 心肌后负荷(动脉血压)
心室余血量
心输出量 心率
心肌收缩能力
1. 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 →心肌前负荷↑
㈡心脏的泵血过程
左、右心室的泵血过程相似, 下面以左心室为例加以说明。
等容收缩期
心脏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心
脏泵血过程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心脏舒张
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在心脏泵血过程中, 心室舒缩是导致心房 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 与动脉之间产生压力 梯度的根本原因,而 压力梯度又是推动血 液流动和心瓣膜启闭 的直接动力,瓣膜的 启闭则保证了血液的 定向流动,导致心室 容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