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部淋巴结转移危害大吗

肺部淋巴结转移危害大吗关于《肺部淋巴结转移危害大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肺脏出現癌转移,伤害也是较为大的,当肿瘤迁移到淋巴结节的情况下,经常会造成淋巴结节出現肿胀,主要表现为萎缩性淋巴结节,此刻总会造成病人出現流血的状况,造成硬块的状况,针对肺癌患者而言会造成呼吸困难,呼吸不畅,讲话喉咙沙哑,行走没有力气,也会造成溃疡的状况。
肺脏癌转移伤害大吗1、流血流血的病症主要是癌组织侵害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造成的。
2、硬块肿瘤细胞恶变繁衍所产生的,能用手在表皮或浅层触碰到。
甲状腺囊肿、颌下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组织偏浅位置触碰到。
肿瘤迁移到淋巴结节,可造成淋巴肿大,一些浅表淋巴结节,如颈部淋巴结和腋下淋巴结非常容易触碰到。
3、气短晚期肺癌病人基本上都是有不一样水平的气短。
由肺和心脏造成的一切正常组织液由胸正中间的淋巴结节回液。
若这种淋巴结节被肿瘤堵塞,这种组织液将堆积在心包内产生心包积液或堆积在胸腔内产生胸腔积液。
以上二种状况均可造成气短。
4、喉咙沙哑控制左边音标发音作用的喉返神经由颈部下行到胸部,绕开心脏的大血管返行往上至喉,进而操纵发声器官的左边。
因而,若肿瘤侵犯到纵隔左边,使喉返神经遭受被压迫,声嘶便造成了,但却无咽喉痛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病症。
5、疼痛出現疼痛通常癌症进到中、末期。
越来越无法忍受,昼夜不停,强烈疼痛是晚期肺癌临死前病症。
若是出現一般通过药品开展控制。
疼痛一般是肿瘤细胞侵害神经导致的。
很多人末期都是觉得极其疼痛,乃至服药都无论用。
6、溃疡因为一些表皮癌的癌组织生长发育快,营养成分供应不够,出現组织坏死所产生的。
如一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現死火山样或菜花式溃疡,代谢粉红色分泌物,高并发感染时会有腐臭味。
除此之外,胃、结肠癌也可产生溃疡,一般仅有根据胃镜、结肠镜才可观查到。
肺癌分类简介【治疗】

肠道相关
12
4、浸润性腺癌分类以癌细胞的主要生长方 式命名,其分型包括: 附壁为主型 腺泡为主型 乳头为主型 微乳头为主型 实性为主伴粘液形成
肠道相关
13
5、浸润性腺癌的变异型 浸润性粘液腺癌(原粘液型BAC) 胶样型 胎儿型(高级别和低级别) 肠型
肠道相关
14
6、在进展期的NSCLC患者,应尽可能确 定其为鳞癌或腺癌。原因如下:
肠道相关
10
2011年,IASLC/ATS/ERS公布了国 际肺腺癌多学科分类。
肠道相关
11
肺腺癌最新病理观点
1、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混 合型腺癌的术语。
2、对于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标本,增加原位 腺癌(AIS)及微小浸润腺癌(MIA)的 术语。
3、印戒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在新分类中已 被取消。
腺癌的亚型
腺癌混合亚型 腺泡样腺癌 乳头状腺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
实性腺癌伴有粘液产 生
胎儿性腺癌 粘液性(胶样)癌 粘液性囊腺癌 印戒细胞腺癌 透明细胞腺癌
肠道相关
7
肠道相关
8
肠道相关
9
2004年WHO分类在肺腺癌方面已不能充 分反映肿瘤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影像 学的进展,也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和预测 预后的需要。
肠道相关
45
粘液表皮样癌
在形态上与涎腺同名的肿瘤相同 占肺肿瘤的比例<1% 大多数发生于中央气道的支气管腺 影像学显示为起源于支气管内界限清楚、 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肠道相关
46
粘液表皮样癌
肠道相关
47
腺样囊性癌
在形态上与涎腺同名的肿瘤相同 占肺肿瘤的比例<1%
肠道相关
48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近年来,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简称PPLELC)作为一种罕见的肺癌类型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通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肺癌,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一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报告:一位64岁男性患者于近期出现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伴有持续性胸痛。
他无吸烟史,无其他明显过往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右侧胸部有局部压痛和叩诊浊音,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
胸部X线显示右肺下叶有类圆形阴影。
胸部CT进一步确认右肺下叶有肿块,并可见淋巴结肿大。
石蜡切片检查显示肺部组织有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现象。
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讨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肺癌亚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认为与EB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PPLEL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似,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影像学表现上,多呈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常见于肺外周部位,并可见淋巴结转移。
由于PPLELC是一种罕见的肺癌亚型,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肺癌。
石蜡切片检查是确诊PPLELC的关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显示出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标志物,如CK、EMA和EBER-ISH等。
在临床上应与其他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胸腺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病例。
化疗和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然而,PPLELC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差。
总结: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肺癌亚型,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似。
诊断主要依靠石蜡切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类型。
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

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摘要】目的肺肉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的肺恶性上皮肿瘤,较一般肺癌更具侵袭性,预后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
本文通过分析8例肺肉瘤样癌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胸膜侵犯等。
结果粘8例肺肉瘤样癌中,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7例位于上叶,1例位于下叶。
最大径3.4cm~13.0cm,平均8.5cm,其中<5.0cm者1例,5.0~~8.0cm者2例,>8.0cm者5例。
5例边缘清楚,3例边缘不清。
增强扫描2例呈均匀强化,6例病变周围呈不规则强化,中央见大片低密度区。
8例均侵犯胸膜。
结论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肺内体积较大的肿块,周围型多见,增强扫描周围呈不规则或厚环状强化,中央见大片状低密度区,易侵犯邻近胸膜和胸壁。
【关键词】肺; 肉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Arcomatoid Carcinoma of Lung: CT Features of Eight CasesZHANG Yun, XIE Chuan-miao, LI Jian-peng, et al. Medical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al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lung is a rare lung carcinoma, which is more aggressive and has a poorerprognosis than ordinary lung carcinomas.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clinical and CT features of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lung, and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Eightcases of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lung proven pathologically were included. CT findings with regard to the location, size, contour,margin, contrast enhancement pattern, invasion of pleura or chest wall. Results In 8 cases, 1 case was of central type, 7 cases were of periphery type. Seven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lobes, 1 in the lower lobe. Sizes of lesions were from 3.4cm to 13.0cm in longest diameter. Two lesions showed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6 lesions showed central low-attenuation areas with substantial enhancement in the tumor periphery. All eight patients had pleural invasion. Conclusion CTfindings of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lung have characteristic, which appears as large peripheral lung neoplasms with a central low-attenuation and frequently invade the pleura and chest wall.[Key words] 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肺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 SC)是一种少见的肺恶性上皮肿瘤,包含一组含有肉瘤形态细胞或肉瘤样分化的非小细胞癌[1]。
PD-1和PD-L1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表达情况和其临床意义

PD-1和PD-L1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表达情况和其临床意义张鑫;郭志华;李京沛;黄伟哲【摘要】目的检测分析P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原发性肺LELC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和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对肿瘤组织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PD-L1和PD-1的表达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1例患者中,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21)和57%(12/21),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D-1的阳性表达率(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周围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10/21)和42.9%(9/21),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周围T 细胞的PD-1、PD-L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时期、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L1在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有40%以上的阳性表达率,PD-1在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免疫细胞的阳性表达率>40%.表明PD-1和PD-L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肺LEL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16【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D-1;PD-L1【作者】张鑫;郭志华;李京沛;黄伟哲【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51012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51012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汕头大学医学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肿瘤, Begin等[1]首次报道该疾病, 有研究认为原发性肺LELC好发于不吸烟的青年, 较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平均年龄小、预后好[2], 但仍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
WHO肺癌新分类

.
1
恶性上皮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
小细胞癌
腺癌
大细胞癌
腺鳞癌
肉瘤样癌
类癌瘤
唾液腺癌
侵袭前病变
.
2
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乳头状 (Papillary) 透明细胞(Clear cell) 小细胞 (Small cell) 基底样 (Basaloid)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大细胞癌伴横纹肌样表型
.
7
腺鳞癌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
8
肉瘤样癌 (Sarcomatoid carcinoma)
多形性癌(Pleomorphic carcinoma) 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 巨细胞癌(Giant cell carcinoma) 癌肉瘤(Carcinosarcoma) 肺母细胞瘤(Pulmonary blastoma)
非粘液性(Non-mucinous) 粘液性(Mucinous) 混合性粘液性及非粘液性或未定性(Mixed)
.
5
实性腺癌伴粘液分泌 (Solid adenocarcinoma with mucin)
胎儿型腺癌(Fetal adenocarcinoma) 粘液性(胶样)腺癌 [Mucinous(“colloid”) adenocarcinoma] 粘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 印戒细胞腺癌(Signet ring adenocarcinoma) 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鲍军芳; 魏新华; 江新青【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11【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肿瘤; 体层影术【作者】鲍军芳; 魏新华; 江新青【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4.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于1987年由Begin 等[1]首次报道。
LELC可发生在鼻咽以外前肠起源的器官,包括口腔、涎腺、腮腺、胸腺、肺以及胃等[2]。
最新WHO(2015)[3]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LELC被归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其他未分类癌中,而之前该病被归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2004)[4]。
本病发病率低,具有人种和地理分布特点。
过去25年来文献报道不超过300例并且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地区,如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5]。
研究认为原发性肺LELC较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平均年龄小、预后好[6],因此分析掌握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肺LELC,结合文献归纳总结其影像学表现。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6年5月间确诊的原发性肺LELC 共14例。
14例患者均来自广东地区,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6.1岁。
吸烟者4例,非吸烟者10例。
14例临床主诉中,咳嗽咳痰11例,胸痛7例,咳血丝痰3例,咯血2例,呼吸困难2例。
病理切片均根据最新WHO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第四版)[3]确诊为原发性LELC。
TNM分期中,ⅡA 期1例、ⅡB期2例、ⅢA期4例、ⅢB期5例、Ⅳ期2例。
1.2 仪器与方法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 l ion 320排螺旋CT机。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02
营养支持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 营养需求。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 转移情况。
04
05
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重要措施,因为 烟草和酒精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降低患病风险。
基因突变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 EGFR、ALK和ROS1等。
吸烟
吸烟是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者患病风 险增加。
环境因素
暴露于石棉、放射线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流行病学
1 2
发病率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肺癌中的发病率较低,仅占 所有肺癌病例的1%-2%。
胸痛
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之 一,通常表现为钝痛或 刺痛,可放射至肩部或
背部。
发热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 热,通常为低热,但也
有可能出现高热。
体征
肺部听诊
肺部听诊可能会发现异常的呼 吸音,如干啰音或湿啰音。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肺淋巴上皮瘤样 癌常见的体征之一,尤其是在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杵状指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周围组织切除,以达到根 治的目的。
胸腔镜手术
微创手术方式,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 复。
淋巴结清扫
手术中清扫肿瘤附近的淋巴结,以降低转移 的风险。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放射治疗
放疗种类
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和辅助放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摘要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在1987年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仅仅150例在文章中被报道。
这种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类型倾向于年轻非吸烟亚洲人发病,无性别差别。
组织学上,其与未分化鼻咽癌很难区分。
潜在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对LELC的致癌作用,证据主要集中在亚洲人,而不是白种人。
在这些报道的病例中,超过半数在早期可切除阶段(I或II期),而且在晚期病例中,有围支气管血管扩散的倾向伴有血管包绕(vascular encasement)。
诊断LELC,需要通过内镜活检且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鼻咽癌和淋巴瘤,同时可以行或不行鼻咽部磁共振检查。
LELC的主流治疗是,对于早期病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晚期或转移病例,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应用。
LELC的总生存率相对非LELC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较好。
对于该少见恶性肿瘤最佳治疗的多学科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介绍淋巴上皮瘤样癌,最早描述于鼻咽部,指的是未分化癌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
Begin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组织学上类似鼻咽癌的原发肺癌。
在这篇报道中,也提示了这种特殊癌症和EB病毒的关系。
此后,不断有关于此癌症的流行病学、组织学、EB病毒致病作用和治疗的研究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关于LELC的文章将近40篇被报道,包括了仅仅150左右的病例。
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东方人,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华南(2-3)、台湾(4-5)、香港(6-16)。
LEL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和其它原发性肺癌明显不同,其在亚太地区定义为一个特殊疾病。
2.流行病学到2006年为止,总共有33篇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描述了LELC 的发生(1-33)。
这些病例主要是东亚人为主,白人病例仅仅占了153例中的18例。
依据两个华南和台湾的最大系列研究(3-4),LELC占了原发性肺癌的0.9%。
同样的数据在西方人群中缺少,但这些文章中涉及更少的病例提示了更低的发病率。
LELC没有性别区别,这和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明显不一样,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以男性为主。
在台湾人的系列研究中(5),LELC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提早十年。
LELC最年轻的病例是一个8岁小孩(24)。
LELC有明显倾向发生于非吸烟者(在可供参考的吸烟数据中,103个病例中有71个非吸烟者,占比69%),这提示了吸烟之外的致病因素。
3.病理学3.1.病理特点典型的LELC包含边界不清的未分化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状。
肿瘤细胞核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伴有不规则核轮廓、空泡染色质和明显核仁。
肿瘤组织基质中包含大量反应性淋巴浆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岛和肿瘤细胞混合。
由于缺少腺状或鳞状分化,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LELC归类为大细胞肺癌的一种。
少见的细胞特点有,鳞状细胞不伴有细胞角质化或细胞间桥接形成;梭形细胞伴有栅栏样排列;罕见的是,局灶腺样结构。
基质可表现为异物或结核肉芽肿反应。
某些情况下,可以见到刚果红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内淀粉样小体。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8+和TIA-1+(T cell intracytoplasmic antigen-1)细胞毒性T 细胞。
这些肿瘤浸润的T淋巴细胞颗粒酶B表达阴性,提示这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很可能是肿瘤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了这些细胞的功能。
而且,原位杂交证明了肿瘤细胞过度表达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提示了其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紧密关系中的作用。
3.2.EB病毒致病作用自从1987年首次报道LELC以来,EB病毒与LELC的病因学联系就一直被提出。
通过EB病毒DNA的PCR、EB病毒DNA和RNA原位杂交、EB病毒相关蛋白免疫组化等检测证实了EB病毒在LELC中存在。
尤其是,通过原位杂交证明了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存在大量EB病毒编码小核RNA,这成为肿瘤特异性关联的EB病毒的标准检测,这与循环淋巴细胞中持续感染EB病毒携带到肿瘤部位的情况不同。
而且,肿瘤中单一游离形式的EB病毒的发现,表明了EB病毒感染先于肿瘤细胞克隆扩张,这进一步支持了EB病毒的致癌作用(13,16)。
有趣的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虽然类似LELC的肿瘤在其它器官也存在,如膀胱、子宫颈、肝等,但只有上气道和消化道(肺、涎腺、胃)以及胸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和EB病毒有关联。
而且,对于涎腺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的关联主要出现在亚洲人,而对于胃和胸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和EB病毒的关联并没有明显种族倾向(34)。
值得注意的是,原发性鼻咽癌(华南常见的一种肿瘤)中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同样与EB病毒有关联(35)。
LELC中EB病毒详细蛋白表达谱尚未有报道。
然而,与鼻咽癌一样,10-50%LELC表达病毒癌蛋白潜伏膜蛋白1(viral oncoprotein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3,13)。
考虑到不同的EB病毒相关淋巴瘤表达不同的病毒蛋白,病毒癌蛋白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受影响的上皮或淋巴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3,5,13)。
4.临床表现和诊断4.1.临床表现James等(36)总结107例LELC的临床表现。
有症状的个体,主要临床表现是咳嗽(占有症状总数47%)伴或不伴有其它症状(30%出现咳嗽伴有咯血);无症状的个体(占总数22%)偶尔也会出现咳嗽及其它症状。
其它症状包括胸痛(13%)、呼吸困难(5%)、体重下降(5%)、夜汗(3%)、关节痛(3%)和发热(2%)。
大部分的报道病例是处于早期可切除阶段(I,39%;II,14%)和局部晚期阶段(IIIA,23%;IIIB,10%),远处转移占了15%。
一个研究对比了12例病理确诊LELC和25例NSCLC的胸部CT放射学特点(37)。
LELC的肿瘤体积明显比NSCLC大(45.67vs.17.71cm2,P=0.02),且与纵膈联系紧密,主要是中心位置发病。
和NSCLC相比,大部分LELC肿瘤边界光滑(80%vs.12%,P=0.02),但少部分边界毛糙(20%vs.64%,P0.001);围支气管血管结节状转移(80%vs.16%,P=0.01)和血管包绕(70%vs.24%,P=0.02)更常见。
由于LELC罕见发病,该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但晚期LELC很明显具有不同的放射学特征,表现为中心和围支气管血管扩散伴有血管包绕。
4.2.诊断标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LELC诊断中有辅助诊断价值,但是组织量较少和取样误差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准确性。
在大多情况下,组织学诊断比细胞学诊断更好。
在LELC组织学特征中,特殊免疫染色用于排除淋巴瘤。
活检标本中针对EBER(EBV-encoded small nuclear RNA)的原位杂交能够证明EB病毒感染,这几乎仅仅存在于亚洲LELC 病例中。
简单而言,地高辛标志的反义核酸探针可以通过含有EBER1和EBER2基因的转录本体外合成。
杂交信号可以通过常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应用抗地高辛的生物素化单克隆二抗和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复合物。
由于LELC在组织学上和未分化鼻咽癌无法区分,这在华南地区比较常见,需要进行鼻咽部的内镜检查,伴或不伴有放射成像(例如核磁共振成像),排除鼻咽癌转移到肺部形成LELC。
血清抗EB 病毒衣壳抗原IgG滴度也能够提供EB病毒感染的证据。
5.治疗和预后5.1.早期大部分LELC报道的病例都处于早期和可切除期。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根治方法。
在一个早期的关于5例可切除LELC系列研究中(5),所有病例具有术后长期生存期,3例超过60个月,1例45个月,1例38个月。
在选择性病例中,尤其是局部晚期病例,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同样被采用。
含有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和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一个儿童LELC病例中,成功降低肿瘤分级并手术切除(24)。
5.2.晚期对于晚期LELC,因为该病罕见发生,化疗的获益很少有文章报道。
关于不同化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不太可行。
一个关于LELC的多学科治疗临床系列研究中(12),顺铂(100mg/m2, day1)和5-氟尿嘧啶(1000mg/m2,day2–4)的联合化疗给予7个晚期患者,71.4%获得部分反应。
另一个联合治疗的报道(6)涉及10例LELC(5例男性,年龄47±9.8岁,1例IIIA期,4例IIIB期,5例IV期),以化疗和放疗结合作为一线治疗。
化疗方案是(FLP),包含5-氟尿嘧啶(1000mg/m2,day1–4)、甲酰四氢叶酸(200mg/m2,day1–4)、顺铂(100mg/m2,day1),4周间隔,4个疗程。
肿瘤反应率是60%部分反应、10%疾病稳定、30%疾病进展。
进展中位时间7±0.9个月。
在进展时,5例接受了补救化疗,异环磷酰胺/甲酰四氢叶酸/5-氟尿嘧啶(n =2)、紫杉醇/卡铂(n =2)、吉西他滨(n =1),结果1例部分反应,1例疾病稳定。
中位生存期23.4±4.7个月,很明显长于晚期接受铂类为主联合化疗的非LELC非小细胞肺癌。
由于鼻咽癌具有和LELC同样的临床和生物学特点,其对FLP化疗方案(为鼻咽癌的有效联合化疗方案)的反应就不足为奇了。
5.3.疾病监测除了利用影响学技术进行传统的解剖学的肿瘤测量,反复检测肿瘤标志物也许在治疗和早期复发的监测中有一定作用。
在一个涉及19例LELC的研究中(7),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EB病毒DNA 含量。
在治疗前的12例中,11例可检测到血清中可测量水平的EB 病毒DNA存在;在化疗后另外2例中,1例可检测到低水平的EB病毒DNA;在无临床表现的5例中,EB病毒DNA检测不到。
7例LELC 的血清EB病毒DNA的纵向变化与治疗反应和临床效果一致,提示了EB病毒DNA可能是潜在的有用的监测治疗反应的肿瘤标志物。
5.4.预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临床效果和预后,一个研究对比了32例LELC和84例非LELC-NSCLC(2)。
所有LELC病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12例I 期、8例II期、11例IIIA期、1例IV期。
同样所有非LELC-NSCLC 病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27例I期、29例II期、26例III期、2例IV期。
辅助放疗和/或化疗给予更加晚期病例。
LELC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LELC-NSCLC,II期(62.5%vs.30.3%,P<0.025)、III/IV期(60.6%vs.21.4%,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