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族民族族群

合集下载

种族与族群关系

种族与族群关系

參考資料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台灣社會 學第四期。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 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黃金麟(1999)“文化”,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 社會。台北:巨流。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凱達格蘭大道談 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57-96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 Calhoun, C.等著,林瑞穗譯(2004)社會學。台北:雙葉書郎與美商 麥格羅.希爾。

「歷史不是只有一種聲音,許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 會人群,都在爭著述說自己的過去,爭著將自己的過去 一般化、普遍化,以成為當代的社會記憶並抹殺他人的 記憶」(王明珂,1997:177) 推薦「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 科書爭議
不同團體的接觸
衝突與支配的模式:種族中心論、資源競爭、權力
推薦「階層化的他者:家庭移工的招募、訓練與 種族化」by 藍佩嘉 1.核心國的白領移工(老外)和第三世界的移工 (外勞) 2.菲律賓籍和印尼籍:仲介強化不同國籍移工的 刻板印象、以創造市場區隔的行銷論述 3.打造理想女傭
族群意識
族群意識:隸屬於某特定共同體的感受;該共同 體享有共同的文化傳統。
1.跨族群的接觸經驗:比如通婚 2.歷史記憶:構成一獨特族群的重要內涵 3.國家體制力量: 比如說某些歷史記憶受到國家制度性 資源與力量的保護、提倡,並傳遞給後代,相較之下, 有些記憶又刻意被忽視 4.族群運動的建構
跨越世代的記憶與認同
集體記憶:「一個社會團體或組織所具有的獨特記憶, 這個經由各種不同社會機制所建構完成的記憶,它的存 在和建構使團體成員擁有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經常感受, 並以團體的榮譽和恥辱做為自身的榮譽和恥辱,形成一 種綿延的一體感」(黃金麟,2000:76)。 集體記憶「建構」的方式:包括文本的書寫(如歷史教 科書)、神話/傳說、雕塑/銅像、國定節日的制訂和相 關的儀式活動、空間的命名等。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种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种
举例让学生识记人种划分的指标
强调体质特征的先天性以及总体性,排除染发、烫发、整容、外部修饰或者个体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进行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找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及时纠正、归纳总结
三、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人种划分: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二、三大人种的特征:肤色、毛发、脸型、眼色、体型(表格对比)
三、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列举法)
四、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各人种应当平等相待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习提问:
1.世界人口的总数?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哪些方面?
创设情境:世界上那么多人可不可能全都是一副模样?以河北为例,由于河北的飞速发展,来河北旅游或投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例分析外貌上的不同。搜集有关人种的材料进行展示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的图片
二、探究过程
一.世界三大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三大人种的特征以及分布,知道三大人种无贵贱之分。
教学课题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二源自 世界的人种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种族民族2011

种族民族2011

•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 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 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 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 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 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 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 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 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二)种族与环境 1、肤色: 阳关充足——深 阳光不足—— 浅 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 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 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 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 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 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 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 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 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 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 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 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 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 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 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1929年, 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 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 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 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 更低一级的“小人种”—词,并首次采用 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 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 学。
5、对环境依赖性减弱: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种族体质特征便会逐 步失去其适应环境的意义,环境对于人类 机体的重要性已日益减弱。今天,一个黑 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 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 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 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 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族群_种族和民族

族群_种族和民族
国内各族群之间的冲突称为“种族冲突”的 一个直接原因 ④。
① 《Webster ’s New 20t h Century Dictio2 nary》,unabridged edition ,p . 6281
② Ant hony D. Smit h 《: The Et hnic Sources of Nationalism , Et 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2 cur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281
① 实际上在欧洲很难找到纯而又纯的民族 国家 (nation2state) ,在所谓的现代民族和民族国 家的故乡仍存在着严重的由国内族群的分离运 动带来的民族问题 ,例如英国有北爱尔兰分离运 动以及苏格兰 、威尔士等地的自治要求 ; 法国有 不列塔尼 (Bretagne) 、科西嘉 (La Corse) 的分离运 动 ;西班牙同样有巴斯克 (Basque) 分离运动 、卡塔 隆尼亚 (Catalonia) 和加利西亚 ( Galicia) 的自治诉 求 ;意大利有北方联盟的优越意识 ; 芬兰有瑞典 人问题 ; 比利时有瓦隆人 ( Walloon) 与佛来芒人 ( Flemish) 的不和 。
2 、在一个多族群国家 (请注意 ,我没有 用“多民族国家”的习惯提法) ,构成其民族 (nation) 基础的所有族群的总称 。在这个 意义上 ,不论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 ( domi2 nant et hnie ,即所谓主体民族) 还是处于少 数地位的集团 (所谓少数民族) ,均是族群 , 而非民族 。例如汉族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 个族群 ,虽然她占中国人口的绝对多数 。
族群 。英文是用 et hnic group 或 et h2 nie 来表达的 ,它与 nation (民族) 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 。权威的《韦伯斯特新 20 世纪词 典》(未删节本) 第 2 版是这样解释 et hnic 一词的 :作为形容词 :1 、与民族或集团有关 的既非基督徒又非犹太教徒的 、异教徒的 , 这里译为“异教徒的”;2 、人类由于习惯 、特 征 、语言等相互区分的集团的 ,这里译为 “族群的”或“人类集团的”。有时 et hnic 一 词可作名词 :1 、单个的未开化人或野蛮人 或异教徒 ;2 、由习惯 、特征 、语言等相互区 别的人类集团的成员 ,特别是指一个大的 共同体中的一小部分或少数民族集团 ( na2 tionalit y group) ①。

种族民族族群的概念及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种族民族族群的概念及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种族民族族群的概念及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概念:1、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3、族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所形成的团体。

联系:1、族群是相信共同分享历史、文化和祖先的人群。

2、民族是已被政治疆界化的族群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

3、种族是假定族群有生物性基础时的称谓,因此人们常常将种族和族群混为一谈。

区别:区分种族和族群的关键在于文化,即是说前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而后者是文化性的。

内涵之别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

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外延之别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

例如,中国的汉族、*** 、朝鲜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族都是黄种人;欧洲的许多民族都是白种人;非洲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黑种人。

而同一民族几乎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人种。

3.标志之别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

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

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 *** 体,也称族团。

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汉族群、朝鲜族群、京族群、蒙古族群、藏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扩展资料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对于种族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种族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发生的人类分类;二、种族和其他人类现象(如行为、文化、智力、道德水平)等有很深的联系,因此也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物质文明丰富与否的区别;三、种族因此是一个有效的科学分类,可以用来解释以及预测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主讲:田友丽Email:503665297@课程主要内容1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8 婚姻与家庭2 文化与文化变迁9 亲族、继嗣制度和社会集团3 种族、民族与族群10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4 语言、符号与文化11 宗教信仰与仪式5 人格与文化12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6 文化与生态13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7 文化与经济制度导言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二、学习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焦点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1.从远的方面而言,现在的地球,确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个“地球村”。

1)小案例:民歌“走西口”两人早晨分别,晚上煲电话粥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外籍教练、外籍学者、留学等等。

2)小故事: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面对一条鱼的不同态度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呢?一个渔夫正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到此一游”的欧洲白人遇见了他,便有了如下一段对话:白人:你干嘛这么懒洋洋的,不努力工作?当地人:我已经够吃了。

白人:这里的鱼那么多、那么大,可以把它们全捞上来,你就可以发大财了。

当地人:我发财干什么呢?白人:你可以盖一幢漂亮的别墅,住得更舒适一点。

当地人:我那边有一间草房,已经很好了。

白人:不盖房也罢,那就买一辆汽车,豪华一些的。

当地人:买汽车又干什么?白人:开着它兜风,到世界各地旅游呀,像我这样。

当地人:到世界旅游又干什么?白人:你可以去看大海,还可以在海边美美地享受日光浴。

当地人:什么叫日光浴?白人:就是晒太阳。

当地人:那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3)世界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迄今有后进与先进之分,人们在认识各民族文化时会有偏见、歧视。

4)费孝通提出的文化共同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2.从近的、具体的小环境来说,工作、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 小案例:商品销售百事可乐芭比娃娃2) 国内56个民族,有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群体。

民族与社会第三讲族群意识优秀课件

民族与社会第三讲族群意识优秀课件

5.族群意识的特点
梁启超先生曾说:“何谓民族意 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 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 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 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 (梁启超,1922:43)。
族群意识的特点
费孝通教授说:“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 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 (费孝通,1988:173)。
人们关于族群(或“民族”)的意识 和观念并不是先天遗传而来,而是在后天 环境中逐渐萌生、明晰并不断变化(强化、 弱化或多次反复)的,它是每个人认识世 界、进入社会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会自 然而然地根据具体环境场景、个人感情和 利益关系的亲疏,在周围亲近的人的指导 下,学习并接受把周围的社会成员划分为
4.群体与族群的称谓
对于一个国家内各种“群体”的称谓,也存在几种情况:
(1)对历史古老群体的称谓(“郎中”、“僧人”),在本 国社会发展与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并沿袭下来;
(2)随着社会变迁而从“引进”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新兴群 体,其称谓有可能借鉴来自其他国家同样“群体”称谓的翻译, 如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资本家”、“工人”、“干部”这 样具有特定含义的群体称谓;
二. 族群意识的产生
1. 客观条件的需要
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只有当它与其他群体相 互接触并在接触过程中鲜明地感觉到彼此之间 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和利益冲突时,才会去强 化“本群体”的意识,不管当时人们是否用自 己的语言给它什么称谓,族群意识即是在需要 明确区分开“本群体”与“他群体”这样的客 观要求下而产生的。
3.群体意识的多层次性
“群体意识”的认同自身还具有多层次性(其范围可 以从基层社会的家族、社区、族群、地区,直到国家、 人种)。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存在不同的认同意识。

族群的名词解释

族群的名词解释

族群的名词解释族群的名词解释与现实世界直接相关,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复杂。

这个概念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涉及到民族、种族、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

以不同的方式定义和理解族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的认同。

一、族群的概念族群是指一个具有共同特征、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团体。

它们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互动关系。

族群可能是基于地理位置、血统、语言、宗教或其他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二、族群的分类1. 文化族群文化族群是指那些因共同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形成的团体。

例如,中国的汉族、日本的日本族以及印度的印度教徒都可以被视为文化族群。

文化族群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断变化和演变中。

2. 民族族群民族族群是以共同的血统和遗传特征为基础而形成的。

例如,欧洲的白种人群体以及非洲的黑种人群体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民族族群。

民族族群之间的边界更为明确,且通常是遗传上不可改变的。

3. 宗教族群宗教族群是以共同宗教信仰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

例如,基督教的信徒、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以及佛教徒都可以被视为宗教族群。

宗教族群可能跨越多个国家和文化。

4. 种族族群种族族群是基于共同的遗传特征和生理特征而形成的群体。

例如,白人、黑人、亚洲人等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种族族群。

种族族群最常用于描述人类身体上的差异,但在解释社会和文化问题时,种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三、族群的影响族群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决定了我们的身份认同、社交圈子、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

族群也是社会均衡和和谐的基础,因为多元性和共存是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族群也经常成为社会问题和冲突的源头。

差异和不平等的对待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排斥。

历史上许多战争和种族歧视事件都源于族群间的紧张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促进包容性和多元文化,消除族群之间的隔阂,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族群及其认同的研究,可 归纳为两大理论派别:根基论和情境论。 根基论:也称为原生论。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
有爱德华· 谢尔斯、克利福德· 格尔兹、哈罗德· 艾萨克
斯、查尔斯· 凯恩斯。他们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
基性的情感联系。
情境论:也称为工具论,代表人物有利奥· 迪思普 斯、冈纳· 哈兰特、阿博纳· 柯亨等。他们基本上将族 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 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
法国社会学家戈比诺《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
种族优劣是社会兴衰、文化高低的决定因素。黑种人
和黄种人是低级种族,白种人特别是雅利安种族是高
级种族,其中日耳曼人最高贵,而日耳曼贵族又保留 了更多的纯洁性,是一切文明的创遗者。高级种族的 文明不能渗入低级种族、否则必将导致文化的衰颓。 种族主义理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有密切相 关。
第二节 民族与我国的民族概况
一、民族的概念和内涵
民族,是民族共同体的简称。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六层内涵:
1.专指现存少数民族 。 2.指称像“中华民族”这样的对象范畴。
3.在单一民族或基本民族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不同
窝、棕色头发。
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体征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门齿、头发和
亚洲人一样。
种族产生或形成的原因:
气候上的潮湿、干燥、高温、严寒,食物的类型、营养
水平和种类等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都可以使人群发生生 物结构上的变化。 (1)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2)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 (3)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 等文化因素,也会对种族的外在体质特征产生影响 。 (4)用进废退原理也是古代人类种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5)由于人口的迁移和混血,人类又产生了新的或与原始 的人种不同的种族 。
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
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具有高
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
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2 .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它发挥了凝聚 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 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3.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
种族歧视,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
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
他种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 际公约》指出,种族隔离罪行指的是为建立和维持一 个种族集团对其他种族集团的主宰地位,并为有计划
地压迫他们而作出不人道的行为。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历代统治阶级的压制和地理条
件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各民族不
同程度地保留着各种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经济结构和 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差异。
政策和法规概括起来有三点: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
认同体 。
第三节 族群与族群理论
一、族群的概念
族群是个外来,英文为ethnic group,是一种关于 人类群体的分类概念。 各种定义中有两点不同:
一方主要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来作族群的
界定,强调的是群体内部的语言、种族和文化特征;
另一方是从群体的“社会边界”或综合的角度来界
定族群,强调的不仅是内部的特征,还有与外群体的 互动和认同。
三、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种族主义的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 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 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
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他们认为:
人类各种族之间绝对有优劣之分,高级种族天生具有
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质,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而
低级种族则无力创造或掌握高级文化,注定只能成为 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
5 .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
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6.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7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 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 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8.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
1。东北内蒙地区7个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
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2。西北地区14个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回族、
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
3。西南地区25个民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
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
祜(hu)族、纳西族、独龙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 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ge)佬族; 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4。中南、东南地区9个民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
三、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原则
第三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一节 种族
一、种族的概念 说共同语言的若干群体 具有同样体形、发色之类的遗传特征的群体 祖先不都相同的宗教群体 按体质特征差异分为若干亚类或次群 科学意义上关于人种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学
上的体质特征。
二、种族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1.高加索人种 欧洲人种,皮肤白皙,发色浅,一部分为金发
碧眼。
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 主要有俾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部 分。 3.澳洲和大洋洲人种
澳洲土人身高约1.7米,发直或呈波浪型。
4.东亚人种
北方蒙古人种包括中国人在内,有20多
亿,黑色直发,黄色皮肤,鼻子较平。
5.印度次大陆人种
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
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居民,身体特征是深眼
种族隔离,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
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
分离,也称为种族分离。它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人身隔离或制度隔离,即在社会生活各领 域,通过建立各种族集团的平行机关或有色人种的 专门部门所实行的分离。 二是地域隔离,即对一定的种族集团在指定地
域Hale Waihona Puke 实行分离。种族灭绝,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 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 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意全部或局部消
形式的民族支系或民族分支,以及较小的族体单位。
4.某些人数不多的人类集团,或者尚未在政治上得
到确认,但又具有某种独立性与文化独特性的族体单位。
5.包括民族共同体的一切历史类型及其处于过渡状
态中的各种族体形态 。
6.近代以来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并通过统
一的国内市场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民族 。
民族特征一般存在于该民族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和
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的自我意识之中。
二、我国的民族概况
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
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
占全国总人口的8%。
55个少数民族若按四大区域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