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合集下载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 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 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 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 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 形成湿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 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 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 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 成干季。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热带草原 气候的分 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 广大;墨西哥高原;古巴(西印度群岛);巴西高原;委内瑞拉。
把热带草原气候的“特殊分布”地区的成因归纳为五种类 型:
• 1、季风型、 • 2、热带锋型、 • 3、副高型、 • 4、垂直地带型 • 5、背风坡型
三、“副高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 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 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 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 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 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 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 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11种气候类型

11种气候类型

11种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气候分布:赤道附近;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分布:南北纬10度~南北回归线附近;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气候成因:干季受风带,湿季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分布:东南亚、中南半岛;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季交替;气候成因:冬(旱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雨季):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分布:回归线~30度附近;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气候成因:终年受副高或风控制(风是从大陆吹来的干风,且是由高纬吹向低纬,是一个升温的过程,不易形成降水)。

5.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分布:中国的秦岭淮河以南;气候特点:冬低温少雨,夏湿热;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地中海气候:气候分布:30~40度,大陆西岸;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气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风(湿)交替控制。

7.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分布:40度~60度,大陆西岸;气候特点:终年湿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冬天高于0度,夏天低于20度);气候成因: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风是从海上吹来的暖湿风)。

8.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分布:35~50度,大陆东岸;气候特点: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9.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分布:温带大陆内部;气候特点:干,冬冷夏热温差大;气候成因:身居大陆内部。

10.极地气候:气候分布:极圈内;气候特点:终年寒冷干旱;气候成因: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11.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分布:中国的秦岭淮河以南;气候特点:冬低温少雨,夏湿热;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一、温带大陆性气候——大兴安岭—阴山—横断山一线以西、以北。

二、高原山地气候——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南、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

三、季风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大体上北回归线以南2、亚热带季风气候——大体上北回归线以北、横断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南。

五种特殊的热带草原气候

五种特殊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一、季风型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

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

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

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五、“背风坡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 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 热带草原气候。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原因分析
热带草原 气候的分 布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 广大;墨西哥高原;古巴(西印度群岛);巴西高原;委内瑞拉。
把热带草原气候的“特殊分布”地区的成因归纳为五种类 型:
• 1、季风型、 • 2、热带锋型、 • 3、副高型、 • 4、垂直地带型 • 5、背风坡型
二、“热带锋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
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 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 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 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三、“副高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 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 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 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 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 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 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 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一、“季风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盛夏季节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 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 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 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 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 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 最为显著。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规律是什么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规律是什么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规律是什么1、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特点: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分布:南北纬10到回归线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南美洲大部,大洋洲中部主要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中部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3、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与成因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

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

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一、季风型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

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作者:王晓霞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编辑老师:您好!我对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使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呢?编辑老师。

您能在百忙中给我解释一下吗?谢谢您!威海张甜甜张甜甜同学:你好!你提的问题很具代表性,下面请王晓霞老师解答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一、季风型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区(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会于南北半球信风带之间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

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的势力。

北半球夏季(7月)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1月)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这一现象,在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面型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被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

但来自大陆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

各地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各地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各地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季风型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

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特征: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少雨,湿季多雨。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

一、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1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2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季风控制,形成干季。

热带锋型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

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此符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

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副高型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

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亚洲1.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2. 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3. 热带季风气候: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

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注意:我国季风气候和日本季风气候比较大陆性较强,日本海洋性较强。

(海洋性表现:温差较小小,降水较为均匀)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 (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

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

(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7. (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10.高山高原气候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1. 纬度低2.相对高度大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

二.非洲(因为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没有温带和寒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成因:(1)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草原气候
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
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
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
交替控制区。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

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
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
少雨。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

自然植被为
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

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

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

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

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类型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
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

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五、背风坡型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辐合带的影响,该带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