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常见地貌类型+导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人教版4.1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 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 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石芽:凹槽、沟槽间的突起3.洼地:底部平坦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类型形态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为主,内有、、等。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 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谷底。
(2)河床底部,常见巨大和。
2.河流中下游—(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_________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形。
3.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___ ___。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_________、风蚀蘑菇、_________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_________沙丘、_________、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_________地貌。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_________、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_________等。
(2)海岸堆积地貌:、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
活动探究:一、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精品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________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___,从而在地表和________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________、________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________,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________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_______耸立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2)类型形态特征溶洞常常呈________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________发育石笋从溶洞底部________发育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_______”形河谷。
2.“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________,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3.槽形河谷;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区,河谷呈宽面而浅的槽形,河谷两岸一般发育为宽广的冲击平原4.冲击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_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________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________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2.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1)沙丘: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________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主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流动沙丘。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第十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学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十节常见地貌类型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速递】1.喀斯特地貌(1)形成:________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在我国的分布:广西、________、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位置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洼地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被称为坝子________、峰林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常呈层状分布2.河流地貌河段流经地区特征上游山区“________”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或卵石中下游平原地区①河谷呈宽而浅的________,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________;②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________”形弯曲的河道;③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________分离形成河口段入海或入湖处多发育为________,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3.风沙地貌(1)形成: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我国风沙地貌的分布:_______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_______质湖岸河岸。
(3)主要类型:①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等地貌。
②风积地貌:_______沙丘较为常见,主要分为固定沙丘、_______沙丘。
4.海岸地貌(1)形成:在_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①海蚀地貌:_______、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重难扩展练】 1.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呈弱酸性的水,在“溶解→沉淀”过程中形成的。
“溶解”即溶蚀,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相当于碳酸)产生可化学反应,形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并随水流被搬运,原地形成的地貌叫溶蚀地貌。
4.1常见的地貌风沙地貌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导学案学校年级新高一课题风沙地貌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认识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2.了解沙丘的类型及成因。
3.认识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自主学习一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3.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____缓、背风坡___陡;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_______,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______。
③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有植被生长植被能固定流沙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风沙强烈的冲击和摩擦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深入拓展一、风沙地貌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对比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图地貌特点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呈孤立的粗细不均的柱状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
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课堂探究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
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
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1)描述图示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2)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3)推测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限时训练西藏米林县冬春季节河流水位较低,地表裸露且多大风,在江北岸山麓形成了独特的爬升式沙丘——丹娘沙丘,下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及景观图”。
学案1:4.1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 知识梳理 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 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 ,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 、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1.成因:在 地区,以 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 、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沙丘—— 沙丘较为常见⎩⎪⎨⎪⎧生长植物——固定沙丘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3.主要分布地区以及多沙的 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 和海岸。
四、海岸地貌1.含义: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自主诊断(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合作探究探究点1 喀斯特地貌入洞半里,美景渐渐浮现,一条溪流将洞平分两半,溪水半挂岩壁,洞内一绝“肚脐飞水”;左边不远处,“虎威将军”背靠溪边。
沿途零星出现各种美景,洞内二绝“太上老君遗失的炼丹炉”“水晶姑娘”,随行的人不停夸赞。
前方不远处又现洞内三绝“流淌的石瀑”,石瀑底部是层层叠叠的喀斯特梯田,不远处,一只巨型的“石章鱼”站立在“飞碟”之上;地上点点星光夺人眼球,“珍珠”满地……思考交流问题1 (地理实践力)材料中描述的洞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2 (综合思维)材料中显示的洞内的各种岩石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哪些典型地貌?[归纳总结] 喀斯特地貌分布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及其条件(1)本质: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地貌类型
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桂、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念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第三部分:1.风沙地貌的概念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第四部分:1.海岸地貌的概念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1.补充河流地貌
的基本概念
2.通过教师引导
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
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
析流水地貌的概念,
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
用方式不同,塑造出
不同的次级地貌类
型。
其中,对于难以
理解的地貌类型,如
牛轭湖的形态,教师
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
形成过程。
最后,补充黄河
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
象。
1.通过幻灯片图
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
生剖析风沙地貌和次
级地貌的概念(分为
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
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通过视频
加深学生对雅丹地貌
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
活动:阅读课本P73,
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
1—3,并尝试总结归
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学生
可进行补充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
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
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1.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河道
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布着河漫
滩和沙洲。
2.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心洲、
河谷、河漫滩,原因在于:
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
(地形因素,提供沙源)
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
河流地
貌的概念作
为本部分的
铺垫知识。
激发学
生的兴趣,培
养他们透现
象、看本质的
思维习惯。
补充黄
河三角洲的
典型生长现
象,培养学生
用动态发展
的眼光看实
物的思维能
力。
雅丹地
貌具有十分
独特的景观,
值得视频欣
赏,作为课堂
的调味剂。
本题较
为综合,知识
框架较为复
杂,适合用于
学生之间合
作探究。
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课堂小结
课堂课后练习:
一、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A)。
A.雅丹地貌
B.黄土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
2.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B)。
A.河流侵蚀
B.河流堆积
C.海水侵蚀
D.海水堆积
3.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沟壑纵橫
D.地势坦荡
二、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参考答案: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