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不仅拥有工业革命先行者的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继续保持了强大的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为进一步了解英国产业现状,从而推动中英双边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在此有选择地对汽车、航空航天、化工、制药、生物技术、食品饮料、电信、电子、软件和环保等英国十大产业部门进行介绍,并总结了近年来英国技术进出口贸易的有关情况。

一、产业简介

(一)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英国主要产业部门之一,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国际机动车制造商组织(OICA)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汽车产量达180.3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7%,居世界第10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4位,仅次于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其中,轿车产量159.6万辆,占全球轿车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9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4位,仅次于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商用车产量20.7万辆,占全球商用车总产量的1%,居世界第17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6位,仅次于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

根据英国贸工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汽车工业企业共有3446家,占英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2%。其中,整车及发动机生产企业766家,部件生产企业1486家,车身制造企业911家,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企业248家,轮胎生产企业35家。2005年英国汽车工业就业人数达21万,占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5%;营业额468.9亿英镑,在英国制造业中占10.1%;汽车产业增加值101.8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增加值的6.9%;资本性支出14.1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资本性支出的12.1%。2006年,英国汽车产品进口379.2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的13%;出口231.2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11%。其中,整车出口165.3亿英镑,汽车部件出口52.2亿英镑,轮胎出口5.7亿英镑,汽车电子产品出口4.3亿英镑,车身出口3.8亿英镑。

自1911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在英国建厂至今,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几乎为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汽车业巨头垄断。根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协会(SMMT)的数据,2005年英国前五大轿车生产商依次是日产、丰田、宝马(迷你-MINI)、英国通用和本田,合计产量占英国轿车总产量的72.4%;前五大商用车生产商依次是英国通用、福特、Leyland卡车、路虎和LDV,合计产量占英国商用车总产量的97%;产量前五位的车型依次是宝马迷你(MINI)、通用雅特(Astra)、日产Micra、丰田Avensis和标致207,合计产量占英国轿车总产量的52.7%。英国还是全球重要的高档豪华轿车产地之一,知名厂商包括宝马(劳斯莱斯)、大众(宾利)、McLaren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Mclaren SLR)、Caterham、Connaught、Gibbs、Morgan、Proton(Lotus)、TVR。此外,伦敦出租车也以其独特款式闻名于世。

2004年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动机产量达305.9万台,其中汽车发动机271.9万台。福特是英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商,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满足福特在全球25%的需求。其他主要发动机制造商包括丰田、日产、本田和宝马,康明斯(Cummins)在英生产商用车发动机,珀金

斯(Perkins)生产商用车发动机和非汽车发动机。此外,活跃在英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包括德尔福(Delphi)、博世(Bosch)、伟世通(Visteon)、天合(TRW)、GKN、Pilkington、Denso、Calsonic等。

英国还是全球重要的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在动力总成系统和传动技术、燃料电池和蓄电池汽车、可持续发电及其供应等领域进行投入。主要的发动机设计和试验公司包括Lotus Engineering、Millbrook、Pi Tech、Prodrive、Ricardo、TRW Conekt、Zytek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赛车运动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一级方程赛的很多领域,比如赛车发动机开发方面居全球领先地位。2006年8月23日创造世界柴油发动机汽车时速563公里世界纪录的赛车就是英国JCB公司的杰作。根据英国赛车工业协会(MIA)公布的数据,该行业就业人员3.8万人,其中工程人员2.5万人;工程领域年营业额29亿英镑,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另外来自赛事组织、宣传和赞助等相关产业的年营业额达17亿英镑。

(二)航空航天业

英国航空航天产业具有较高的研发及制造水平,是世界上使用航天数据和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占全球市场份额13%,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据英国贸易投资署的报告,该产业有超过3000家相关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近15万人,相关从业人员25万人,其海外还有3.8万人,2005年销售收入227亿英镑,增长25%,其中民用航天器销售收入105亿英镑,增长18%,军用航天器销售收入122亿英镑,增长30%,2005年行业新订单金额达308亿英镑,增长33%,2005年研发投入27亿英镑,占英国总研发投入的13%,2006年航空航天器进口29.3亿英镑,出口31.3亿英镑。

英国主要航空航天企业有:(1)英国宇航公司(BAE Systems),该公司是一家设计、制造军用航天器、船舶、潜艇、雷达、航空电子设备、制导武器系统等的大型跨国公司,在英雇员达3.6万人,2005年销售收入110亿英镑,研发投入14.5亿英镑。(2)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该公司是一家专为陆地、海上、空中交通提供动力的全球性公司,业务覆盖民用航空、国防航空、船舶和能源四大领域,产品种类与性能以及市场占有均处于领先地位,已累计交付使用5.4万台燃气轮机。其在英雇员数达2.1万人,在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制造厂和服务网络,全球员工超过3.6万人。客户包括600多家航空公司,4000家公务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用户,160个国家的国防用户以及2000多家船舶公司和遍及120个国家的能源用户。该公司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用发动机提供商。2005年销售收入66亿英镑,研发投入3.5亿英镑,其收入近三分之二来自民用航空器,其余来自军用航空器。(3)空客英国公司(Airbus UK),雇员数1.2万人,主要业务领域为机翼、燃料系统和着陆引擎,2005年销售收入20.7亿英镑,研发投入3.4亿英镑。(4)庞巴迪英国公司(Bombardier Aerospace),主要生产支线飞机、公务喷气机、直升飞机动力设备、军用发动机等,雇员数5600人。(5)史密斯公司(Smiths Aerospace),主要为民用、军用航空航天器和直升飞机提供电子系统、机械预警系统及精密部件,雇员数5000人,2005年销售收入30.2亿英镑,研发投入1.4亿英镑。(6)Thales公司,主要领域包括雷达、电子系统及仿真系统,雇员数5000人,2005年销售收入1.1亿英镑,研发投入150万英镑。

英国重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其宇航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合作中英国主要承担技术性强、耗资少、风险小、收益大的项目。目前,英国政府直接用于欧洲航天项目的支出约占英国航天总支出的70%。空客A380全面投入生产后,英国将成为主要受益者。英国公司在生产A380的机翼结构、燃料系统和飞机降落装置部件方面占据主要份额。预计今后30年,英国公司每年可获得10亿英镑的空客A380合同,其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有望获得A380发动机市场至少一半的份额。空客A380将为英国提供2万人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和4万人的服务业就业机会。

(三)化工业

英国拥有世界第六大化学工业和欧洲第四大化学工业。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公布的数据,2005年欧盟25国化工行业的销售额达6130亿欧元,其中英国的比重为9.4%,位居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的化工企业共3767家,占英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5%。其中,基础化学制品生产企业1115家,杀虫剂和其它农化产品生产企业74家,油漆、清漆和类似涂料以及打印墨水、油墨和胶粘剂生产企业503家,药品、药用化学制品和植物性制品生产企业561家,肥皂和洗涤剂、清洁和光洁剂、香水和盥洗品生产企业711家,其它化学制品生产企业783家,化学纤维生产企业20家。2005年英国化工业就业人数为21.4万人,占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6%;营业额511亿英镑,在英国制造业中占11%;产业增加值169.5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增加值的11.4%;资本性支出15.3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资本性支出的13.1%。2006年,英国化工产品进口305.7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的10.4%;出口371.9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16.9%。其中,基础化学制品出口124.5亿英镑,杀虫剂和其它农化产品出口5.6亿英镑,油漆、清漆和类似涂料以及打印墨水、油墨和胶粘剂出口10.1亿英镑,药品、药用化学制品和植物性制品出口145.7亿英镑,肥皂和洗涤剂、清洁和光洁剂、香水和盥洗品出口30.9亿英镑,其它化学制品出口49.1亿英镑,化学纤维出口6亿英镑。以增加值计算,药品、药用化学制品和植物性制品部门是英国化工业最大的工业类别,2005年创造的增加值达74.5亿英镑,占全部化工业的43.9%。

帝国化学工业集团(ICI)是英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用于个人护理产品的特种聚合物、用于电子及包装行业的胶黏剂、装饰涂料和家庭及建筑业特化产品,公司研发集中于材料科学、分子科学以及测量和模型等三大领域,2006年公司销售额达48亿英镑。特种化工企业Johnson Matthey专注于催化剂、贵金属和精细化学品核心技术,是全球最大的铂族金属生产商,在黄金和白银提纯领域和用于控制车辆废气排放的催化剂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47.6亿英镑。此外,英国石化工业的58%集中于东北英格兰地区,巴斯夫(BASF)、亨斯迈(Huntsman)、宝洁(P&G)等跨国公司都落户于此。

(四)制药业

英国是世界五大制药业强国之一。据英国制药工业协会(ABPI)的报告,全球前100位处方药的五分之一在英国研发。2004年,英国制药企业雇员数7.3万人,其相关产业雇员数达25万人。在全球前10大制药企业中,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2005年销售收入216.6亿英镑,研发投入32.4亿英镑)和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2005年销售收入139.5亿英镑,研发投入19.7亿英镑),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7位,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6.3%和4.2%。据英国贸易投资署的报告,2005年英国制药产业出口122亿英镑,贸易顺差达37亿英镑,顺差额居英国15个主要产业首位。

研发是制药业的核心,2004年英国制药业研发投入32.1亿英镑,占其销售额的34.2%,占英国全部行业研发投入的25%。英国制药企业主要集中于东南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欧洲医药鉴定局(The European Medicines Evaluatiuon Agency)总部设在伦敦。

近年来,英国在心血管、中枢神经和消化道等领域的药物开发和生产发展迅速。2004年,英国前10大药品依次是Lipitor(Pfizer)、Seretide(GSK)、Zoton(Wyeth)、Plavix(Sanofi-Aventis)、Omeprazole(Generic)、Zyprexa(Lilly)、Simvastatin(Generic)、Efexor(Wyeth)、Enbrel(Wyeth)、Cozaar(MSD),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英镑。

许多世界顶级的制药集团,如美国辉瑞(Pfizer)、瑞士诺华(Novartis)、美国礼来(Lilly)、美国莫克(Merck)等,均在英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美国辉瑞是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主要药品供应商,在肯特郡(Kent)的桑德维奇(Sandwich)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该研发中心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的研发中心,其在英研发费用占其全球研发费用的14%,在英国的雇员超过6000人。据英国制药工业协会的报告,2004年英国制药市场份额居前10位的公司分别为:美国辉瑞,占10.7%;英国葛兰素史克,占9%;法国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占6.4%;美国惠氏(Wyeth),占5.2%;英国阿斯利康,占5%;瑞士诺华,占3.8%;瑞士罗氏(Roche),占3.4%;美国默克,占2.8%;美国礼来,占2.7%;美国强生(Johnson@Johnson),占2.4%。

(五)生物技术

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05年有生物技术专业企业435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2万人,绝大多数是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年销售额30亿英镑,研发费用达10亿英镑。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此外,在资本市场、法律、专利保护及管理等配套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欧洲保持领先地位,目前欧洲三分之一的生物技术公司位于英国。英国生物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及土壤的生物处理、细胞工程、生物催化应用、生化工程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医药、诊断、化工、商品、农药、环

境。

英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多集中在伦敦、牛津、剑桥、爱丁堡等地区。其中,位于剑桥的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将基因研究转化为商业用途的重要基地,目前人类基因研究项目正在该研究院进行。位于伦敦的帝国理工大学在生物技术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牛津大学周边有6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英国30%的微生物博士和31%的基因学研究生毕业于苏格兰,其首府爱丁堡是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拥有阿达纳(Ardana)等85家农业生物技术公司。此外,肯特郡、约克郡和曼切斯特的生物技术工业水平也较发达。

英国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公司有:在抗体药物开发方面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剑桥抗体技术公司(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2005年销售收入1.9亿英镑,研发投入达3900万英镑)、为动物提供化药产品和疫苗的Merial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11.5亿英镑,研发投入8800万英镑)、传染病疫苗开发的Acambis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4000万英镑,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84.4%)、在家畜遗传领域具有优势的Genus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1.8亿英镑,研发投入854万英镑)、从事医药诊断的Randox Laboratories实验室(2005年销售收入3200万英镑,研发投入765万英镑)、Organon Laboratories(2005年销售收入1亿英镑,研发投入3100万英镑)、Norbrook Laboratories(2005年销售收入8300万英镑,研发投入近400万英镑)等。

英国生物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主要由政府机构和维尔康基金(Wellcome Trust)资助。英国政府计划在今后两年内投入1亿英镑用于干细胞研究。独立的慈善性研究机构承担了三分之一的人类基因项目。

(六)食品饮料工业

食品和饮料工业是英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食品和饮料工业的营业额达730亿英镑,在英国制造业中占15.7%。2005年,英国食品和饮料工业就业人数为46.4万,占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4.3%;企业数量6987家,占英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4.6%。其中,肉类生产加工企业1008家,鱼产品加工企业387家,水果和蔬菜加工企业440家,动植物油脂生产企业32家,奶制品生产企业533家,谷物、淀粉及淀粉制品加工企业121家,动物饲料生产企业490家,其它食品生产企业3179家,饮料生产企业797家。该行业知名的英国企业包括帝亚吉欧酒业集团(Diageo)、联合利华(Unilever)、吉百利(Cadbury Schweppes)、联合多美酒业集团(Allied Domecq)、英联食品(Associated British Foods)、泰莱糖业(Tate&Lyle)、北方食品(Northern Foods)和Diary Crest奶制品集团等,来自国外的跨国集团有雀巢、家乐氏(Kellogg’s)、卡夫、玛氏(Mars)、亨氏(Heinz)以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根据英国食品咨询公司(Food From Britain)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食品和饮料工业共推出6000多种新产品,在欧洲国家中位列第一,占全球食品饮料新产品市场的8%。

根据英国食品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2006年英国食品和饮料出口额达105亿英镑,超过1996

年101亿英镑的纪录,前10大出口市场依次是爱尔兰(19.9亿英镑)、法国(13.7亿英镑)、美国(9亿英镑)、西班牙(7.3亿英镑)、德国(6.1亿英镑)、荷兰(5.1亿英镑)、意大利(3.9亿英镑)、比利时(3.2亿英镑)、加拿大(1.7亿英镑)和希腊(1.6亿英镑)。饮料和肉制品是2006年出口的亮点。其中,饮料出口额达37.4亿英镑,威士忌、啤酒和软饮料各为25亿英镑、4亿英镑和2.1亿英镑;美国和法国是第1大和第2大出口市场,金额分别为6.8亿英镑和5.1亿英镑。肉制品出口额达7.6亿英镑,其中出口额最大的是羊肉,金额为2.3亿英镑,牛肉出口额为8000万英镑。

苏格兰威士忌是英国食品饮料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公布的数据,2005年调和式威士忌出口额达19.5亿英镑,麦芽威士忌出口额4.1亿英镑,谷物威士忌出口额932万英镑;前10大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3.7亿英镑)、法国(2.6亿英镑)、西班牙(2.4亿英镑)、韩国(1.6亿英镑)、台湾(1亿英镑)、希腊(7734万英镑)、委内瑞拉(7368.5万英镑)、新加坡(6446.8万英镑)、南非(6396.1万英镑)和德国(5920万英镑);对中国(大陆)出口额4591.4万英镑,排名第15位,比2004年增长86%。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现有会员企业54家,代表了苏格兰威士忌产销量的95%,雇佣人数达8400多人。

(七)电信业

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电信市场。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2005年英国电信企业销售收入584亿英镑,增加值258亿英镑,企业数4953家,雇员约22.5万人。据英国电信管理局(Ofcom)2006年的报告,截至2005年底,英国手机普及率114%,移动话务量占话务总量的31%,家庭数字电视普及率73%,家庭互联网普及率60%,家庭宽带普及率41%(英国为欧洲第二大因特网市场,仅次于德国),3G普及率9%,家庭月均电信消费76英镑;移动通信及互联网宽带为电信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固定电话等传统业务呈下降趋势,2005年,手机业务收入131亿英镑,比上年增长9%,固定电话业务收入101亿英镑,比上年下降8%,互联网业务收入34亿英镑,比上年增长17%。

英国经营各种电信业务的运营商有1000多家。英国电信(BT)在固话市场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话务量份额超过50%。移动市场90%的业务沃达丰、Orange、O2、T-Mobile和Hutchison 3G五家运营商控制。沃达丰的零售收入及话务量市场份额分别在30%和20%以上,位居第一。Hutchison是英国首家3G业务运营商,现在Vodafone等原四大GSM运营商业在加快采纳和推广3G技术,使英国成为欧洲最早进入3G市场的国家。英国宽带零售市场的主要提供商有:英国电信(24%的市场份额)、NTL(17%)、Telewest(11%)、DSL ISPs(47%,其中AOL 、Wanadoo、Tiscali为最大提供商,联合份额为25%)。据研究机构OVUM的调查,英国在宽带基础建设方面被评为“世界级”,其中“密度”指标位居第一,“竞争力”指标居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加拿大。

英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光纤系统及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并且在

卫星通讯、VoIP、Wi-Fi 和WiMAX等领域颇具技术专长。英国电信的Adastral Park研究中心在生物识别安全系统(biometric security systems)的研究方面居世界前沿,共有4000多名科研人员;英国广播公司(BBC)研发中心在数字广播、频谱管理、通信系统及相关的MPEF 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行列;移动虚拟技术中心是英国移动通讯领域的先驱;剑桥的3G研究中心建立了W-CDMA应用测试网络。

英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2005年销售收入366.2亿英镑,研发投入2.1亿英镑)、移动运营商O2(2005年销售收入66.8亿英镑,研发投入800万英镑)、Inmarsat(拥有并运营卫星网络,为移动通信提供卫星服务,2005年销售收入2.9亿英镑,研发投入1100万英镑)、英国电信(BT,2005年销售收入195亿英镑,研发投入7.3亿英镑)等。

英国主要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均为大型跨国公司,包括:马可尼(Marconi,现属于Telent,2005年销售收入13.4亿英镑,研发投入1.9亿英镑)、摩托罗拉(2005年销售收入19.3亿英镑,研发投入7800万英镑)、诺基亚(2005年销售收入13.4亿英镑,研发投入1亿英镑)、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2005年销售收入6.8亿英镑,研发投入5500万英镑)、思科(Cisco,2005年销售收入3亿英镑,研发投入2200万英镑)、以及阿尔卡特、西门子等。

(八)电子工业

英国电子产业在欧洲居领先地位。据英国贸工部的报告,英国电子产品年销售额超过400亿英镑,位居世界第五,从业人数约25万人,电子类企业约1万家。2005年,英主要电子类产品中,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设备进口151.6亿英镑,占其进口总额5.6%额,出口98.7亿英镑,占其出口总额4.7%;电话、电视机及通信器材进口192.9亿英镑,占其进口总额7.1%额,出口191.8亿英镑,占其出口总额9.1%。据研究机构Reed Electronics Research的报告,英国电子类产品产量及市场份额在西欧国家中均居第二位,其中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产量占20.6%,市场占17.6%;控制及仪器设备产量占14.9%,市场占14.6%;消费类电子产量占14.5%,市场占21.5%;通信设备产量占19.7%,市场占27.8%;办公设备产量占17.4%,市场占17.9%。

英国电子产业的核心部分是其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其研发中心多集中于大学校园区。英国约有70所高校参与半导体设计的研究。电子类科技创新公司主要集中于剑桥地区、苏格兰地区、英格兰东北部和南安普顿等地区。

英国电子产业在研发设计等高端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特别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芯片技术、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射频(RF)技术、天线设计、数字无线电和混合信号设计等领域。据英贸工部报告,英国半导体设计产业的营业收入和公司总数均占全欧洲的40%。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报告,2005年英国吸引的电子产业投资项目达48个,位居欧之地区第一。

英国最大的电子企业为位于剑桥的ARM公司,市值16亿英镑,是世界著名的半导体芯片设

计企业,主要提供手机及其他便携电子设备的芯片设计,2005年销售收入2.3亿英镑,研发投入8000万英镑。位于剑桥的Silicon Radio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蓝牙芯片设计企业,该公司首创了蓝牙接口的单片设计,为全球超过50%的蓝牙芯片提供设计,2006年销售收入7.1亿英镑,增长45%,研发投入1.1亿英镑,而该公司在剑桥的雇员仅576人。自爱丁堡大学独立出的Wolfson微电子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在数字信号转化声信号方面具有优势,2005年销售收入9700万英镑,研发投入1200万英镑。Filtronic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射频元件和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2005年销售收入2.6亿英镑,研发投入3100万英镑。其他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电子类企业包括:MicroEmissive Displays(MED)公司是发光聚合物微型显示器领域的世界领先开发商、基于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的SPI Lasers(在光电子方面具有优势)、位于巴斯的PicoChip公司(主要从事无线通信设备的芯片设计)、Pace 微电子公司(英国电视机顶盒的主要生产者)、Plastic Logic公司(塑料材质的电子数据显示开发商)、Psion公司(掌上电脑生产商)、Plasmon公司(高密度光盘生产商)等。

此外,诺基亚、索尼、三星电子、日立、摩托罗拉、意法半导体、NXP(原飞利浦半导体)、爱特梅尔微电子(Atemel)、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等主要大型跨国电子类公司都在英国设有研发或制造基地。

(九)软件业

据英国国有统计局2006年报告,英国软件业投资达130亿英镑,占当年GDP的1.9%。以其占经济增长的比例衡量,英国软件业对总体经济增加值(Gross Value Added)的贡献达2.9%,超过美国。据英国计算机协会资料,英国信息技术(IT)产业的雇员数(不包括其他产业的IT部门)超过110万人,其中从事软件业人员超过三分之一。英国目前有超过3万家软件公司。

英国软件研发实力较强,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人才资源,地处欧洲大陆和北美之间,具有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而其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也为软件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Young)报告,2005年有36%的跨国软件项目投资于英国。

英国软件业主要集中在英格兰东南部和苏格兰地区,特别是在剑桥地区和M4高速公路周边地区较为集中。目前业界认为剑桥的软件产业技术能力领先欧洲其它地区。

英国软件产业的优势领域主要包括:数据库开发、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应用、娱乐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特别是在实时和对安全性要求高的金融及财务软件方面具有优势。

英国主要软件公司包括:Sage公司(著名的金融会计软件开发商,2005年销售收入7.8亿英镑,研发投入近8200万英镑)、Misys公司(英国最大的金融软件公司,市值超过13亿英镑,主要从事银行软件开发,2005年销售收入9000亿英镑,研发投入近8200万英镑)、Amdocs 公司(电信和电力行业系统软件服务提供商,2005年销售收入11.9亿英镑,研发投入近8400万英镑,1996年在北京成立Amdocs(中国)有限公司)、LogicaCMG公司(全球知名IT服务提供商,2005年销售收入18.4亿英镑,研发投入近2600万英镑)、iSOFT公司(主要从事医

疗软件开发,2005年销售收入2.6亿英镑,研发投入近1800万英镑)、Autonomy公司(在企业数据搜索方面具有优势,2005年销售收入5600万英镑,研发投入近1300万英镑)等。此外,自“9·11”事件后,随着对数据安全的重视,英国涌现了一批在信息安全和数据挖掘方面具有优势的公司,如Detica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1亿英镑,研发投入近370万英镑)等。

此外,许多跨国软件公司均在英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基地,如IBM、Computer Associate、微软(Microsoft)、Oracle、SUN、Adobe、富士通(Fujitsu)、SEGA、SONY以及印度最大的软件开发及咨询企业Tata Consulting等。其中,微软在剑桥设立的软件实验室,为其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海外研发地,微软英国公司预计2006年收入达25亿美元。

(十)环保产业

欧盟和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令和法规。根据英国政府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和2015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分别占到10%和15.4%,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60%。正因如此,近年来环保产业在英国得到快速发展。据英国贸工部援引英国环境工业协会(EIC)的数据,英国在环境技术领域有各类企业1.7万家,就业人数40万人,年营业额250亿英镑(2004年)。英国环保产业的优势领域包括清洁技术、水处理、空气和土地污染控制、海洋污染控制、噪音和震动控制、可再生能源、环境监测等。

为满足欧盟关于废旧电子和电器设备指令和限制特定有害物质指令的要求,英国重点开发了应用于汽车和交通领域的清洁技术。世界领先的交通与工程顾问公司Transport Design International开发了零排放电力有轨城市交通系统,莱斯特大在离子液体电镀工艺领域居世界前列。

在水及污水处理领域,英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工程设计和建造以及过滤器、管道、控制和遥测设备的生产制造,年均海外市场收入超过30亿英镑。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主要有气体洗涤器、集尘器、焚烧炉以及整套的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在噪音和震动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包括消声器、静音器和噪音监控。在石油和海洋工业环保领域,Briggs集团可提供石油和天然气海上设施管理以及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服务。

英国企业在低碳、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自身优势,主要包括自动监测和定位、节能建筑和建材、能源审计和热电联产。位于爱丁堡的能源系统研究所和位于Northumberland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NaREC)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Voller能源集团是世界上最早从事便携式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

在生物质能方面,英国现已建成370多座生物质能发电站,装机容量达848兆瓦,使用原材料包括木屑、能源作物以及农业、城市和工业废物。目前,英国Green Spirit Fuels公司正在西南英格兰地区建造英国第一座使用谷物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工厂,计划年产10万吨汽车燃料以及动物饲料和工业用瓶装二氧化碳两种副产品。

在水电领域,英国现有大小水电项目近200个,在水电和防洪一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具有研发优势。英国IT Power咨询公司参与了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地的水电项目,Gilbert Gilkes&Gordon公司生产的水轮发电机已在80多个国家得到使用。

在太阳能领域,英国现有8万多个太阳能热水系统及数千个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集热器制造、测试、安装、培训和咨询等领域具有专长,在光伏发电材料研发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生产商日本夏普公司在英国设有欧洲生产基地,Solar Century、Thermomax等生产企业和Halcrow集团、IT Power等咨询公司积极参与海外项目。

在风能领域,英国已安装110多个风电场,发电量达1338兆瓦,其中最大的风电场位于威尔士Cefn Croes,共有39台涡轮机,发电量可达58兆瓦,在其25年的运营期内可节约4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Garrad Hassan顾问公司是并网风电领域的领先者。

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拥有丰富的潮汐能和波浪能资源,欧洲海洋能源中心就座落于此,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波浪能装置Pelamis以及Seagen潮汐洋流系统都来自英国海洋能源产业。

英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先进,伯明翰大学和STS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监测技术可大大减少发现和应对水污染的时间,Severn Trent试验室(STL)的环境测试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一批知名环境问题咨询顾问公司活跃在英国环保市场,例如环境资源管理公司(ERM)能够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Hyder工程顾问公司提供环境测评、审计、保护以及规划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Climate Care公司支持客户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

二、英国技术进出口政策和近几年技术贸易统计

作为欧盟成员国,英国遵循欧盟统一的对外贸易法规,仅在敏感物品和军品等领域实行出口限制。在出口方面,英国政府主要提供战略咨询和市场调研服务,安排供需见面,资助企业海外考察和参展,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等。对于企业研发活动,政府提供税收返还和税收信贷等措施,鼓励创新。

英国的贸易统计分为货物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统计两大类。总体上,技术贸易应属于服务贸易范畴,但英国的服务贸易并未将技术贸易专门定为一类进行统计。英国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基本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国服务业实际情况进行了微调,共分为十一类英国服务贸易。其中计算机和信息(Computer and information)、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应属技术贸易范畴。

(一)分行业统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及数据库、数据加工、硬件咨询、软件服务、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修以及报纸、杂志订阅服务。近年来,英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如下:

2003-05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统计

单位:百万英镑

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包括版权使用费、专利使用许可费、商标、外观设计以及专有技术使用费等。近年来,英国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贸易统计数据如下:

2003-05年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统计

单位:百万英镑

(二)地区分布

在上述行业中,英国与欧盟成员国和美国的贸易中占据其主导地位。2005年,与欧盟25国和美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8.4%、23.3%;与欧盟25国的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金额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8.7%、37.2%。

2005年英国相关贸易国别统计

单位:百万英镑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

附1:英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口前20名国家和地区

单位:百万英镑

英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前20名国家和地区

单位:百万英镑

附2:英国服务贸易主要进出口国家一览表

单位:百万英镑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英国陶瓷市场的调查

关于英国陶瓷市场的调查 中国陶瓷的生产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产品现已销售到德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英国、日本等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器从中国传到西方,从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王室贵族对瓷器的狂热喜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惜重金购买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将景德镇高雅的青花瓷用来收藏。据海关出口统计,2000年1-9月份累计出口额已达7.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给中国陶瓷出口带来新的机遇。由于世界各国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的不同,我出口企业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才能达到适销对路的目的。 英国是欧洲生产陶瓷较早的国家,陶瓷在英国使用较普遍。英国除自己大量出口陶瓷之外,也大量进口陶瓷。英国陶瓷市场大部分由18头、21头茶具所占据,很小部分是茶壶、杯碟之类。中国生产的陶瓷品在英国市场享有盛名,消费者对我产品的瓷质洁白、造型优美、图案富有东方民族物色颇为欣赏。英国除进口艺术瓷外,还进口大量美术陶瓷,我企业如在这方面开发新产品,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所以我们决定把消费市场即目标市场国定在英国。 英国的人均收入及消费力水平: 国际知名某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调查显示,由于受生活费用迅速上涨的影响,英国家庭的消费能力明显下降。调查报告指出,扣除基本生活开支和税收后,一个普通英国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20%,而2003年的这一比例为28%。 英国家庭现在平均每月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为772.79英镑,而2003年则为909.84英镑。由此外,过去5年来每个家庭平均每月的固定日用开支增加了近45%。每月的汽油费上涨了29%,燃料费上涨了110%,地方政

府税上涨了25%。报告说,燃料价格上涨意味着情况还可能恶化,随着水电煤气的价格上涨,生活费用还会增加。 从有关部门获得进一步的资料显示,英国陶业各具体产品销售情况如下。餐具等:销售额为5.41亿英镑,其中进口占2.29亿英镑;卫生洁具等:销售额为1.99亿英镑,其中进口占0.67亿英镑;陶瓷地砖等:销售额为1亿英镑,其中进口占2.34亿英镑。近几年来英国陶瓷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市场销售额一直保持在20亿英镑左右,陶瓷进口份额不断增加。 英国陶瓷业的劣势与危机: 1.英国人对于陶瓷产品的喜爱以多转为摩登、现代的设计,古典精致的高价位骨瓷市场渐渐缩小,对英国百年骨瓷大厂造成打击。 2.英国结婚率逐年下降,陶瓷礼品不如以往畅销。 3.英国陶瓷市场从高价位到平价商品价差相当大,消费者为节省荷包,多倾向购买平价陶瓷产品,间接将陶瓷市场行情价位拉低。 4.英国陶瓷材料的产出逐步下降,让陶瓷产品品制造商供应线出现供应短缺的风险。 英国陶瓷业的优势与转机: 1.英国知名的顶级骨瓷品牌市场不仅局限于英国,在国际市场上仍有相当大的需求量。 2.除了经营国际市场,英国陶瓷业者今年也多专注于国内市场,强调「Made in England」或是出自于陶瓷故乡的「Made in Stoke-on-Trend」,让英国制品的印象深入人心。 3.陶瓷产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一部分,更蕴藏了许多美学成分在其中,消费者仍愿意在此投资。 4.由于陶瓷产品仍属易碎商品,一般家庭对于陶瓷用品的替换率还是相当频繁,长期来看仍是值得经营的市场。 5.英国消费者喜爱更换其餐具样式,有利于陶瓷餐具设计推陈出新 6.英国绝大多数家庭的餐具材质仍多选用陶瓷产品。 英国陶瓷市场的竞争对手:

零售调研报告

零售企业调研报告——以河西人人乐为例 一、前言 人人乐,一个在与世界零售巨头近距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以满足大众生活需求为己任的优秀零售企业,以不断勇于竞争的精神不断开拓,以不断超越自我为宗旨,用心打造着一个优秀的民族商业品牌。 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优秀的民营零售连锁企业,自1996年成立至今,人人乐已经快速成长为中国30强零售连锁企业品牌之一。从深圳到华南、西北、西南、华北,截止2008年12月,人人乐在全国20多个市级以上城市,已拥有经营门店81家,签约门店1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1.8万人,2008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6年荣获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连续5年荣获深圳市100强企业、深圳商贸流通企业20强。2007年荣获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连锁企业30强。 人人乐主营大卖场、社区超市和百货三种业态;同时针对细分市场,人人乐首创了“大卖场+大百货”的卖场格局,并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了“以大型超市、大型百货、大超市+大百货、大超市+小百货、小超市+大百货、中型超市、社区超市”七种混合零售业态的基本产业业态。人人乐坚持“为顾客创造服务、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营理念,以为顾客提供:整洁的环境、优质的商品、实惠的价格、快捷的服务为己任,多种业态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高质、超值、安全的商品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购物需求。 人人乐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企业公民,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在承担商业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为员工提供宽阔的事业平台和永远的升迁机会。 二、调研背景 (一)企业简介: 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市人人乐连锁商业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7-04-22 来源:调查报告 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c、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乌龙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乌龙。 b、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黄金桂、闽南包种。 c、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包种、铁观音、乌龙。 d、台湾乌龙茶:木栅铁观音、文山包种茶、洞顶乌龙茶、白毫乌龙、竹山乌隆、梅山乌龙。 3)红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小种红茶:星村小种、正山小种、人工小种、烟小种。 b、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宜红,闽红。 c、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4)白茶 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白牙茶:银针白豪, b、白牡丹。 5)黄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黄牙茶:银针 b、黄小茶:毛尖 c、黄大茶:大叶青 6)黑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分为: a、湖南黑茶:黑砖茶、黑毛茶。 b、湖北黑茶:面茶、里茶。

c、四川黑茶:四川边茶、康砖、金尖。 d、滇桂黑茶:云南普洱茶、六堡茶、白牛茶。 二)茶叶的市场 1、茶叶市场的特点 通过市场的调查发现我国的茶叶市场有很大的漏洞缺陷,走访的一些茶叶经销商透露说先进茶叶种类相当的多,而且很多都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价格也是经常地变动。 1) 茶叶种类多样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现有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之分;具体到某种茶叶又有细分,如红茶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质量特征而言,同类茶叶也有名优茶、大宗茶的区别。并且,各地的区域环境、气候、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制茶工艺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工夫红茶的滇红与祁红的质量差别、闽南(北)乌龙茶与台湾乌龙茶的质量差异等。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中国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中国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C、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乌龙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乌龙。 B、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黄金桂、闽南包种。 C、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包种、铁观音、乌龙。 D、台湾乌龙茶:木栅铁观音、文山包种茶、洞顶乌龙茶、白毫乌龙、竹山乌隆、梅山乌龙。 3)红茶

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引导语:茶具,古代又称茗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下面是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茶具市场的变迁 1、源远流长的茶具茶作为饮品,经过了发现—利用—茶艺化的漫长过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茶具是随着“茶之为饮”应运而生,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并随着饮茶习俗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功能完善的茶具 煮水器具:风炉、鍑、茶炉、茶铫、汤瓶、瓢、炭挝、火夹、随手泡。 碾罗器具:茶碾、茶磨、茶罗。 品饮器具:茶壶、茶盏。 摆置器具:茶桌、茶椅、茶车、茶海。 辅助器具:茶匙、茶筅、茶瓶、茶漏、茶夹、茶则、茶荷、茶针、巾、都篮等。 3、材质多样的茶具 竹木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 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材质的茶具。

调查统计发现,消费者在选择茶具时,最关注的因素仍然是茶具的材质。 4、不断追寻艺术性的茶具 混煮法时期,茶与其他食物混煮,尚未发展出专用茶具,多为陶土所制。 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瓷器发明后,陶质茶具逐渐为瓷质茶具所替代。 唐代以后,文人雅士开始追且茶器的釉色之美与造型之特;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专门的茶具制造也应运而生。陶瓷茶具的种类与装饰也日渐丰富。明初紫砂的出现,更是广受追捧。 5、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现代茶具 茶家具:茶桌、茶椅、茶车等,主要在茶馆茶楼等经营场所应用。 煮水器:用来煮水的随手泡,又称电茶壶。 茶艺表演重要道具:茶海、茶六宝(茶夹、茶漏、茶拾、茶荷、茶针、桶)、水洗等。 茶器皿:狭义的茶具,包括紫砂壶、公道杯、品茗杯等 二、生机勃勃的茶具市场 1. 茶具市场增长迅速 XX年6月,餐具用品市场供求平稳。XX年6月,餐具市场丝毫未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以较大的幅度扩大市场份额,

上海大众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上海大众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2009 年全球汽车市场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下,但我国汽车市场一枝独秀,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汽车市场从第一季度开始逆势而上,创造了年销售量破千万辆的历史记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海大众汽车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 2009 年初起就率先感知市场回暖,紧紧抓住市场契机,以满足用户的优质产品和卓有成效的营销运作,最终创造年度销量的历史新高,成为国内第一家累积销量突破 500 万辆的轿车企业。一、2009 年上海大众市场总体表现 2009 年虽然受到产能的限制,但上海大众抓住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销量连续创造新高。2009 年上海大众共完成批发 72.8 万辆,同比增长 48.6%完成零售 72.9%万辆,同比增长 45.6%(见图 1)无论批发和零售均名列狭义乘用车行业第一,充分显示了一个成熟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图1上海大众历年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009 年以来,上海大众的双品牌战略日趋成熟,旗下大众和斯柯达品牌各款产品均保 持了良好的销售势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大众品牌 2009 年实现零售60.56 万辆,同比增长 37.2%,继续保持单品牌排名第一位。斯柯达品牌初步完成了产品战略布局,产品结构更为完善,2009 年实现零售 12.35 万辆,同比增长108.2%。探究上海大众优秀的市场表现,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深度把握政策导向,及时采取合理的市场营销手段抓住了市场机遇。第二,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多款“蓝筹” 产品推动销量持续增长,并形成了新车型与成熟车型均衡结合的市场销量结构。第三,上海大众完备的服务网络和区域差异化市场战略也为市场的开拓创造了先机。二、2009 年上海大众各产品的市场表现在中国经历了 25 个年头的风雨征程,上海大众不仅引入了制造精良,个性突出的各款车型,引领着细分市场的潮流风向,而且还针对中国道路特点与中国消费者审美观,对成型进行了出色地本土化设计与调校,完美地融入了中国本土市场,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成功地实现了由“产品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 (1) PASSAT 新领驭 PASSAT 新领驭自 2009 年 4 月份上市后月销量一直保持在万辆左右,稳居中高级车市场前三甲;尤其是 2009 年下半年,受益于PASSAT 新领驭的市场发力,上海大众在 B 级车市场增长明显。PASSAT 新领驭

英国女式睡衣市场调研报告-国贸134许振宇2013124419

英国女式睡衣市场调研报告 1.概况: 我们主要是面向英国市场出口女式纯棉睡衣。 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许多年里,纺织工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逐步萎缩,纺织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 英国冬天很长,但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很少低于0℃,夏天最热的时候一般也不超过30℃,因此各类大衣、丝绸服装等在英国需求不大。英国青少年不如美国青少年那样青睐牛仔系列。英国人的消费水平低于美国人,消费观念也有所不同,相对较接近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生活比较节俭,因而对毛巾、床上用品等日常消费品的需求相对美国要少得多。英国盛产羊毛,而且毛制品的后处理技术很高。每年英国出口大量的精纺和粗纺毛料到欧洲及世界各国。由此可见,羊毛衣及羊毛制品很难进入英国市场。欧洲许多国家禁止使用动物皮制作服装,因而貂皮大衣等高档系列服装也难以在英国市场上销售。但是英国人喜欢棉制品,英国本土不生产棉花,所以英国市场上的棉制品基本上依赖进口,各类棉纺织品的市场前景看好。 据英国贸工部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十大服装进口市场分别为:中国香港、土耳其、中国内地、意大利、德国、摩洛哥、斯里兰卡、印度、比利时、法国。其中,英国从中国的服装进口增长尤为显著,服装的进口额相当于纺织品进口额的三倍,因此出口前景广阔。 2.目标市场: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我们对英国睡衣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下图为来自于英国的调查: 喜好: 由调查可知英国由大量女性喜欢穿睡衣睡觉,而男士则不太偏爱穿睡衣。

人口:英国人口数量2015:英国人口总数:64456631人,英国男性人口数量:31738525(49.2%),英国女性人口数量:32718105(50.8%),英国男女比例:49.2:50.8,女性比例占多。 收入:英国作为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和福利比中国高得多,消费能力强。 因此,向英国出口女式纯棉睡衣市场前景广阔。 3.出口营销计划: 1.树立品牌,加大前期广告宣传力度。 英国人喜欢名牌商品,品牌意识很强,名牌商品的价格颇高。而非名牌产品,尽管质量不差,做工精细,式样新颖,可就是卖不了好价格,也不可能在高档商店里销售。由此可见,品牌战略对于拓展英国及欧洲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注重质量,出口优质产品。 英国对进口睡衣有很高的质量门槛,劣质品很难进入英国市场,因此在质量上严格把关,一定要符合或高于英国准入门槛。(如2009年英国提高睡衣进口门槛,新标准高度关注纺织品燃烧性能。)对于门槛要求一定要注意。 3. 注重迎合消费者喜好。 要紧跟英国时尚,出口英国女士喜爱的睡衣款式,英国女生睡觉爱穿睡袍式的睡衣,而睡衣裤显得非常时尚。英国女式睡衣的趋势为趣味、性感、环保、高端。4. 合理选择分销渠道。 欧盟家用纺织品市场销售渠道主要由专业零食商、专业商店、批发商、百货商店、邮寄商店、超级市场、地摊市场、进口组织、进口商。我们主要供货给进口商,可以减少营销成本,英国分销渠道主要为传统的区域代理,可以寻找几个代理商帮助销售。一些睡衣经常咋爱超市里被打包成礼物销售,所以同时可以分销一些给当地超市。 5. 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销售。 一些英国网站销售平台可以作为重要的宣传和销售渠道。如今网站日益变得互动,以求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促进忠诚度。像Figleaves and Bravissimo这两个网站有一个选项可以回顾浏览过的产品,还可以邮件告知朋友,顾客可以写博客与朋友分销。充分利用这些网站,可以大大提高产品宣传力度。 4.竞争者分析: 1.欧盟竞争者: 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欧盟内部国家在贸易中占有绝对大的优势,像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同样作为英国纺织品进口大国,这些国家厂商可以减少大量库存和运货时间,特别是当前服装款式的变化越来越快,对接近消费者的欧洲厂商特别有利,同时他们可以享受关税等优惠,不受贸易壁垒的阻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有些是由分包方制造的,夹杂着一些次货,给欧盟的进口商造成不好印象,他们宁愿选购欧盟内部产品。可以看出欧盟内部厂商竞争力很强。 2.亚非拉竞争者: 亚洲各国对当地纺织和服装业的建设,对纺织品的出口和吸收外资等方面都采取鼓励政策,各地区的基础建设也较佳,货物的运输也较及时。 非洲国家纺织和服装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和进口保证,同时当地基础设施

商超调研报告

商贸、零售行业调研报告 一、发展概况 1、零售行业整体增长放缓,传统大型零售企业份额下降 伴随宏观经济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零售行业销售增速持续下滑。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逐年增多但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但自2010年连续六年增幅下降。同时,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份额也持续下降。2015年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幅为%,其中31家企业增幅为负,是该项统计历史上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年,说明业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经营将面临多重压力。 2、电商占比提高,实体店继续放缓 2015年中国零售百强销售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2014年大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7家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企业销售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速达到%;6家“实体+电商型”企业也实现了同比%的增速,相比网络销售增速的快速发展,零售百强中其余87家实体店销售增速近年连续下滑,2015年同比增速仅为%。 3、零售行业加快整合,并购市场尤为活跃 据并购市场咨询(Merger market)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传统零售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148%,并购交易总额接近2012年总额的3倍。从王府井百货收购中国春天百货、华润创业与英国零售集团Tesco成立合资公司、

2014年南京新百收购House of Fraser和金鹰控股收购美国Skin mint,都反映出零售企业正抓紧时机,通过并购重整以调整经营战略,实现规模扩张和业态延伸。可以预见,国内零售行业的并购整合还将延续。在零售行业逐渐步入慢增长轨道,企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业绩相对较好的龙头公司利用有利时机,用低成本并购低估值的零售企业,突破业态和地域瓶颈,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 由于新开门店的成本提高而商圈优良资源稀缺,我国零售业“跑马圈地”的外延式扩张已经大幅放缓,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并购重组,快速占有成熟的零售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来扩大企业的规模。 二、发展趋势 1、跨境电商刮起潮流,海淘代购成新生力量 2014年中国进口零售电商市场规模为万亿元,相比中国网络零售总额的万亿来看,规模非常小。同时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 9,300名网购消费者中,曾经网购过海外商品和经常进行跨境网购的用户比例分别只有 %和 %,这反映了跨境网购在中国的渗透率还很低,大众消费者对跨境网购的认知尚待开发。2014 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口占比为 %,较2013年的 %增长个百分点,显然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新增长热点。随着普通消费者对跨境网购认识的逐渐普及和深入,进口零售电商的市场渗透率和市场规模仍会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迅速上升和扩大。 2、精准定位创造竞争“真空”地带 零售业是零售商与消费者在需求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循环互动过程中逐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花茶包装市场调研 与 sweet flower花茶系列产品包装设计构想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2011.11.26 ~ 2011.11.28

目录 引言.................................................................................................................................. 一、市场调研......................................................... 1、调研时间.................................................................................................................. 2、调研地点.................................................................................................................. 3、调查对象 ................................................................................................................................. 4、目的.......................................................................................................................... 5、市场现状.................................................................................................................. 6、市场定位 ................................................................................................................. 7、主题文化.................................................................................................................. 8、主要包装材料.......................................................................................................... 9、茶包装色彩.............................................................................................................. 10、茶包装文字设计...................................................................................................... 11、茶包装设计要体现环保意识.................................................................................. 12、市场现有茶叶包装分析.......................................................................................... 12、市场现有茶叶包装分析.......................................................................................... 二、本次包装设计.....................................................

上海啤酒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上海啤酒市场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

第一组:庞善芳,金晶,张立 上海啤酒市场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了解市民对啤酒口味的偏好和评价,以及各啤酒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二、调查对像:进出大润发超市购物的市民,年龄在18岁以上80岁以下。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黄兴大润发超市进出口处,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达100%。同时还到超市内啤酒摆放架进行调查。 四、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6日下午1点到4点 五、调查内容(见附一) 六、调查结果 本小组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到超市内调研的情况,具体如下: 从问卷调查看: 调查的市民当中,男女比例为3:2,调查的年龄段分别位于16岁以下,16–24岁,25–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每个年龄段都有一定的比例,职业有学生,商人,服务员,办公室人员以及退休人员。经常喝啤酒的比例有45%,偶尔喝喝的占了35%,从来不喝的也有20%,其中夏天的时候是喝最多的,有些人会一天两三瓶。在上海,因为地方保护政策,三得利啤酒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占了78%,其次是力波,青岛和燕京,其他的牌子几乎没有。市民普遍都是从超市购买啤酒,在便利店和大酒店中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几乎没有人会在夜市小摊购买啤酒。市民们喝啤酒的场合大都在正常进餐,占了60%,聚会也占了35%,休闲放松野会喝喝。瓶装的啤酒比较深的大众的喜欢,其次是易拉罐的较多,但市民们表示,聚会时大都是整箱的买,口味都是偏向于清爽,占了90%,市民购买某一品牌的啤酒是多因为口感的,他们在啤酒的月消费上有30元以下,30元到50元,50元到80元,80元到100元,100元以上几个阶段都有分布。 从超市调研来看: 一、市场概况 据上海市酿酒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2009年申城啤酒消费量将呈两位数字的增长,由2008年的120万千升,增长到160万千升。每天的消费量达到1800千升。上海1-7月份啤酒产量56.59万千升,同比增长20.9%,正可谓产销两旺。在这个总量中,居民家庭的啤酒消费量高达九成,餐饮业的啤酒消费量只占到一成左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与国外的消费习惯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商务消费多选择葡萄酒、黄酒等酒种;二是啤酒一进酒店就身阶陡升,一瓶2.4元的中档青岛啤酒,在高一些档次的酒店要价在10元至20元之间;三是上海啤酒市场的销售网络相当发达,商场超市及1.6万家烟杂店遍布全市,居民一般不出小区就能买到啤酒,小店不仅对成箱购买者送货上门,还负责回收酒瓶。上海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国内年人均啤酒消费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市民消费啤酒的动向已逐步趋同国际化,乐意接受一种清爽型风味的啤酒。如今市内外,30多家啤酒生产厂家几乎都是在生产这种啤酒。价格定位低档,各啤酒单价约在 1.9-2.5元之间,例如三得利、力波的售价 2.3-2.5元。精装的单价约在3.2-5.5元之间,上海啤酒市场主角是700毫升瓶装啤酒,其所占的比例约在80%以上;其次是易拉罐啤酒,其所占的比例约在15%左右;其余的则是其它性质的

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

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 星巴克本质上就是一家快餐连锁,它需要讲究效率。下面是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为大家提供参考。 1971年,星巴克创立,在随后的40多年时间里高速发展,以独特的“第三空间”概念培养了忠实的顾客,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本文以市场进入战略的视角解读星巴克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以及在全球扩张过程中的失败,着重分析了在中国的市场进入战略,希望对中国餐饮企业的国际化有所借鉴意义。 1、星巴克的市场进入战略分析 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戈登波克和泽乌西格尔三个朋友于西雅图创办了美国星巴克国际咖啡有限公司。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与他旗下的“天天咖啡”合并,带领星巴克走过了数个里程碑,并开始了全球化发展之路。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星巴克在美国市场趋于饱和后,将目标瞄准海外,首先登陆日本,并将传统的直营方式改为特许经营与合资,后用同样的方式登陆中国,但是在21世纪初,星巴克开始在中国慢慢收回代理权,采用直营的方式发展。星巴克的这一举动表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及时调整战略,以更好适应企业发展。下面分析星巴克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市场进入战略。 2、进入模式的选择 星巴克进入外国市场,要了解如何选择最佳进入模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凭借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获得回报,所以企业的最佳进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核心竞争力的性质。星巴克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并结合当地的市场情况选择适合的进入策略。 21技术诀窍 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专有技术,对于这样的企业,要尽可能地避免技术授权与合资经营安排以防技术失控,而建立全资子公司可以减少技术被盗用的风险。 22管理诀窍 许多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运营管理,这样的企业失去对技术接受方或合资者管理技能的控制的风险并不大,通常有严格的国际法保护这些服务企业有价值的资产――品牌。所以服务企业适合采用特许经营与建立子公司混合的方法来进行全球扩张。 星巴克没有高科技、没有专利,它的成功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商圈和店址的选择、典雅的店堂设计、科学的连锁运营管理、不断地创新等。显然,在星巴克的国际化过程中,更加适合特许经营与建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入新的市场。 3、星巴克在各国的进入模式介绍 1995年,星巴克在美国拥有700家门店后,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星巴克开始寻求海外机会,第一个目标市场是日本,在日本大获成功后,又进军欧洲

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监管问题调研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9632 (报告范本系列) 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监管问题调研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监管问题调研报 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药品零售经营企业是药品流通中重要环节,点多面广,处在药品经营的前沿,加强对零售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尤为重要,我结合对本辖区内的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现将药品零售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措施对策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分类管理方面:药品未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摆放陈列,处方药品与非处方药品时有混放;医疗器械(膏药类)与药品混放;非药品(保健食品)

与药品混放;易串味药品不能单独设立专柜存放。 (二)处方药销售方面:处方药品不能完全凭处方销售,处方收集不全,对未凭处方销售的药品,销售登记不全。 (三)人员管理方面:部分药店质量负责人是聘用的,其经常不在岗,营业人员也自行调整为其家人,未经上岗培训就从事药品经营,在对处方药品的销售和调配操作中很不科学,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四)经营方式方面:个别零售药店存在着以零代批现象,将药品直接销售给基层医疗机构;有的药店进行无证行医,前面是药店经营场所,后是诊所病房;有的零售药店之间有调货现象,对销售不太好品种或快到效期的药品药店之间有进行销货或换货进行销售。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不仅拥有工业革命先行者的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继续保持了强大的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为进一步了解英国产业现状,从而推动中英双边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在此有选择地对汽车、航空航天、化工、制药、生物技术、食品饮料、电信、电子、软件和环保等英国十大产业部门进行介绍,并总结了近年来英国技术进出口贸易的有关情况。 一、产业简介 (一)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英国主要产业部门之一,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国际机动车制造商组织(OICA)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汽车产量达180.3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7%,居世界第10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4位,仅次于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其中,轿车产量159.6万辆,占全球轿车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9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4位,仅次于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商用车产量20.7万辆,占全球商用车总产量的1%,居世界第17位,在欧洲国家中居第6位,仅次于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 根据英国贸工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英国汽车工业企业共有3446家,占英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2%。其中,整车及发动机生产企业766家,部件生产企业1486家,车身制造企业911家,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企业248家,轮胎生产企业35家。2005年英国汽车工业就业人数达21万,占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5%;营业额468.9亿英镑,在英国制造业中占10.1%;汽车产业增加值101.8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增加值的6.9%;资本性支出14.1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资本性支出的12.1%。2006年,英国汽车产品进口379.2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的13%;出口231.2亿英镑,占英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11%。其中,整车出口165.3亿英镑,汽车部件出口52.2亿英镑,轮胎出口5.7亿英镑,汽车电子产品出口4.3亿英镑,车身出口3.8亿英镑。 自1911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在英国建厂至今,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几乎为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汽车业巨头垄断。根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协会(SMMT)的数据,2005年英国前五大轿车生产商依次是日产、丰田、宝马(迷你-MINI)、英国通用和本田,合计产量占英国轿车总产量的72.4%;前五大商用车生产商依次是英国通用、福特、Leyland卡车、路虎和LDV,合计产量占英国商用车总产量的97%;产量前五位的车型依次是宝马迷你(MINI)、通用雅特(Astra)、日产Micra、丰田Avensis和标致207,合计产量占英国轿车总产量的52.7%。英国还是全球重要的高档豪华轿车产地之一,知名厂商包括宝马(劳斯莱斯)、大众(宾利)、McLaren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Mclaren SLR)、Caterham、Connaught、Gibbs、Morgan、Proton(Lotus)、TVR。此外,伦敦出租车也以其独特款式闻名于世。 2004年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动机产量达305.9万台,其中汽车发动机271.9万台。福特是英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商,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满足福特在全球25%的需求。其他主要发动机制造商包括丰田、日产、本田和宝马,康明斯(Cummins)在英生产商用车发动机,珀金

零售业市场调研报告

关于零售业的市场调研报告 ---银座商城 目录 一、前言 3 二、企业基本概况 3 三、市场定位 4 四、商场及商品 5 五、促销策略 8 六、定价策略 11 七、配送政策 13 八、结论 13

一、前言 进一步了解我国零售业的管理经营模式,真正的从感官视觉角度了解零售业的工作流程,联系课本上所学的各种理论,与现实企业所选择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真真正正的从可行性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上所学的各种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我们组经过讨论决定通过参观银座的地下商城和银座购物商城来对零售业做一次市场调研,下面是我们组成员通过实地参观和网上收集信息完成的市场调研报告。 二、企业基本概况 银座购物广场公司简介 银座购物广场地处济南市泺源大街99号,位居济南市最大的容貌工程泉城广场地下,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省内首家以大型超市、精品百货、餐饮娱乐为经营特色的大型购物中心,也是目前国内单层面积最大的商场,分为大型超市、精品百货和综合服务

三大部分。 银座购物广场从1999年10月31日开业至今,始终贯彻“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经营理念,以“真诚奉献,奉献真诚”为服务宗旨,坚持“以文兴商”,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销售额和利润额年年攀升。 以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大型超市,经营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蔬菜、水果、鲜活水产、畜禽肉制品、副食品、包装食品、烟酒饮料、保健药品、洗涤化妆品、日用百货、文体用品、针纺织品、儿童服装等,品种近3万个。 精品百货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货区布局及商品突出年轻时尚的特点,目标顾客年龄锁定在18—35岁之间。主要经营男女时装、皮鞋、箱包皮具、钟表眼镜、金银珠宝、化妆品、运动休闲服装等,经营品种达5万多个。 综合服务区,设有总服台(电话86065959)、快餐厅(麦当劳快餐、康康快餐)、水吧,游戏厅、柔婷护肤中心、金色童年、室内停车场等,为顾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银座购物广场开业至今先后荣获“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 位”,“山东省名牌企业”,“全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检查标兵单位”、“第三届全国诚信光荣榜上榜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07年2月22日《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银座购物广场在规范物价管理方面的经验。银座广场成功经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也为泉城广场带来了巨大人气,成为省会济南的一大景观,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拥有现代百货、大型综合超市、家居、便民超市等多业态的连锁型零售企业。目前在济南、泰安、滨州、东营、淄博、日照、滕州、临沂等地拥有 18 家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及近 30 家银座便民超市,营业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 4 亿元。 历经9年的飞速发展,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规模在山东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 银座品牌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在全国亦具有较高的美誉度。公司所拥有的百货店、综合超市、家居、便民超市四种业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了较强的综合优势。 2000 年起,银座制定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润邦”恩施市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一、前言: 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恩施玉露”作为恩施的三大名片之一,于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恩施属于全国著名茶叶基地,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蒸汽杀青自动化生产线一条和拥有年产1500吨富硒绿茶精制生产线,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又有鹤峰、利川、咸丰、宣恩等众多市、县品牌与之竞争、抗衡,使得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恩施玉露”于恩施州内销售并不理想,为树立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英雄形象;增加“恩施玉露”在州内销量,并使“湖北省茶叶学会金奖产品”、“湖北省第三届十大名茶”、“第七届中茶杯一等奖”、“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的名誉真正深入民心;我们做此次调查让决策者更好的了解州内茶叶市场和对茶叶改进提供决策。 二、调查目的: 1、了解恩施玉露现行的市场占有率及营销状况; 2、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优劣势和营销手段; 3、确定“恩施玉露”在消费者中的地位。 三、调查方法: 1、走访调查:小组成员拟定好调查提纲对消费者、经销商、专卖店、茶楼高层管理进行; 2、问卷调查:对市内的主要消费和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封闭试加当场访问。调查问卷的分发在消费者休息地和茶馆等地有目的的发放并现场收回,有效率99%以上; 3、观察法:对大型超市的茶叶品种和价格作比较; 4、二手资料:对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历史或者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广大网民对产品的看法或者意见。 四、调查结果分析: 全部调查的结果由所有成员汇总后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的分析是问卷统计后由小组分析。 走访调查结果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