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美术课堂是小学生们展示自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场所。
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的手段,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美术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方方面面,通过艺术的表现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接下来将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美术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情感教育美术课堂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美的东西,比如自然风景、动物、花草等,让学生对美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艺术作品的观摩和分享,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和珍惜美,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友爱互助的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观摩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表达欲望。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对情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品德教育在美术课堂中,品德教育同样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律自强的品质。
而美术作品的创作背后需要学生的细心、耐心和专注,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观摩一些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培养学生的美的品味和艺术情操,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美德观念。
通过对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的事迹和情感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向他们学习,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公民。
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分析

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小学阶段,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其未来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而美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德育教育和小学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才能,还能对小学生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绘画、造型等美术技巧,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增强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德。
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小学生可以得到一种心灵宁静及满足感,学会做人的本领,增强敬畏自然、守望生命的情感,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锤炼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品质。
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一)设置正确的美育目标。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育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达成共识。
(二)融入德育教育元素。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或故事进行教学。
例如,选取一些儒家思想中的孝道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孝敬父母。
或者选取一些关于格物致知的名言警句,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勤奋、调理、回归本真这几个方面对于优秀艺术表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性思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教育思想的引导。
例如,当学生首次接触到水彩画的时候,老师不仅要讲解水彩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法,更应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性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水彩画的美丽和神奇,并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联想、感悟等多种方式,对美的概念和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注意师生交流互动。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贯彻“生动活泼”教育思想,建立两端互动的教育模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老师不仅要讲解艺术知识,更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感悟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潜意识中蕴含的情感体验。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是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而这种欣赏能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去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培养健康的心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美术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在绘画、雕塑等作品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从中体会和品味艺术,这种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学会用艺术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明白并掌握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让积极健康的情感成为他们品格和行为的基石。
美术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学会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品格和情怀。
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美术的熏陶下,成为具有积极向上品格的人。
美术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对人类、对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和关怀。
通过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全球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责任。
在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全面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美术教育要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情感的沟通,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启发,做到日常教学中德育观念的贯穿和艺术实践中的德育成果。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美术教育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但是单一的技能训练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注入艺术品的思想内涵、人生哲学和文化背景,以及对情感的培育,这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体现。
一、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美术教育是一门能够让学生自由创造和表达的课程,而创造和表达的过程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观点作为支撑。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绘画作品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绘画的背景和意义,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例如,教师可以教学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比如长卷画《清明上河图》,或是介绍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如毕加索、达利的作品。
在解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推导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审美意识。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不仅仅传授技能,而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等,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比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只怪兽或是身处未来世界的自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美术教育并不只关注技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认识美、爱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教师要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艺术情操。
通过展现美术作品积极向上、美好的情感与艺术形态,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艺术家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来表达艺术的情感和人生价值,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不再单纯地追求技能方面的提高,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素养,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育方法多样化,创设多元化的美术课程在美术教育中,教育方法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美术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活动,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
同时,在课程中融入阅读、游戏、科技等元素,让学生在游戏、创作中体验美育过程,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知的同时也获得对德育的体验和认识。
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可以进行漫画制作活动,让学生自行创作故事情节并将其运用到漫画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
二、强调文化传承,注重美术教学实效文化传承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代表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而言,文化传承是必不可少的。
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表达美的意义。
同时,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美好,注重美术教学实效。
美术教育应该做好美术作品分析和鉴赏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各类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受,思考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水墨画课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中华传统绘画技法、学习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精神与人文价值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他们对美之执着追求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发展是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 以经典名作引领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经典名作的教学,通过对经典名作的欣赏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念。
2. 以艺术实践培养德育修养。
美术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创作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使他们在创作中感受美的魅力,表达内心情感,塑造良好的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
3. 以艺术批评熏陶德育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4. 以社会实践培育德育意识。
美术教学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美术教学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和贯穿,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高雅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将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成英语课堂懒散、 懈怠、 甚至学科排斥等不良情绪和消极对抗的惯性。 样才能有效培养后进生英语学习兴趣 , 当 并使这种兴趣持久保鲜呢?教育
一
指标上 , 后进生的有效 注意持续 时间较短 , 如果老师上课反复领读几
较弱 , 学不得法, 课程情感抑制 , 易疲劳易走神 , 缺乏意志力。 由于英语学 个单词及句子, 学生容易厌倦懈怠, 持续的认知疲劳, 持续的厌倦积累, 科知识系统性强 , 识记量大 , 导致他们陈债越 欠越 多 , 习难度加 大 , 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 的降低 , 补 形 这是形成后进生的根本原 因所在 怎
、
注重为人师表
:
奇装异服 、 留长发 , 这些都是与我们人民教师形 ・ 一情况 , 我安排了一些国外 的优秀建筑 、 器物的 ・ 象所不符的, 所以我们要坚决 了“ 美源 于生 活 , 于 用 个 长期 而艰 巨的任务 , 是我们学校教育 的重 中 2加强师德修 养, . 养成 良好习惯。注意 自己 生活” 的这一美学原理 的重要性。同时 , 为我国
身体素质、 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在美术 : 的所学知识和技能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 :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
教学 中 , 根据美术学科 的特点 和新课程标准 的 : 产生一定的羡慕和敬佩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 : 社会生存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 的讨论 , 因
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不但十分必要 ,: 技能 的提高,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在 : 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 习。议决美术学
术课 堂教学之中呢?下面笔者谈 以下几点不成 : 幅美 丽的中国画就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 熟的看法 :
一
: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美术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细致观察、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更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容忽视,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实践。
2. 正文2.1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理念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理念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
通过美术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理念还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修养。
美术是一门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理念是要通过美术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
只有将德育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也得到了全面的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
2.2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非常重要,它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养。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美术活动和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尊重和团队精神。
可以让学生共同完成一幅大型合作画作,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美术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摩艺术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艺术创作思路和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生产劳动密切集合,使受教育者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科学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美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是多列序的。
自然景致的优美、社会制度的高尚、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以及学校、家庭等良好管理和教育,都能起着美育的作用。
既能抒发人的情感,增强美的感受,又能修身养性,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美育在美术教学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从小学起,就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尽快地获得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打好美术教育的基础。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一般认为,美育应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
也有人主张,美育应包含在德、智、体三育之内,不必单独提出。
其实,德育和美育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互相替代和包含。
德育是抽象的概念,是一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它自成理论体系,成为人们接受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而美育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属于感情陶冶的工作,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潜移默化,以达教育目的。
美育以情动人,德育以理服人,所以教育人,总是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就这一点来说,美育经常是德育的前导,而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如果一个人不辨美丑,就很难判断善恶,识别真伪。
若是只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而不问内容的健康进步正确与否,忽视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也会将以丑为美,以假当真。
所以美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是对学生进行的美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它的形象和直观性既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又非常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
”
美术是以直观形象感人的视觉艺术,以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寓理与情,以情动人,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教育目的。
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郭沫若则认为美育是德育的起点:“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
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教育引导作用,给德育以很大的帮助,美好的艺术形象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自觉地去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美术教学不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推动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促进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获得丰富的知识,
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一般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大多包括绘画、手工制作、欣赏三部分。
小学二年级现阶段的美术课要求。
1.绘画
1.1用各种几何图形表现事物的节本特征和某些细节,并会简单的描绘出人物和动物不同的姿势(侧面、背面、有简单动作的四肢)。
1.2能根据自己生活印象和故事、诗歌内容画简单的情节画,初步学会恰当地安排画面。
1.3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的中心、边缘、角上,用学过的花纹简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三至五种花纹,有规律地画图案画。
会在生活用品的纸形上用花纹或物象进行装饰。
1.4根据图画的内容,会使用各种颜色,色彩鲜明。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
绘画作为美术课的最主要的课型,还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特点,有机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2.手工
2.1泥工;学习在整块泥中捏出物体的各个部分,并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学会塑人、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作,表现出简单的情节。
在工艺制作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做造型,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手脑并用,在实际动手操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今的小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加强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助于打破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
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件泥塑、一件纸塑给学生带来的勇于实践、务实探索的道德品质是多么重要。
3.纸工
3.1.1巩固以往折纸的技能,学习用两张以上的纸折成简单的组合玩具。
3.1.2能按轮廓或用目测的方法剪出简单的物体的外形,会用对称折叠的方法剪出或撕出简单的图形和窗花。
3.1.3自制玩具:用纸、布、针、线或自然材料和无毒的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
对多数孩子来说,环保概念既熟悉又陌生。
小学生社会阅历少,认识水平有限,纯理论或口号他们并不一定能接受和理解。
我就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以动手制作的形式,参与到认识材质并利用材质的过程中,即在“玩”中学到了环保知识。
如在剪贴画制作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身边一些视为“废弃”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和有机组合,变废为美。
又如我们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桥,用废报纸制作成漂亮的风景,用易拉罐做成花篮、头饰等等。
这些课业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了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手工工艺美术是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为密切的一种美术形式。
教学生掌握一些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对教育、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感悟工艺课中蕴涵的德育很有现实意义。
3.3欣赏欣赏儿童可以理解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随堂欣赏是德育渗透的有利教育环节。
随堂欣赏是欣赏教学内容时,有选择地补充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作分析、比较、品评,从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渗透了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第三册的《古香古色的花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就会了解到中华文化传统,但仅凭课本上的几幅图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欣赏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补充资料来充实课本上的教学内容。
详实的图片或实物,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对中华文明,工艺美术的源远流长就会一览无余,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如教育行家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实效”。
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
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愈开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