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全册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赵威后问齐使》教学课件

• 第五个问题,说<叶阳子无恙耶?是其为人,哀 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叶阳”这 是一个复姓,是说,叶阳子还好吗,这个人的 为人呐,能够怜悯鳏夫、寡妇,体恤孤独和年 老无知的人,救济困苦贫穷的人,帮助缺衣少 食的人。这是这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 个社会慈善家,这的确<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还有兴旺发达、生育、繁衍的意思在里 头。说叶阳子,是一个辅佐国君,使齐国的老 百姓得以兴旺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于国于社会 有用的人何以至今不业也,为什么至今不让他 当官以成就功业呢。以上这两个是两名齐国的 贤士,他们的共同遭遇都是至今不业,至今不 被重用,不被提拔,再一次揭未了齐国的政治 失当。
• 这是用反面的事例来进行论证,总而言之,后面 这四问,采用的是自问自答。语气委婉而摇曳多 姿,说理充分而气势逼人,这是自问自答的作用。 这一部分归结出如果不以民为本,就不能够子万 民,也不能够做君王,<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前面三个是肯定的人物,以“无恙耶”发问, 显得气势不凡,於陵子仲是反面人物,以“尚存 乎”发问,一反口气,对比之中,显示出反问的 力量。所以这一部分他就揭示出来了,贤人孝女 在齐国不被重用,而对国家对人民无用之人不以 鞭笞,不以杀戮,通过这一个对比,表达了齐国 政治失度。他的表现也就表现在这里了。
• 重点字词翻译 • 齐王使(派遣)使者问赵威后。书(书信)未 发(启封),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 无恙(灾,病)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通“悦”开心 ),曰: “臣奉使(使命)使(出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如果)无岁,何以有 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通“顾”, 反而之意;通“胡”,哪有,难道)有舍 本而问末者耶?”
《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

《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幻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 1′5′1′15′※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赵威后问齐使》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篇,通过讲述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展现了智慧、机智和外交技巧。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赵威后问齐使》的文意,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变化。
2.2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赵威后和齐使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智慧、机智和外交技巧。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进行讨论和分享。
2.3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和外交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3.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古代外交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3.3 小组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讲解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方面,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测试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展示评估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理解、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赵威后问齐使》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与古代外交和文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古代外交的故事或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理解文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理解文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赵威后问齐使》这篇文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短语做好笔记。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熟读《赵威后问齐使》,加强语感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情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的生词和短语掌握情况,通过测验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

《赵威后问齐使》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赵威后问齐使》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记载了赵威后在与齐国使者对话中,以机智、睿智的回答,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翻译能力;理解赵威后的人物形象,领会其智慧与勇敢;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赵威后问齐使》原文。
2.2 教学重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翻译;(2)赵威后的形象分析;(3)文章的论证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讲解文章的论证技巧。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赵威后形象、文章论证技巧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模仿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对《赵威后问齐使》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程度。
4.2 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赵威后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技巧。
4.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赵威后形象、文章论证技巧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4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5 写作训练学生模仿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问答表现,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翻译练习评价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
5.3 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学生对文章论证技巧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战国策·齐策二》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6.2 辅助材料:赵威后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成语典故、古代礼仪文化知识。
6.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直观展示古代场景和文化背景。
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一、通假字:1.使者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2.振困穷振:通“赈”,救济。
3.彻其环瑱[tiàn] 彻:通“撤”,除去。
一、词类活用1.先贱而后尊贵者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2.何以王齐国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3.子万民乎子:意动,以万民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
4.上不臣于王臣:名词动用,称臣。
5.何以至今不业也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名做动)6.胡为至今不朝也朝:使动用法,使……上朝。
(名做动)二、一词多义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第一个使:派遣。
第二个使:使者。
臣奉使使威后第一个使:使命。
第二个使:出使。
三、重点词语1.书未发书:书信。
发:打开,启封。
2.岁亦无恙耶岁:年成,收成。
3.苟无岁苟:假如。
4.是其为人也是:这个人。
其:代词,他。
5.有粮者亦食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6.有衣者亦衣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7.何以至今不业也不业:不让他做官以成就功业。
8.哀鳏寡鳏(guān):老而无妻或者丧妻的男子。
寡:老而无夫或者丧夫的女子。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赵威后问齐使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鉴赏:
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 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 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 “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 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 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 “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 变句来评述;问於陵子仲时,又用“上”、 “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 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 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 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 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 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 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 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 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 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 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 中有变。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赏析:
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 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 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 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 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 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 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 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 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译文:
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 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 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 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 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 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 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 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 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
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
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
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1′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
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
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
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7′2′1′5′
附录:
1.(幻灯片)
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间乞食》)
2.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赵威后问齐使》)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问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