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风俗文化
春节风俗南通

春节风俗南通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风俗在南通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让这个喜庆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南通人在春节期间经常挂起大红灯笼,这是为了招财和祈福。
而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会进行一项叫做“祭灶”的仪式。
在仪式中,一家人会将贺年的糖粿、水果、藕片、面线等放在五彩斑斓的盘子里,然后在灶头上焚烧,以表示对灶神的敬意和祈求来年的家庭生活顺利。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桌上的食物五花八门,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道名为“团圆饺子”的传统菜肴。
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
除了吃饺子,南通人还喜欢吃年糕。
年糕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形状长得像团子。
南通人相信,吃了年糕能够长寿。
所以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摊贩售卖各式各样的年糕。
在南通,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是“放年官”。
南通人会在年初五这天,在户外放飞一个用纸做成的小人。
这个小人被称为“年官”,代表着过去一年的厄运和不顺利。
通过放飞“年官”,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利、平安。
此外,南通还有一项特殊的传统活动叫做“戏金龙”。
这一活动发源于南通古时候的捞金工种,是一个较为古老且饶有趣味的游戏。
届时,人们会自发地组成一条长龙,手拉手围成一个圆
圈,然后用极其灵活的身法和身体协调配合的舞姿完成一系列特殊的动作。
总的来说,南通的春节风俗丰富多样,有独特的仪式和传统习俗。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南通人民的传统文化,也传递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对家庭幸福的祈愿。
南通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通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南通市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传统工艺,展现了南通人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对南通市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南通市也有着悠久的剪纸传统。
南通的剪纸艺术以百花齐放、飞禽走兽为题材,形象逼真,色彩明快,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有些老艺人的作品还能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二、皮影戏南通市的皮影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皮影戏的制作技艺和表演形式在南通地区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
南通的皮影戏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了许多观众。
三、民间音乐南通市的民间音乐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曲艺形式,如评弹、评话、评书等。
这些传统曲艺形式不仅在南通市广为流传,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通的曲艺大师们凭借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数的艺术享受。
四、年画南通市的年画源远流长,绘画技艺成熟,内容充实多彩。
南通的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五、篆刻艺术南通市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的篆刻艺术家们凭借着对于文字的理解和对于刻字技艺的掌握,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篆刻作品,成为了当地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南通市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南通市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展现了南通市人民对于艺术和文化传承的热爱和努力。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之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在南通市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称道的艺术形式和传统工艺,例如布艺、木偶戏、绣花等,每一种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南通过年的风俗

南通过年的风俗哎呀,说起南通过年的风俗,咱们得细细摆一哈,就像跟老朋友坐一块儿,泡杯茶,慢慢聊。
你晓得不,南通那旮旯,过年的气氛浓得嘞,跟咱们四川虽说不完全一样,但那份热闹和喜庆,真是各有各的味儿。
头一件大事儿,就是蒸馒头蒸糕。
南通人过年,不蒸上个百来个馒头,都感觉这年过得不地道。
那些馒头,有实心的,有兜心的,还有晒成干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咱们四川人过年,虽说没这习俗,但一想起那热气腾腾的馒头,都忍不住想尝两口。
再来说说祭祖,南通人叫“烧经”,供桌上鱼啊、肉啊、蛋啊、豆腐啊,一样不落,还得有碗大米饭,酒杯筷儿也得摆上,这是对过世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
咱们四川人过年,祭祖也是大事,不过咱们可能更侧重于团年饭,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边吃边聊,那份温馨,别提多美了。
说到团年饭,南通人过年还有吃“野鸡丝”、汤圆、红枣茶的讲究,咱们四川则是腊肉香肠、麻婆豆腐、回锅肉这些硬菜,每一样都让人流口水。
不过,不管是南通还是四川,这年夜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团聚,就是家的味道。
还有啊,南通人过年还爱打长牌,叫“笃子胡”或“游胡”,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娱乐方式。
咱们四川人过年,麻将那是必不可少的,一桌一桌的,从除夕守岁到正月十五,牌声不断,笑声连连。
这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亲朋好友间的一种亲密无间。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南通的上灯节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灯会、灯谜、大戏,热闹得很。
咱们四川虽然没这习俗,但元宵节的花灯会也是一大盛事,特别是自贡的灯会,那叫一个壮观,简直就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总的来说,南通过年的风俗,虽然跟咱们四川有些不一样,但那份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都是一样的。
过年嘛,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个喜庆,就是个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
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江海文化。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民间文艺源远流长。
根植于这方水土的南通特色文化,枝繁叶茂,花鲜果硕,是祖国文化百花苑里盛开的奇葩,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山水人文南通的山水人文独具江海特色,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矗立于长江北岸,在浩瀚的长江水面与广褒的苏北平原之间异峰突出。
狼山不高,因长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因平原而高峻。
山上古塔禅寺,长年香火缭绕;名人胜迹,随处可觅,浓缩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濠河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
自古文人雅士留连名山大川,亦诗亦画,南通山水同样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灭的文化印痕。
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办了包括中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众多中国第一,同时又集聚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名人,恰如表演艺术家赵丹以其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民间工艺南通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千姿百态;能工巧匠,代有人出;大家名师,声誉远播;精品力作,传之弥远。
诸如古朴清新、寓意吉祥的蓝印花布,古风犹存、哨响如筝的南通板鹞,创新于苏绣的通绣,发乎汉唐加入时尚的扎染,以圆润细腻见长、鬼斧神工的红木雕刻。
此外还有木版年画、丝绸剪贴、造型风筝、葫芦雕刻等,不胜枚举。
民间绘画南通民间绘画,一部分与民间工艺密不可分,或为主体,如木版年画,或为其装饰,如风筝画;一部分或为习俗所用,如灶壁画;或为观赏所用,如灯彩画。
如东农民画、启东版画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乐舞文化南通的乐舞文化,其源甚远。
舞有海安之《海安花鼓》、《苍龙舞》清丽韵致,如皋之《倒花篮》、《耥花灯》柔美轻盈,如东之《跳马伕》、《浒零花鼓》粗犷奔放,通州之《荷花盘子舞》、《抬判》典雅活泼,市区之《跳财神》、《陆家锣鼓》热烈清朗。
南通婚事习俗

. u) x9 [5 v% B2 k $ c* C9 T6 |9 h! L新娘入席,以文明纱帽掩面遮羞,首先从袋里拿出坐席封,攀鱼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劝酒,新娘总婉言谢绝,绝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时,就悄悄离席。
聚亲 闺女出嫁,仪式非常隆重,且又很是繁琐,不能有丝毫差错。娶亲俗称吃喜酒,古称“圆房”。童养媳结婚无娶亲程序,故曰“游房”。: l: \: x, N% z2 m5 v& y " F' r1 b4 m* ~
该日午饭后,男方在媒人的率领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箩担,和挑桁嫁的壮友,一并直奔女方,倘若新娘家亲友中餐还未散席,不准入室谓之“撞席”,只好在门外等候,直至女方中餐结束,方可挑上箩担进入中堂,将礼包、礼金、礼封、鱼肉全摆放神龛圣柜或圣橱上。0 o4 G3 c9 C; M2 v 7 n! e% z3 K7 J2 ^
日期礼又称水火礼,水,老酒也;火,用红纸包的钱,红殷似火,收之烫手。日期礼有讨价还价的,一般由女方提出,有时数目巨大,男方负担不起,有将婚事谈崩的,也有会暗地造成“抢亲”的悲剧。: u0 ` l% S1 M5 k ! S$ D0 j+ h* | v) e
日期礼只要女方接受下去,女方就知道男方所择定的结婚日期。女方受了日期礼,就得以此来办嫁妆。也有穷人家用女儿的日期礼去还家中的欠债,就不办嫁妆,因此就有这样的话,“只有当面讲礼金,没有台上谈桁嫁。”桁嫁就是嫁妆。2 x: }" k* w8 k9 y . T3 M9 K7 l% M: U
南通的人文风俗

南通的人文风俗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展现出地方特色与魅力。
本文将从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南通的人文风俗。
一、节日民俗1.元宵节南通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十分盛大,人们会在家中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有传统的红纸灯笼,也有创意十足的造型灯笼,在夜晚点亮街头巷尾,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和舞狮表演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2.端午节南通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人们争相组队,手持竹桨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此外,端午节还有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寓意避邪驱背、祈求平安健康。
3.中秋节中秋节是南通人团聚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赏月亮蛋和猜灯谜等。
此外,南通还有特色民俗活动“走秧歌”,秧歌队穿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欢乐热闹。
二、婚嫁习俗南通的婚嫁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车队伍。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会坐在华丽的花车上巡游城市,展示婚礼的喜庆与华丽。
同时,新人还会穿着传统的婚纱、礼服,进行传统的敬酒、喜饼和庆贺仪式。
除了婚车队伍,南通的婚嫁习俗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
例如,新人入洞房前,通常要接受闺蜜的“抢亲”游戏,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趣而考验的环节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
三、饮食文化南通的饮食文化保存了许多传统特色菜肴,如南通小笼包、通州蟹粉汤包、鲍鱼鸽蛋等。
这些菜肴以选料精细、制作精致而闻名。
南通的小吃文化也是独特的,比如焦圈、板油豆腐等,口味鲜美,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此外,南通还有许多特色的食材和特产,如阳澄湖大闸蟹、阿胶、文昌鸡等,这些味道独特,往往成为游客品味南通的必选之物。
结语南通的人文风俗独具魅力,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南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既是南通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也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南通民俗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 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产 地,在品种纷繁的南派风筝中,哨口风筝 更是“南鹞”之代表,她起源于北宋年间, 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 雕刻等于一体,传承了江海人民千年来的 智慧与祝福,不仅是娱乐放飞的休闲品, 更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赠品。 其独具魅力之处在于板鹞上安装了大 小不等的哨口,一旦飞上天,各种音调的 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得风则 鸣,其声随风抑扬”,有“空中交响乐” 之美誉。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 间,可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 妙趣。
哨 口 风 筝
童子戏
僮子是民间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 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 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 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 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 形成了通剧。 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唱腔粗犷纯朴, 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展现了中国 傩文化的原始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 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 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多是自家纺织印 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 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 民的专用布料。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 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 中国棉纺织基地,有蓝印花布“衣被天下”之 美誉,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 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 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 何图形。它以耐脏、结实、耐用、图案吉祥等 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 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传统手工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长牌,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 特有的纸牌游戏,只流传在南通地区。在南通从 老人到小孩,几乎人人会玩长牌。外省人尤其是 北方人很多都没有见过这种纸牌,甚至看半天都 是一头雾水。
2009
201很深奥的 人生哲理。南通纸牌是南通人童年不可忘却的 记忆,也成为很多人多年的休闲方式,老年人 的精神支柱。南通纸牌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内涵。 南通长牌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唱牌经。这是一种 几乎失传的艺术形式。在旧时老人习惯玩长牌 时唱上几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真正的文化。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 第一城
狼山
张 謇
濠河
一 山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人
风 筝
特色南通
滨江
蓝 印 花 布
古 老 回 忆
毕业设计欣赏
先人为敢通会容包
设计封面
南 通 之 文 化 特 色
张 謇 篇
怀 旧 保 护 篇
景 色 畅 游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