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光度分析法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第七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分析化学第七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图8-1吸收曲线
分析化学第七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 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 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 范围2.51000m ,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 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 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第七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2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 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 分析。
nm (真空紫外区)
分析化学第七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物质的颜色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 具有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颜色
波长/nm

400~450

450~480
绿蓝
480~490
蓝绿
490~500
绿
500~560
黄绿
560~580

10
三、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朗伯—比耳定律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
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
层厚度的关系。A∝b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
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发生相互作用。 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 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 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 ,影响吸光度。
度的乘积成正比。 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有色溶液,也适 用于其它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包括液体、气 体和固体),是各类吸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
A b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 -1; L
无线电波 11000m
光谱名称 波长范围 X射线 0.1—10nm 远紫外光 10—200nm
跃迁类型
辐射源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 度法
K和L层电子 X射线管 中层电子 氢灯 氢灯 钨灯
碳化硅热棒
近紫外光 200—400nm 价电子 可见光 400—750nm 价电子
近红外光 0.75—2.5μ m 分子振动 中红外光 2.5— 分子振动 5.0μ m
A总 lg(I01 I02 ) /(I01 10
1bc
I02 10
2bc
)
讨论: A总 lg(I0 I0 ) /(I0 10
1 2 1
1bc
I02 10
2bc
)
(1) 1= 2 = 则: A总 =lg(Io/It)= bc
(2) 若 2≠ 1 ;A与C则不成直线关系。 2与 1
I0 A lg I t A Kbc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显示装置
6.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1 显色反应(color reaction)
待测物质本身有较深的颜色,直接测 定;待测物质是无色或很浅的颜色,需 要选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离子反应生成有 色化合物再进行测定,此反应称为显色 反应,所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color reagent)。
6.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苯 (254nm) A 甲苯 (262nm)
230
250
270

苯和甲苯在环己烷中的吸收光谱
6.1 概述
在可见光,KMnO4溶液 对波长525 nm附近绿色光 的吸收最强,而对紫色和 红色的吸收很弱。λmax= 525 nm。浓度不同时, 光吸收曲线形状相同, λmax不变,吸光度不同。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 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常用λ最大或λmax表示, 任何可见光区内、溶液 的颜色主要是由这个数值决定的。

6.1 概述
溶液中溶质分子对光的吸收与吸收光谱
不同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及其互补光
/nm
吸收光
颜色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60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6.1 概述
其实,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
程度是不相等的。如果将某种波长的单色光依 次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测量该溶液对各 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纵坐标,以吸 光度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曲线,叫做吸收光 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它清楚地描述了溶液对 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

无机及分析化学
34
3、吸光度范围
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在0.2~0.8范围内,使测定
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过大或过小应予以调节。 而当A= 0.434或T% = 36.8时,测定的误差最小。 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一是改变试样的称样量,或采用稀释、浓缩、富
无机及分析化学
12
质量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
• 质量吸光系数 a: 当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浓度 为 1g/L,吸收池的液层厚度为 1cm的溶液时,测 得的吸光度。单位为L.g-1.cm-1
• 摩尔吸光系数ε • 物理意义:当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 1mol/L,吸收池的液层厚度为1cm的溶液时,测 得的吸光度。单位为L.mol-1.cm-1
比耳定律假设了吸收粒子之间是无相互作用的, 因此仅在稀溶液(c < 10-2 mol/L )的情况下才适用。
(2)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朗伯一比尔定律只对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才能成立,但 在实际工作中,入射光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18
化学因素
溶质的离解、缔合、互变异构及化学变化也会引起偏离。
不同的显色反应的适宜 pH 是通过实验确定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24
3 、显色温度:要求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在测定 过程中温度一致。
4 、显色时间: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 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色测定。
5、溶 剂:有机溶剂降低有色化合物的解离度, 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6、共存离子的影响
无机及分析化学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无机及分析化学
19
§10-2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一、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显色剂
显色反应:加入某种试剂使被测组分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在光度分析中生成有色物质的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其中以配位反应应用最广。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2)、质量吸光系数
A = lg(I0 / It) = a b c ; a = A / b c
式中, c:溶液的浓度 g ·L-1 a:吸光系数 L·g-1 ·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3)、吸光系数的意义
a、单位浓度、单位光程的吸光物质,对某一波长的 入射光,所产生的吸光度。分质量吸光系数(a) 和摩尔吸光系数(ε )。(定义)
★ 光度分析法,根据吸光物质的不同,可分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子(或离子)吸光光度法。 本章主要讲授的吸光光度法,属于:分子(或离子)吸收。 吸光波长:可见和近紫外(主要在可见光区)。
二、吸收曲线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可用吸收曲线来表示!
★ 吸收曲线的讨论:
(1)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 的波长称为最大吸 收波长λmax
吸光系数可反映出吸光化合物的吸光本性!
吸光系数定义:单位浓度、单位光程的吸光物质,对某一 波长的入射光,所产生的吸光度。
(1)、摩尔吸光系数
A = lg(I0 / It) = εb c
ε= A /bc
式中,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 cm; c:溶液的摩尔浓度 mol ·L-1; ε:摩尔吸光系数 L·mol-1 ·cm-1;
① ε 是吸物光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② 不随浓度 c 和光程长度 b 的改变而改变。温度和波长等
条件一定时,ε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
物浓度无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③ 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λmax处的 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常以εmax 表示。εmax 表明了该
b、吸光系数是表示吸光物质 吸光能力的特征常数。吸光
系数越大,表示该物质吸光能力越强。其在吸收峰值 最大处对应的波长,叫最大吸收波长,此处吸光系数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

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

利用可见光进行吸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

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氧化为MnO4-,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一)灵敏度高吸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

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1g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

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菲与亚铁离子生成橙红色的1,10-邻二氮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 3(1,10-phen) → [ Fe(1,10-phen)3] 2+(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四)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38, 图9-1)。

若被照射的是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

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

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

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例如:CuSO4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P238,表9-1。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

无机及分析化学 (黄蔷蕾 呼世斌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 (黄蔷蕾 呼世斌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本章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朗伯比尔定律;2、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功能;3、了解显色反应及条件选择、仪器测量误差及条件选择;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基本内容如果将各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测定该溶液对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该曲线称为光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λ最大或λmax表示。

4、光吸收的基本定律⑴朗伯—比尔定律透过光的强度It 与入射光的强度I之比为透光率(也称透光度、透射比),用T表示:T=IIt吸光度A与透光率T的关系为:A =lgT 1= –lg T =lg tI I 0溶液的透光率越小,吸光度越大,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越强;相反溶液的透光率越大,吸光度越小,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越弱。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 =Kbc式中K 值随浓度c ,液层厚度b 所取单位的不同而不同。

当浓度以g •L -1表示,液层厚度用cm 表示时,则常数K 用a 表示,a 称为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 •g -1•cm -1。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A =abc当浓度以mol •L -1表示,液层厚度用cm 表示时,则常数K 用ε表示,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 •mol -1•cm -1。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A =εbc (12–7)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 •L –1、光程(液层厚度)为1cm 溶液的吸光度。

ε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它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而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无关,ε值愈大,表明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愈强,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愈高。

一般认为,ε<104属低灵敏度,104<ε<5×104属中等灵敏度,ε>5×104属高灵敏度。

在实际分析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常选择ε值较大的有色化合物为待测物质,通常选择有最大ε值的光波max λ作为入射光。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一、本章要点1.掌握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的概念。

2. 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透光率的基本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熟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4. 掌握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主要部件及具体操作。

二、示例解析1. 已知含Cd 2+浓度为140µg ·L -1的溶液,用双硫腙显色后,用厚度为2cm 的比色皿测得 A=0.22,计算此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

解: 查表知Cd 的摩尔质量为112.41g ·mol —1c (Cd 2+)=140×10-6/112.41=1.25×10—6(mol ·L —1) 461088102512220⨯=⨯⨯==ε-...bc A (L ·mol -1·cm —1) 需要指出的是,上例中的ε 值是把被测组分看成是完全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

但在实际测定中,因有色物质组成不确定或有副反应存在,实际计算出的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2. 已知吸光度A = 0.474,计算T 及T %解: A = -lg T = 2 - lg T %lg T = -A = -0.474 , T = 0.336; lg T % = 2-A = 2-0.474 =1.53, T % = 33.63. 准确移取含磷30μg 的标准溶液于25mL 容量瓶中,加入5%钼酸铵及其它相关试剂,稀释至刻度。

在690nm 处测定吸光度为0.410。

称10.0g 含磷试样,在与标准溶液相同的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320。

计算试样中磷的质量分数。

解: ω(P )=100⨯mA V c A S X S X =3100.1025410.02530320.0⨯⨯⨯⨯⨯ =0.23 4. 某一分光光度计的透光率读数误差为0.005,当测量的百分透光率为9.5%时,测得的浓度相对误差为多少?解:∆T = 0.005,T = 0.095,代入式(8-6):095.0lg 095.0005.0434.0⨯⨯=∆c c = -0.022 = -2.2% 5. 测定某样品中Fe 的含量,称样0.2g 测得T =1.0%,若仪器透光率读数误差为0.50%试计算:⑴ 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多少?⑵ 欲使测得的A 值为0.434,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则应减少称样量或稀释样品多少倍?⑶ 若不进行上面的操作,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应选用几厘米的比色皿?解: ⑴ ∆T =0.50%,T = 1.0%,代入(8-6)式01.0lg 01.0005.0434.0⨯⨯=∆C C = 0.1085 = 10.85% ⑵ 原试液T =1.0%,A = 2.00,要使A = 0.434,降低相对误差,则需稀释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是以测量光、电、热、声等物
理量求得分析结果的,因而需要特殊的仪器。
2
物质的颜色与浓度的关系 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
的方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目视比色法;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法 根据有色物质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
该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可见光分光 光度法 在光谱分析中,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 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
12
物质的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青蓝 青
颜色
紫 蓝 青蓝 青 绿 黄绿 黄 橙 红
吸收光 波长/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由于物质的结构不同,对不同能量光的吸收也会不 同,所以,不同的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6
第二节 吸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一、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或叫电磁波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
波动性的表现:
干涉、辐射、折射和偏振等现象,
波长λ(cm)、频率ν(HZ)和光速c(cm•s-1,在
真空中约为3×1010cm·s-1),来定量描述,
其关系式为 :
远紫外光
10-200nm
近紫外光
200-400nm
可见光
400-760nm
近红外光
0.76-2.5um
中红外光
2.5-25um
远红外光
25-1000um
微波
0.1-100cm
无线电波
1-100m 9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范围在400-760nm的电磁 波能被人的视觉所感觉到,所以这一波长范围的光 称为可见光。 表10-2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的光混合在一 起形成白光.
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 可成为白光。
这两种单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11
➢(二)物质的颜色
绿


➢物 质 的 颜 色 是 由 于 物
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 橙
青兰
选择吸收作用而产生的。



➢溶液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有色物质吸收了某一波 长的光所造成的。 如KMnO4吸收绿色光,因此KMnO4溶液呈现紫色。 ➢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颜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绿色 青色 蓝色 紫色
波长/nm 620-760 590-620 560-590 500-560 480-500 430-480 400-430
10
日光、白炽灯光等是复合光 它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 成的。
白光经过色散作用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 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叫做单色光, 但不是纯的单色光. 每种单色光都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2)吸收曲线具有特 征性,浓度改变,形 状不变(定性)
(3)吸光度A随浓度 的增加而增加(定量)
15
二、光吸收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I0=Ia + Ir + It T: 透光率 T It
I0
A: 吸光度,表示溶 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A = lg I0 = -lg It = - lgT
It
I0
13
(三)光吸收曲线
将不同波长的光依次通过某一有色溶液, 测量每一波长下有色溶液对该波长光的 吸收程度(吸光度A),然后以波长为横 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得曲线称为 光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图10-2是四种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的 光吸收曲线。
14
结论:
(1)产生最大吸收 (吸光度最高点)所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 吸收波长,c改变λmax 位置不变 KMnO4溶液的 λmax=525nm。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吸光光度法。
4
特点: 第一,灵敏度高。
物质的量浓度下限一般可达10-5~10-6mol•L-1, 是测定微量组分(1%~0.001%)的常用方法, 甚至可测定低至0.0001%~0.00001%的痕量组 分。 第二,准确度高。 一般比色分析法的相对误差为5%~10%, 分光光度法为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若比色皿性质相同,忽略反射光Ir: I0=Ia+It
当溶液为无色透明时,I0=It
I
A
lg
0
I
0
t
当溶液颜色越深,It越小,A越大
16
1. 朗伯定律(1760年)
对同一有色溶液,当入射光的波长和强度一定
液层厚度b↑,则物质对光的吸收Ia↑,∴ A↑ A=-lgT=k1•b
即 λ、c一定时,A∝b 2. 比尔定律(1852年)
第十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分析概述 第二节 吸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光度测量的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 第六节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1
第一节 吸光光度分析概述
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 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
λν=c
7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 E h
E为光子的能量(J);h为普朗克常数(6.625×10-
34J•S)。
E h h c
➢由此可知,不同波长的光其能量不同,短
波能量大,长波能量小。
➢按波长顺序把各种电磁波排列成谱,称为
电磁波谱
8
表10-1 电磁波谱
波谱区名称
波长范围
χ射线
10-3-10nm
5
第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一般只经过显色和测定两步就可得到分析
结果。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灵敏度高、选择性 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的应用,使测定不经分离 就可进行,大大提高了测定速度。 此外吸光光度分析所用仪器设备也不复杂,操 作方便,容易掌握。 第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所 以吸光光度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 物、化学、医学、临床、环保等领域。
3
依据物质对不同波长范围光的吸收,吸光光度
法可分为:
红 外 吸 收 光 谱 法 : 吸 收 光 波 长 范 围 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 外 吸 光 光 度 法 : 吸 收 光 波 长 范 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
析。
可 见 吸 光 光 度 法 : 吸 收 光 波 长 范 围 4007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