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壬寅学制名词解释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
度笔记整理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
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错误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建和发展。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世纪初我国的单轨学制不象美国的单轨学制,而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还未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单轨学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多轨学制。
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
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致了解,抓住要点即可。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一句口诀轻松突破教资考点旧中国学制

一句口诀轻松突破教资考点旧中国学制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应考生要求,我进一步给大家详解一下旧中国的学制这一考点。
旧中国的学制因为名字繁琐,识记较难,也成为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备考的弱点,可不背还不行,因为它是一个高频考点。
那怎么记忆呢?今天政通教育小编带大家看下面用口诀给你串联旧中国的学制。
这个口诀使用的前提是理解旧中国学制的内容。
那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旧中国学制,当然,咱们以考试为导向,凡是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我重点介绍,且用黑体字做标记。
旧中国的学制有4个,分别是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一)壬寅学制该学制于1902年颁布,在《钦定学堂章程》中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
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二)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时间长达25-26年,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一个学制。
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汲取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法。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该学制做了些修改,但没有重大的变动,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单选知识点:中国成立前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2、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3、壬子葵丑学制1912-1913 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废除小学读经4、壬戌学制1922 实行分科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借鉴美国(人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和个性,至于社会要求是无关紧要的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马斯洛罗杰斯(looks 福贝泰,不要忘孟子和人本主义)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个人的需要无关紧要代表人物:孔子孔德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荀子(双孔斯二图,却巴结荀子)世界上课程一词最早由斯宾塞提出中国课程一词最早由朱熹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美国博比特著《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的专著。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巴鲁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教室在课程上教教材)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情景模式课程内容(教科书)组织形式:直线式(不重复)螺旋式(重复)纵向(知识逻辑)横向(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①、课程忠实取向②、相互调适取向③、课程的创生/缔造取向课程目标评价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好的,关注预期目标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简答题知识点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③非制度化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①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③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素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①双轨制西欧各国为代表(英国)②单轨制美国为代表③分支制苏联和我国为代表Y型学制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形态结构: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①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③高等教育普及化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义务教育的特点:①强制性(强迫性义务性)②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③免费性(公益性福利性)教育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研法③历史法④实验法⑤行动研究法⑥按照内容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特点:①强调学科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②是学科课程的改进,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法令时间篇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法令时间篇1,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2.1986-7-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3.教育目的:1957毛最高国务院会议:德智体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五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中~宪法》:青少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八届八次会议《中~教育法》:德智体社会主义接班人。
2001《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决定》邓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义接班人。
2004《中~宪法修正案》:明规青少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4.1993-10-31《中~教师法》5.1986《中~国家标准职业与分类代码》,教师被列入专业技术人员。
6.1862,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班级授课制,《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全国推广。
7.1912蔡元培……教育宗旨,德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术语。
8.1994-8-31《意见》将心理健康列入德育。
9.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颁布于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颁布于2004年。
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颁布始于1985年。
A.1619年德意志魏马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政府可强迫其履行义务,标志着义务教育的开始。
B.1989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维护青少儿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C.17C 初,乌克兰兄弟学校兴起,1632《大教学论》理论班级授课 近代完备学制的产生。
教育学考点:旧中国学制

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学制的类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考点,尤其在山东、河南以及江西等省的考查非常细致,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旧学制的类型,供大家参考学习。
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远在奴隶制社会就有了学校,汉、唐时期就已建立相当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除“官学”与“私学”外,五代以后开始出现书院,这样,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便告形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本质上始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建立的。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国首次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主要抄袭日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
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另颁发癸卯学制。
修订该学制的目的是使“条目更加详密,课程更加完备,禁戒更加谨严”。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五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
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给予平等地位。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三年,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增设了补习学校。
教育学考研壬子癸丑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教育学考研|壬子癸丑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主要内容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
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体系是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专业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四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校中,主要有:一是师范类;二是实业教育类。
难度系数★★☆☆☆重要系数★★★☆☆历史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开始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
关于学校的系统问题,教育部曾规定了一个学校体系,并附有9条说明。
1912年9月公布,称为《壬子学制》。
自该新学制公布至1913 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对新学制有所补充和修改,于是又总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宗旨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取消了清末的文实分科制度。
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分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和外国语各类。
大学以国家需要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为宗旨。
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7科。
各科再分为若干门(相当现在大学中的系)。
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
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纵横体系纵向学制系统该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
分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考研333名词解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教育民主化: a、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做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做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和格塞尔。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和华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二)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二)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二)12、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
1922年,民国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同年公布实施。
史称“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13、试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a、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性恶论”。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壬寅学制|名词解释知识点
主持张百熙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结果未施行
结果现代学制的开端,为以后学制建设打下根基,第一部由政府颁布且较为完备的学制系统
内容:壬寅学制:1902年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未实行,但毕竟是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为以后学制建设打下了根基;其本身虽有各种不足,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由政府明令颁布且较为完备的学制系统,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