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合集下载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
陈泰《六国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保存最完
整的一部著作。

本书由陈泰编写,以《六国说政》为蓝本,提出了制
度见解的总体方针,重点强调国家政治的规范化,以君臣、夫妻、父
子等家庭关系为核心,对当时封建政治的实践及其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文内容:
陈泰本书中以“六国说政”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君和臣、父子和
配偶之间的合理分工、配合和协调为宗旨”的总体思路。

此外,他还
认为社会上要求人们讲信用,做到誉言及守约定金;应对待五臣和八众,以宽慰之心管理百姓;地方政府的编制、组织及派遣官员的安排;以及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措施,如劝勉谏言,谅解事务,许可和批评,处理案件。

六国论深入探讨了封建政治的实践及其发展,把它们划分成“慎独”、“尊贤”、“宽仁”、“节约”、“审慎变化”和“正常行动”六个原则,分析了封建政治的实践及其发展,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实践的建议。

注释:
1、陈泰(1328年—1409年),字高至,号太武陈桂,明朝陈氏家族
的一位政治家,著有《六国论》等。

明宣宗时期出任了重要的朝廷职位,编纂了《六国论》,这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

2、“六国说政”提出“以君臣、夫妻、父子等家庭职能为基本原则,以调整政治秩序为目的”的思想。

3、“慎独”指的是君主做事要慎重、独立的态度;“尊贤”指的
是尊重贤明的官员;“宽仁”指的是对民众要以宽容的态度;“节约”指的是实行节俭政策以及节省国家资源;“审慎变化”指的是要审慎
考虑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常行动”指的是要按照正常礼仪和规矩来处理事务。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六国论的概述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4.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六国论的概述】
六国论是我国战国时期一本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纵横家、外交家苏秦。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国论强调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以维护六国的国家利益。

苏秦在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六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六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抗秦国的侵略。

其次,六国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外交策略,如“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这些策略对六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六国论强调国家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苏秦认为,国家强大与否取决于经济实力,因此,六国应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提高国家财富。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六国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纷争不断,强国对弱国进行侵略,国家生存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秦提出了六国论,旨在通过六国联合,抵抗强国的侵略,维护六国的国家利益。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六国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它对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依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矛盾。

六国论提醒我们,面对强国的压力,弱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

同时,国家要注重经济发展,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是公元前3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庄子集治思想中的篇章,也是五经之书中的一部分。

它最初被谥号为莫,描述了仁政的理论及其实践。

一、六国论原文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尚知义,罪不可免也。


二、六国论翻译
庄子说:“如果看到获利的机会,就应谨记礼义,处理危急的事务时也要时刻把义正词严放在心中,没有人可以免除自己的犯罪责任。


三、庄子仁政思想概述
《六国论》提供了一个实施古代“仁政”理念的可行性方法和手段。

庄子认为,将仁政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并诚实执行,可以让国家昌盛繁荣、执政者不分贵贱,有利于国家长久发展。

四、庄子仁政思想实践
①坚守仁政原则:庄子认为,国家执政者应当以一切仁政为重,并以“仁”的标准去审视指导国家的政治。

②尊重贵贱:也是庄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核心,它要求执政者必须尊重
各阶层的贵贱,这也是仁政的基本要求。

③“三政为仁,三政非仁”:即朝政、臣政、民政三者中有仁之,无恶之,来维持多元的和谐,也是实施仁政的重要手段。

④保持均衡:实践仁政还需要保持政治和财经上的均衡,要不断创新
仁政思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仁政理论对现代文明意义
庄子仁政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原则,以“伦理仁义”为实施准则,强调尊重权利、平等对待众人,以及要有一定的克制力和耐心等。

这种思
想为现代文明带来了智慧,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既能指导政府的理
论体系,也能指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秦国通过攻打其他国家,小的时候获得城邑,大的时候获得城池。

与秦国所得相比,通过战胜获得的东西微不足道。

秦国想要的东西,正是诸侯国家最害怕的,就是不战而屈服。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先祖,他们不畏严寒酷暑,砍伐荆棘,只为拥有一小块土地。

然而,我们的子孙却视之为不值一提,轻易地丢掉它,就像丢弃草芥一样。

今天,我们割让了五个城池,明天就要割让十个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眠。

但是,当我们抬头看四周时,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因此,诸侯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野心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一味地屈服于秦国,那么他们的侵略只会变得更加猖獗。

因此,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经注定了。

最终,颠覆是不可避免的。

古人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齐国从未贿赂秦国,却最终成为了五国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与秦国结盟,但并没有帮助其他五国。

当其他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无法幸免。

燕赵的君主一开始有远大的计划,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土,因此没有向秦国贿赂。

因此,即使燕国是一个小国,也最终灭亡了。

这就是战争的结果。

在丹水之战中,XXX的计策导致了燕国的迅速失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击赵国,但XXX将其击退。

然而,XXX最终被谗言所害,邯郸成为了秦国的郡。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虽然他们善于战斗,但是他们没有坚持到底。

当燕赵处于革命和灭亡的边缘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都很孤立和危险。

虽然他们在战斗中失败了,但是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如果当时三个国家都珍惜自己的领土,齐国不与秦国结盟,刺客没有行动,那么良将仍然存在,胜负之数和生死之理就可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并不会那么容易。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虽然实力比秦国弱小,但也有可能在不贿赂的情况下战胜秦国。

如果要统一天下,就不能采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路,否则又会变成六国的下属。

尽管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但实力相对较弱,或许还有不靠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关于文章体裁: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
属于史论。

五、整体理解:
1.针对性:
针对宋朝统治者对外屈膝投降、割地求和的现实。

2.目的性:
总结六国因赂秦而破亡的教训,劝谏宋朝统治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3.中心论点:请大家在第一段中划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语段阅读:
第一节:
1、学生讲讲词句(第一段),教者纠正。

2、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它的根据是什么?(见板书)
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

第二节:
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

2、提问:本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
3、提问本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

4.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找出来。

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对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

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

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作用: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这一节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

在这一节里,作者运用史实,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充分的论述。

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

第三节:
1.第三段是对哪个分论点的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文章第四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的用意是什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用意在讽谏北宋当权者勿蹈六国覆辙,是针对宋朝统治者而言的。

第四节:
1.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2.请看文章第六段,读出含蓄而巧妙地点出本文写作目的的语句。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这一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

七、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

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八、齐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
十、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十一、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

一是李桢的(节选)十二、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