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比较阅读
贾谊《过秦论》和苏轼《六国论》比较阅读

贾谊《过秦论》和苏轼《六国论》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乙)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六国论之比较阅读

究 论
苏洵、苏辙、李祯认为六国
点 灭亡的原因是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
苏辙: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李祯: “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 弱,而取夷灭。”
探 三人的论点为何不同?
究 论 点 苏洵——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牢记历史教训,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假使。 擅(shàn):拥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
视秦无异也——视:比。 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克:能够。
探究论点
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 灭。”
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 最终(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然后 导致灭亡。
探
《六国论》之比较阅读
温故知新(用原文回答)
1、第一段概括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弊在赂秦
2、第二段从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方面论证六国破
灭的原因。
3、第三段从 不赂者以赂秦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4、第四段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概
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警醒北宋统治者。
以罪秦 B①而不免于灭亡②其势弱于秦③其溺于攻伐 C①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③
皆欲为秦所为 D①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东诸
侯之六国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而四国休息于内 D曾无虚岁
再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山西:崤山以西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践踏,这里指依靠。 蔽:挡住,这里指掩护。
苏轼《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廉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苏辙《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对比阅读(附答案与译文)

苏辙《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对比阅读(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浅也。
韩、魏寒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窟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何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中本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举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不可 战胜
欲 抑 先 扬
对 比
亡 陈涉起义,并起亡秦 ⑤ (极写陈涉之平凡以反衬灭秦之易) 分析 力量 原因 对比 (议) 照应 ⑥ 前文 秦:国力、地利依旧 陈涉:四方面与九国不可同年而语 以区区地致万乘、序八州、朝同列①②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④ 七庙隳,身死人手⑤
不堪 一击
仁义 不施 而攻 守之 势异 也
《过秦论》与 《阿房宫赋》 《六国论》的 比较阅读
一.行文思路
兴亡 过程 (叙) 兴
过 秦 论
① 地理、雄心、政策、成果 崛起 秦国:扩张,有余力--宰割、分裂 ② 诸侯:合力弱秦,割地自保--请服,入朝 发展 (极写诸侯之强以衬托秦国之强) ③④ 攻③: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鼎盛 守④:愚民、弱民、防民
二.行文思路
叙述 描写
雄伟壮观 的阿房宫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阿 房 宫 赋
阿房宫内 美人珍宝
由描写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借古
议论 抒情
戒奢爱民
讽今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言 志
三 .较 阅 读
《过秦论》
异
文体
角度
论点 主旨
论 秦残暴不仁而亡
四.《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中心 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点,第二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五.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文赋 异 文体 史论,近似赋体 史论 角度 秦残暴不仁而亡 六国失策而亡 秦骄奢淫逸而亡 结构 先叙后议,以叙为主 先议后叙,以议为主 先铺叙描写,后评论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主旨 要施仁义, 勿重蹈亡秦覆辙 语言 同 内容 主旨 论证 介于两文之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

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 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 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 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结论来看
•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 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 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 的意义。
•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 力量的强大,这是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 根本方法。
七、从议论方法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过秦论》是 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 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 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 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 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 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三、从文章主旨看
•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 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 莫蹈暴秦覆辙。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洵《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洵《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
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作品译文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
(上至)那些谋士辩客、长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
(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
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
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
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
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
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
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
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
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
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
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
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
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
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
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
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
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
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
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
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
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
”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作品鉴赏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古时的秦部落为商纣之臣商盖氏,被成王征伐后迁至邾吾以御戎狄,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狄,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苏辙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作品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边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土地。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