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六国论》比较——古典诗文比较之二-(1)

合集下载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异同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异同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苏洵苏辙之《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之《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之《六国论》比较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苏洵写过《六国论》,一小部分人还知道苏辙写过《六国论》,却很少人知道其实苏轼也写过《六国论》,三苏父子都写过同题的《六国论》确实是文学史上的一段趣事。

要想弄清楚三苏写的《六国论》有何异同,首先得把他们的原文搬出来。

《六国论》苏洵六国崩溃,对士兵来说不是劣势,而是战争差,劣势在秦。

毁灭的方法是接受秦的贿赂而失去金钱。

还是:六国互失,导致秦国?岳:不受贿则失。

如果失去了强大的支持,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劣势在秦。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国一直不接受秦朝,但最终五国都搬出去了,那又怎么样?不帮五国就赢了。

五国皆亡,齐国不可免。

高瞻远瞩的赵王,能守其土,对秦不仁。

所以燕国虽小国而后亡,但用兵有效。

以景清为计,丹很快就会开始遭殃。

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输了两次,赢了三次。

秦国又攻打赵国,是李慕莲打的。

牧以祸罚之,邯郸为郡,动武而不终,可惜。

在赵岩的秦歌被摧毁的时候,可以说他的智力处于危险之中,他战败而死,所以他别无选择。

让三国爱岗敬业,让齐人远离秦朝,让刺客失败,让优秀的将领依然存在。

那么,胜败的数量,生存的原因,就会和秦朝相比,或者说不容易衡量。

喔呼!如果取秦国之地,封天下谋士,待秦之心,待天下奇才,逼西,恐怕秦人也咽不下。

悲伤的丈夫!有这样的趋势,但被秦人积攒的威望抢走了,日伐月伐,以至于趋于灭亡。

对国家来说,没办法使,被积累的威望抢了。

夫与秦为诸侯,势弱于秦,但不行贿仍有取胜之势。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与声调的与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就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她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就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她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瞧《过秦论》,它就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就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六国论比较——精选推荐

六国论比较——精选推荐

三篇六国论1、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人才的角度)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2、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了解天下形势,目光短浅,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战略的角度)3、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六国赂秦,放弃斗争(关心时务,警示当朝)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4、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1)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2)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3)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一、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

1、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2、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3、苏洵的《六国论》抓住“赂秦而力亏”生发议论,实际上是借六国破灭的教训告诫当权者改弦更张,免得重演覆亡的悲剧。

文章的思想性战斗性很强。

4、苏辙的《六国论》选取战略的角度,立足六国不知天下形势,目光短浅,不知团结,扼要而中肯5、苏洵的《六国论》文简而理周。

文章开头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一言以弊之曰:“弊在赂秦”。

旋即补充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由于在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有某些相同和联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背诵还是阅读,时常出现混淆现象门为了准确掌握每课内容,避免“张冠李戴” 的情况出现,在单独学习每一课的基础上,应作横向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准确把握。

经比较可知三篇文章有以下几点相同:一、写作目的相同三篇文章虽然出自三个不同朝代的三位不同作家之手,但都是借古讽今、以史刺世的佳作。

《过秦论》告诫统治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表明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论》则揭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道理。

精辟的语句,掷地有声,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二、所选史实材料相同三篇文章均选择了六国破灭至秦灭亡这段历史,从不同侧面着重分析了六国及秦灭亡的原因,以达到刺世讽谏的目的。

尤其是《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最为典型,二者都选取了秦灭亡这一史料,分析其灭亡的原因,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三篇文章由于出自三个朝代三位作家之手,所以体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一、写作背景不同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以达到安邦富民的目的。

杜牧《阿房宫赋》则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其纷奢生活极似秦朝。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广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厂而苏洵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从契丹侵扰到元军人主,外患频仍,未曾中止,割地纳贡,岁岁奉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种做法与六国何其相似!作者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六国为鉴。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陈友冰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

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

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

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

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

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

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篇《六国论》比较——古典诗文比较之二-(1)三篇《六国论》比较陈友冰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

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

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

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

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

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

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在分析赂者破亡之因后,作者再分析不赂者为什么也会破灭的原因。

因为从史实来看,当时割地赂秦的只有韩、魏等少数国家,要想使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点得以成立,这个问题是回避不掉的。

作者是个善于论事的文章大家,为了除去人们心中的疑问,他对当时未割地赂秦的齐、燕、赵三国逐一分析、论证,毫无吞吐含糊之态、避重就轻之意。

他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齐国,它虽不赂秦却附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样自挖墙角的结果,是唇亡齿寒,“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于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在手法上,他采取设疑的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就把人们对此的疑问毫不回避地点出来,然后通过条分缕析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以设疑起而释疑终,正显出这位文章大家手笔的不凡。

二是燕国,作者首先赞扬它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指出该国虽小却后亡,这正是用兵之效。

这是对他赂秦却以武力抗秦的肯定!但它后来却采取行刺这种企图侥幸取胜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这个坚实的国策,就必然导致祸患。

三是赵国,它的败亡也是由于“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抗秦的良将李牧。

在对不赂者破亡之因作了上述三方面分析后,作者再从两点加以总结:一是从现实出发,称赞“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仍义不赂秦,坚持用兵,“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从正面重申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二是从假设出发:假使韩、魏、楚三国不赂秦,齐不附秦,燕君不用荆卿,赵国李牧仍在,那么究竟谁灭掉谁,还不一定呢!这是从反面再次重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从结构上看,文章至此,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也完备了,但作者为了增强说服力,又增加了一层主观感慨的抒发,认为六国如能招贤纳士,并力西向,那么秦人就会愁的连饭都吃不下,而他们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反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采取割地赂秦的方法,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作者用“呜呼”和“悲夫”这些叹词来表达他对赂秦之弊的深沉感慨,又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个感叹句式进一步的重复和强调,使“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

从内容上看,这段是以上论据的重复和扩大;从效果上看,也使文章变得更加感人和富有说服力。

最后一段是从六国谈到当前北宋的对外政策,慨叹北宋以天下之大,而延续六国赂秦之故伎,所以连六国还不如,这是对本文论点的引申,也是本文创作主旨之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而且开篇就予以确定,以下几段则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引申到当今统治者要引以为戒,点破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苏辙的《六国论》虽然同是探讨六国破亡之因,但得出的结论和论证的方式都不同于他的父亲。

他认为六国的破亡之因在于他们不明白天下之势,不能全力保住韩、魏,失去这个屏障和缓冲地带,因而导致灭亡。

其论证方法也不同于苏洵:它不是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而是探取演绎的方法,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文章一开头,苏辙就提出一个很奇怪的历史现象: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奋向西攻秦,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六国亦相继灭亡。

作者以此引起读者的注意,和他一道来思索这个问题。

苏辙的结论是:六国破灭,是由于他们“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至于这个天下之势是什么,为什么不知天下之势就会破亡?作者并不急于马上告诉我们,而且也没有直接作答。

他首先着眼于六国与秦的军事态势,分析韩、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我们知道齐、楚、燕、赵的失策之处,在于他们不了解这个天下之势。

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演绎,使我们对六国破灭是由于“不知天下之势”这个中心论点一步步明确起来。

首先,作者从韩、魏的地理位置来阐明他们在诸侯攻伐中的重要位置:魏国东有淮颍,与宋、齐为邻;南有鸿沟,与楚为邻;北有酸枣,与赵为邻;西有函谷,与秦为邻。

韩国西当秦的函谷要冲,更是秦吞并六国的第一个障碍。

苏辙认为,从这个军事态势来看,无论是秦还是六国要争天下,都要在韩、魏郊野发生冲突。

对秦来说,韩、魏是他的心腹之疾;对山东诸国来说,韩、魏却是他们的翼蔽和屏障,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故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是从地理位置来分析天下之势,接着,作者又从历史事实、秦与六国的国策来分析齐、楚、燕、赵等国不审天下之势,“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从而导致六国破灭。

苏辙从秦、山东诸国和韩、魏这三个方面逐一加以剖析:首先分析秦国:秦如不先吞并韩、魏,而去贸然进攻山东诸国,就会造成“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这样一个两面夹击之势,这是“危道也”;而秦之所以敢于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也正是由于韩、魏已依附了秦国。

这样一反一正,就把韩、魏在秦吞并六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白地摆到读者的面前。

在列举史实时也是如此:秦孝公用商鞅之策,先击败魏,逼魏从安邑迁都大梁,这样秦就可以凭藉黄河、函谷天险,出兵进击山东诸国,从孝公到始皇都执行这个既定国策。

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与这个正确的方略是有一定关系的。

至于范睢说昭王收韩也是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韩国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在七国中最为贫弱,易于击破。

更重要的是,它扼守函谷大门,秦要东攻齐、魏,北击燕、赵,都必须先吞并韩。

所以范睢认为“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苏辙在此段引用范睢、商鞅先收韩、魏的言论,就在于说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势”,他们采取先收韩、魏的方略是正确的,所以能吞并六国。

与此相反,山东诸国却不明白韩、魏是他们的屏障,轻易地让秦人得以出入其间。

作者反问一句:“此岂知天下之势耶?”最后再分析韩、魏。

作者强调他们是强秦窥觎对象,又加上本身弱小,被吞并是在所难免的。

韩、魏一旦被吞并,秦人就可以此为跳板去进攻山东诸国,使天下遍受其害。

在这里,作者表面上为韩、魏开脱,实际上是在强调韩、魏被吞并的严重后果,这样就愈能显示出韩、魏的重要,愈能让人们感到燕、赵诸国不助韩、魏,不明天下之势的愚蠢和不可原谅。

文章至此,是著重分析韩、魏在军事位置上的重要,告诉人们六国破灭主要在于他们不明白这个天下之势。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明白天下之势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齐、楚、燕、赵诸国厚韩、魏而摒秦。

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作者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秦国来说,它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诸国;对齐、楚、燕赵来说,它可以得以自完于其间;对韩、魏来说,有四国之佐就可以有强大后盾,放心地与秦国抗衡。

总之,六国之间如能“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那么就可以应对万变,不至于为秦所亡。

这样,作者就从正面阐明了六国救亡图存的根本之道,实际上也就是要明天下之势。

正面阐述之后,作者再从反面指出六国没有采取上述做法,而是为着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这正是六国的可悲之处,再次点明六国破亡的主要原因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所以从本文的结构上看,它是围绕上述的中心论点,采取一正一反的手法,从秦、齐楚燕、韩魏这三个方面逐层演绎、步步深入下去的。

因此,无论是论点、论据还是论证方法都不同于乃父的《六国论》。

三元代李桢的《六国论》也是一篇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但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他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

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

而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在论证方法上,他也不同于二苏: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材料进行论证,而是先破后立,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原因的偏颇之论,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

文章一开头,李桢先简要地提出二苏的论点。

二苏的论点对不对,他先不置可否;本人的论点是什么,也只字未提,而是笔锋一转,去驳世人对秦的偏颇看法。

作者采用设问的方法:“夫秦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言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李桢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如果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

作者又以六国的主要谋士苏秦的言行加以证明:苏秦掛六国相印,力倡合纵,好像誓与六国共存亡,合纵之法也似乎真可抑秦,其实并非如此。

作者指出:苏秦为人朝秦暮楚,惟利是图,他起初投秦,因为他知道秦必将统一天下,只是秦不用他,他才转而去倡合纵、说六国的。

况且,他也并非不知道纵约之不可保,只不过靠其来沽名钓誉、谋取财富罢了。

这样就会使人觉得六国合纵之不可靠,苏秦为人之不可信。

接着,作者又以秦国谋士张仪的言行来证明:张仪认为父母手足之间尚要争钱财、耍手段,更何况六国之间呢?再说国家兴亡又远非钱财之类小事可比,又加上秦国的威胁利诱,纵散约败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