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生殖崇拜在部分甲骨文中的表现
关于用牲法的甲骨文字分析

关于用牲法的甲骨文字分析摘要:殷商时期视祭祀为国之大计,祭祀方式多种多样,祭祀用牲法也多种多样。
火烧、沉埋、分剖、取血、剥皮等都是常见的祭祀方式。
对于不同的祭祀对象或是不同的祭祀目的,所采取的祭祀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祭祀传统对中国历代的王朝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文字中,我们试图窥探出中国古代王朝祭祀的形式以及内容。
关键词:甲骨文;用牲法;祭祀祭祀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
而在文字产生的初始时代——殷商时代,祭祀活动是非常盛行的。
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存有敬畏心理。
于是出现了对自然神以及祖先神的崇拜,而这种崇拜也就带来了大量的祭祀活动。
《礼记·表记》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殷商时期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畏惧使人们开始对于自然产生崇拜心理。
而且也就由此产生了祭祀活动。
对于在文字产生初期的特殊时代,也使得甲骨文中包含了大量的与祭祀有关的文字。
与用牲法有关的祭祀文字甲骨文中出现的与用牲法有关的文字非常多,常用的方式有斩首,火烧,沉河,剥皮,烹煮等。
用牲法涉及的牺牲主要有牛,羊,豕,犬,以及一些奴隶。
其出现的反映当时祭祀活动的文字也就较多,而且从文字上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祭祀活动。
祭祀中用牲法主要以火烧、割裂、活埋、取血等多种方式来使用牺牲。
祭祀的牺牲有牛、羊、豕以及奴隶等。
祭祀的对象不同所用牺牲也有所不同,如祭祀对象为女性往往使用羊较多。
我们着重分析以下常见的祭祀活动。
一、火烧《尔雅》“祭天曰燔柴”。
火烧在商代是一种非常盛行的祭天仪式。
因为袅袅青烟可直达天上。
综述氏族神话“玄鸟生商”反映的文化观点

综述氏族神话“玄鸟生商”反映的文化观点作者:刘书含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玄鸟生商是上古时代的感生神话。
通过这则氏族神话,可以窥见殷商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先民的思想认知方式。
本文将对玄鸟生商的文献记载情况进行简要概括,并对学界就此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及说明评析。
关键词:感生受孕;卵生神话;图腾;生殖崇拜玄鸟生商是一个美丽的商朝始祖神话。
最广为相传的故事情节是:有玄鸟飞过坠遗其卵,简狄取而吞食,遂怀孕生下契,契便是商人始祖。
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玄鸟生商”的叙述。
目前最早的记载来自诗经,《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诗经·商颂·长发》:“有娀氏方将,帝立子生商。
”《郑笺》:“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鳦卵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中描述更为详细:“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狱治水有功。
帝尧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故事版本虽有繁有简,但都离不开“感生受孕”的核心主题。
感生神话,又称贞洁受孕神话,一般情节通常为处女因身体接触、感受或者意念涉及某物而受孕,然后生出人类某一氏族的始祖。
感生神话还有很多,如姜嫄踩天帝足印生后稷——《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及春皇即太昊帝庖牺氏的神话——“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等。
对于“玄鸟生商”这则感生神话中表现出的上古殷商时代的社会文化、先民的思维方式,学者们已有深入的研究讨论,下引部分极有代表性的学说,并加入一些笔者的说明与观点。
一、卵生神话由于时代因素限制,上古先民对自然科学规律并无理性的认识,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直观的生活经验和主观能动性对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大胆的假设、构想。
古代对生殖的崇拜

古代对生殖的崇拜
生殖崇拜指的是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生殖产生了崇拜;那时的人们过分崇拜生殖器和生殖能力,是出于对生命永恒的一种渴望。
1.生殖崇拜产生的原因。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矛盾。
人类要征服大自然就需要团结起来,聚集更多的人力。
但是由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死亡率比较高,寿命比较短。
因此,就需要不断的用生育来弥补人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生殖崇拜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2.生殖崇拜的表现形式。
(1)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生殖崇拜的早期,古人在用艺术形式表现这一观念时,多是直接用生殖器官来表现。
如:
①绘画。
在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山中,曾经发现一些崖画,在这些崖画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殖器、乳房以及臀部等形象。
②雕塑。
在古代,人们还利用雕塑来表达对生殖器的崇拜。
例如在陕西省宝鸡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石祖和陶祖,其中石祖被雕刻成男性的生殖器,而陶祖也被雕塑成阴茎模样。
(2)含蓄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对于生殖器的崇拜逐渐由赤裸裸变得含蓄起来,由原来直接表现生殖器的形式,变为表现生殖器的含蓄象征方式。
如:
①绘画。
在山东出土的东汉墓的石刻中,伏羲和女娲都是用尾巴来相交的。
②木鼓。
有一种在贵州苗族地区比较流行的木鼓,鼓的根部代表的是男性,而梢端则代表的是女性。
传统柿蒂纹的图式语言研究

传统柿蒂纹的图式语言研究江 澜 黄 敏摘 要: 论文以保护和发展传统纹样为目的,通过考古类型学排比法和分析归纳法,探析柿蒂纹的溯源本体,梳理柿蒂纹的发展演变进程,从而得出柿蒂纹主要由凤鸟纹演变而来这一结论。
由于传统的互渗性思维,柿蒂纹在其演变过程中还与鱼纹、云纹等纹样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由于柿蒂纹与莲花纹在外形上相近而极易混淆,有必要对柿蒂纹和莲花纹各自的图式语言进行辨析。
论文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柿蒂纹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即原始的生殖崇拜、四方五行的宇宙观与事事如意的美好寄托。
对传统柿蒂纹进行研究和梳理,有助于传统吉祥纹样的再设计研究,并为之提供丰富的视觉资源。
关键词:柿蒂纹;纹样;图式语言;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柿子是人们最早栽种的果树种类之一,在山东省临朐县,新世山旺柿叶化石被考古学者发现,该化石至少有1200-1400万年历史。
”[1]3据文献记载,柿树品种多、分布泛、用途广,至少有3000多年的培育史,且柿子的花蒂部位形态独特美观,自然成了人们关注并描绘的对象。
根据史料记载,柿蒂纹见迹于先秦时期,经汉魏时期青铜器上花形纹的演变,于唐宋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后,形成了明清柿蒂纹的成熟图案表现体系。
本研究结合实物佐证,探讨柿蒂纹样的起源与纹样特征,并阐释其图式语言背后的美学特质与文化意涵,以促进传统柿蒂纹样的有效保护与发展。
一、柿蒂纹的溯源目前,学界就柿蒂纹的溯源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柿蒂纹属于花形纹。
如张朋川在《宇宙图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纹辨》一文中阐述:“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排比方法,分析了柿蒂纹样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形式,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研究,理清了柿蒂纹的发展源流,求证出柿蒂形的图纹为莲花纹及其变体。
”[2]5就“莲花”而言,可归于“花卉”一种,而莲花纹又属花形纹的一种,那么该柿蒂纹隶属于花形纹。
二是认为柿蒂纹应为侯纹。
如刘道广在《所谓“柿蒂纹”应为“侯纹”论辨》一文中论述:“柿蒂纹名是‘依其形而言’,而‘天穹之花’不能通释所有其形的含义,柿蒂形及其寓意都是“侯”形式的‘便宜变化’。
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不是龌龊,而是敬畏生命以及顽强生存的意志

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不是龌龊,而是敬畏生命以及顽强生存的意志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最为人所熟知的也许是他们的图腾崇拜,他们经历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等等。
而今天,笔者想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些古老先民,即简单探寻他们的生殖崇拜及形成原因,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关于生殖崇拜,其实可以理解为对生物繁殖能力与繁殖行为的崇拜。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能够诞生新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天然的崇敬、畏惧之情,他们对待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往往将其奉为神秘力量进行膜拜。
在这里,笔者想强调,这种崇拜本身和神灵崇拜是一样的,并非人们想入非非的“饱暖思淫欲”。
那么,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有什么表现呢?首先,生殖崇拜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女性生殖崇拜、男性生殖崇拜和生命图腾崇拜。
其次,它的具体表现:先民们会在艺术和行为上对生殖进行崇拜,诸如直接且夸张的描绘、雕塑男女生殖器官;通过男女之间舞蹈来传递对生殖过程本身的崇拜;在宗教上通过祭祀和人类活动等手段来歌颂这一崇拜。
除此之外,人们后来还崇拜有这方面寓意的事物譬如蛙、荷花、葫芦等。
那么,在原始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生殖崇拜呢?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弄清生殖崇拜到底崇拜什么。
其实,这种崇拜就是崇拜那可以孕育万物的力量,那股生机。
在原始社会,先民的主要需求就是生存。
在当时又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又有横行的野兽,还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其死亡率可想而知,因而高出生率与他们能否延续下去便息息相关了。
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崇拜生殖就不奇怪了。
第二,原始先民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时期,结婚方式由族内群婚发展至班辈婚,再发展到族外群婚,再逐渐像现代的一夫一妻式婚姻靠拢。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当时族内群婚的做法,但如果放在那时的生产生活水平来看,也能找到它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本来就少,就算想找没血缘关系的也很难,而且当时族群观念也倾向于内部繁衍。
但我们也能看见随着人口的扩增,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做法的危害,开始慢慢的调整、改变。
汉字与生殖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院系: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01班姓名:吴文韬学号:0908030122生育文化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种的繁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人类的发展与发展。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育文化。
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对自身“种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还产生了炽热的生殖崇拜,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生育文化。
这种生育文化,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加以研究。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象形表意是它的基本特征,因而,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记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在汉字的构形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代汉字文化学研究表明:汉字与中华文化可以互证,既可以从汉字的形音义所携带的信息窥见中华文化的一斑,也可以用中华文化的某些事实和特点来解释汉字构形表义的诸多现象。
因此,本文拟从汉字入手,探讨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
一、汉字忠实记录生命孕育过程华夏先民对于生命孕育过程的认识是从妇女怀孕开始的。
对于妇女怀孕这一现象,古人用“孕”“身”两个汉字来表示。
孕,甲骨文表示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腹部突出,腹中有一个孩子,汉字楷化把人形简化为“乃”字,失去了象形表意的特性。
身,金文也是画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用一个半圆夸大她的腹部,表示腹部隆起,在半圆内有一点,代表胎儿,本义是指怀孕。
例如《诗经·大雅·大明》:“大人有身,生此文王。
”即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身体。
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身,躬也。
像人之身。
”现在一些农村老人还把妇女怀孕称为“有身子”。
这可以看作是“身”字表示怀孕义的佐证。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生命在母腹中从孕育到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人形,直至出生,大约需要十个月的时间,故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说。
汉字中的“胚”“胎”“妊”“娠”“毓”“道”则生动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浅谈原始彩陶纹饰中的生殖崇拜

浅谈原始彩陶纹饰中的生殖崇拜发布时间:2021-03-01T07:56:49.33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8期作者:杨杰[导读] 生殖崇拜在当今社会也许有些陌生,因为人们很少提及,但在原始社会时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信仰习俗。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在原始时期,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自然界也面临着自然灾害,辛勤劳作的先民们遭到人口的威胁,为了氏族的生存与延续,从而促使生殖崇拜现象的产生。
同样这一现象在中国原始彩陶中具有重要体现,陶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出现,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先民们开始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些均可以在陶器纹饰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彩陶纹饰一、生殖崇拜文化的产生生殖崇拜在当今社会也许有些陌生,因为人们很少提及,但在原始社会时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信仰习俗。
由于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恶劣,人口数量面临巨大威胁,不断的自然灾害出现,人们无法实现人口数量的保护,并常常面临着身体病痛的伤害,导致人口数量很不理想,在恶劣的环境里新生幼儿存活率低,营养缺乏,人均寿命很短。
人类开始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在这种严重威胁人口的情况下,先民们为了人们的生存和氏族的延续,认为只有通过繁衍后代才可以世代相传,只有人口的兴旺才可以抵抗部落之间的战争,在生产劳动中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所以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样迫切的客观条件下,生殖崇拜文化现象的产生是必然的。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21世纪,生殖崇拜文化几乎很少有人提及,但中国人受儒家传统观念很强,在思想中还保留一些传统观念,所以生殖崇拜文化产生的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继续保留,生殖崇拜贯穿于整个原始社会,对原始先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殖崇拜在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其中,我国最具有影响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殖崇拜意味,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于生命的向往。
生殖崇拜与中国人口发展

生殖崇拜与中国人口发展1989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在一份关于中国5省1市人口生育力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现有已婚妇女中,北京、辽宁各有79.7%和86.4%的妇女想要2个或2个以上子女,广东、贵州、甘肃都在90%以上”。
而且,对孩子的性别偏好大多数都倾向于男孩。
另一份对10个县20个村的850名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调查,也获得最类似的结论,有50.55%的夫妇希望生两个孩子,仍有45.41%的夫妇希望生3个或更多的孩子,同时也表现出对男孩的偏好。
一般认为,上述状况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广大农民家庭仍是生产单位,十分需要男劳动力。
此外“养儿防老”的问题、“传宗接代”的思想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传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迄今仍是促使中国人想多生育,特别是多生男孩的重要原因。
“传宗接代”思想和对男孩的强烈偏好的形成,有其深远和复杂的社会根源。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从一个国家亦即从宏观来看,男性人口是一国的劳动力的主要源泉,也就是劳役、兵役、税收的主要来源;它同土地一样,是财富的来源。
因此,中国历代国家政权一贯鼓励人民多生育男孩,以增强国力。
从一个家庭亦即从微观来看,一个家庭(家族)的生命的延续,固然首先是直系血缘关系的延续,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关键在于它的财产继承权的延续。
在“父产子袭”的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及其继承权的延续,必须有男性后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性后嗣,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必将结束。
因此,各个家庭都必须把生育男性后嗣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然而,我们认为,对“传宗接代”思想产生的根源,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全面、不充分的。
因为人们不难看到,尽管国家政权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已不是传统农业,农民的家庭经济也渗透了近代工商业的因素。
但是,在中国人的头脑中还顽强地存在着“传宗接代”的思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扩大视野,进一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