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梯田文化
【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传统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哈尼族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以游牧为生。
1300多年前,恶劣的气候和生活条件迫使哈尼族先民南迁,最终定居哀牢山。
他们从游牧民族演变为生活在梯田上的农业民族。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为了适应哀牢山气候和整个自然环境,Hani村大多建在海拔1400~1800米的阳坡上,既避免了高温低湿气候的威胁,又避免了低海拔河谷地区疟疾的流行。
同时也避免了常年云层蒸腾和高海拔地区寒冷潮湿的缺点。
这些建于山中阳坡上的哈尼族村庄全年平均气温约15℃,日照1630小时,降雨量1000毫米。
气候温和,阳光温暖,雨量充沛,最适合人类居住。
他们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之水悉数截流,然后在大沟下安寨、开田,将截流之水用于梯田的灌溉。
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4653条骨干沟渠和无数小沟渠,单是能灌溉面积50亩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662条。
条条沟渠如银色腰带缠绕在大山之间,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用水之需。
哈尼族在漫长的水稻迁徙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每个梯田是当今水利、工程和管理的难题。
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在于自然分水法。
这种方法公平、合理、科学,避免了因用水而产生的纠纷。
哈尼族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20多条规则。
这一合理管理水资源的标准使每个家庭的梯田都能得到及时、适当和平等的滋养。
红河哈尼梯田的故事

红河哈尼梯田是由哈尼族人历经几千年耕耘出的壮丽景观。
关于它的故事有两个有趣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哈尼族的祖先看到螃蟹在水田里划出一道一道的小沟,得到了启发,于是在山坡上开出一层层的梯田。
第二个传说是,一只小鸟在天空飞过,嘴里衔着一粒稻谷,哈尼村寨里的一只小狗对着它汪汪一叫,这只小鸟受到惊吓,把嘴一张,这粒稻谷正好落在村里牛洗澡的水塘里,第二年,这个水塘里长出的稻谷又大又沉,于是哈尼族人受到启示,开始种植水稻。
其实从历史形成来看,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人不断南迁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再加上哀牢山区垂直的气候特征,气温高、湿度大,才形成了哈尼族独特的梯田文化。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中国第45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传承着独特的民族传统。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等地。
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在险峻的山地开垦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哈尼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哈尼族的女性在节日或婚礼时会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传统服饰,头戴饰有银片、银珠的银饰,活泼而美丽。
而哈尼族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他们的民居多建在山坡上,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
哈尼族的饮食也有着独特的特色,他们擅长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烹饪出美味的哈尼菜肴,如哈尼米饭、酸汤鱼等,美味可口而又不失营养。
除了哈尼族外,彝族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的民族,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彝族的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的传统服饰中尤以女装最为独特。
传统的彝族女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配以绚丽的颜色和图案,既庄重典雅又不失华丽。
彝族的传统建筑和民居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他们的木结构建筑以独特的雕刻工艺著称,每一栋建筑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彝族的节日和婚礼上,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通常都是以史诗文化为题材,歌颂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英雄事迹。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作文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作文《红河哈尼梯田:大地的艺术画卷》一到红河哈尼梯田,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给彻底震撼了。
那梯田就像上天打翻了无数块巨大的镜子,一块接着一块地散落在大地上,从山脚下层层叠叠地铺展到山顶。
每一块梯田的边缘曲线都自然而优美,像是大地用最柔软的笔触勾勒出来的。
我沿着小路往梯田里走,就像在走进一幅画中。
路边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我这个远方的来客。
走着走着,我碰到了一位哈尼族的老乡。
他头戴一顶旧旧的草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正牵着一头老水牛,老水牛慢悠悠地走着,尾巴时不时甩一甩。
老乡热情地和我搭话,他说这梯田可有年头了,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耕种。
我好奇地问他种的啥,他笑着说,啥都有呢,水稻啊,有时候还种点豆子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给我看他的一块小梯田。
那梯田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泥土,还有一些小小的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
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好看极了。
我看到有妇女在梯田里劳作,她们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弯着腰,手里拿着秧苗,一棵一棵认真地插着。
那动作熟练得不得了,就像是在做一件非常自然而轻松的事情。
我忍不住也下到梯田里,那泥土软软的,没过我的脚脖子,凉凉的很舒服。
可是我尝试着插秧苗,那可就难了。
不是插歪了就是插得太深或者太浅,那哈尼族的妇女们看到我笨拙的样子都笑了,但是也耐心地给我指点着。
这哈尼梯田啊,可不只是土地和庄稼。
它是哈尼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贝。
每一层梯田都倾注了哈尼族人的汗水和希望。
水稻成熟的时候,整个梯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那场面肯定美到不行。
这些梯田和这里的人早已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这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我与哈尼梯田的亲密接触》再到红河哈尼梯田的时候,我就像回娘家似的,那叫一个亲切。
我直接奔向我上次去过的那片梯田区域。
一路上,小虫子在草丛里叽叽喳喳,像是在开音乐会。
我很快找到了那位上次牵水牛的老乡家。
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 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 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 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 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 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 运用。
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表1 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
Cultural criteria
Natural criteria
(i) (ii) (iii) (iv) (v) (vi) (viii) (ix) (vii) (x)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 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 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 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 讨会,日、美、英等1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 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 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 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 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篇一《红河哈尼梯田:大地的艺术画卷》每次听到红河哈尼梯田,我的脑海里就像在放电影一样,那些层层叠叠的梯田画面不断闪过。
这可不是我在瞎想,是因为我亲自去过那。
那次去红河哈尼梯田,那可真是段奇妙的旅程。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上走,沿途全是翠绿色的。
一开始,我还只能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的梯田,就像绿色的补丁随意地盖在大地上。
可随着我们越走越高,慢慢整个梯田就全部展现在眼前了,那一瞬间,我就被震惊住了。
这梯田多得数都数不清,一块紧挨着一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
每个梯田里都盛着水,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面面小镜子。
而且那水的颜色还因为光线和梯田里泥土的不同有点差别呢,有的偏蓝,有的泛着点绿,还有的像银色的丝带。
田埂就像是一把把细长的尺子,整整齐齐地把这些“镜子”分割开来。
在梯田里,还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勤劳的哈尼族村民。
我看到一个大叔,他戴着个宽边的草帽,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衣服,弯着腰在田里干活。
他就像个魔法师,用手中的农具轻轻地翻动着泥土,那些泥土听话极了,乖乖地被他摆弄着。
旁边还有个阿妈,背着个小娃娃,她的手也没闲着,在拔除田埂上的杂草。
小娃娃在阿妈背上不哭也不闹,小脸朝着梯田,黑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一切,像是在欣赏这大好的景色。
这片梯田里还住着好多小动物。
青蛙在田边的草丛里呱呱叫着,感觉就像是给种田人唱歌伴奏呢。
田里面还有些小鱼游来游去,偶尔跳出水面溅起一点小水花,这小水花就像在梯田这个大舞台上跳舞。
红河哈尼梯田可不仅仅是种田的地方,这是哈尼族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啊。
那复杂的水利系统,靠着山泉水和雨水顺着沟渠巧妙地流到每一块梯田里,就像人的血管为身体各个部分供血一样,少了哪一条都不行。
这么大的工程,全靠哈尼族祖先们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筐土一筐土地运才弄出来的。
这是他们在自然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杰作,极其珍贵,怪不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篇二《探秘红河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全靠我那次的旅行才能一点点翻开去看。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容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容哈尼族梯田文化是指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它以梯田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了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下将从梯田的形成背景、构造特征、农业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梯田的形成背景1.1 地理环境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山区,这里地势陡峭,气候多变,雨量充沛。
由于地势高差大,水土流失严重,这为梯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2 经济需求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快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他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有效利用山地资源的方法。
因此,在经济需求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哈尼族人民开始了梯田的建设。
二、梯田的构造特征2.1 梯田的形态哈尼族梯田以层层叠叠的形态呈现,从山脚到山顶,由数十至上百个平行的梯田组成。
每个梯田之间通过石墙或土堤相隔开来,保证了水土不流失,同时也方便了农民们的农业生产。
2.2 梯田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梯田的灌溉和排水,哈尼族人民创造性地利用了山上自然形成的沟壑和溪流,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引水渠、堤坝、灌溉系统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池式”灌溉系统。
它是由一条主渠和多条支渠组成,主渠从山上引来清泉或雨水,经过分支后灌溉到每个梯田中。
三、农业生产技术3.1 种植作物哈尼族人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了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
其中以水稻最为重要,被称为“哈尼族的粮仓”。
3.2 耕作技术哈尼族人民采用了多种耕作技术,如旱耕、水耕、间作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年一改土地块”的轮作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四、社会组织4.1 村落组织哈尼族梯田文化中,村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每个村落由若干个家族组成,家族之间通过婚姻关系联系在一起。
云南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考察

云南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考察云南元阳梯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梯田之一,被誉为“活地理教科书”。
这里绵延数百年的农耕文化,是这片土地上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是哈尼族人民创造的一项世界性的农业遗产。
梯田地区的山坡被划分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梯田,整齐地排列在山间,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
梯田的美丽和实用性并存,通过利用山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哈尼族人民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水土流失和种植面积不足的问题。
我们的考察团队来到了元阳梯田,第一眼见到的是如诗如画的梯田景观。
阳春三月,梯田里的稻苗正绿油油地长势喜人。
镶嵌在山间的一片片翠绿色,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些梯田不仅为哈尼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在农耕文化考察中,我们发现哈尼族人民有着独特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农耕知识。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梯田的自然资源,如水源、太阳能等,实现了农作物的优质生长。
例如,哈尼族人民会在梯田底层修建水塘,通过灌溉的方式使稻田得到足够的水源,这样即可在干旱季节也能顺利种植水稻。
另外,哈尼族人民还在整个农耕过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民间农耕文化、节日和习俗。
他们相信一些神秘的自然力量,并将其融入到农耕中。
例如,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哈尼族人会举办盛大的田龙节,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
这是一个显示农民生活态度的节日,也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农耕文化的见证。
在元阳梯田,农耕并不止于种植作物。
哈尼族人民将农耕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山水构建梯田,让自己的家园更加美丽。
沿着梯子走过,你可以看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花园和庭院,种植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和各类绿植。
这些精心布置的庭院彰显出哈尼族的生活品味和农耕文化。
元阳梯田的农耕文化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哈尼族人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耕知识体系,并将其传承了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哈尼族梯田文化
约莫四年前,曾有幸去过云南,尤记在西双版纳曾拜访过的一个村寨,僾伲寨,精致的服装,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作风,能歌善舞的天性,正如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
然而真正让我记住的这个民族—哈尼族的,却是那零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重重叠叠,层层相连,蔚为壮观。
哈尼族(Hani minority),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江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
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蹈、罗作舞等。
据有关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势力迅速扩张,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活动,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并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就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和夷”虽不尽指哈尼族先民,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南方百越族群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哈尼族的原始农业获得了较前更进一步的发展。
哈尼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使他们由干燥的西北高原迁入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的云南高原,大量吸收了南方原居民族稻作农耕文化优秀成分的必然结果。
哈尼族从迁居哀牢山区之后,即从隋唐时起,便正式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畜牧,与大自然协调相处。
他们在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哀牢山区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气候、植被立体分布的特点,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由于受南面印度洋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和峡谷中,仍较多地保留着茂密的原始老林,四季云雾缭绕,降雨充足。
同时从炎热河谷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再次化为绵绵雾雨,终年不绝,在森林中汇成无数水潭和溪流。
低山河谷江河湖泊中的水均源于此。
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成为哀牢山区哈尼梯田农业的可靠保障。
他们营造梯田,多选择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抑郁水稻生长的缓坡地带,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因此营造的梯田层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在梯田之间修有羊肠小道,行走方便,易于耕作。
经过长期辛勤劳动和生活实践,哀牢山区哈尼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
这种方法就是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
哈尼族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
古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怎么办呢?“田不平不要紧,请水兄弟来帮忙找平”,祖先们用放水平田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些都是哈尼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
如水源管理则发明了“水木刻”。
这是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
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
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
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
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
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刷而下,来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沟拦腰截入,顺水纷注入田,此时稻谷恰值扬花孕穗,正须追肥,自然冲肥正好解决了这及时之需。
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长和千年的传统。
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
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
作为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梯田凝结着哈尼族悠久漫长的历史,沉淀着丰厚广博的文化和维系着复杂多样的生活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哈尼族的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模式,这并非是空想,善待自然,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成果才能得以保留,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概念,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