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考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第五讲抓住题眼,把握阅读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

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

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

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5.以事件为线索。

如《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事情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要母亲多走走)、经过(散步中发生走大路或走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又如《陈太丘与友期》。

~6. 以地点为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查找文章线索的方法1.看标题;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物线、事线);3.注意抒情议论句(情线);4.开头结尾句(段)。

中考作文指导: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

中考作文指导: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

初中语文备考-写记叙文妙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技法指津在搬运东西的时候,我们常会找一根绳子,把要搬运的几样东西捆扎起来,这样运送就会更加方便。

这根串联物品的绳子,在我们的文章中就是“线索”。

顾名思义,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记叙文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串联起来,让所选的写作素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优秀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通过线索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

有时尽管材料内容比较散乱,但只要把握住行文的线索,就可以将这些材料合理地“穿”起来,使文章层次清晰明了。

线索对于记叙文行文十分重要,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给人不佳的阅读体验。

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想法,再加上使内容连贯的线索,那么你的文字、你的故事就会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一般来说,叙事的线索可以是人物、物品、事件、地点、时间,也可以以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中的线索我们可以参照如下方法来设置:一、时空连“线”法。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线索往往会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相结合。

如孙犁的《荷花淀》采用详略自如、运笔如流水的写法,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所涉时间包括“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在时间轴上自然地叙述出夫妻话别、探夫遇敌、荷花淀伏击战、打扫战场这四个片段,脉络清晰。

时间线索是记叙文中比较常用、且清晰的线索,往往会以明确时间关联词来串联全文,全篇以以时间的推移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比如课文《一定要争气》中就是以时间为线索,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线索并非一定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故事”,在运用时间线索来贯穿文章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比如倒叙、插叙、补叙等,将这些方法结合顺叙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采用倒叙方式将故事的“亮点”放到开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利用补叙的方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等等。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找线索的方法: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主题的作用,使之更充分更集中。

2、对人物的作用,使之更丰满更突出。

3、对结构的作用,使之更缜密更严密。

淡淡的深情常跃强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

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

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

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

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

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

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

”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

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

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

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

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

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

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

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分析记叙文之线索【阅读目标】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

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

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

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

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

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三、以情感为线索。

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

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马德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

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

理清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理清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六、真题演练
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 就简单了。”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 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 扭,而我却这般费力!⑪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 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 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 回来吃。”
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
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 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 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 整体。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四、常见题型
③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④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⑤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⑥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
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五、答题方法
答题模板 ①xx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 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②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 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线索分类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 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记叙文线索主要可分为六类: 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感情线。

记叙文线索作用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

记叙文线索作用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专项七、文章线索以及作用一、题型1.本文的线索以及作用是什么?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二、答题公式1.内容上:整篇文章围绕……(线索)展开叙事;突出了……主题。

2.结构上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使主旨更鲜明。

(注:线索要注意双线问题,一条是明线,以物和人为主;另一条是暗线,以情感态度为主)三、针对性练习1. 生命中的棉袄羊子林我的家在苏北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

在我出生的7天前,父母唯一的儿子、我唯一的哥哥、新四军年轻的机枪班班长,在队伍转进大别山的最后一战中牺牲了。

我的出生,暂时减轻了点儿父母丧子的极度悲痛,给这个凄苦的家庭带来了一线曙光和一丝慰藉。

父母将全部的爱倾注在我这个男孩子身上。

在他们眼中,我就是这个家传宗接代的唯一希望。

我的家乡有一种奇特的民俗,若想要家中金贵的独养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这个孩子10岁前就不可以穿棉袄!因了这蹊跷的民俗,我便被“罚”在每个冬天里都要远离棉衣。

苏北的冬天阴冷彻骨,年幼的我,虽享有父母无限的疼爱,却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小伙伴们那样穿上厚暖的棉袄!瑟瑟寒风中,我只能将莫名幽怨的目光停驻在小伙伴的棉袄上,羡慕地想象着那神秘陌生的温暖。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穿上厚厚的棉袄,享受丝丝暖意,便成了冬日最大的奢望……我在期待中慢慢长大。

10岁的我,除了上学,还必须为家里分担一部分农活,虽说我已长到了穿棉袄“开禁”的年龄,但因家境贫寒,我仍然没有盼来自己的棉袄!14岁那年,我考上了离家50多公里的县中学,每周回家一次。

深冬时节,寒风像锥子一样刺骨。

远离棉衣的我,难耐苦寒,每每被冻得浑身发抖。

实在熬不过寒冷的日日夜夜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向妈妈要一件棉袄。

妈妈听了我的诉说,略有一些惊讶,继而她的眼睛因酸楚和内疚而湿润了。

6个孩子的贫苦家庭,无疑会将添置一件新棉衣看成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母亲明白,从降临人世就不晓得穿棉袄是何滋味的孩子,如果不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绝不会开口向母亲讨要棉衣的!母亲毅然脱下她嫁到这个家时添置的那唯一的一件棉袄,把它穿在了我的身上。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线索理解加练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线索理解加练习

记叙文之线索1.概念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2.分类(1)以某一物为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2)以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

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社戏》,《卖蟹》(3)以人物为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时间为线索:如《一定要争气》中,以童第周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童第周学习的刻苦努力。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5)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很明显的按照地点转换为顺序。

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是以行踪为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一般称暗线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初中语文阅读线索作用例题

初中语文阅读线索作用例题

初中语文阅读线索作用例题(最新版)目录1.导语2.线索的概念和作用3.例题分析a.分析题目在文中的作用b.题目作为线索的例子4.如何寻找和利用线索5.结论正文导语: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记叙文的题目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关键。

本文将从概念和作用出发,结合例题分析,探讨如何寻找和利用线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线索的概念和作用线索是文章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或思想,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在记叙文中,线索通常以题目的形式出现,具有以下作用:1.提示文章线索:题目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2.点明文章主旨:题目不仅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吸引读者:题目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例题分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例题:《春芽》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春芽”,从题目我们可以推测,文章很可能围绕春天的芽展开叙述。

在阅读文章后,我们发现文章确实以春天的芽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题目“春芽”还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通过这个象征,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因此,题目在文章中还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如何寻找和利用线索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寻找线索,并学会利用线索来理解文章。

具体方法如下:1.抓住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线索,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题目,并尝试从题目中找到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关注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与线索有关。

开头部分,作者通常会通过描述或引出一个话题来揭示线索;结尾部分,作者则会通过总结或抒发情感来强调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第五讲抓住题眼,把握阅读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

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

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

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5.以事件为线索。

如《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事情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要母亲多走走)、经过(散步中发生走大路或走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又如《陈太丘与友期》。

6. 以地点为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查找文章线索的方法1.看标题;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物线、事线);3.注意抒情议论句(情线);4.开头结尾句(段)。

再添一碗白米饭王永光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

为了更多地吸引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

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

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大川笑了笑说:“当然!”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米饭。

”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说:“要不行,就算了。

”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

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

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几顿没吃饭的样子。

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碗里。

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

”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绝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

”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

大川本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

”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

大川转身进了后厨,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

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一个一次性餐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

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饭馆。

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光吃米饭哪行呀。

”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一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

第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来。

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

”大川说:“别那么说,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10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不这样了。

”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

大川也有点恼火了,心想,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让人瞧不起了,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

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资?”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大川问。

“××理工大学。

”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

”大川面露喜色,他对农村考上大学争气的孩子,有种本能的喜欢。

“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也得10块8块的。

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

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

可是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

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校的那条路。

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

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一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躲闪着。

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紧去上课。

”然后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

也知道了原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和媳妇的猜测,有点脸红。

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

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12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这说明人们喜欢贪图便宜,生活水平不如意。

B.男孩儿选择坐在靠角落的桌子上,人多的时候吃得小心翼翼,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孩儿是个胆小的,不愿与人打交道的人。

C.男孩儿连续4天来店里既吃又带的做法,让大川的媳妇很生气,她抱怨大川,表现了农村妇女的吝啬,她不愿意帮助别人。

D.小说运用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了男孩儿的真诚善良的美好品德,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E.小说的结尾照应了标题,引发读者思考,揭示了主题:表达了社会上人们虽素不相识却能互帮互爱,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思想。

8.小说中的大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9.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

鸟儿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叫声清脆悦耳。

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退休后,他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遛遛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狗儿、养鸟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鸟儿之后,他就莫名其妙地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没费多少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

每天早晨他便准时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

他把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

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

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食物。

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

好在这一切,盲眼老头无法看见。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对盲眼老头说:“你开个价,把这只鸟卖给我吧。

”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也极其诚恳地说。

“我只要你这只!”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自然是不卖。

此后又交谈了几次,老头仍然是那句话:“不卖!”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便病倒了。

他心里明白是因为什么。

几天以后,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为这只鸟儿。

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到他家中。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听了这话,他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从床上忽的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老弟,其实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

我买的时候才花了十多元钱。

不过,这多年……”“老兄,你别说了。

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

可是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

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

”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可他能想像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

我把鸟放了。

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可是我却判错了一个案子。

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不在岗位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

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泪水扑面而下。

泪眼朦胧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

他亲手为其操办后事。

就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

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1.仿照示例填写情节内容,并据此说明情节的特点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