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作者:————————————————————————————————日期: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解读 新思潮的意义(胡适)

解读<<新思潮的意义>>在读完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之后,我发现我感触良多.在新思潮众说纷纭的大环境下,胡先生给出了一个新思潮的明确的定义,这不但使人耳目一新,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新思潮这一新生事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同时胡先生也对新思潮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而这也对以后的思想运动提供了一个可以依照的模板.胡先生认为新思潮运动是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核心,通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些方法来组建一个新的文化标准和道德制度.并对新思潮运动的前期作了总结对新思潮的将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胡先生给出的第一个要点是研究问题,其所指的问题是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详细的列出了研究问题可以产生的好处: (1)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为问题关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对。
但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得讨论的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为问题是逼人的活问题,故容易使人觉悟,容易得人信从;(4)因为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班研究的、评判的、独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也只有研究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实际性的结果,这才是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也是胡适先生对那几年新思潮运动的总结.而在此胡适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所以说胡适先生对新思潮的解释和希望.归根到底就是两点:培养新型人才和解决实质性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于人民的生活和利益,这也是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所在.然后就是是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可以理清中国的历史文化脉络,重构文化。
胡适与五四

与此同时,该文对五四运动也提出批评。文章认为,以罢课为武器进行斗争,对敌人毫无损害,对学生却有三大危害:第一,在学生运动中,有些人自己不敢出面,却躲在人群中呐喊,从而助长了依赖群众的懦夫心理。第二,罢课时间一长,有些人就会养成逃课的习惯。第三,经过这场运动,有些人可能养成盲目从众的行为模式。
由于蔡元培当时是主张中国参战的,因此当胜利来到的时候,他的“兴致最高”。
于是他约请教授们在天安门组织了演讲大会,“第一次借机会把北京大学的使命扩大到研究学术的范围以外。”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北京大学就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这样一来,就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学生运动的关系,大体上梳理清楚了。
诚邀全国以及海内外各高校有识之士加盟共建!!!
这里将是半国精英的摇篮!!!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1947年五四运动28周年之际,胡适为《大公报》写了纪念五四的“星期论文”。我注意到,胡适每当论及五四运动,都要提到孙中山的一段议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这段议论是孙中山在1920年1月给海外同志写信时提到的。当时距五四运动虽然只有八个月,但是在涉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却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段文字不长,也容易理解,故照录于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胡适正陪同杜威先生在上海访问,同行的还有杜威的学生、北京大学教务长蒋梦麟先生。当时他们对北京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两天后才通过报纸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1920年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这篇文章由胡适起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五四运动的初步反思。
在张奚若影响下,胡适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他说:“张先生所谓‘个人主义’,其实就是‘自由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他指出:个人主义有两种,一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为我主义”,即假个人主义;二是有独立思想、只认真理不计利害的“个性主义”,即真正的个人主义。胡适还说:“……一些人嘲笑这种个人主义,笑它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过时思想。这种人根本就不懂得维多利亚时代是多么光华灿烂的一个伟大时代。马克斯(马克思)、恩格尔(恩格斯),都生死在这个时代里,都是这个时代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产儿。他们都是终身为自由奋斗的人。我们去维多利亚时代还老远哩。我们如何配嘲笑维多利亚时代呢!”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他指斥“律诗真乃小道尔”,公开反对旧诗词的滥调套语和呆板生硬,反对用典对仗,主张废止格律,提倡用俗语俗字写今日社会的情状。
胡适所追求的,就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诗体的大解放”运动,而其目的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
”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文学由白话文的推广普及以及新诗的创作的风行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胡适的文学主张基本实现了,可是胡适的目标不仅在此,在《新青年》上论及“新思潮的意义时”,胡适把文化革新分解为四个步骤:1.“研究问题”、2.“输入学理”、3.“整理国故”、4.“再造文明”。
他希望构建一个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吸收西方科学理论以佐研究,在认真整理“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误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15最后才能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科学理论为我所用以完善自身的新文明。
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文化设计的发展道路,也是他这期间最主要的学术成就。
胡适发表的《谈新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篇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
文章肯定了当时新诗的成绩,肯定了“诗体解放后诗的内容的进步”,对新旧诗的比较、新诗的音节、新诗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
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2)

12.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突出的贡献是(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确定了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C.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确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
13.胡适曾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当时这场“评判的”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1919年-1927年开天辟地,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1927—1937年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正确,排除;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开始,故C正确,排除;1945—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峙,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统治,故D正确,排除。故此题选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故A符合题意;红军长征胜利是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故B排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C排除;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排除。故选A。
9.D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解析】
【分析】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被那无数吃惯孔流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

论五四运动与胡适摘要: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对传统价值颠覆的运动。
伟大人物的产生是必然的,忽视的毕生事业成就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更新和变革,所以胡适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父”,他是第一个在这一运动中留下诸多文化的人。
二是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的真谛,胡适认为它是“世界文化的真谛”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
胡适这一生,特别是晚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
关键字:胡适·五四运动·自由主义·新思潮胡适并非最先表述现代自由意识的思想家在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他只是一个环节,却不可替代。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
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陶。
在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思想家的影响下,胡适也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
这一观念的抉择即暗示了胡适思想发展内容的世界性眼光和强烈的自我开放意识。
又决定了胡适与中国实际社会背景的巨大冲突。
“我读了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们中华民国居然还有什么《褒扬条例》,于是我把那些条例寻来一看,只见第一条九种可褒扬的行谊的第二款便是“妇女烈节贞操可以风世者”,第七款是“著述书籍制造器用,与学术技艺或发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岁者。
”一个人偶然活到了一百岁,居然也可以与学术技艺上的著作发明享受同等的褒扬!这已是不伦不类可笑狠了。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中国封建文化思想对女性的迫害,其次才会想到胡适的思想开放性。
而就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现状,封建制度依旧占主导,妇女依然受到严重的压迫,而胡适就这样发表了一片抨击中国现状的文章。
更加强烈的反映出他思想的开放性,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实在五四前后,也是因为胡适的影响,女子裹脚的传统也慢慢地被废除。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思想”股市上,陈寅恪、吴宓、顾准和胡适这些人物在自由主义的“题材”下被炒爆了,他们被戏剧化和轶事化。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成为了流行一时、人云亦云的门面话,这边厢思想家们纷纷出来论证自己第一个发现了顾准或者陈寅恪,正如那边厢文学界的“后主们”为“后新时期”的发明权而挥老拳。
然而,谁又真的去读他们的书,谁又真的在乎他们的思想,尤其是他们思想的脉络和语境(context)呢?这些在现代思想和文化史上似乎怎么也走不到一块的歧路一样的人物在死后是怎样被接轨到自由主义的通往天堂的大路上(因为据一位新权威主义的发言人说,所有自由的大路都是通往天堂)就更是我等所不能理解的机密了。
正如唐德刚所说的,“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
胡适是现代中国一位路标性的人物。
现代―modern,用30年代上海的俗话说,就是“摩登”。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论‘摩登’则天下之摩登莫摩登于‘我的朋友胡适之’者矣!”然而,同时代张天翼小说《从空虚到充实》(《荆野先生》)里的人物则以为,modern应该译作“矛盾”。
信然!胡的“知己”(我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胡为蒋效死这个意思)蒋介石称颂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正好说明了他人格上的modern(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西亚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则有原教旨的自由主义。
在这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谱系里,通常被中国的自由主义奉为祖宗的胡适也是旁逸斜出,而非正宗了,因此只能重新从哈耶克出发,接上亚当·斯密的秘宗香火。
我偶然翻阅《鲁迅全集》,有一篇厨川百村的《说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与当今原教旨主义的诠释略有不同。
然而,一则译者是鲁迅,二则作者非英美人,因此他“与其完成自由主义的哲学,倒不如编纂自由主义的历史,要有效得多”的观点,我知道是作不得数的。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曾对早期新文化运动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胡适及其改良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通过介绍“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五四”时期胡适改良主义一、引言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以改良主义者著称,其主张点滴改良,反对“根本解决”,主张人类社会逐渐演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1910年,胡适考上官费生的名额赶赴美国求学。
在这里他受到美国基督教会组织人士和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对《圣经》的学习中发现其与中国老子不平道义的相同之处,并从中吸收和容纳了其不抵抗的教义来坚定自己年幼时树立的不抵抗信仰,这表明了他反对暴力。
1909年,英国著名思想家诺曼﹒安吉尔出版了《大幻觉》一书,它是新和平主义的代表作,并对胡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以前认为不抵抗主义是在强与弱的对决中,弱因无力与强对抗,为了生存就得不抵抗。
而新和平主义都认为不论对立双方的强与弱,只要发生冲突甚至暴力都会削弱各自的实力,这对于双方都没有益处,倒不如双方联合起来去对付共同的敌人。
同时新和平主义还主张反对暴力,战争更具有“现代化”和“科学性”,这与胡适主张有吻合之处。
在学习安吉尔著作的同时,胡适开始对当时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文章感兴趣。
实用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唯心主义,但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的。
胡适常说:“实验主义注重具体事实与问题”1,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
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进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
实验主义哲学原理使胡适在既反对暴力革命又希望落后的中国能够富强起来的矛盾中找到新的出路,即用温和点滴的改良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看完胡适先生的新思潮的意义,我的感触颇深,胡适能在如此纷乱的环境中给出新思潮的定义,并且从新思潮的精神、新思潮的手段和新思潮的将来趋势等多方面阐述新思潮的意义。
他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新思潮的将来趋势是注重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应该于研究问题中做介绍学理的事业。
文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胡适认为,新思潮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尽管新思潮运动中有许多诸如孔教的讨论、文学的评论、贞操的讨论、礼教的讨论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旧的评判,重新估定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我想批判的精神也正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欠缺的,而胡适在当时那个年代就能看清这些问题的本质,不得不让我由衷感到佩服。
胡适对于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的关系。
胡适认为研究问题的人,势不能专就问题本身讨论,不能不从那问题的意义上着想;但是问题引申到意义上去,便不能不靠许多学理做参考比较的材料,故学理的输入往往可以帮助问题的研究。
而且他还提出,在研究问题里面做点输入学理的事业,或用学理来解释问题的意义,或从学理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来输入学理,能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刚收学理的影响。
我想这种在研究问题中输入学理的方法远比单单输入学理来达到输入学理的目的来的更有效,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所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
学理仅仅只是知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变成一种自身的能力。
胡适已经给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能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
上去;能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能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能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能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胡适对于调和的介绍,我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他说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
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
这就是调和。
社会上大部分人只是盲目的跟随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大部分人认为对的,那么他们也这么认为,大部分人批判的,好吧,那就一定是错的。
就算是这样也不是最难以接受的,最难以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往往还不能坚定地跟随而是像墙头草一样。
这样就引出了胡适另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整理国故。
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他认为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我们现在也正是需要这种整理国故的方法来系统地处理我们五千年的成果,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我认为,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在现代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不管从思想、方法上都能给予我们知道,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缺少批判的精神缺少整理的概念,盲目随从,这些从胡适的这篇文章中都能或多或少得到启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但是我真的获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