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草原生态概述1.1 草原的定义与分类1.2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1.3 草原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特点第二章:草原生物多样性2.1 草原植物的多样性2.2 草原动物的多样性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第三章:草原生态功能3.1 草原的水土保持功能3.2 草原的碳汇功能3.3 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第四章:草原退化与恢复4.1 草原退化的原因4.2 草原退化的影响4.3 草原恢复的方法与技术第五章:草原保护与管理5.1 草原保护的政策与法规5.2 草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3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第六章: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6.1 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6.2 草原生态系统评估指标6.3 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实际案例第七章:草原生态修复技术7.1 草原退化地区的诊断7.2 草原生态修复的方法7.3 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第八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8.1 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8.2 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8.3 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项目第九章:草原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9.1 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9.2 草原资源的可持续经营9.3 草原资源利用与社区参与第十章:草原教育与公众参与10.1 草原教育的重要性10.2 草原教育的方法与手段10.3 公众参与草原保护的实践与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草原生态概述补充说明:草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涵盖了从温带到寒带的广阔区域。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产力相对较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
二、草原生物多样性补充说明:草原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物种的适应性,包括对干旱、寒冷等极端环境的适应。
植物如草本植物具有强大的根系以保持水分,动物如草原犬齿类具有特殊的饮食习性和行为适应。
三、草原生态功能补充说明:草原不仅提供食物和原材料,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碳汇作用和调节气候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四、草原退化与恢复补充说明:草原退化主要由过度放牧、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引起,导致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教案:《静默草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歌《静默草原》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准备:1. 诗歌《静默草原》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2. PPT或手绘的诗歌创作素材。
3. 课堂展示用的电子屏幕或黑板。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堂课所学的关于诗歌的知识,复习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理解诗歌:1. 将《静默草原》的诗歌复印件分发给学生,并放映PPT或手绘图像呈现诗歌的内容。
2. 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并与全班分享个人感受和理解。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并识别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让学生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创作诗歌:1. 放映PPT或展示手绘素材,让学生观察图片,并以《静默草原》为参考,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短诗。
2. 提供一些关于大自然、生活的主题供学生选择。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有意识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展示和分享:1. 安排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短诗。
2. 让其他同学为每位朗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3.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升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总结:1. 让学生回顾诗歌学习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2.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己在创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更多的短诗,并组织小型诗歌朗诵会。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到班上进行创作指导和讲座,丰富学生的诗歌文化修养。
继续写相关内容: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更多的短诗,并组织小型诗歌朗诵会。
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继续创作自己的短诗。
可以设置一个主题,比如大自然、友谊、爱等,或者让学生任意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静默草原》教案《静默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检查预习情况: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⑵正音、正字: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一、导入新课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提问: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
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
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
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
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
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静默草原》是一本描绘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绘本,通过讲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活以及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民族文化的独特。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领略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草原生态、草原动植物、蒙古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草原生态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的类型、特点以及草原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草原动植物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上的代表性动植物,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模型、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蒙古族文化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蒙古族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惯、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生态保护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以及个人和全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课程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静默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静默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
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
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
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教案设计《静默草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品质的培养。
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4、鼓励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良好习惯,培养一定的景色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一些难字的读音和难词组的意思2、草原的特点,魅力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灵感,应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以课文为文本,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真正内蕴。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预习要求:1、了解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词的意思,3、熟读全文,并能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1、导入新课:引入:先一块来再背诵一下《敕勒歌》……肯定:同学们都背的很不错!请同学们观关于看草原风光的小电影(一段五分钟左右的草原风光),请一些同学来告诉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样的?明确:(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概括起来,有的是谈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从媒体的渠道,来理解自己的感知的。
有的是从生命的层面加以理解……引入:今天我们来一块走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从草原所获得的一些深层的蕴义。
(并略带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说明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七、讲授新课:检查预习情况:⑴请学生上台给生字词注音: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披散摩挲⑵正音、正字: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披散摩挲(suō)⑶解释生词: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草原的壮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会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将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介草原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分析课文语言特色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静默草原》一文,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草原的壮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学习课文写作方法1.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叙述方式等。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练习1.学生仿写一段关于草原的描绘。
2.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写作方法,深入理解了《静默草原》一文。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2)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草原生态的情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静默草原》相关内容;2. 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图片、视频等;3. 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草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2. 教学新课:(1)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分析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讲解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3)设计宣传标语:引导学生表达对草原生态的关爱。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态的情感;(3)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种类以及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宣传标语设计等环节,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参与度、分享内容等,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的关爱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默草原》教案3静默草原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幻灯片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旧课:1、背诵《敕勒歌》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
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三、学习新课1、作者介绍: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
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
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幻灯:“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
”——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
”——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
”——要寻找智慧“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成吉思汗箴言》“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
”——诗人安谧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2、分析课文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⑴、生字词鲍(bˋao)档(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 xiˋao)鬃(zˉong)颊(jiaˊ) 摩挲(suoˉ)处境(chu )⑵、教师范读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
?(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
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感受:惊慌——(总起)B、分析3-6段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b 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
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板书:不可看,只可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板书:苍茫C、分析7——8段a齐读这两段b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D、分析9——10段a、“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
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
“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b、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c、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
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板书:强化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
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
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
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
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
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E、分析11——12段a、学生齐读b、“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回答)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
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
(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
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
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
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
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
(板书:局促)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⑷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①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②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A、“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赏析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
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
作者的观察细腻。
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
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
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
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