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蝴蝶夫人》歌剧赏析

《蝴蝶夫人》歌剧赏析
文/素心
《蝴蝶夫人》,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幕式歌剧。
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
认养他。
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
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
子。
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
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
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
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从
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成为世界
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心理活动。
他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
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
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
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
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
界观进行了批判。
从《蝴蝶夫人》脚本的内容来看,
塑造出的蝴蝶夫人是一个坚强的、信
仰爱情的、纯真的悲剧性人物。
蝴蝶
夫人的悲剧性形象的把握源于歌剧脚
本的内容,还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颇
有关联,《蝴蝶夫人》的戏剧性情节
演绎,就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塑造
蝴蝶的形象和倾诉她个人的悲剧性遭
遇上。
于是,悲剧性的故事再加上作
曲家全力渲染的悲剧性色彩,以乐曲
的悲剧性旋律和情感基调,来定位这
部歌剧的悲剧性特色,恰好发挥了普
契尼独有的艺术风格。
编辑 朱庭萱
青春期健康81。
浅析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

浅析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冰凉的小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剧咏叹调,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于1896年创作。
这首作品是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的一部分,是一首充满悲伤和温情的咏叹调。
《冰凉的小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描绘了一个贫困的诗人罗德尔的爱慕之情。
咏叹调中的歌词中包含了罗德尔对自己贫穷艰苦生活的抱怨,以及对年轻女孩“小手”的渴望和眷恋之情。
整首咏叹调以悲伤的音乐起始,富有忧郁的情感。
演唱者以激情和哀伤的音色,表达出自己对贫困生活的不满和希望温暖的爱情的渴望。
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逐渐转入明亮愉悦的调子,热情的音符迅速抓住了听众的心弦。
尽管歌词中描绘了贫困艰苦的生活,但旋律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温情,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这首歌剧咏叹调的歌词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情感。
融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渴望,既是对贫穷生活的抱怨,也是对爱情的追求和眷恋之情的抒发。
歌词中的“冰凉的小手”象征着女孩的纯洁和渴望的爱情,激发了演唱者的无尽思念和热情。
在音乐表达方面,这首咏叹调采用了传统的诗剧形式,旋律动听,情感丰富多样。
演唱者的嗓音宏亮而富有表现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歌词中的各种情感。
音乐中运用了多种技巧和乐器,如和声、管弦乐器的运用等,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
《冰凉的小手》作为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的经典片段之一,不仅在歌剧界享有盛誉,也成为了流行乐曲。
它的旋律朴实易懂,歌词情感真挚,使得它成为了很多歌唱比赛和音乐会的热门曲目。
普契尼的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美妙的旋律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喜爱。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诗人对贫穷生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普契尼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力。
它是普契尼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歌剧界的经典之作。
试析歌剧《伤逝》选段

试析歌剧《伤逝》选段歌剧《伤逝》是一部十分著名的歌剧作品,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于1893年。
该歌剧以十九世纪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痛苦和绝望的故事。
歌剧中有许多经典的选段,其中包括了一些非常动人的音乐段落。
本文将试析歌剧《伤逝》中的选段,对其音乐和情感进行解读。
歌剧《伤逝》选段分析我们来看选段《花花世界》,这是歌剧《伤逝》中非常著名的一段。
这段音乐以轻快的旋律为主题,反映了歌剧中一些欢快、轻松的情节。
在这段音乐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普契尼对于法国乡村生活的描绘,音乐中充满了田园风光和欢快的气氛。
乐曲的旋律清新悠扬,节奏轻快明快,给人以一种愉悦、舒适的感觉。
这段音乐中也透露出一些不安和矛盾的情感。
在欢快的旋律之下,暗藏着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正是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这段音乐既有欢乐的气息,又不失深沉和情感的内涵。
在演绎这段音乐时,演员需要表现出这种矛盾情感,让观众在欢乐的旋律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痛苦。
这段音乐中,表现了主人公们深情的对话和相互倾诉的场景,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情感交流。
演员在演绎这段音乐时,需要表现出主人公们内心深处的爱意和情感,让观众在动人的旋律中,感受到主人公们的真挚和温暖的爱情。
这段音乐也是歌剧《伤逝》中最感人的一段,是观众们最为喜爱的场景之一。
歌剧《伤逝》中的这些选段,无论是音乐还是情感都非常丰富和动人。
这些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矛盾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在演绎这些选段时,演员需要充分表现出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其中的深情和痛苦,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这些选段也是歌剧《伤逝》中最闪耀和动人的音乐,是观众们最为喜爱和推崇的部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喜爱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普契尼歌剧咏叹调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创作特点和演唱风格对后世的歌剧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分析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一、音乐特点1. 旋律优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最大特点是其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其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具有丰富的旋律变化和情感起伏,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感动。
在旋律结构上,普契尼常采用长、短节奏结合,使音乐节奏更加自然,富有变化。
2. 罗曼蒂克主义风格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给人以深情和热烈的感受。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普契尼透过音乐,刻画出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感情的内涵,表达了浓烈的罗曼蒂克主义情感。
3. 篇章结构严谨普契尼歌剧咏叹调在篇章结构上非常严谨,通常由一个交响乐序曲开始,紧接着是咏叹调、合唱、二重唱等不同形式的乐曲,最后在一个十分紧张激动的结尾中落幕。
各个部分具有其独立的音乐结构和主题,但又融为了整个歌剧的音乐脉络之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剧作品。
4. 声乐技巧要求高普契尼歌剧咏叹调要求演唱者具备高超的声乐技巧和精湛的演唱技巧。
歌曲的高低音变化频繁,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呼吸控制力和音乐技巧,才能充分地发挥其音乐魅力。
二、演唱分析1. 善于表现人物情感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力。
演唱者要通过音乐语言精准地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将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2. 技巧高超3. 具有戏剧性综上所述,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彰显出其深厚的音乐内涵和深远的艺术价值。
笔者相信,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歌剧艺术瑰宝的魅力,为推动中华优秀歌剧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贡献我们的力量。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大师,他的歌剧作品以其浓厚的情感和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表现力而著称。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咏叹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展现了普契尼对于歌剧音乐技巧的精湛运用。
本文将围绕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展开讨论。
普契尼的咏叹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咏叹调往往是角色情感的高潮部分,通过音乐的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在《茶花女》中,主人公蝴蝶的咏叹调“O mio babbino caro”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深沉眷恋和对爱情的渴望,情感的跌宕起伏让人感同身受。
在《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咏叹调“Vissi d’arte”更是表达了她对人生的苦难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不仅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也彰显了普契尼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力。
其次是音乐语言的多样性。
普契尼的咏叹调既有优美的旋律,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他善于利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如音符的变化、音高的跌宕、节奏的变化等,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比如在《波希米亚人》中,米米的咏叹调“Che gelida manina”中,普契尼通过旋律的起伏、音符的变化和音域的跳跃,展现了米米对美丽女子米莉娅的热烈爱情和内心的挣扎,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让人心驰神往。
最后是角色身份的特征化。
普契尼的咏叹调还具有鲜明的角色特征,他通过音乐语言的塑造,为每个角色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比如在《托斯卡》中,歌剧中的主要角色托斯卡、卡瓦拉多西和斯卡普拉吉亚的咏叹调都呈现了不同的音乐特色,托斯卡的咏叹调“Vissi d’arte”表现了其高尚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追求,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Recondita armonia”展现了其优雅和热情,而斯卡普拉吉亚的咏叹调“E lucevan le stelle”则透露出其忧郁和内心的挣扎。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普契尼是被誉为“意大利歌剧之父”的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广受欢迎,其中包括许多经典的咏叹调。
普契尼的咏叹调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创作特点1.旋律优美乐观普契尼的咏叹调旋律优美、乐观,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他的旋律通常是流畅的,带有一定的激情和活力,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以及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力,从而吸引了很多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2.深刻表现人物情感另一个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是深刻表现人物情感。
他在作曲过程中会根据角色的本质和内心感受来进行音乐表达,并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手法把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情感变化丰富多样普契尼的咏叹调情感变化丰富多样,呈现出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有时他会采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角色不同的情感状态,例如快节奏的旋律在表现角色愉悦和兴奋的同时,慢节奏的旋律则用来表现角色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二、演唱分析1.情感渲染普契尼的咏叹调非常适合情感渲染。
演唱者必须在音乐故事中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并通过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演唱者要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情感,并在演唱中强调情感的转变和高潮,以及表现人物的冲突情感。
2.歌声优美普契尼的咏叹调旋律优美,演唱者也要有精湛的歌唱技巧和手法,以呈现出顺畅、圆润、明快、灵活和表现力强的及时好的咏叹调。
演唱者要注意哑音和半音的运用,以及气息、发声和滑音等音乐元素的处理。
3.声情并茂普契尼的咏叹调要求演唱者在表达情感和展示技巧方面兼具声情并茂的特点。
演唱者可以通过音色、音调和音量等方式表达人物的情感,以及通过点题、节奏和音乐手法等方式来表现作曲家所要求的音乐故事。
总之,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都要求演唱者有深入的音乐理解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演唱者需要在表现情感、展示技巧和呈现特征等方面放松自己,并充分理解和体验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歌声与音乐情感的融合,带给听众高质量的音乐享受。
普契尼歌剧创作特点

普契尼歌剧创作特点一、选材严谨,贴近社会生活普契尼认为要想写好歌剧必须先有好的脚本,而脚本的好坏则决定于剧情。
根据这个原则,有时他亲自参与脚本的编写工作。
19世纪末,受意大利真实主义的文学影响,包括普契尼在内的许多歌剧作曲家加入现实主义运动,尝试把左拉、易卜生及同代作家的自然主义加到抒情戏剧中,多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素材,用客观冷漠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的人和事。
普契尼擅长描写小人物,尤其是为爱情而牺牲的、温柔的妇女的内心情感世界。
基于这一点,无论是风流轻浮,追求享乐的曼侬,还是巴黎穷人区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或是热情而盲目的歌星托斯卡,以及轻信但忠贞于爱情的日本妇女巧巧桑,普契尼都赋予其真挚热情的性格,并对这些遭到凌辱的弱者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凡观其作品者,无不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并使心灵受到感动。
普契尼还擅长写异国情调题材的作品。
如:以日本长畸为舞台的歌剧《蝴蝶夫人》,描写生性活泼可爱的“蝴蝶姑娘”巧巧桑和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恋爱、结婚后遭遗弃,最终被迫自杀的故事。
普契尼成功地采用日本曲调作为歌剧的背景,一方面增强了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一改过去歌剧作曲家只注重情调,而忽视戏剧环境刻画的不足。
以美国为舞台的歌剧《金色的西部女郎》是以美国西部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西部“奋斗过、笑过、赌博过、诅咒过、恋爱过,而且在一种我们今日所无法相信的情况下度过了他们奇异的一生。
”《艺术家的生涯》内容取材于法国巴黎,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聚集于法国巴黎拉丁区的年轻艺术家的欢乐与忧伤。
《图兰朵》取材于剧作家戈齐写的一篇中国故事的剧本,在歌剧中运用了“茉莉花”这一中国江南民间曲调,故事发生在元代的北京,为洗雪先辈女祖的耻辱,公主图兰朵报复男人,她要求前来求婚的人必须先猜三个谜,猜中可招为驸马,猜不中要被处死。
这部歌剧以恢宏大气的合唱、激情洋溢的个人咏叹、色彩斑斓的乐队处理与诙谐怪诞的喜剧因素为广大听众所倾倒。
其创作很富有剧场的效果,非常成功。
歌剧波西米亚人简介

歌剧波西米亚人简介歌剧《波西米亚人》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作品,是意大利歌剧中最著名的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这部歌剧首次上演是在1896年的意大利,从那以后就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它深刻的情感、迷人的旋律、光彩夺目的场景和卓越的表演使它成为一部歌剧佳作。
歌剧《波西米亚人》以19世纪普法战争期间巴黎的一群艺术家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4位男女主角的纠缠、争吵、爱情及其最终的分离。
故事从一群年轻艺术家的生活开始,贵族莫尔庇克(Marcello)和诗人罗丹(Rodolfo)住在一起,他们和画家索尔佐(Schaunard)以及哲学家科林(Colline)共同生活在巴黎的一个贫穷的公寓里。
酒馆托尼和小酒馆老板母亲及其女儿小姐所尔达纳也是他们的朋友。
故事的第一幕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
罗丹邀请了美丽的女歌手穆斯埃塔(Musetta)前来,她曾经和罗丹恋爱过,但是两人为了任性而分手。
现在穆斯埃塔的情感纠缠致使她在街上表演,以引起罗丹的注意。
罗丹最终决定让她回来,从而重新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热情。
而莫尔庇克与苏尔达纳相遇,两人也逐渐发展出了感情。
然而情感纠葛不断,最终导致他们的爱情和友谊破裂。
这部歌剧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音乐。
普契尼的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了主角们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它精美的旋律、华丽的管弦乐和出色的演唱使这部歌剧成为经典之作。
旋律极其动听,也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例如《诗人之死》、《穆斯埃塔之歌》、《月光下的爱情》等曲目。
《波西米亚人》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复杂性,它包含着爱与友情、贫穷和贵族等方面的元素。
这部歌剧的成功依赖于迷人的故事和优秀的音乐创作,它传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和热忱。
歌剧《波西米亚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情的炽热、美好、痛苦和复杂之间的平衡,歌颂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总而言之,歌剧《波西米亚人》既是音乐佳作,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普契尼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歌剧的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摘要:普契尼的歌剧在世界的歌剧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他的歌剧上演率非常高,也在世界范围内经常的进行着巡回演出。
本文主要以普契尼的歌剧为研究对象,从普契尼选材的谨慎,贴近生活、旋律的优美、感人、人物形象的塑造三个不同的侧面,对他的歌剧进行分析。
创新之处在于将普契尼歌剧的几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说,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对普契尼的生平以及他所代表的真实主义潮流进行基本的介绍。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选材;旋律;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16-02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贾可谟·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是在罗西尼、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最受人喜爱和推崇的歌剧作曲家。
他出生在利卢卡城的一个面包师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教堂风琴手。
普契尼早年时期家境贫寒,因而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和训练。
普契尼5岁丧父,后随他父亲的学生学管风琴,并在当地教堂任管风琴乐师。
1876年,普契尼在比萨观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开始真正的喜爱上了歌剧。
在别人的资助之下普契尼进入了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普契尼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室内乐作曲家巴奇尼和彭基耶利。
在求学程中(1883年)他创作了《交响随想曲》,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1884年他创作的歌剧《神灵》在米兰首演,他获得了首次成功。
1893年他因创作《曼侬·莱斯科》而一举成名。
在这之后他又陆续接连创作了《艺术家的生涯》(又被称为《波希米亚人》、《绣花女》1896)、《托斯卡》(1900)、《蝴蝶夫人》(1904)及《西部女郎》(1910)。
它们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女性为表现主体,并以悲剧为结尾。
音乐都具有清新、优雅,并与歌词结合得非常密切。
但《蝴蝶夫人》因为与前几部歌剧雷同,所以在首演的时候失败了。
《西部女郎》于1910年12月10日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获得了极大成功。
由于普契尼在歌剧创作方面深受“真实主义”瓦格纳的音乐剧、威尔第和比才的歌剧等不同的流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真实主义的倾向,他以打动世人、使世人流泪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但亦从未脱离民族的传统气息,从来都不放弃他个人独立的创作风格。
普契尼以抒情和浪漫的气质的音乐来塑造歌剧中人物生动的内心感受,创作了诸多受人们喜爱且雅俗共赏的作品。
为后世之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创作标志着意大利传统歌剧历史的完结,也是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最后一个高峰。
普契尼具有十分敏锐的戏剧感受和强烈而自发的旋律天赋,又具有非常高超的和声与配器技巧,这使得普契尼成为了上个世纪最为成功的歌剧作曲家。
普契尼的创作包罗万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一、歌剧选材——源于生活19世纪末,意大利受到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真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这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指直接描写生活中的真实事情。
真实主义提倡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选取题材,象新闻报道那样描述真是发生的事情,使作品不仅仅在艺术上有美学价值,还能作为真实的历史资料。
普契尼擅长描写小人物,生活在底层的人和事,尤其是愿意为了爱情牺牲自己,温柔的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
于是出现了普契尼作品中风流轻浮、追求享乐的曼侬;巴黎穷人区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热情而盲目的歌星托斯卡以及轻信但忠贞于爱情的日本妇女巧巧桑,在这些作品中普契尼对女性都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他所表现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会的,能够想象得出的场景,因此观众们在观看他的歌剧时不仅能够在艺术上得到享受,同时也能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
普契尼还擅长创作异国情调题材的作品,比如以日本长崎为舞台的歌剧《蝴蝶夫人》。
在该剧中普契尼成功地采用了日本曲调作为歌剧的背景音乐,一方面增强了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过去歌剧作曲家只注重情调而忽视戏剧环境刻画的情况。
《艺术家生涯》这一部歌剧内容取材于法国的巴黎,描写的是19世纪30年代聚集在法国巴黎拉丁区的年轻艺术家的欢乐与忧伤。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一部与中国有关的西方歌剧。
《图兰朵》,三幕歌剧,普契尼根据童话故事改编作于1924年(未完成)。
这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唯一以印象派技法创作的意大利歌剧。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于1762年把它改写成剧本。
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的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
普契尼生前并没有完全完成这部歌剧,而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弗兰科·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擅于创作异国情调的普契尼在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歌剧中运用了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作为剧中的主旋律穿插于多个场景,被多次巧妙的运用。
而且普契尼在庆典的场面也用了具有中国风的庆典曲调,具有中国庙堂特色的“开道进行曲”,孔子的颂乐和一些民歌素材也都被巧妙的运用;此外,普契尼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音阶来作为创作的动机来满足他戏剧表现要求的需要;同时他还使用了高度不和谐的色彩和声加上某种新的节奏的管弦配器法来烘托中国古代的宫廷里戒备森严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歌剧《图兰朵》中中国的传统乐器“锣”也被运用在了当中,这无疑又增加了整部歌剧的戏剧气氛和中国风味。
二、歌剧创作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1876年,18岁的普契尼在比萨观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深深的喜爱上了歌剧。
深受感染的普契尼决心以后自己也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
受到瓦格纳和威尔第的影响以及当时真实主义潮流的的感染,普契尼继承了威尔第的歌剧之路,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普契尼主张“没有新颖和刺激感情的旋律就不可能有音乐。
”所以在他的创作实践之中,他突出地表现出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精神。
旋律优美、流畅细腻、易于接受,而且具有超凡的艺术感染力。
普契尼的作品则以其婉转如歌、如泣如诉的咏叹调和二重唱旋律引人入胜,让听者回味无穷。
普契尼独特的旋律贯穿于他的所有创作,他的女高音咏叹调更为突出。
普契尼如诗如画的旋律不局限于对女性温柔、知性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而且也表现在对男主角刚强、英勇的形象的塑造上,充满着普契尼风格的抒情和一种令人深思、感人心弦的音乐艺术。
如《托斯卡》中的男高音咏叹调“星光灿烂”的音乐旋律中普契尼融合了几种拍子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节奏。
音乐开始时是用的3/4拍,节奏显示着匀称和生活化,而且在旋律上都采用同样的音高,增强了口语化特点,就像是在朗诵着诗作似的,体现了男主人公卡伐拉多西的内心的期盼,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咏叹调的特质。
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普契尼在真实主义潮流的影响之下他的取材都非常贴近于生活,最独特的是,他很热衷于刻画脆弱、哀怨及温柔女性的形象;而且普契尼都为其赋予热情真挚的性格,并且对这些遭到欺凌的弱者给与深切的同情。
如《艺术家生涯》中所描述的巴黎贫民区可怜的绣花女咪咪这个角色则是一个受病痛折磨、命途多舛却又乐观向上的女性。
普契尼在这一人物的塑造上给与了非常多的同情,并给与了赞颂。
这部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任何地方都能找出动听的旋律。
此时的普契尼的旋律才华也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在任何地方都能抒发出感人悠长、非常具有曲线美的旋律,而不仅仅都集中在咏叹调。
普契尼的歌剧在运用和声、配器语言上大胆新颖,在处理声乐与器乐的关系上他吸收了德国瓦格纳叫响作品的风格,将声乐、交响融为一体。
同样他也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以声乐为主导,器乐为衬托,利用和声和乐队的色彩营造气氛、描摹环境。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普契尼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
他能够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用音乐勾勒出每一个场景的外在气氛,并借此暗示内在的微妙心理状态。
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也同样运用了他高超的和声和配器技法来塑造他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
比如图兰朵这个角色,普契尼采用了木管和弱乐器来作为这个角色的背景音乐,突出了图兰朵的强势和性别;对于柳儿则正是相反,采用了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独奏,这便非常细腻、生动的刻画那柳儿柔弱的女子形象;对于男主人公卡拉夫的描述则使用了弦乐器来突出王子的一往情深以及王子坚定的心。
普契尼配器和和声手法的运用足以为他笔下的人物增添光彩和突出个性,达到他所想要表达的戏剧效果。
四、结论综上所述,普契尼这位歌剧大师由于受到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对于选材是非常谨慎要求真实的,而且贴近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所发生的事迹。
在西方的歌剧史乃至音乐史;在歌唱家乃至歌剧艺术表演家;在西方人乃至东方人的生活中,普契尼的创作都深深的烙上了印记,而且那熠熠发光的精神光亮将永久的照耀着后世之人,给与我们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1]杨艳迪.《图兰朵》的中国版解读[j].人民音乐:评论,2008(04):8-12.[2]毕伟.2007年——歌剧生活从《图兰朵》开始[j].歌剧,2007(03):10-13.[3]孟凌云.风情万种《图兰朵》[n].文化时空,2004-09-03(009).[4]韩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兰朵》一个古老的传奇[j].戏剧文学,2007(12):064-065.[5]余风高.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j].音乐爱好者,2007(05):23-25.[6]贺军玲.普契尼歌剧的独特艺术魅力[j].艺海,2008(04):68-70.[7]任红苗.谈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点[j].戏剧文学,2008(12):101-102.[8]王弦.谈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j].歌海,2005(06):52-53.[9]凌夫.图兰朵,好一朵茉莉花[j].世界文化,1999(01):10-13.[10]余凤高.普契尼创作《图兰朵》[n].中华读书报,2007-1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