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1.史前人类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 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1.夏娃理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至的,从南方逐渐迁徙到北方,而且与土著人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2.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到大约5000年前结束。

传统意义上是指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改变。

这一时期从采集狩猎转变,出现了传统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

人类开始定居,从而产生了氏族和聚落。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出现,手工业逐渐专业化。

3.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基本特征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子女从母居,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涅伽达文化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因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而得名。

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涅伽达Ⅰ)又称阿姆拉文化,约当公元前4000~前3500年;后段(涅伽达Ⅱ)又称格尔塞文化,约当公元前3500~前3100年。

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

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

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最后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

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城镇和政治中心。

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即联系密切。

2.美尼斯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建立孟菲斯。

3.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可能和美尼斯是同一个人。

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

曾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埃及的国王,但根据已发现的有关蝎子王的文物(主要是蝎王权标)来看,蝎子王可能更早地做到了这点。

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和所谓那尔迈大权标头。

4.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是埃及古王国之前贵族的墓葬形式。

坟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体状,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两部分。

墓中一般有众多墓室,不仅用于放置死者尸体,还放置陪葬者尸体。

此外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进入古王国时期后,国王开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马斯塔巴作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从马斯塔巴演进而来的。

5.诺姆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及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各地出现了最早形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塞普",中译为"洲"。

当时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部分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政府大规模收括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体貌,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

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 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

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

安、史叛乱虽然被扑灭,但是长期的战争缺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柜坊:柜坊又称僦柜或柜窖,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已出现。

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

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

飞钱: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上钱币短缺和银钱长途携带和传送不便而出现的原始汇兑业务。

具体做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合劵取钱,时称飞钱或便换。

安西四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二十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主户与客户:宋代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占有土地,并承担赋役的户,官户与形势户亦包含在内。

客户指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土地耕种的农人。

主户约占全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余则为客户的平均数。

为能完纳赋税,宋将主户依资产高下分为五等。

在主户五等中一般称第一、二、三等户为上户,第四、五等户为下户,有时第三等户也被称为中户。

第一等户一般为三顷以上土地占有者,超过三顷以上许多倍者为出等,高强、无比、极力户,所以一等户中占有土地情况相差较多。

二等户约占土地二顷左右,三等户约占土地一顷左右。

第三等户实际上是富裕户与小地主的混存阶层。

第四、五等户占地在50亩至20亩以下,在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土地实际已被兼并,形成产去税存的状况,称无税户。

第五等户比例最高,他们与客户相加约为全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负担者。

户等制中的官户主要为品官之家,享有特权,可免差役与劳役,税可免支移折变,以及科配等。

形势户包括州县衙门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部分上户与官户。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猛安谋克制: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而得名.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

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投下军州:辽朝贵族的领地。

又作投下,是分封制下的一级地方机构。

是辽国诸王、公主、外戚、大臣为安置征伐所得俘虏和奴隶而建立的特殊建制。

辽朝允许诸王、公主、国舅所领有的区域建立州城,其余分别置军、城或堡。

投下军州的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刺史以下的官员由投下诸以部曲充任,投下户主要是俘虏的汉人、渤海人。

捺钵:辽朝在建立城市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

皇帝在四季出外游猎,其行在称为捺钵。

辽圣宗以后,四时捺钵各有固定地点,形成制度。

春捺钵在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捕鹅,又在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钩鱼。

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放鹰。

秋捺钵在庆州(今辽宁林西县北)射鹿。

冬捺钵在永州(今辽宁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猎虎。

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

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

斡鲁朵制:斡鲁朵原义为帐幕。

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

斡鲁朵领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

帝后斡鲁朵有著帐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隶为著帐户,为皇族宫帐服役。

斡鲁朵还领有“瓦里”,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

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

辽圣宗时,大批解放奴隶成为部民和独立的部族。

辽朝皇帝设契丹、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鲁朵所属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和渤海人等事务。

南北面官职: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综合题:1、隋唐的均田制与土地占有关系的转变?2、租庸调、两税法与唐朝中叶的赋役的演变?3、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变迁?4、科举制度与唐朝的官僚政治的关系?5、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与特点?6、用史实分析唐朝中外交流的盛况?7、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8、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9、分许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危害?10、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如何评价?11、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12、试分析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13、辽、西夏、金各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14、试分析北宋中期实行变革的原因?15、后周周世宗变革的背景?16、试述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思考题:1、分析唐藩镇割据形成的条件及影响?2、试叙唐史学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