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上古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世界上古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一名词解释1、吉尔伽美什史诗在古代苏美尔,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史诗。

苏美尔时期有三大英雄,即继而伽美什、恩美尔卡和卢加尔班达,他们都是有史可查的真实人物,是乌鲁克国王。

有关这三位英雄的史诗共达九部之多,篇幅从100行到600行不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部名扬天下的《家而伽美什》史诗。

该史诗分别记载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

其基本内容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已具雏形,在古巴比伦时期编成定本,而最完备的编辑定本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时代。

史诗从情节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继而伽美什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以及他与恩奇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斗的英雄业绩:战胜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杀死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写吉尔加美什为探索人生奥秘而进行的努力;第四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都幽灵的谈话。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604--前60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向西扩张,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纷纷纳贡称臣。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与埃及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已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大王国成及脱离新巴比伦。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大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拆毁城墙,大肆掠夺,放火焚烧王宫、神庙、民宅,犹大王被挖眼,用铜链锁住系到巴比伦,居民大半被强迫迁徙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此后,新巴比伦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统治日益巩固,埃及人不敢再问津。

3、腓尼基字母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的发展,腓尼基人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文字,作为记录和交往的工具。

在公元2000年前,两河流域居民和古埃及人已创造了一部分音节符号。

在埃及,出现了24个子音符号,但是,它实际上还不是字母,而是单音节符号,埃及的文字也还不是拼音文字。

到公元前2000年代,喜克索斯人在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26个字母,称作“西奈文字”。

它的产生对腓尼基人有很大影响。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腓尼基北部的乌伽里特出现了楔形的29个字母符号,南部格巴尔欻功能早了线形的22个字母符号。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

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

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

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

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

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

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

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

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川大世界史考研真题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上古史一、名词解释军事民主制涅木虎乌鲁卡基那改革婆罗门教二、论述题1、简述汉莫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简述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三、论述题1、结合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史实,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作用2、试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科田法自由大宪章波洛特尼科夫起义伊斯兰教查理。

马特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三、论述题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一、名词解释科田法徙志索贡巡行丕平献土诺曼征服(威廉)康帕内拉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的内容和意义2、浅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作用3、简评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三个斗争纲领三、论述题1、日本大化革新述评2、试论述13 世纪初以来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及特点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一、名词解释农奴制第二版三权分立拿破仑奴隶制贸易十月革命国际联盟二、解答题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其后果2、论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英布战争神圣同盟西蒙。

玻利瓦尔吉龙滩事件卡普BD二、解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联的对外战略3、评美国的“双重分权制”三、论述题1、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2、1929―― 1933年世界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产生根源及其后果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孟德斯鸠倒幕运动亚非万隆会议西欧共同体二、解答题1、吉伦特派政权倒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评鉴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3、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4、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库”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伊斯兰教“五功”普洛尼亚制度人文主义拉伯雷海尔布朗纲领南特敕令二、解答题1、马丁。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教学大纲【说明】本大纲是为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

《世界上古史》是历史系历史专业世界通史中的第一门基础课,授课时数54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发展和演变;各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共性,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及现实价值等内容,使学生为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世界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世界上古史的教学要运用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观点,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阐明人类早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向。

世界上古史是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不懂得历史就不理解现实。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加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辨别问题和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94年第一版,2007年第19次印刷。

此教材是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种革新教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和任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既要系统讲述,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注意基本史实的讲述,又要理论分析和概括。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本文】世界历史导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间的联系与差别,总体把握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学生应了解不同学派对世界历史分期的不同观点,重点掌握全球史观的观点。

内容要点: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世界历史的实质与历史演进的深层背景;世界历史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一、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世界史体系建立体系的依据;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三、学习方法及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时数:2学时作业与思考:1、简述世界历史分期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2、谈谈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的发展简况。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涅伽达文化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因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而得名。

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涅伽达Ⅰ)又称阿姆拉文化,约当公元前4000~前3500年;后段(涅伽达Ⅱ)又称格尔塞文化,约当公元前3500~前3100年。

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

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

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最后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

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城镇和政治中心。

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即联系密切。

2.美尼斯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建立孟菲斯。

3.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可能和美尼斯是同一个人。

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

曾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埃及的国王,但根据已发现的有关蝎子王的文物(主要是蝎王权标)来看,蝎子王可能更早地做到了这点。

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和所谓那尔迈大权标头。

4.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是埃及古王国之前贵族的墓葬形式。

坟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体状,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两部分。

墓中一般有众多墓室,不仅用于放置死者尸体,还放置陪葬者尸体。

此外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进入古王国时期后,国王开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马斯塔巴作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从马斯塔巴演进而来的。

5.诺姆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及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各地出现了最早形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塞普",中译为"洲"。

当时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79年—公元前1362年在位)。

全名尼费尔萨普鲁拉·阿蒙霍泰普(阿蒙若非斯)。

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

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顿(或译阿吞)为新主神。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吠陀(Vedas)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四谛说(The Four Noble Truths)“四谛”即指四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一切世间生命皆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取蕴苦,五阴盛苦。

集谛:苦的根源。

人之苦,就因为芸芸众生对佛教真理愚昧无知,产生了贪、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业。

灭谛: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达到清净自的超脱境界。

道谛:指到达永恒快乐涅槃境界的途径办法。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课本上是到大约公元前7000年)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000年前,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

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

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

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

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

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万年家养狗的骨骼。

青铜时代(The Bronze Age)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乌鲁克等。

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Semitic People,也译作塞姆人)人。

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

建立阿卡德帝国,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王国时期。

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

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2006年,维持了一个世纪。

苏美尔文明(Sumerian Civilization)城市文明早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等。

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加快了,到公元前3100~前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邦(即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城市国家),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文字文明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发现了一块约在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

这是两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

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

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

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

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

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

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

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萨尔贡(Sargon,约公元前2316-2261年在位)课本上是c.2371-2191B.C.E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杰出的军事统帅。

神权政治(theocracy)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

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剥削阶级借助于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传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1595)第六任国王。

在统一两河流域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极力宣扬“君权神授”,颁布《汉漠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

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汉穆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并巩固贵族地位而纂集的。

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