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遗传学

合集下载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今天,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
抑制细胞生长的染色体 抑癌基因
促进细胞生长的染色体
癌基因
2
几个观点

癌(肿瘤)的发生与常见的复杂性疾病一样,也是 由遗传因素(基因变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癌是由细胞内基因变化所致,故是一种基因病。 细胞水平:体细胞遗传病 基因水平:多个基因的变化,多基因病


癌是由单个正常细胞转化无限增殖的细胞克隆。
11


3.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toma,NB)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恶性胚胎瘤,起源
于神经嵴,发病率约1/10000。有的NB还并发神经纤 维瘤,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等。可分为遗传型和非 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晚发 单发 80%


AD遗传 早发 多发 20%
在20岁前发生。 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单侧 晚发 62%
10
AD遗传 双侧 早发 38%

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低 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号染色 体短臂的中间缺失,del(11)(p13),因此认为11p13 位点载有肿瘤抑制基因。 近来研究表明,Wilms瘤基因(WT)是一种抑癌基因, 其基因产物为一种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可与早期 生长反应基因(EGR-1)的DNA相结合而抑制其转录 激活作用。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WT的纯和缺失,其 正常组织中则为杂合子。 Wilms瘤发生机理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同。
40
myb, ski, et al.
4)
41
42
43

肿瘤遗传学课件

肿瘤遗传学课件
第十章 肿瘤遗传学
Cancer(Tumor)Genetics
肿瘤可以遗传吗?
患儿,3岁男性,眼 底黄白色反光,眼球 突出,经诊断患视网 膜母细胞瘤,其单卵 双生的弟弟也患本病。
决定肿瘤发生的基因? 肿瘤发生的遗传背景和分子机制。
肿瘤遗传学
从遗传方式、遗传流行病学、细胞遗传和 分子遗传等不同方面分析肿瘤发生的机制 与规律,从而探讨肿瘤防治的新途径的一
人们已把染色体畸变看作是癌细胞的特征之 一; 不少肿瘤有非随机性,甚至是特异性的染色 体异常,增加了肿瘤染色体研究在临床应用 上的意义。
自1960年首次 报道CML存在 ph染色体以来, 相关研究日趋活 跃,建立了遗传 学的又一个分支 学科—肿瘤细胞 遗传学。
Peter Nowell
David Hungerford
散发 无 单侧(约90%) 晚发 75~80%
(二)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
婴幼儿恶性胚胎肿瘤。
遗传性多为双侧发病 且发病年龄较早。 非遗传型常为单侧且 发病晚,约占62 % 。 患者腹部有无症状的 肿块。 致癌基因(WT) 是抑癌 基因,部分患者发现 del(11)(p13)
Ninety percent of all kidney cancers in children are Wilms tumor.
与成人肿瘤不同,儿童肿瘤进展极快,一期到 四期最快只要3个月。 儿童肿瘤是完全能够治好的,治愈率远高于成 人(神经母细胞瘤五年生存率是55%,肾母细 胞瘤达90%以上)。 儿童对化疗药物敏感,有时即使是已经发生转 移的病例也可以治愈,早期发现是很重要的。
二、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发病原因
肿瘤的发生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第十一章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1.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种类在100种以上,涉及到人体的所有脏器和组织器官。

2.2018年2月,《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2014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80.4万例,平均每天确诊1万余人,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

估计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8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3.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死亡率前三位是肺癌、肝癌、胃癌。

4.近20年来,我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

5.四个特点:(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为1.68:1(2)肺癌居癌症死亡首位(3)癌症呈地域分布明显(4)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6.肿瘤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易感、防治及预后中作用的学科。

交叉学科第一节肿瘤与遗传的关系1.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2.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3.环境因素致癌的个体差异4.致癌因子代谢与肿瘤5.免疫缺陷与肿瘤核辐射可引起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紫外线照射可致皮肤癌3,4-苯并芘可引起肺癌亚硝酸盐可导致肝癌和食道癌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乙肝病毒可引起肝癌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可引起子宫颈癌EB病毒可引起鼻咽癌和某些淋巴瘤肿瘤的易感性6.个体的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体组合决定的。

迄今为止,对这些易感基因如何发挥作用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件表明,它们可能是通过生化代谢途径、免疫反应和细胞分裂等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7.酶活性异常酶活性改变可影响致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反应;另一方面,酶的缺乏也可导致对肿瘤的易感状态。

8.遗传性免疫缺陷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不仅能抵御外来抗原的侵入,同时也能识别成为“异已”的突变细胞并加以排斥,免疫缺陷能使突变细胞逃脱这种监视而发展成为肿瘤。

许多免疫缺陷患者都有易患肿瘤的倾向。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一)癌家族(cancer family,CF)癌家族: 指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生化遗传学家A·G·克努森提出了恶性肿瘤发生的两次突变假说,认为恶性肿瘤必须 经过两次突变才能形成。在此基础上,1976年H·L·林奇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发表了《肿瘤遗传学》 专著。
20世纪80年代初,遗传工程和哺乳动物细胞体外转化技术的应用,导致细胞癌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的逐渐阐 明,使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遗传背景
单基因遗传的肿瘤
人类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这些单基因遗传的肿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而且是双 侧发生或多发性的,例如遗传性的视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肿瘤是以常染色体显性 方式遗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外界致瘤因素刺激下,不同基因型的动物发病率不同。人类某些肿瘤有明显 家族遗传倾向。如结肠多发性息肉、视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等。也有一些患者有肿瘤家族史, 父母兄妹中易患肿瘤,但肿瘤类型可各不相同。肿瘤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仅是一种“易感性”,作为 环境致癌因素作用的基础。
双生儿法
双生儿肿瘤发病情况的研究对识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肿瘤病因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但进行这一研究也 有一定困难,因为双生儿在人群中为数不多,而双生儿患癌者更少,但是双生儿法的研究可以提供宝贵的资料。 例如77对患白血病的双生儿中,单合子双生儿(MZ)患病的一致率很高,而胃癌和乳腺癌的发病一致率在单合子 双生儿(MZ)和双合子双生儿(DZ)之间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双生儿法在肿瘤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于:① 可以利用单合子双生儿发生肿瘤的一致性来判断遗传因素在各种肿瘤中的重要性;②可以利用双生儿肿瘤发生的 不一致性来判断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简史
1866年,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尔·布罗卡报道了他妻子家系中的24名女性成员中有1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 他癌症患者多人,这种癌症在一个家系中的聚集现象可以一直延续几个世代。此后的一系列癌家族的报道引起了 人们对恶性肿瘤的遗传背景的注意。

ch12 肿瘤遗传学

ch12 肿瘤遗传学

①突变
②基因扩增
③染色体重排 ④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
突变
(point mutation )
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因点突变而成为癌基因, 产生异常的基因产物;也可以由于点突变使基因摆 脱正常的调控而过度表达。
膀胱癌细胞株由于癌基因ras的12位密码子GGC
有转化细胞的特征。
变为GTC,使甘氨酸变为缬氨酸,结果导致细胞具
肿瘤抑制基因-P53
P53在人类50%的肿瘤都存在突变,如结肠癌、乳腺癌、肝 癌、肺癌等。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 码393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53KD。 野生型的P53蛋白是核内一种磷酸化蛋白,作为转录因子 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 P53是基因组保卫者: 一定的外界刺激如DNA损伤、应急等可引起细胞内p53蛋 白水平升高,激活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诱导细胞周 期G1期阻断、诱导细胞调亡、诱导细胞分化、保护基因组 的完整性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遗传性 AD遗传 家族史 双侧 早发 20~25%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无 单侧(约90%) 晚发 75~80%
二次突变学说的主要论点(两次打击学说)
遗传性肿瘤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 胞,并且传递给胚胎发育的每一个体细胞,第二 次突变随机发生在体细胞中。在这种情况下, 双侧视网膜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次突变并形 成肿瘤。(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遗传性肿瘤) 非遗传性肿瘤是同一个体细胞发生两次独立 的突变,而在双侧视网膜同一细胞都发生二次突 变的可能性较小。(正常体细胞两次突变 散发性肿瘤)
第十二章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在散发性病例中,两次突变均发生在同一体细胞(如 视网膜母细胞)内,使两份正常的等位基因均突变而 失活,这种机会一般较少。故散发性病例在临床上具 有单发性和单侧性的特点。(图10-5)
二、单克隆起源假说
肿瘤是由单个突变细胞增殖而成的,即肿瘤是突变 细胞单克隆增殖群,称为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
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定位于17q11.2,是一种抑癌基
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易感基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基因的编码产物 能够导致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这类基因称 为易感基因。
已发现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 等肿瘤具有其特定的易感基因。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大于0.1%,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高于一 般群体。
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易感基因导致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
一些证据表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 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 瘤发生。
例如肺癌患者芳烃羟化酶(AHH)的活性显著高于 正常人群;而着色性干皮病DNA修复酶缺陷导致细 胞恶变;免疫缺陷使得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 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如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 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
2.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排
例如人Burkitt淋巴瘤中 8q24的C-MYC易位至14q32 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基因位点上,后者是人类非常活跃 的基因,这种易位使细胞癌基因C-MYC过度表达而成 为癌基因(图10-3)。
3.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
如逆转录酶病毒基因组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LTR),具有启动子、增 强子等调控成分,当逆转录酶病毒感染细胞时,LTR 插入c-onc的上游,使c-onc过度表达,导致细胞癌变。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物理因素
Uv 过量 电离辐射
白血病、皮肤病等。
如:①血疑 ② 日本长崎、广岛 ③前苏联契尔诺贝 利核电站核泄漏。
多环芳烃化合物(如 3,4苯并芘) 化学因素 黄曲霉素 肝癌 亚硝胺 各种消化道肿瘤 某些病毒(DNA、RNA) 生物因素 某些人类肿瘤(鼻咽癌、宫颈癌、白血病) 肺癌
动物肿瘤。
第一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
8 14
t(8; 14)
8q24.1
14q32
C-myc
(1)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
1960年,Nowell —— 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费城1号染色体
t(9;22)(q34;q11)
t(9;22)(q34;q11) t(9;22)(22pter→22q11::9q34→9qter)
费城1号 染色体
费城1号染色体
22q11
bcr
9q34
遗传型: 20-25%,为双侧发病,多 在1岁半以前发病,可见家 族史,AD遗传, 非遗传型: 75-80%,为单侧发病,多 在二岁以后才发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13q14.1) 缺失
剪接错误
点突变等
2.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
1/10000,源于神经嵴
abl-bcr Ph1
22
9 der9
abl
注:abl-bcr融合基因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这是CML的发病原因。
(2)14q+染色体
90%Burkitt淋巴瘤(BL)患者有14q+染色体
t(8;14)(q24;q32)
8q24处存在癌基因,14q32处存在启动子,启动 癌基因的激活过程,而导致肿瘤发生。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激活的癌基因可以引起家族性肿瘤吗?
体细胞的遗传改变不能传递给后代。相反生殖 系突变可能传递给后代。那么,如果多数散发 性肿瘤是由于多个癌基因在体细胞内连续突变 所致,是否某些家族性肿瘤是由于生殖系的癌 基因激活所致的呢?
但研究发现,尽管原癌基因突变在散发性肿瘤 的体细胞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家族性肿 瘤的生殖系中一般没有该基因的突变。
RB
Cyclin/cdk
E2F
磷酸化 E2F
G1
S
M
G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CKI)
对细胞同期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导致一类重要 的抑癌基因——CKI的发现,包括多种成员, 其中P21、P27、P57属广谱的CDK抑制特,而 P15、P16、P18、P19是CDK4/CDK6的特异性 抑制物。它们在细胞同期调控及肿瘤发生中的 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进一步分析表明,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中, 这个RB发生缺失,在另外一些RB瘤中,基因 虽完整,但在剪接点有一个点突变,从而产生 异常的RB蛋白,用表达载体把RB基因导入肿 瘤细胞,可使其生长特性恢复正常,说明这个 克隆的基因具有人们期待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应 有特性,RB基因是人们克隆的第一个肿瘤抑 制基因。
胞进程
人类c-onc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1、点突变 如RAS蛋白产物12位密码子突变阻止 Ras从活性形成向失活形成的转变,从而引起 细胞生长失控。
2、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 细胞癌基因附近一旦 被插入一个强大启动子,如逆转录病毒的LTR, 也可被激活。
3、基因扩增 某些癌基因DNA片断有时可扩增 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扩增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是指基
因组中某个基因拷贝数的显著增加。细胞癌 基因通过复制可使其拷贝数大量增加,从而 激活并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扩增
肿瘤
小细胞肺癌 神经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 乳腺癌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原癌基因多编码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的
蛋白质。
M
G2
G1
S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原癌基因多编码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的 蛋白质。
原癌基因可以通过一些机制而激活,导致 基因表达或过表达,从而使细胞癌变。不同 的癌基因其激活的机制与途径不同。
2. 癌基因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扩增 双微体(DMs)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扩增 双微体(DMs)
Gene amplification
HSR
DMs
• Gene amplificiation – an increase in the copy of certain oncogenes often leads to overexpression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Burkitt淋巴瘤(BL):14q+
MYC
IGH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RB):del(13)(q14)
del(13)(q12q14) del(13)(q12q21) del(13)(q12q22)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 增殖失控等原因,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并产生 部分染色体断裂与重排,形成了一些结构异常的 染色体。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1. 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 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
非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Duesberg PH
LTR ψ GAG POL ENV LTR
无致癌作用RSV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75, Bishop
C-SRC(cellular oncogene)
有致癌作用RSV
LTR ψ GAG POL ENV v-src LTR
J. Michael Bishop
Bcr-Abl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Ph染色体
1973, Rowley:t(9;22)(q34;q11)
der(22)t(9;22)(q34;q11.2)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Ph染色体
Ph染色体的发现首次证明了一种染色体畸变 与一种特异性肿瘤之间的恒定关系,故被认为 是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里程碑。
(引自Melissa Conrad Stöppler, MD)
肿瘤(tumor)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癌症(cancer)
肿瘤(tumor)
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
T(tumor):0,1,2,3,4,X N(lymph node):0,1,2,3,X M(metastasis):0,1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70, Baltimore & Temin
反转录酶 原病毒假说(Provirus

D. Baltimore H. M. Temin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70, Baltimore & Temin
神经母细胞瘤
密码子
氨基酸
12 (GGC→GTC) Gly→Val
12 (GGC→GAC) Gly→Asp
61 (CAG→CTG) Gln→Leu
12 (GGT→TGT) Gly→Cys
12 (GGT→GTT) Gly→Val
12 (GGC→GAC) Gly→Asp
61 (CAG→AAG) Gln→Lys
• N-myc amplification common in pediatric neuroblastoma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染色体重排
由于染色体断裂与重排导致细胞癌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原来无表达或低表达 的原癌基因激活及具有恶性转化的功能。
肿瘤(tumor)
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
T/M
N0
N1
N2
N3
T1a Ⅰa
Ⅱa
Ⅲa
Ⅲb
T1
T1b Ⅰa
Ⅱa
Ⅲa
Ⅲb
T2a Ⅰb
Ⅱa
Ⅲa
Ⅲb
M0 T2
T2b Ⅱa
Ⅱb
Ⅲa
Ⅲb
T3
Ⅱb
Ⅲa
Ⅲa
Ⅲb
T4
Ⅲa
Ⅲa
Ⅲb
Ⅲb
M1




肿瘤(tumor)
癌(carcinomas)
Epithelial tissue
肿瘤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
[IF: 144.8]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
• 2015年中国预计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 •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也很高。
• 农村居民的年龄标准化数据要高于城镇居民(发病率213.6人/10万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突变 突变的原癌基因通过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
的改变而激活,进而使细胞发生癌变。 各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如碱基替换、缺失和
插入,都有可能激活癌基因。
2. 癌基因
2.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基因突变
癌基因
肿瘤
HRAS1 膀胱癌
乳腺癌
肺癌
KRAS2 肺癌
结肠癌
NRAS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Ph染色体
1960, Nowell & Hungerford(CML)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Ph染色体
1960, Nowell & Hungerford(CML)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
2. 癌基因
癌基因(oncogene)是能引起宿主细胞 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 动物细胞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能启动细胞 分裂的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异常 活化转化而来的,又名转化基因。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10, Rous, Rous sarcoma virus (RSV)
D. Baltimore
H. M. Temi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umor viruses and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cell”
The Nobel Prize in 1975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cellular origin of retroviral oncogenes”
J. Michael Bishop
The Nobel Prize in 1989
2. 癌基因
癌基因的分类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转导因子 转录因子 端粒酶 程序性细胞死亡调节因子
病毒癌基因(v-oncogene)
病毒中含有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基 因,不仅能导致培养的细胞转化成 恶性表型,也能在动物中引发恶性 Peyton Rous 肿瘤。
病毒感染与肿瘤
&
肉瘤
健康鸡
研磨
健康鸡
Francis Peyton Rous (1911)
RSV
1966 Nobel Prize 病毒是肿瘤的原因 1975 Nobel Prize逆转录现象 1989 Nobel Prize 致癌基因的发现
人vs191.5人/10万人;死亡率149人/10万人vs109.5人/10万人)。
• 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男性的发病率保持稳定(每年+0.2%;
P=.1),女性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2.2%;P<.05)。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1月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1月
肿瘤(tumor)
肿瘤泛指由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 细胞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70, Martin
第一个病毒癌基因:v-src
G. Steven Martin
2. 癌基因
2.1. 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71, Duesberg
v-src in RSV
有致癌作用RSV
LTR ψ GAG POL ENV v-src LTR
1.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2. 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Wilms tumor 1 (WT1): del(11)(p13) 肾母细胞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