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_雷佳

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_雷佳
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_雷佳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频繁。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前言 湾区经济是依托港口、海湾和邻近海岛,发挥地理、生态环境和广阔腹地优势的区域经济,被认为是具有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强大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国际交往网络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随后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市党代会报告中相继提出了“发展湾区经济”的口号。发展湾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新路径、新优势、新引擎。 欢乐时光 11月11日 发展湾区经济正当其时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城市间、各区域间已难以孤立发展,必须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区域协作发展,形成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初步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发展机制,如何进一步发展,发挥优势,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而发展湾区经济是一种新方式,建设正当其时。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发展湾区经济的资源优势明显。我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为我国提供了很多深水港口,扩大了海外贸易市场。海岸线较长也有助于航海业、渔业、旅游业等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较大的湾区有渤海湾、杭州湾、胶州湾、北部湾等,这些湾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各湾区也具有特色明显的产业形态、城镇特色,具有发展世界级湾区的潜力。 我国海洋经济进入了湾区经济的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大致经过了大桥经济时代、港口经济时代到湾区经济时代的变迁。大桥经济时代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系统,便利了城市群间交流和运输。港口经济时代将港口资源优势最大化,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全国主要港口推进。大桥经济和港口经济为发展湾区经济奠定了交通基础和资源基础。湾区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经济、联通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湾区经济需要互联互通的交通、良好的深水港口资源、开放型经济体制环境,目前我国湾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港口资源整合大大提升了港口经济效益。港口资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优势,做好港口这篇文章是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途径。按照“大港口、大水运、强海运”的建设思路,各地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浙江通过成立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组建宁波—舟山港集团,大大提升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江苏、山东等地也加快了港口资源的整合力度,我国港航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手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07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04720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07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ingFenX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移动电话,或称为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最早是由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于1957年发明的。迄今为止已发展至4G时代了。手机分为智能手机(Smart phone)和非智能手机(Feature phone),一般智能手机的性能比非智能手机好,但是非智能手机比智能手机稳定。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手机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总体看来,目前国内手机企业的发展形势表现为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三星、苹果、索尼为代表,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并逐步延伸至中低端市场。第二梯队以国产品牌手机中兴、华为、多普达、联想、TCL、金立等为主要代表,凭借其质量上乘、品牌保证、价格低廉,再加上本土文化的渗透占据中低端市场。第三梯队以国产杂牌手机“山寨机”为主要代表,占据国内很大的低端市场。目前,国产手机已经摆脱了艰难的时期,虽然三星凭借其品牌、技术等优势,其市场份额占比排在第一位,但是以联想、华为、中兴、酷派为主要代表的国产手机占有的市场份额总和也已接近百分之八十,国产手机关注度占据整个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度的比例最大。从手机厂商的销量来看,三星、诺基亚、华为分列中国手机市场销售量前三位,而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18.5%,市场份额被上升较快的几大国产品牌分食。 《2015-2020年中国手机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手机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手机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手机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手机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家居行业现状研究分析

家居行业现状分析

————————————————————————————————作者:————————————————————————————————日期: 2

变革之时,终有破冰之举 ——家居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房产新政的出台,家居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虽然流通商场竞相开店,但即便到了周末,国内许多上万平米的家居卖场也只有零零散散的顾客,装修公司门前更是门庭冷落。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家居行业洗牌的时候到了。纵观历史,家具行业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但作为一个产业的正式发展,中国家居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如今,家居行业正从混乱无序走向规范秩序,从恶性竞争变为理性成长,行业变革势在必行,并迫在眉睫。 生产企业面临重重困境 许多业内人士感叹;现在家具业垮的比开的多,卖家具的又比做的赚得多。 目前,中国家居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很低,造成了当前家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家居行业内成规模的企业至少有8万家,其中规模300人以下的企业占据80%。小家具生产厂数目众多,整个行业市场处于混战状态。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家居行业产能过剩,如果城市化率再上不来,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肯定会有一部分企业死掉。 2009年家居行业的产值达7300亿,按照过去30年平均22.2%的增长率来看,到2015年,中国家具行业总产值有望超过汽车业。然而,大部分属于中小型的企业贡献出了90%的产能,其中没有一家企业能达到1%的市场占有率。这样造成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为保证市场份额,厂家能做的事情就是降低成本,以保持价格优势,但近两年来家具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令厂商叫苦不迭。如今,已有相当多的小家具企业因此而关门倒闭。 对生产企业而言,除了人工和原材料,另外一项重要的费用支出就是场租:按08年以前的统计,一类城市其场租在300-500元/M2/月左右,二三线城市在20-80元/ M2/月左右,依次计算每年的场租(300 M2),一类城市在180万元左右,二类城市在28万左右。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