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三维人生之养心篇

合集下载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记录着成长的一生。

从少年、中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擘画出五彩缤纷的蓝图。

而这三个阶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样各不相同。

少年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读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读佛家,风轻云淡。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

①人之少年,领悟儒家的经世之道。

儒家的智慧贯穿整个人生,特别是它所传授的学习成长、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经世之道,是少年时期必须学习领会的,对一生影响深远。

关于为人之道,《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子,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会为人处世,将影响一生。

《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少年时期,是一生最好的年华,要树立远大目标,奋发进取、意志坚定。

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男儿志在四方,就如同《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学会安身立命,自强不息,厚积薄发;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不懈怠,不颓废,积极进取,攻坚克难。

同样,儒家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有所作为”的经世之道和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更教会我们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比如说,《论语》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还比如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所以,少年读儒家,读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需要汲取儒家的价值营养,那关于安身立命、处世之道、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而儒学,就如同一盏生生不息的灯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②人之中年,领悟道家的无为之义。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顺其自然”,那么,中年正是人一生最关键时期,不管是事业、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基础,进入人生下一段旅程,如果“顺其自然”而不是“乘胜追击”,是否会半途而废甚至跌入深渊呢?其实,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所谓的无所作为,原因在于,当你从少年进入中年,经历了求知、求职、职场拼搏、事业有所成就、婚姻家庭归于平淡的过程,一路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懊悔或遗憾等等,因为事业无法再上升、生活过于平静没有激情等等而越发觉得生活无味,无形之间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渴望有新鲜血液打破生活的死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的作文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的作文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的作文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如何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一个有用之人。

咱们要明白,儒释道这三家可都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仁爱、释家的慈悲和道家的自然。

有了这三股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说到养气,咱们得先从身体说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咱们得好好照顾它。

每天早晚吃顿饱饭,中午午休一会儿,晚上早点睡觉。

这样一来,身体就有了充足的能量,才能支撑咱们去学习、去工作、去养气。

养好了身体,接下来就是养心。

心是人的灵丹妙药,咱们得让它保持愉悦的状态。

平时多看看喜剧片,听听相声,逗逗小狗,跟朋友聊聊天。

这些都能让心情变得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咱们还得学会调整心态,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样才能让心境更加平和。

养好了心,最后就是养气。

所谓养气,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品德。

儒家讲究仁爱,咱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长辈,关心同学。

释家讲求慈悲,咱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善待万物。

道家追求自然,咱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做到“儒释道”合一,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养好这三气呢?咱们要多读书。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能让咱们开阔视野,丰富内心。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释家经典《金刚经》、《心经》等也能帮助咱们修行;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则能让我们领悟自然之道。

咱们要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咱们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摸索。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儒释道的精髓,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

咱们要有一颗谦虚的心。

学无止境,咱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

咱们还要学会与人为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了这样的朋友,咱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一个有用之人并非易事。

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习、去实践、去修炼,相信总有一天,咱们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养生思想由孔子奠基,孟子、荀子对其进行了阐发,其养生思想非常重视社会因素对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性,非常强调“礼”、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在养生中的作用。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先秦儒家的养生思想为后世儒家养生之道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这个基本框架主要体现在身心共养观、动静结合观和重视养心、标举“中庸”、修德养生以及慎独、兴趣养生法等方面。

1、先秦儒家的养生观(1)身心共养的养生观“形具而神生”,先秦道家明确地提出了形先神后的关系,主张形神结合、身心并修来养生。

如儒家的开山者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仁者寿”[34]和“故大德……必得其寿”[35]等命题,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饮食养生法,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36]饮食养生法主要是保证身体的健康,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孔子本人是推崇身心共养的。

(2)动静结合的养生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7]。

先秦儒家养生强调身心共养来养生。

如果说养心的关键是“静”,那么养身的关键则是“动”。

如孔子就提倡“动静以义”[38]的养生之道,在强调“仁者静”的同时,重视“动”的重要作用,其“射”、“御”等锻炼身体的内容教授弟子就是明证。

2、先秦儒家的养生原则(1)修德养心先秦儒家大都持“主心说”,在养生上主张养心为主,而养心又以修养高尚的品德为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39]、“仁者无忧”[40],正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坦荡荡”、“无忧”,所以他们一般长寿。

这一点对后世养生影响深远且得到了现代相关研究的证明。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养生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都有论及。

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

“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3个字,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

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如释家常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释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

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讲,没有对名利过多的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也不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得融洽。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庄子·养生主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

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

《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道、儒、佛三家的养生之道

道、儒、佛三家的养生之道

道、儒、佛三家的养生之道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道家养真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儒家崇德孔子的所谓道德,其核心是“仁”。

“仁”是儒家养生学说的最高思想境界。

“儒”字从人、从需,言“儒”乃人之所需也。

所以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

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德润身,仁者寿”,“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又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废寝忘食,乐亦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以乐学而养生也。

他的道德学问,为后世所景仰。

正如太史公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

”佛家养心佛家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

它否定人的现实生活,而追求的却是人的理想生活;它压抑的是人的现实生命,而企望实现的却是人的理想生命。

这都体现在佛家戒、定、慧三学中,这三学正是佛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佛家养生之道的最高思想境界。

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提倡“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目的是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以上所述,是道儒佛三家养生之道的梗概,其方法、重点虽有“主真”、“崇德”、“养心”之别,但对强身养心、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道、佛三家的生命观与养生目的-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儒、道、佛三家的生命观与养生目的-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儒、道、佛三家的生命观与养生目的-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 它们在养生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儒、道、佛三家在为什么养生?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系统剖析三家关于养生意义的理解, 对于传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具有奠基性意义。

关键词:养生; 儒道佛; 内涵; 生命观; 目的;Abstract: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re the threepill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have a wealth of theory and experience in health car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ll put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why do you have healt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hree understanding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ealth care has laid a foundation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alth culture.Keyword:Health;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Connotation; Outlook of Life; Purpose;无论是主张入世理想, 发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人, 还是秉持出世态度, 追求与道合真, 羽化登仙的道家人, 抑或是慈悲为怀, 普度众生的佛家人, 他们的终极目的都统一于修身养性, 成就不朽。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人生修养观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儒家的人生修养观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这五种品德。

其中,“仁”是核心,主张爱人如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基础;“义”则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要求人们应当遵循天理、国法、人情等;“礼”是指礼仪、规矩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是指智慧,要求人们应当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信”则是指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人生修养观则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地干预自然规律。

同时,道家也强调“柔中带刚”,认为一个人要善于顺应环境,善于应对变化,同时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释家(佛教)的人生修养观则注重“因果报应”。

释家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一切结果都有其原因。

人们的行为会引发相应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报应;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得到坏的报应。

因此,释家主张人们要行善积德,去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以达到心灵的净化。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注重内心修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规律和个人的顺应能力;释家则注重因果报应和心灵的净化。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要成为有修养的人,需要兼修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应对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释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当然,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悖之处。

例如,儒家强调积极入世,道家主张超脱世俗,释家则注重出世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与三维人生之养心篇
大度与狭隘
一、大度:让他三尺又何妨!
大度是一种美德。

大度之人,在宽容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宽容”自己。

二、忍耐:骂汝毋叹,唾汝毋干。

能忍和大度是有联系的的一种品质,但又不完全一样。

大度之人往往是出自天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品质;而能忍则是一种后天的修养,是一种人为的品质。

虽然二者有天然和人为的不同,但其所获得的效果却是一样的。

在中国古代,“忍”是一种美德,也是大度的一种表现。

三、狭隘:羹颉侯与吃鸡子。

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而狭隘的人不仅容不得别人,实际上也是容不得自己。

无情与有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情!正是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做到无情,而且经常为“情”所困,所以道家道教就认为:无情即圣人。

佛教禅宗则认为:无情即佛祖。

但很多文人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做不到无情。

当然,还有一些文人一直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欲,他们甚至自以为已经做到了心如古井、微澜不起了,但事实上,他们心猿未羁,情海浪高,从而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活剧。

一、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简明而清楚地概括了道家道教对“情”的看法。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衰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喜怒哀乐之情。

这些“情”就像锋利的斧头一样,不停地砍伐着人的生命之树,于是秋冬还没有到来,生命之树已是叶枯枝干了。

因此,人要做到“无情”。

二、有情:和尚终是浪子。

在古代,无情固然可以成圣成仙,但有情也并非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

特别是对于文人,感情丰富是他们进行文学创造的基础,没有情,就不可能有真实感人的作品。

因此,一些文人并不忌讳谈情。

文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古今皆然。

三、“古井”里的波澜:无情下面的有情。

佛教常把无情高僧的心境比作古井,认为无论外面的狂风有多大,都不会影响高僧们心境的平静。

如果“古井”真的很深,地面上的拂柳春风的确引不起井水的波动。

但我们要问:
如果刮起了暴风、飓风,如果地面下边发生了震动,井水难道也能保持平静吗?这不是在作无聊的争辩,而是要说明:水具有动的本性,它能保持短暂的平静,那是因为暂时还没有什么东西触动到它的深处;人具有动情的本性,人心能够保持短暂的平静,那是因为还没有什么事情触动到他的情感深处。

因此,每个人的情感丰富程度会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但绝对无情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如绝对无情,也就不再成其为人了。

四、我说:随任情感潮涨潮落。

在我们刚刚接触佛道“无情”思想的时候,可能会深为他们的智慧所感动,于是我们也想修行到“无情”的境界。

但随着时光的推移,随着对“无情”境界的感受,我们将会慢慢感到,寻求“无情”境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一个有情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固然会因为他的“有情”而招来许多烦恼和痛苦,但不要忘记了,“有情”还会给他带来许多的幸福和欢乐。

精神与肉体
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如何?对于二者,我们更应该关照哪一个?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虽然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精确的统计,但基本可以认定,古人的大多数是认为精神重于肉体的。

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唯物思想的影响,“精神重于(或大于)肉体”的理论被认定为错误理论,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我极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但绝不排斥人的肉体享受。

人的精神幸福固然是一种最高的幸福,但肉体毕竟是精神的基础。

当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满怀激情地俯视锦绣河山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山脚存在对我们的意义。

一、不可或缺的山脚:肉体是精神的基础。

当一艘装满珍宝在大海航行的船只遇到狂风巨浪、随时都有可能颠覆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如何拯救这些珍宝,然而在具体采取挽救措施时,他们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珍宝上,而是放在船只本身。

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只有保证船只的安全,珍宝才会有安全可言。

人也是如此,人的精神好比珍宝,人的肉体好比船只,精神固然比肉体重要,但除却肉体,精神向何处安泊!
二、风光旖旎的山顶:精神是肉体的主宰。

肉体固然重要,但没有精神(意识)的肉体,真如佛教讲的那样,不过是฀个臭皮囊而已。

植物人的肉体可能非常的完整,但他没有意识和精神,因而,我们很难再把他当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残疾人的肉体可能缺少了许多本该有的东西,只要他具有健全的精神,我们仍然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爱可接近。

庄子就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精
神是肉体的主宰、精神大于肉体的主张。

三、登高必自卑: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要完美结合。

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一个老话题了,在理论界,•片面强调精神享受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理论家因高谈精神追求、贬低物质享受而显得无比的圣洁。

•在实际生活中,口称追求精神之乐、蔑视物质追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也因此而显得无比可爱。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的幸福和享受,主要是来源于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心理调整。

我们既要物质享受,更要精神享受,二者缺一不可。

能够获得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精神快乐的人,一定是个疯子;把物质金钱等同于幸福快乐的人,一定是个傻子。

四、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称王称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现实中的帝王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即使当上了帝王,也未必幸福。

我们不妨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的王国,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中当一个精神之王。

这样的精神之王不会作威作福,但却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