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幼儿成语故事集锦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还不够,就在蛇的腹部再加上了一双脚,结果画得太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一口铃,藏在自己的耳朵里,却偏偏听不到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骗别人最终会害了自己。
3. 杯弓蛇影。
一个人在山林中行走,看见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象所迷惑。
4. 狐假虎威。
有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但最后被真正的老虎发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用虚假的力量去威胁别人。
5. 守株待兔。
有个农夫坐在树下,等着兔子撞树而死。
结果一只兔子真的撞死在了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指望别人的幸运,要靠自己的努力。
6. 井底之蛙。
有只蛙住在井里,以为整个井就是世界。
后来看到了其他地方的蛙,才知道原来世界很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不要被狭隘的环境所束缚。
7. 画龙点睛。
一个画家画了一条龙,但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最后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龙就栩栩如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
8. 鹤立鸡群。
一只鹤和一群鸡在一起,鹤觉得自己和鸡不一样,但鸡却觉得鹤和它们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同的人注定要孤独一些。
9. 对牛弹琴。
有个人对着一头牛弹琴,牛当然听不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要有一个合适的对象。
10. 杞人忧天。
有个人害怕天会塌下来,结果活得很辛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虚无的事情而烦恼。
11. 隔岸观火。
有个人看见对岸的房子着火了,却只是站在那里看热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困难不要袖手旁观。
12. 胸有成竹。
有个人在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最后做事很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
13. 一箭双雕。
有个人一箭射中了两只鸟,非常厉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举多得。
14. 顺手牵羊。
有个人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了一只羊。
幼儿园经典成语故事【十篇】

【导语】孩⼦们在学习语⽂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最简短的语⾔,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下⾯是©⽆忧考⽹分享的幼⼉园经典成语故事【⼗篇】。
欢迎阅读参考!1.幼⼉园经典成语故事 对⽜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吹到他的⾯前,让他⼼情⾮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头⼤公⽜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演奏⼀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弹奏了⼀⾸⾼雅的《清⾓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常悦⽿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却根本不理会那⾼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但是并不能理解曲⼦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乐的⽜,⾮常⽆奈。
过了⼀会⼉,他⼜想出了⼀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段段奇怪杂乱的声⾳,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犊(dú)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公⽜才像突然明⽩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朵,听了起来。
后来,⼈们就⽤“对⽜弹琴”来⽐喻对愚蠢的⼈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说内⾏话,⽩⽩浪费时间;现在也⽤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
2.幼⼉园经典成语故事 锲⽽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
当时有⼀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其博⼤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敬佩不已。
他写有许多散⽂,《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的才⼲、改变⼈的⽓质。
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废。
荀⼦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就能最终堆成⾼⼭,风⾬就会从⼭⾥产⽣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就⼀定会形成深渊,那⾥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定会养成⼀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欢迎阅读!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2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3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幼儿的成语故事(通用23篇)

幼儿的成语故事(通用23篇)幼儿的成语故事1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
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
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
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
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幼儿的成语故事2闭门思过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
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
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
”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
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
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
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
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
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见他兄弟俩已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这才稍有喜悦之色;但他从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守而未能尽到责任的过失,也不禁仰天垂泪。
闭门思过,比喻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
幼儿的成语故事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25篇)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25篇)幼儿成语故事篇1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
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
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幼儿成语故事篇2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郑谷。
某年冬天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
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更好。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一字就能完美表达出诗词的主题了。
”于是齐已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幼儿成语故事篇3《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精选11个)

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精选11个)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精选11个)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结晶,阅读这些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开阔眼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表述生动、深入浅出的故事来诠释成语的深刻寓意,通俗易懂,方便孩子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11个篇1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颜黜的人。
齐宣王在召他进宫的时候。
颜黜走到殿前的阶梯时,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往前走了。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说:“颜黜,过来吧!”颜黜听到后,不仅一动未动反而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他的大臣对颜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让大王过去呢?”颜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齐宣王很生气的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黜马上接着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过这样两道命令:‘谁敢在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为万户侯。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
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有肉吃,有车乘,衣着华丽。
”颜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颜黜说完,就告辞而去。
幼儿睡前的成语故事11个篇2安居乐业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宁嬴回答说:“我看他长得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以为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贵人。没想到他不说话还好,一张口就夸夸其 谈,让人讨厌。亏他还能出使外邦!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我跟着他,不但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遇到祸害。我越想越觉得跟着他走不靠谱,就离开了他。”
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到卫国去出使。在回国的途中,他经过鲁国的宁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宁嬴看到阳处父长 得仪表堂堂,很有气势,心想他肯定品德出众,就对妻子说:“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总是没 有找到这样的君子。现在,我觉得阳处父这个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为他办事。”
磨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 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 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 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 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对府尹说:“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就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 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现在马上替我去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这位皇帝的意旨内容是 ——给京城所有高寿人瑞发奖金,超过100岁者赏赐金腰带。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千钱、米炭若干。
7.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精选
幼儿成语故事(优秀9篇)

幼儿成语故事(优秀9篇)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篇一“不远千里”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
”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
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
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
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篇二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小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小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小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小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
于是,小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
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
”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
”于是小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小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小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小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小狐狸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经典幼儿成语故事集锦:白面书生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
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
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篇二】经典幼儿成语故事集锦: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
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
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篇三】经典幼儿成语故事集锦:白头如新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
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
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
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篇四】经典幼儿成语故事集锦:门庭若市
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
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
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