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页是细心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收集的《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人类的利弊关系。

语言活泼,内容浅显易懂。

本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设计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冰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设计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设计难点: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变化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相信同学都会为魔术师高超的表演技术所折服。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有一位魔术师,他又是怎么千变万化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冲,池”。

冲:点、提在横中线的两边对望,提要起笔向下,然后回锋向上。

池:一点与两点水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向左斜,“竖在竖中线上。

5、学生练习书写。

6、优秀书写展评。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生字。

现在就让我们和这些生字宝宝打声招呼吧。

看看我们是否认识它们。

2、指名同学读生字。

3、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是什么》这篇课文。

4、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你们猜猜课文中的“我”是什么吗?(课件显示小水滴图片)现在让我们和小水滴一起去旅行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影响。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晒、极、傍”等14个生字,会写“变、片、海”等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汽、云、雨、雹子、雪)及其变化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识字能力。

2. 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过程。

3. 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掌握14个生字的读音、字形,会写10个生字。

例如,“晒”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日”,表示与太阳有关,右边是“西”,合起来表示在太阳下晒东西。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字形、结合生活实际(如晒太阳)来记忆这个字。

2.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过程。

文中详细描述了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过程,如“我会变。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人们管我叫‘云’。

”通过这段描写,让学生明白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转变。

(二)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过程。

这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组织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

例如,要让学生清楚地说出水变成雨的过程是“水被太阳晒变成汽,汽升到天空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云,云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落下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利与害,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小柳树和小枣树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浮、雹”等11个生字,会写“冲、晒”等8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知道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雹子)和(雪)3、指导朗读:你喜欢它变成什么模样呢?自由的把这句话读好,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A:变成汽。

1、同学们看,它是怎样变成汽的?(出示课件,演示水变成汽的动画过程。

)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水变成汽的过程?(生:夏天吃冰棒时;家里的水烧开了;饭蒸熟了……)(师出示有水蒸汽的图片。

)3、齐读。

B:变成云:★ 魔术师的变化可真是奇特,它就象在进行一场时装表演,(课件出示白云,乌云,朝霞和晚霞),看,它一会儿穿着白色的衣服向我们走来,一会儿穿着黑色的衣服,一会儿又穿上了红袍,真美呀!★ 谁能读出这样的神奇变化?自己先练一练。

★ 指名朗读并指导朗读。

C:变成雨、雹子、雪:(分别出示雨、雹子、雪的课件)★ 水遇到了冷风,是怎样到地面上来的呢?(指名说)出示课件:我在空中漂浮着,遇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人们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来,人们管我叫“雪”。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教案10篇【优秀】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教案10篇【优秀】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教案10篇【优秀】《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

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一个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状和对人的利弊一段关系。

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教案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教案篇1《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本文采取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状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知道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采取多种情势来指导朗诵。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由于是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导入,上节课已经认识了自然界中的魔术师。

学生从整体上掌控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

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环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情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奉献和灾害。

根据水的形状变化,我们从变“云”,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显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

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进程。

接着问看后的感觉,读出美感。

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进行动作演示,学生能直观地体会这三个动作的轻重从而知道内容指导朗诵。

在过渡到下一段中引发学生好奇,我还会变出什么?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注意学下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我采取范读的情势指导朗诵。

第四自然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知道,如,睡觉、漫步、奔跑、舞蹈、唱歌。

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通过表演情势知道朗诵,活跃课堂。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精选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精选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精选,主要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我是什么》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我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3. 学习生字词教师指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5.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并和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是什么》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答案:水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举例说明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答案:例如,冬天的时候,水会结冰,这就是水的固态;夏天的时候,水会流动,这就是水的液态;水烧开的时候,会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水的气态。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变化。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相关词语描述水的变化。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观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不同形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兴趣,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的神奇和重要性,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变化。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感受水的神奇变化。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的不同形态。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水的循环过程动画、不同形态的水的图片等。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等辅助教学资源。

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5.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提问复习前知,引出本课的主题——水。

•创设情境,展示水的不同形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入课题:《我是什么》。

5.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并讲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5.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讨论每段的主要内容。

•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和结构。

5.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生字新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课文、搜集关于水的资料等。

六、板书设计《我是什么》第一课时课题:《我是什么》生字新词:[列出本课生字新词]水的形态变化:汽→ 云→ 雨→ 雪/雹子珍惜水资源,爱护大自然七、课后反思(此部分需要在课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课堂效果进行填写)•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能力的提升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1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30课,齐读课题《我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到底我是什么呢?听老师读课文,你们边听边想,等一会儿看谁能猜出来。

二、师范读课文。

猜猜我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齐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字音准确。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你最喜欢哪段就回家多读一读。

4、同桌学习我会认的字。

A、读出生字,要求字音准确。

B、互相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齐读生字,说说这些字的偏旁部首和字型结构。

6、交流怎么记住生字的方法。

7、用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8、自读生字,边读边记。

9、开火车检测生字。

四、我会读。

漂浮灌溉灾害机器电器乐器冲毁毁坏毁灭暴躁风暴暴风雪五、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4、描红练习。

六、作业:1、收集资料,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还记得文中的我是什么吗?(水)二、作业反馈。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怎样变的?2、在日常生活中,水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讲了水既做好事,又做坏事。

2、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水的特点。

既然水有这些不同特点和作用,那我们就要多了解有关水的知识,让它来为我们做好事。

下面请看水的几种不同形态。

3、课件展示:水——汽——云——雨(雹子、雪)4、快速自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以上内容。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我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如云、雨、雪、雹等,并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文课件、自然现象图片、视频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都出现了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2. 课文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其特点。

3. 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如云、雨、雪、雹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试着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云、雨、雪、雹等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特点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现象。

3.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我是什么》,学生了解了云、雨、雪、雹等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在实践环节,学生观察了周围的自然现象,并试着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微课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微课教学设计
南屿中心小学程秀敏
教学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

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发现水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等不同形态,并体会关键动词的用法。

设计思路: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水”,板书:水。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是什么》,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学习课文。

(一)激趣引出“水娃娃”,学习水变成汽和云的过程。

师:下面有请我们的水娃娃,板书简笔画水。

我们的水娃娃可是个大魔术师,它会变魔术呢你们愿意当水娃娃吗(愿意)现在,我们都是魔术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水都变成了什么?还可以提出问题。

生:我会变,变成了……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汽,并配以简笔画。

生:我是怎么变成汽的?
生:需要太阳帮助。

师:板书简笔画太阳。

生:变成的云有什么不同?
生:有时候白云
有时候乌云
有时候霞
欣赏多种云的图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课堂练习:
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

(二)云的变化过程。

师:云遇到什么才会变?板书风的简笔画。

师:孩子们,课文第二自然段就写了这些变化,请你们小组合作认真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云都变成了什么?
师:小组合作学习了课文,那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云都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雨、雹子、雪,板书并配以相应的简笔画。

师:雨雹子雪分别是怎样回到地上的,找出相应的动作词。

(落打飘)
小组合作读,加动作。

课堂练习:
填空:雨从空中( )下来
雹子从空中( )下来
雪从空中( )下来
板书:落打飘
师:画箭号演示水变化过程。

你看,雨、雹子、雪从云里下来后,又将变回水的模样。

(师在板书上往“水”的方向添上”“←”)水啊,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变化着。

现在,你明白雪为什么能化成云,云里为什么会落下雨了吧!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于是我在教学中把孩子们变成魔术师,让他们变魔术,增加神秘感,把水变成水娃娃,让它变幻莫测,以水的变化过程贯穿整个课堂。

在朗读指导环节,我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是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读,加动作。

但在教学课堂中也遇到了一些小挑战。

如在问道雨、雹子、雪为什么分别用落、打、飘时,学生的回答令人匪夷所思:“课文中就是这么写的。

”这时如何引导过来是个极大的挑战。

在引导过程中,我耗时太多,掌控得不够好。


时,在提问学生时,我还忽略了一小波学生,使课堂显出单边热现象。

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资源:
点评: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同时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亲近大自然,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和思维。

在老师亲切且富有美感的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像是丰富的,语言表达是流畅的。

孩子们说得好,读得好,这不单是对文本的真切理解,而且是学生喜欢大自然的美感流露。

附:水变化的PPT 课件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水都变成了什么?互
相说一说。

4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人们管我叫“云”。

太阳一晒汽
1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6
白云
乌云霞
7
有时候,有时候
,有时候
9
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云都变成了什么?
10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人们就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碰到冷风。

12
雨从空中()下来。

雹子从空中()下来。

雪从空中()下来。

落打飘飘落打
13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人们就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落打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