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山东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滨州(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植:立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D.将弃官去.去:离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判断正误。

C“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届时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

2024山东中考语文二轮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 (课件)

2024山东中考语文二轮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 (课件)

第三类 田园生活 五、(2018 滨州 8、9 题 6 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2 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 分) 【答案】“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 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场景, 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 爱之情。
【解析】C 项《夜雨寄北》中的“寄”是“寄托”的意思,这首诗不是 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C
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4 分) 【答案】①《夜雨寄北》是虚写,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想象与家人见 面的情景,表达了与家人团聚的愿望。②《秋思》是实写,描述家书就 要发出时的心理和行为,显示出游子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挂念。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 分) 【答案】①对松竹的赞赏之情;②对生活的满足之情;③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 悦之情;④对丰收的喜悦之情;⑤对儿童的喜爱之情;⑥闲适之情。
第四类 爱国情怀 六、(2019 年潍坊 13、14 题 6 分)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 1~2 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 所作。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3诗歌鉴赏(含解析)(2021-2022学年)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3诗歌鉴赏(含解析)(2021-2022学年)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ﻬ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7.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二、【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ﻬ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专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分项专练(山东济南专用)(解析版)

专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分项专练(山东济南专用)(解析版)

专题09 古诗词鉴赏 (解析版)(六年中考真题)【1-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

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

(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

【答案】(1)D(2)示例1:“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群山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2:“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D.有误,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从“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

故选D。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霜林落后山争出”的“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化静为动,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傲岸不屈、豪放达观的精神,从而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

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诗歌鉴赏题是山东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难点,考生抓好诗歌鉴赏的备考训练是提高考试得分的方法,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供各位考生练习。

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一)【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注)道中赵善庆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

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湘阴:湖南省湘阴县,在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

8.这首元曲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的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5分)9.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方法点拨】本题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参考答案】堆和染。

面对山,只见峰峦起伏,满眼尽是兰翠,一个“堆”字,就把那郁郁葱葱的浓重色彩渲染出来了;一个“染”字,也形象地描绘出大片沙洲尽为茂密的绿草所笼盖的情景。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曲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诗人所写为道中所见之景;在写法上,借秋景来表达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元曲主要表达了诗人流连于高远开阔、生机勃勃的秋景中的喜悦心情,但也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

前四句把在一般诗人笔下悲凉的秋景,写得高远开阔,生气勃勃,色彩浓丽,调子明快,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在最后通过“几叶”“败柳”的悠远抒情才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而使全曲波澜顿生。

山东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青霜。

【注】乐游苑:又叫乐游原。

长安东南名胜。

地势高,可俯瞰全城,是时人节日游赏之地。

山东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说明文阅读

山东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滨州药品环境污染①过去三十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正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

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

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

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

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

山东省13市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含解析

山东省13市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含解析

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滨州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史铁生的《秋天》、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A“《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错误,《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C“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错误,孙犁的《芦花荡》是小说;D“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错误,应是:“尊君”是尊称他人的父亲,是敬辞。

B表述正确,选B.【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名著阅读。

(4分)(1)下列关于名著中的人物判断错误一项是()(2分)A.“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句中的“他”是《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

B.“众猎户都拿了挠钩枪棒,跟着李逵,再上岭来。

远远望见窝边,果然杀死两个小虎。

一个在窝内,一个在外面,一只母大虫死在山岩边。

一只雄虎死在泗州大圣庙前。

”句中的“他”是《水浒》中的武松。

C.“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瞧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句中的她是《童年》中的外祖母。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5诗歌鉴赏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5诗歌鉴赏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5诗歌鉴赏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2017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案】(1)C(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木兰的心愿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xx年中考甘肃庆阳卷】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B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

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词,“《如梦令》创作中,一般用叠字或叠句”,“秋雨,秋雨”运用叠词,所以词牌名是“如梦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滨州(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0~11题。

(4分)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分)【答案】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解析】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鉴赏诗歌,描绘画面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思念家乡【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德州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考点】EL:思乡怀人诗.【分析】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诗歌的前六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味,写出了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最后两句,诗意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言简而情深.【解答】(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分析作答.中间四句诗的意思是: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其中有三处对比,一是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二是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三是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突出景色的层次分明.(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是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由野兴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即所谓“兴长“.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因为思乡而带来的忧愁.即所谓“惆怅“.答案:(1)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共3分(2)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共3分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东营(一)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分析】诗人笔下的这一盆池可不一般:它可以“偷”一片天,它洁净如镜,连白云都是从里面孕育产生的.盆池的不一般,实则为诗人想象的奇特.天倒映池中,诗人想象成盆池偷来的;空中飘浮的白云,诗人说它的出生地就是盆池.【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所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之澄明世界,当是诗人冰心玉壶、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与诗人当下那君昏臣乱、纲纪败坏肮脏龌龊之丑恶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诗人便渴求拥有那万象澄明、谐和宁静的盆池世界.(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构思、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2)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译文:在布满碧绿之“苔”地方开凿出一个“盆池”,把天空映入池中,好像白云从镜子中生出,明月落到了台阶前.【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从多角度进行赏析.济宁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考点】EI:送别离别诗.【分析】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意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答案:(1)与朋友分别的场面.(2)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译文: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莱芜5.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清宋琬塞鸿犹未到芜城①,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A.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

B.“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

C.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

【答案】C【解析】C.“颈联虚实结合”分析错误,“钟磬音”和“笙歌”都是诗人当时听到的,都是写实。

A项对首联写景和叙事的分析是正确的,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习俗;B项从修辞和景物特点两个角度对颔联的分析正确。

“随”和“变”两动词的使用精妙,赋予山色和江流以灵性。

D项对诗歌主旨的分析正确,“空负黄花羞短鬓”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一个“惊”字流露出悲凉愁苦之情。

所以选C。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③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⑤边。

【注释】①左迁:贬官。

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

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

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

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

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

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

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考点】EL:思乡怀人诗.【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解答】这首诗叙述了作者不惜残年、魏国忠谏而获罪的不幸遭遇,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在一起,怨愤之情与凄楚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是一首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分析感情解答.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答案: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实处处见悲,一路悲愤.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的经典名句的鉴赏能力,我们要抓住经典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以及经典词句的理解,进行解答.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